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李向平:社会缺席,宗教安在?
2025-01-13 13:15

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宗教的社会存在及其表达形式,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统计,目前中国有佛、道、伊、天、基等五大主要宗教,信教群众大约上亿,宗教教职人员30多万,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10多万处,另有74所宗教院校。因此,它们所具有的社会特征及社会性表达形式,构成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公共宗教与私人信仰:中国宗教的传统形态

中国宗教的传统形式,可分为公共宗教(communal religion)与私人信仰(private believe)的两类。汉语宗教一词,宗指宗族、宗亲、宗庙等;教指学说、伦理规章、教化、教导之意。惟有礼及礼仪,大体包含今日宗教之内涵,既有伦理制度、教义思想,亦包括宗教仪式及祭典;不仅是社会安排,也是宗教行为。体现在权力共同体的,则注重于神道设教的权力表达,以祀御群神,突出了权力共同体关注的公共意义。

比较而言,中国宗教的独特,是它的公共形式。其含义与英语public不同。依中国古典,公及公共古意,主要指公室、公门、公家等,为诸侯国君及君王之称,衍生出公家、官家、朝廷、君王等含义,构成公,犹官也历史内涵。其与私相对,为一般性法规、律法,及任公而不任私的公私对立。

在中国宗教的起源方面,天帝、天命、天意等为其渊蔌,是中国社会秩序和精神信仰的基础。它以宇宙观形式,成为古代社会秩序合法性证明的基本方法。天,具有其先验的公共性与至上性。因此,公共的意义及其生成,正好是中国宗教有关天命的崇拜,是对公共宗教的经验补充。因为,天命、天意的结构特征,即是大公无私的意义呈现。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在此三大象征符号制约下,天成为公的起源。天帝的崇拜形式,作为一个价值符号,是至善、至公、至大及所有秩序的象征。公作为平分、平均准则,将演变出国君的身份、地位,将国家权力机构赋予公的价值内涵。于是,一个超验的价值结构落实在社会经验层面,成为国家、国君及权力秩序的一个界定,逐步演变为公共、公益、公义、公正、公平等词意,构成一个权力宗教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共身份者,往往又是宗教祭仪的主持者。金文公字从口,表示宫庙中朝廷大礼或宗教祭祀场所。八大概是屏障一类。奏乐而祀,歌颂曰颂,颂从公,表示舞容的形式。为此,公者谓神圣之斋宫之语,以举行神事祭祀于其中者称公,故能参加此礼仪者亦常常称公。2 显然,公共的古意涵有极其深刻的宗教意义。那些具有公共身份的国君、贵族,即当然的宗教领袖。国家、政治、社会、个人、道德、宇宙、自然、宗教、鬼神,大都统一在这个公共领域。

中国特征的公共宗教模式,既是政治思维方式,亦是社会行动规范;既是宇宙秩序,亦是道德精神;既是王权专制,亦是宗教崇拜。这个宗教秩序以一种完备形式存在于世俗社会,即使在宗教领域,它也被其公共特性所制约,如公庙、公社、官社、国社等宗教形式,直接被纳入国家权力的统理层次。它与公共权力整合,构成一个权威构架,导致了符号权力合法化的公共形式。为此,中国人往往将宗教视为一种权力或财源,非私人所能完全拥有。在此,私或私人的价值态度常被抑制。公是具有天道、天理的超越性格和终极性论证,私只能被公所制约、控制。公、私的区别,在宗教是正统与异端,在权力上是合法与非法,在道德上则是公正与褊狭,其间并不存在制度或领域分割。

相对公共宗教,公私之别表现为私鬼与公神、私祭与公祭、公社与私庙及私自入道、私自度僧等层面。私人信仰是秘密的、不公开的、旁门左道,至于那些与私人信仰相联系的道德、智慧,其小者影响君子修养,大者妨碍风俗教化。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制约下,其公,犹共也的意义,既可转成《尚书周官》强调的以公灭私,民允其怀的教化,亦能与王朝政治相互利用,成为为政以公灭私情,则民其信归之的宗教统治。

中国宗教的公私区分,促使中国人必须在两种相异却又相容的精神领域中生活。既保持与神圣理念的关联,也保持与世俗生活的关系;既与终极性相打通,也与尘世相往来。身处公共权力者,依公共神力而神化;私人信仰方式,仅与个人命运联系。这种私人信仰,缺乏制度领域的支撑,随时承受着公共宗教的修葺和控制。至于公共宗教则依据权力架构,始终将私人信仰排斥在公共制度之外,构成中国宗教在社会性与私人性、公私关系上的冲突。

