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李向平: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
2025-01-14 09:03

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

李向平

信仰危机与信仰问题,多少年来一直纠缠着中国人,也纠缠着中国社会精英——企业家阶层。(图片来源:资料图)

编者按:面向企业家开办的各种国学班、佛学班已成为潮流。财富应该如何求得?如何使用?中国企业家阶层中的精英群体一直在试图探索这些问题。禅宗沩仰宗第十代传人、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济群法师曾针对“精英老板宗教徒”、“佛学班现象”开示:总体来说,这有着更多的正面意义。大乘佛教提倡“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教导我们以帮助一切众生为己任。以为学佛是消极厌世,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是对人生责任的逃避,这是对修行的误解。只把修行理解为念佛、拜佛和打坐、诵经,这是狭义的、形式上的修行。惟有以佛法智慧改造自己,从思想上摆脱贪嗔痴烦恼,从行为上不造作恶业,才是最好的修行。财富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为富不仁者用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如果企业家能够具备利益大众的情怀,具备造福社会的使命,就会有更大的动力来发展企业。这种发展是健康全面的,不是以盈利为唯一衡量标准。因此,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与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才是永远可以从中得益的源泉。

如同一个幽灵,挥之不去。

信仰危机与信仰问题,多少年来一直纠缠着中国人,也纠缠着中国社会精英——企业家阶层。

实际上,中国人始终不缺信仰,无数中国人心中并不缺乏自己认定与选择的信仰。关键的问题是,人们需要的信仰,是什么样的信仰,是为了什么去信仰?而在这丰富多样的信仰关系面前,这些信仰能够给人以真实的关怀,或提供彼此认同、建构社会诚信的伦理规范吗?

依据北京零点研究咨询公司在2007年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CSLS)”,数据表明,85%的中国人有某些宗教信仰或某些宗教信仰活动的实践。虽然这些人大多不属于某个宗教组织,但并不影响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其中,有58%的人声称自己不信仰任何宗教或任何神、鬼、佛等,但有44%的人在以往的12个月中曾有过某种形式的宗教实践,如去教堂、祈祷、烧香、在家中供神像或祖先牌位、戴符、看风水、算命等活动;有49%的人具有某种宗教信仰,如相信灵魂转世、天堂、地狱或超自然力量。与此同时,这种信仰现象在一些中共党团员中间也普遍存在,只有16%的党团员没有参加任何宗教信仰活动。

很明显,“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议论或争论,大多笼统模糊,不得要领。转换一个思想的视角,我们应当考虑中国社会、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说法,它们是怎么被提出来的?而上述这些信仰现象或信仰实践的社会关系,为什么还是不能说明中国人、中国社会有没有信仰。

人们议论或争论的信仰,指的是宗教信仰、具有宗教信徒身份的信仰,还是个人私下里选择的信仰,与任何宗教无关;或者,这是指国家、民族的、政治的信仰,或者是传统的信仰,或者是基于国外进入中国社会的基督教乃至其他宗教的信仰所做的比较?对于信仰的定义不同,对于信仰的理解方法也会不同。于是,中国人有没有信仰,就是一个如何定义、如何理解信仰的问题了。先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了,中国人有没有信仰的问题,才能够提上桌面进行讨论。

企业家阶层的信仰现状,与此类现象或问题极为近似。企业家阶层的信仰现象非常丰富,迄今为止,已经有“老板基督徒”、“老板佛教徒”或“老板道教徒”等雅号称谓,不绝于耳。至于部分企业家在周末双休日,投身一家寺院或道观,静修调养,甚至修持某种养身法门,追随神秘高人大师者,亦不在少数。

可问题是,企业家们还经常遭受信仰缺失的批评?即便一些企业家具有自己的信仰,却也常常被批评为以钱拜神,信仰无用。至于他们看待人生、财富、社会的习惯想法,与此信仰全然无关似的。

即使对某些煤老板、企业老板而言,他们也会去拜佛、请仙、敬财神,但是,他们拜神归拜神,信仰归信仰,依旧还会视普通人之性命如刍狗?依旧以私欲满足之方式来经营财富,无视社会诚信与产品安全。这就不是有信仰好、还是没信仰好的简单问题了。

