学佛笔记

六祖禅法之三句口诀
2025-03-27 07:06

六祖禅法,有三句口诀,这三句口诀,就是在《六祖坛经》里讲到的:“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无相、无住”,这个“三无”,是六祖禅法的核心。

什么叫“无念为宗”?

无念,就是知一切法,心不染著。无念,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或者说“应生无所住心”。无念是我们的意识转化成为智慧,没有世俗异想分别,符合于真如之念。

什么叫“无相为体”?

念是能缘之心,相就是所缘之境。外离一切相,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我们不要给事物强加一切外在的东西,而是要还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

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一切诸法之所以有种种名相,都是我们主观安立的,并不是它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所以要即相而离相,于相而离相。

什么是“无住为本”?

一切法都有法性,都有法相。法相是具体的,法性是抽象的,法相是个别的,法性是共同的;法相是诸法的差别性,法性是诸法的平等性;法相是具体的事物,法性是规律。

因为一切法都有规律可循,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它,才能够认识它、分析它。如果我们要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地去分析,那就陷入到入海数沙这样一种困境。只有把握诸法的共相,才能够把握诸法的本质。

六祖慧能禅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句口诀。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地去把握,并把这种思想运用到禅修和弘法利生当中,能够以“无念”、“无相”、“无住”来指导做人做事,那不但我们的人生有希望、佛法有希望、社会有希望,一切事情都有希望。

End

修不净观的三个口诀

法藏法师一般我们爱一个人,我们不敢看,我们觉得不好意思,不可以这么残忍,我们是这种想法。你讨老婆,你整天想你老婆拉大便臭的样子,你不会,你不会这样子想,不想想,你不愿意想,你愿意你宁可雾里看花,你不觉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三

自序品第一之三七 三更密授衣法[经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星云大师译文]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三 无念

般若品第二之三无念[经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

三十三观音之三十的一如观音

“一如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三十尊。“应身相”为一如观音的“化身相”是“迦楼罗身”的示现。《普门品》曰: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现之而为说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五蕴略解之三“想蕴”

关于“想蕴”我们先来看一个“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喝酒。有一次,他的朋友在喝酒的时候,忽然发现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酒杯里游动,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人我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佛经说的“我”,与今人说的“我”,意思大不相同。在佛经中“人我”的“我”,有常不变、能主宰的含义。“人”也不是实体的人,而指人的主观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三五阴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二章之一又译五蕴。佛法用五蕴法来描述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一、色蕴。即十八界中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佛教八大宗派之三论宗

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

佛果之三果

梵文称为阿那含果,译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在彼天继续修行,证阿罗汉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与瞋;欲界中有瞋,进入色界后就没

佛果之三藐三佛陀

既是佛,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既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面所讲的四果圣者,断除烦恼证果,只是自己觉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觉悟,而且也能令他人觉悟,不但如此,他的觉行最圆满。自觉佛陀自己觉悟

天台五时之三-方等时

五时的第三方等时,这个时期佛所说的经很多,主要代表是《维摩诘经》,以及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阿弥陀经》、《地藏经》等。方等是约法立名,总指一切大乘佛法,可以说,从《华严》到《涅槃》,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大乘佛

三十三观音之三十二的持莲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三十二的持莲观音“持莲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三十二尊。“应身相”为持莲观音的“化身相”是“童男童女身和摩睺罗迦身”的示现。《普门品》中“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

除盖障修法·口诀心传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密宗的真传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陀罗尼的梵音念诵上,而是深达其深妙义理,印入心田,依理起用,渐次修持,方能真正大相应。而目前普传的很多咒法中,很多人只知道咒音之念诵,不知咒意之心法诀

六祖禅法之三句口诀

六祖禅法,有三句口诀,这三句口诀,就是在《六祖坛经》里讲到的:“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无相、无住”,这个“三无”,是六祖禅法的核心。什么叫“无念为宗”?无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