二、内部行政事务:宗教管理的上层建筑特征

新中国建国初年,宗教管理是内部行政事务,视宗教为控制性上层建筑,实行了封闭型行政管理方法。50年代初,国家设立了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当时,国家对宗教的认识比较客观,确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在50年代末期,国家管理机构即在宗教问题上开始滋长左的思想。文化大革命中,宗教领域成为重灾区之一。宗教信仰及其活动被全盘否定。文革后,中共党委统战部先行恢复工作,逐步恢复政府对于宗教的管理工作。1979年6月国务院正式下文批复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机构编制。1998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更名为国家宗教事务局,成为国家政府主管宗教事务的直属机构,依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利、教职人员正常的教务活动、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等等。至于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省辖市与专署及县也相应设有宗教事务机构,列为各级政府的直属机构之一。至1995年底,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设有政府宗教工作机构,有410个地、州、市设有宗教工作机构,全国1551个县设宗教工作机构,干部编制总数3053人,大体形成自上而下的政府宗教事务管理体系。

正是这种单纯的行政制度的安排及管理,依靠少数宗教工作干部,按政策使用行政方法对宗教进行封闭式、单元化管理。宗教成为内部行政事务,高悬在上层建筑。在此制度空间内,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宗教团体则在此前提下从事各种宗教活动。这种管理方法,基本沿袭了中国历史上公共宗教模式,宗教及其活动难以构成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社会性。

三、宗教团体或宗教场所:宗教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公共事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宗教的管理方法,已由单向式行政管理趋向宗教组织的自治与行政管理相结合,能够以社会公共事务的形式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宗教社会性得到了初步呈现。

这个制度架构,即由国家颁布的宗教法规及其规定的宗教团体及宗教活动场所。因此,传统中国的公共宗教形式,伴随着小群社会、具体社会之削弱而减退,构成了当代中国宗教制度变迁。传统宗教的公共形式,因此而与大群社会相适应,转变为具有现代社会团体特征的宗教组织。私人信仰取得了合法形式,群体宗教则取消了公共形式,落实在社会组织层面。

在现代社会制度分割基础上,传统宗教的公共性转变为一个制度性活动空间,转换为公共制度问题,呈现一个法律化的制度边界,不再将其教化功能泛化,无所界限,并以团体社会形式结束了公共宗教的混合发展史。正如国务院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曾经在《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历史篇章》中指出的那样:要把宗教工作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内部工作,变为进一步由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社会事务来管理,并把这种管理推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宗教事务构成了社会、公共性质,改变了原来把宗教作为内部事务来处理的行政方法及宗教不对外的行政习惯,如《上海市宗教事务条例》第四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宗教事务,指宗教与国家、社会、群众之间存在的各项社会公共事务。

倘若按社会团体的社会性划分,宗教团体或宗教活动场所,即是以专业性社团形式,近似于一个具有第三部门。它具有生与俱来的双重性,半官半民的二元结构,受行政机制和自治机制的双重支配,处在社会和政府共同认可的交叉地带。并在宗教社团活动模式上呈现民间行为,官方背景,官方性和民间性的二元合作。传统宗教的公私关系已在制度变迁前提下,实行领域分割,导致团体形式的宗教、私人特征的信仰及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系界限,构成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一个重大现象。

四、中国宗教的社会性呈现

社团型宗教团体或宗教活动场所的构成,体现有民办非企业单位特征,促使当代宗教趋向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在国家宗教社会的三重结构中多重整合。

当代中国宗教的发展形式,正处在宗教与社会的混合式结构之中。一方面,宗教取得了社会定位,以制度、组织为载体;另一方面,宗教个人化、私人化及社会中私人领域的支持,导致宗教层面私人领域与公共制度的分离,宗教信仰、宗教意识及宗教的自我认信,能够进入当代社会变迁所分割出来的私人领域。因此,宗教的社会功能,常常是一种社会团体形式,才能得到较顺利的呈现。

这个社会化形式,将是中国宗教的发展趋势。所谓社会化,就是无数社会力量及其活动方式、不同制度组织之间的相互影响,各种社会功能互相作用的形式。依此观之,当代中国宗教是在适应社会、与社会各层面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渐次体现出社会性的。其官督民办的社团方式、活动场所的制度化形式,就是这种社会化的呈现途径。其由行政控制方式转变为依法管理的社会形式,渐次落实在团体特性上,则类似于第三部门,非行政、非营利、非市场,自治自理。传统的宗教五性,由此演变为社会变迁亟需的社会性和公益性,进而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向公民社会转进的一大标识。

无论如何,当代中国宗教的活动方式,已在于社会并属于社会。它能够为国家、社会、私人提供制度化联系,从而构成社会化的、整合式的宗教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宗教活动空间的社团形式,能够宗教经验的形式与法律打通,取得社会认可、法律规范,改变中国宗教传统中那种占主流地位的私人神秘主义、宗教教化主义。因为,没有法律的宗教将失去其社会性和历史性,变成为纯属于个人的神秘体验。