他们不是敬神,而是求神。敬神与求神,一字之差,千万之别。敬神有敬畏,由敬畏而促使自己行为规范,珍视生命与公民权利;求神是为己,为私心与私欲之满足,甚至是以为自己用钱拜了神佛,可以为所欲为,什么也不怕了,黑心钱照样赚取。君不见,求神拜佛者,信仰不入肺腑,甚至会强化了自己的富人贵族心态,颐指气使、金钱至上。在已有案例发生的企业家中间,的确不乏拜神求佛的信仰者。可是,有钱人没良心、为富不仁,眼下社会一股仇富心态,就能说明其中一些问题的。

在财富或权力面前,信仰变质了。在此问题上,信仰之有无,无法说明问题,而是信仰为什么不能为信仰者提供神圣的制约与信任?!

中国人有一个信仰传统,求名求利当求己,信神拜佛是天机。求己者,神人欲望之满足;天机者,外人不可告知。改革开放三十年,曾经全民经商,目前少数人致富。在贫富不均的仇富势态之下,部分企业家的信仰,仅只是为了求得财富与私利之平安,获神佛之保佑而已,与他人无关,更与企业、社会无缘。

曾经有企业家普遍信财神,彼此之间不会交流沟通。天机不可交流分享。钱是各人挣的,把财神信仰的窍门送给别人了,别人就会发财了。这种信仰,是不是一种信仰?肯定是,而且是一种传统很深的信仰。

就信仰与一个团体、社会的关系而言,任何一种信仰,它都应该基本具有与他人分享、交往的功能与要素,没有这些功能与要素,信仰就会蜕变为私人信仰的狂热。而私人信仰缺乏了社会要素以及相应的规范、法则,无疑会蜕变为狂热的神秘信奉,呈现为企业巫术、商业巫术等表达形式。这些信仰,对他人、对企业而言,不存在任何关系;而因为不存在任何关系,所以,这些信仰在他人的心目中,就是没有用的,甚至是假的。别人不知道你的信仰,也无法知道你的信仰与你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信仰与没有信仰,在此层面,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种无法认同、交往的信仰,在他人眼中,有就等同于无。

因此,当下的信仰现状,大多局限于私人信仰,碍于自己私利,“精神自慰”。所以,信仰越多,中国人越是困惑;信仰的社会实践与信仰对社会生活所能够提供神圣规范,却一直缺乏。原子化的个人精神,垄断化的宗教资源,信仰成为私人偏好。于是,神秘的、巫术的、私人的信仰盛行,人们远离了社会交往,近乎了私人信仰。所以,我的基本看法是,中国人、中国社会、企业家,现在缺的不是信仰,缺的是大家都认同、共同接纳、能够给人的交往与诚信提供一个神圣基础、伦理规范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敢于承当的信仰,敢于公开、敢于见证的信仰,是一种神圣的约束与敬畏。这也许不需要宗教身份的建立与皈依,但要强调信仰者之间的共享,强调社会对你的信仰的认同。因为企业家不是一个原子化的个人,你的信仰不仅仅是个人的信仰,而是基于个人的信仰,建构一个企业的精神与灵魂。

值得指出的是,当下民营企业家之中,已经具有不少优秀的信仰共同体与信仰实践的社会见证。这些企业家把自己的信仰——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等信仰,与自己的企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企业的专业管理与信仰实践、信仰共享整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个企业具有了灵魂与理想,产品具有了文化特质。如此坚持下去,这样的企业就不会变成冰冷的赚钱机器和造富工具了。这就是说,一家优秀企业,实际上就等于:压舱大股东 专业管理 真正的信仰。

如果说,宗教信仰已经是企业家信仰的一个“主流”,那么,我希望当代中国的企业家信仰能够走出一条真正的信仰实践路径,以企业共同体形式建构企业信仰,以企业信仰建构商业市场与社会诚信,率先进化传统信仰的神秘巫术假信仰特质。

End

从艺术到宗教

◎ 蒋 勳在中国历史上,晚唐和南朝的文学,其实都属于感伤美学。从李叔同早期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灿烂华丽后的幻灭,隐隐含着一股忧伤。这也许跟他父亲早逝,母亲坎坷的偏房命运戚戚相关。他虽然出生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疫情下物我关系的宗教学反思

◎ 温金玉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了我们,让传统喜庆的春节笼罩在恐慌与焦虑的气氛之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