当代中国宗教的非政府社会特征,能够在市场和国家之外,以其与公民联系的团体性,激发私人主动支持公益目标乃至社会公共目标的能力,甚至在建立社会资本方面也可能有所贡献。因此,社会化的宗教组织,可以并能够在市场功利和国家信任之间构建一条社会重建的中间道路。

End

从艺术到宗教

◎ 蒋 勳在中国历史上,晚唐和南朝的文学,其实都属于感伤美学。从李叔同早期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灿烂华丽后的幻灭,隐隐含着一股忧伤。这也许跟他父亲早逝,母亲坎坷的偏房命运戚戚相关。他虽然出生

李炳南:做对社会有益之事

文:慧安雪公老师说:‘那一件事情对社会有利益的,我就干。那一件事情对社会有害的,我就不干。我不管它,这件事情是流行不流行。现在是流行杀警察、抢银行、要红包,这个我绝对不干。那么,见洋人叫洋爸爸,我怎么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略谈佛教在当今社会中的责任与使命

历史选择了佛教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人类的精神领域却面临着重重困境。面对着无穷的竞争压力、面对着毫无节制的物欲渴求,面对着种种情感矛盾的迷茫与失落,痛苦、烦恼甚

疫情下物我关系的宗教学反思

◎ 温金玉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了我们,让传统喜庆的春节笼罩在恐慌与焦虑的气氛之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

果子的宗教想象

◎ 孙英刚水果是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的重要食物来源,不但可以作为时药,还可以在过中之后榨汁饮用,补充能量,也就是作为非时药。水果对于佛教的重要性,可以从佛经屡屡出现的佛祖关于水果的谈话、佛教文献中数量众多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惟 贤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产生的来源不同封建迷信来自民间,涉及民间的习惯、民间的传说、民间的理想、民间的愿望。而宗教的产生有其历史、教主及教义,既有产生的历史根源

我的宗教经验

我的宗教经验太虚大师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

元宪宗举行宗教辩论

元代的大臣郝经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上书《立政议》中对元宪宗蒙哥的评价:先皇帝初践宝位,皆以为致治之主,不世出也。既而下令鸠括符玺,督察邮传,遣使四出,究核徭赋,以来民瘼,污吏滥官,黜责殆遍,其愿治之心亦切

评《真宗教旨》

◎ 杨仁山 十余年前,获《真宗教旨》一卷,悉心研究,觉与经意不合处颇多,遂参注行间,以备刍荛之采。真心论道,不避忌讳,所谓个中人方谈个中事也。近时泰西各国办理庶务,日求进益,总不以成法为足。贵宗广布佛

把握因缘,带动良善社会风气

证严法师年轻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已经成立十年了,十多年前,很多慈青还是不解世事的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社会各个角落承担不同的职业,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还有的一路深造,从硕士进修到博士,

宗教文化存在盲区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古丝路之宗教音乐交流融合

古丝路之宗教音乐交流融合--以唐代法曲为例◎ 陈 然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音乐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能够超越语言障碍进行传播和交流。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始,音乐文化交流就日益频繁起

徐文明: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的相互撞击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压抑已久的种种欲求,而民主时代的到来,自由程度的提高,多元价值观的涌现,使得传统的道德体系趋于解体,整个社会仿佛进入了一个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老祖宗留下来的混社会大全,精辟!不服不行!

人情是纸张张薄,事事如棋局局新。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世上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

当代中国佛教应该如何继承社会教化

在新世纪,虽然仍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然而从总体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虽然也对人类社会带来若干负面的影响,然而毕竟为人类文明进

你手中的书正在泄露你的社会地位

(01)朋友圈推送来篇微信,2015年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差异。中国这边,排第一位的应当是小说类,诸如《平凡的世界》在两所校园夺得阅读之冠。余者有《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绝代双娇》《天龙八部

科学vs宗教?不,科学与宗教携手并行

2007年新加坡高校入学考试出了一道作文题: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科学与宗教(资料图)基于某些历史原因,宗教曾经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尤其是在近代自然学科崛起后,宗

一日禅:尊重工作 感恩社会

一山更比一山高,人之所以有烦恼,原因就在不知足,要怎样往上爬?要怎样才能出人头地?当你想到这些的时候,你的烦恼就产生了。面对一份工作,如果你能用另一个想法:这份工作确实得来不易,它是社会上种种的因缘与

衰老是因接受了社会的催眠

在岁月面前,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将一个人的心理时钟倒拨20年,有可能吗?在这里,心理学将为我们发现这种可能。返老还童的可能性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教授今年63岁,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第一位在哈佛大学心理学

雪漠: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

◎问:有一种现象,很多人都是在人生不得意时跟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信仰宗教是弱者的表现。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雪漠:许多人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去关照精神。平时,他的心灵被外部的

温金柯:佛教史上的社会运动

佛教史上的社会运动如果我们用「社会运动」这个概念来观察佛教史的话,将可以有许多新的启发。「社会运动」这个名词在解严后的台湾,已经成为时尚,它启发着人们用宏观的角度观察身边的种种现象,并激励人们以参与的

金易明:清理假僧尼还社会一方清净

编者按:面对假僧尼之患,上海市佛教协会金易明认为:解决假僧尼问题,首先要寺院要认真履行僧尼相关资格认定手续,其次利用寺院及各级佛教协会的宣传媒体,公示各寺院的运作模式、资金募集方法程序,增强社会成员对

方广锠:中国宗教文献研究的新动向

2004年11月18日至21日,中国宗教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京都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奥地利、德国等国的学者26 人在会上发表论文,并就中国宗教文献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天台止观向有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十境、百法成乘等,智者大师将其概括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种。圆顿止观不历次第,初后不二,一尘一香,法法互具,当处

当今社会如何行善

布施:1、给乞丐施舍一些小钱,一元,到几元几十元不等,去寺庙可以捐款,也可给有困难的人捐款,也可供应法师,都是财布施;2、例如捐印善文,例如弟子规,了凡四训,化性谈等等,捐印经文,例如无量寿经,心经

李向平: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

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李向平(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一、禅宗信仰及其社会实践模式中国佛教史上的所谓正一邪冲突,不仅仅是政教关系,关键是“个人与社会”、“宗教与权力”的辨证关系。

李向平:中国当代佛教经济的“社会性”刍议

中国当代佛教经济的“社会性”刍议李向平一、佛教经济之问题缘起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佛教大受其益。中国当代的佛教经济[①]就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之下得以逐步兴盛起来,建构为一种具有合法性的宗教经济

李向平: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李向平一.被问题激活的佛教生态伦理当今的社会,资源与环境问题,恐怕是最致命的问题了。迄今为止,相关的论着和文字,已可用汗牛充栋这一词汇来表达了,此不赘述。本文想要说的是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公共交往特征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

李向平: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

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李向平人佛关系的私人化现象信仰最初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以后演化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关系,直到形成最纯粹的信仰,才摆脱了社会因素的约束,或者是依赖于社会关系。G·西美尔认为,“

李向平:生活即是信仰

美国《福布斯》杂志5月16日刊发的文章《对当代中国的十个误解》一文认为,说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一个误解。文章指出,当代中国人没有生存危机,社会和谐依旧还是崇高目标,反个人主义仍然很普遍,新一代中国

李向平:社会缺席,宗教安在?

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宗教的社会存在及其表达形式,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统计,目前中国有佛、道、伊、天、基等五大主要宗教,信教群众大约上亿,宗教教职人员30多万,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1

李向平: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

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李向平无论正当性信仰,抑或是补偿性信仰,它们之间在很大的程度上无法直接构成供需关系。惟有当这些供需关系被纳入法律关系之后,中国信仰才会成为法律信仰的基础。可普遍的现实现象却是

李向平: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

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从而

李向平:佛教慈善义卖是否等同做功德

佛教慈善义卖是否等同做功德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从而进一步弘法

李向平:功德与慈善不能混同为一件事情

摘要:继2007年四川新都宝光寺以99万元拍卖烧头炷香,把拍卖所得款捐给了贫困生之后,如今各大寺院纷纷效仿。即以佛教慈善拍卖的方法,服务于社会慈善事业。其中,除了烧头香外,还有新年祈福、零点钟声除夕夜

李向平:人间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

中国佛教在经过了宋明之后千余年的衰微后,而在现代中国呈现了复兴的气象。佛教改革、佛学研究以及佛教文化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佛教界在太虚和尚改革佛教的号召下,内铸佛学真义,外融新学思潮,契理契机,应机

李向平: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

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李向平信仰危机与信仰问题,多少年来一直纠缠着中国人,也纠缠着中国社会精英——企业家阶层。(图片来源:资料图)编者按:面向企业家开办的各种国学班、佛学班已成为潮流。

李向平:用“佛教社会”来建设“和谐社会”

用“佛教社会”来建设“和谐社会”李向平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既有的结构、制度、组织先后呈现了分化状态,社会成员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各种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新格局已经逐渐凸显,从而要求各

李向平:如何构建“佛教社会”?庙要像庙 僧要像僧

如何构建“佛教社会”?庙要像庙 僧要像僧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

刘元春:佛教理念有利于生态平衡与社会风尚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价值观念集中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论证之上。人类中心论,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念。其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这种价值观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