果子的宗教想象

◎ 孙英刚水果是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的重要食物来源,不但可以作为时药,还可以在过中之后榨汁饮用,补充能量,也就是作为非时药。水果对于佛教的重要性,可以从佛经屡屡出现的佛祖关于水果的谈话、佛教文献中数量众多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惟 贤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产生的来源不同封建迷信来自民间,涉及民间的习惯、民间的传说、民间的理想、民间的愿望。而宗教的产生有其历史、教主及教义,既有产生的历史根源

我的宗教经验

我的宗教经验太虚大师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

元宪宗举行宗教辩论

元代的大臣郝经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上书《立政议》中对元宪宗蒙哥的评价:先皇帝初践宝位,皆以为致治之主,不世出也。既而下令鸠括符玺,督察邮传,遣使四出,究核徭赋,以来民瘼,污吏滥官,黜责殆遍,其愿治之心亦切

评《真宗教旨》

◎ 杨仁山 十余年前,获《真宗教旨》一卷,悉心研究,觉与经意不合处颇多,遂参注行间,以备刍荛之采。真心论道,不避忌讳,所谓个中人方谈个中事也。近时泰西各国办理庶务,日求进益,总不以成法为足。贵宗广布佛

宗教文化存在盲区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古丝路之宗教音乐交流融合

古丝路之宗教音乐交流融合--以唐代法曲为例◎ 陈 然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音乐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能够超越语言障碍进行传播和交流。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始,音乐文化交流就日益频繁起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科学vs宗教?不,科学与宗教携手并行

2007年新加坡高校入学考试出了一道作文题: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科学与宗教(资料图)基于某些历史原因,宗教曾经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尤其是在近代自然学科崛起后,宗

雪漠: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

◎问:有一种现象,很多人都是在人生不得意时跟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信仰宗教是弱者的表现。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雪漠:许多人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去关照精神。平时,他的心灵被外部的

方广锠:中国宗教文献研究的新动向

2004年11月18日至21日,中国宗教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京都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奥地利、德国等国的学者26 人在会上发表论文,并就中国宗教文献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李向平: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

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李向平(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一、禅宗信仰及其社会实践模式中国佛教史上的所谓正一邪冲突,不仅仅是政教关系,关键是“个人与社会”、“宗教与权力”的辨证关系。

李向平: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李向平一.被问题激活的佛教生态伦理当今的社会,资源与环境问题,恐怕是最致命的问题了。迄今为止,相关的论着和文字,已可用汗牛充栋这一词汇来表达了,此不赘述。本文想要说的是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公共交往特征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

李向平: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

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李向平人佛关系的私人化现象信仰最初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以后演化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关系,直到形成最纯粹的信仰,才摆脱了社会因素的约束,或者是依赖于社会关系。G·西美尔认为,“

李向平:生活即是信仰

美国《福布斯》杂志5月16日刊发的文章《对当代中国的十个误解》一文认为,说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一个误解。文章指出,当代中国人没有生存危机,社会和谐依旧还是崇高目标,反个人主义仍然很普遍,新一代中国

李向平:社会缺席,宗教安在?

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宗教的社会存在及其表达形式,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统计,目前中国有佛、道、伊、天、基等五大主要宗教,信教群众大约上亿,宗教教职人员30多万,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1

李向平: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

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李向平无论正当性信仰,抑或是补偿性信仰,它们之间在很大的程度上无法直接构成供需关系。惟有当这些供需关系被纳入法律关系之后,中国信仰才会成为法律信仰的基础。可普遍的现实现象却是

李向平: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

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从而

李向平:佛教慈善义卖是否等同做功德

佛教慈善义卖是否等同做功德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从而进一步弘法

李向平:功德与慈善不能混同为一件事情

摘要:继2007年四川新都宝光寺以99万元拍卖烧头炷香,把拍卖所得款捐给了贫困生之后,如今各大寺院纷纷效仿。即以佛教慈善拍卖的方法,服务于社会慈善事业。其中,除了烧头香外,还有新年祈福、零点钟声除夕夜

李向平:人间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

中国佛教在经过了宋明之后千余年的衰微后,而在现代中国呈现了复兴的气象。佛教改革、佛学研究以及佛教文化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佛教界在太虚和尚改革佛教的号召下,内铸佛学真义,外融新学思潮,契理契机,应机

李向平: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

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李向平信仰危机与信仰问题,多少年来一直纠缠着中国人,也纠缠着中国社会精英——企业家阶层。(图片来源:资料图)编者按:面向企业家开办的各种国学班、佛学班已成为潮流。

李向平:用“佛教社会”来建设“和谐社会”

用“佛教社会”来建设“和谐社会”李向平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既有的结构、制度、组织先后呈现了分化状态,社会成员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各种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新格局已经逐渐凸显,从而要求各

李向平:如何构建“佛教社会”?庙要像庙 僧要像僧

如何构建“佛教社会”?庙要像庙 僧要像僧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魏德东:宗教的当代功能

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将会逐渐衰弱直至灭亡。早在1710年,英国的托马斯沃尔斯顿就为宗教的灭亡预定了日期。他认为宗教不过是原始时

魏德东:从经济学角度看宗教

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宗教社会学家在历经30多年的艰苦探索之后,终于赢得了突破,提出了新的理论范式,这就是宗教市场堆。创立宗教市场论的核心人物是美国的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他曾长期

魏德东:青藏铁路的宗教意义

公元641年,在著名的唐蕃古道上,文成公主开始了她的西藏之行,历时3年,终抵拉萨。公元2006年,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再一次为古道欢呼庆祝青藏铁路通车。不知还有多少类似的执著,能够流过1365个春秋。说到

魏德东:中国的宗教与法治研究

宗教与法律的关系一直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对象,但将其与中国现状联系起来研究,则是新世纪的新特色。政教关系正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题。法学界评论宗教问题,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是关于南海观音像的塑立与政教关系问

魏德东:宗教对死刑的看法

岁末年初,一股血腥的味道笼罩全球。伊拉克赶在新年前处死了萨达姆,新年后又绞死其弟。中国传来的本是好消息:元旦开始,下放给地方法院23年的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未想到在新政前的3天,陕西省高法匆匆

魏德东:感受宗教政策的开放

从大众的视角看,近年来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宗教活动场所,反映出中国宗教的进步,也体现了宗教政策的日益开放。依据《宗教事务条例》,筹备宗教活动场所必须由宗教团体向县级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同意后报请市级宗教

魏德东:环保:宗教事业拓展的一个重要空间

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巴黎发表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18至59厘米,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是

魏德东:大学生如何看宗教

自到大学教书以后,每年秋冬季节,笔者都会带学生到北京的各个宗教场所走走,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听听大学生对宗教的看法。在过去的一个月,和学生们利用3个周日,先后拜访了道教的白云观、伊斯兰

魏德东:为什么女性更信仰宗教

在宗教社会学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信奉宗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就目前中国的宗教集会来说,大多数场所的男女性别比例不会超过3:7,也就是说有7成以上参加宗教集会的人是女性。而且这一现象具有全球性。这

魏德东:灾难危机与宗教慈善事业

11月20至21日,在美丽如画的厦门南普陀寺,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暨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厦门南普陀

魏德东:大众需求宗教文化

近年来,有关宗教文化的话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上个世纪90年代,学术界努力论证宗教是文化的命题,希望依此稀释乃至替代宗教是鸦片的先见,为宗教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开辟空间。然而,进入新世纪,学术界的这一

魏德东:当代社会需要纯正的宗教

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的意见》,并在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等10个宗教旅游场所开展文明燃香试点工作。宗教场所如何烧香的问题,竟

魏德东:谷歌地球时代的宗教

谷歌地球时代的宗教魏德东2010年4月13日蔚蓝色的地球在屏幕上自由转动,点住任何一点,上下千万年、关系全宇宙的信息就会以声、色、图、字的方式全面呈现,这就是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带给我

司马道信对宗教的贡献

他提倡“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建立固定的传授禅法的道场,结束了自达摩以来居无定所、行无定处的游化局面,并在禅法思想上,形成了戒行与禅修结合、楞伽与般若诸经相融、知解与践行相扶、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作

冯培德:从神话与宗教看人类的源起

希腊神话话说太古时代只有神,并无人类,后来神创造了人类和其他的动物。不过,希腊神话中的神,不是独一无二的神,与耶稣教的创世纪说法不同。希腊神教是多神宗教,认为是由诸神分工合力分别从地心内取出泥土与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