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李向平:生活即是信仰
2025-01-13 13:11

美国《福布斯》杂志5月16日刊发的文章《对当代中国的十个误解》一文认为,说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一个误解。文章指出,当代中国人没有生存危机,社会和谐依旧还是崇高目标,反个人主义仍然很普遍,新一代中国人将逐渐重塑国家,逐渐取得新旧和谐,而旧传统依旧神圣。

初看这一信息,还有一种特别不一样的感受,美国人怎么也给咱说好话了,中国人在旧的传统之中寻找着神圣?!

近日在河北邢台参加第二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颇觉正应了这句话,当代中国传统信仰的神圣正在恢复,佛教逐步在中国人的信仰需求中重新建构,并努力成为社会文化的建设力量。

参加论坛的有110人之多,既有出家法师,也有在家学者,还有不少政府官员。其人数之多,政府之关心,以及论题之广泛,从古代佛教到当代佛教,是近年来宗教学研讨会中规模较为宏大的。

研讨会的主题是佛教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与变迁,以及近20年来净慧法师所提倡、河北柏林寺为主体建设的生活禅文化的相关讨论。

生活禅主张信仰不只是在佛经上,或者在寺庙里,而是在广泛的日常生活之中,吃饭、睡觉、养花、喂鱼,交往、工作、读书无处没有佛法。从呼吸、脉搏,到一言一行,所有的生活细节,都与佛法相融相济,所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即是道,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

生活禅被视为当代中国人间佛教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继承了传统佛教的中国特色,同时也适应了当代社会对佛教信仰的极大需求,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提倡平常心是道,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它借传统佛教禅宗的公案、经典、方法,把人生的觉悟放在当代生活之中,以生活的真实来实现信仰的超越,既有对现实世界的解脱,亦有现实生活中讲求的智慧与方法,形成基于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层面的敬畏与认同。

禅宗主张真俗二谛圆融,神圣与世俗不二,其以本份事和平常语接人,强调身体力行,真心体验,自心皈依。它的重大社会学意义在于,这种信仰认同及其实践方法,不仅仅是宗教的,而且是生活的、社会的;既是社会人心净化的重要方法,也是信仰者修在当下、悟在当下、证在当下、庄严国土的路径;它是一种社会文化思潮,也是一种修行方法、生活智慧,适应了中国佛教社会化、公民化的基本要求,超越了特定的宗教领域,成为人们修养身心的共同宝典。

一般所说的佛教文化建设,多指佛教书籍的出版、传播等。然而,这种意义上的建设,大多是静态、物化的,而且常常有权力、资本、市场的逻辑在其中起作用,大大走样,与初衷背离。佛教文化建设最好的路径与方法,也许就应像生活禅一样,使信仰融入生活。

净慧长老说,禅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我们一个认识问题的方法,一个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方法。生活禅并不强调宗教性,而是把禅视为一种社会的受用,是一种体验、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只要你在生活中活出了平常心,活出了自在自由的精神,你就直指了人心,呈现了本真。也就是说,生活禅是非戒条的、非偶像崇拜的、非礼仪的、活泼而又充满个性的宗教信仰实践。这无疑是非常中国式的宗教信仰智慧。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现代也有人认为,中国人的终极关怀是美学而非宗教,宗教并非中国人表达信仰的最基本方式。譬如,佛教禅宗就并非只是宗教而是生活之道。从生活禅来看,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End

舍即是得

舍即是得◎罗 金一位老者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凡是来参观的人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呀!日子久了,菊花园的香气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面。一天,村子里有个人开口向老者要几株菊

当下即是觉悟的道场

◎ 吴明山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

生活即是道

◎ 妙 莲 担水的启示  大家住在灵岩山寺,都是来向老和尚学。那你们就要知道,老和尚今天有这种种的事,都是五、六十年前打下的基础。没有古人的风骨严格,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环境带你们、

遵守戒律即是修行

遵守戒律即是修行◎ 吕观真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坚持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即使是在宗教领域,追求心灵的解脱也不应例外。因此,在具体的事件上决定应作与不应作,文明理陛的修行人应该自己抉择。具体范围包括交

悟即是佛法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无须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

济群法师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人格来自生命的积累,同样是贪心,有些人贪吃,有些人贪色,有

念佛即是修行

念佛即是修行圆瑛法师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

护他即是自护

善 护彻地从他悟,悠悠与我疏。渠今不是我,我今不是渠。--题记释迦牟尼佛昔日于拘萨罗国游化时,一日在私伽陀村落北边的身恕林中对比丘们开示:过去,有一位表演特技的爬竿技师,他在肩上竖起一根幢竿,对他的徒

家庭即是道场,生活是作佛事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惜福即是有福人

惜福即是有福人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谈谈:惜福即是有福人。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作福莫如惜福。这是教导我们,珍惜福报优于造作福业。怎样惜福?广结善缘是作福,惜时惜人是惜福;家财殷厚是有福,

于凌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于凌波一、境物质世界我人主观的能认识的作用是识,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是境。能认识的作用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认识之境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种子起现行,有了相分和见分,而后始有宇宙和人

古训:拿起即是放下,舍去便是得到

有一句禅语说:忧生于执着,惧生于执着;凡无执着心,亦无所忧惧。1坦山和尚从小就勤奋好学,遍览佛家经典,虽然年纪轻轻,却悟道颇深。一天,坦山带着徒弟一同前去拜访一位佛门大德,那位高僧住在数十里之外的一座

一行禅师开示:生活即是禅修

如何由白日梦中醒来一般人平日生活忙碌,心除了随着境团团转之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觉性”何在。回想昨天白天所过的日子和夜晚所做的梦有何差别?都是如梦如幻,无二无别,所以一般人所过的生活无异于白日梦;一个

李向平: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

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李向平(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一、禅宗信仰及其社会实践模式中国佛教史上的所谓正一邪冲突,不仅仅是政教关系,关键是“个人与社会”、“宗教与权力”的辨证关系。

李向平: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李向平一.被问题激活的佛教生态伦理当今的社会,资源与环境问题,恐怕是最致命的问题了。迄今为止,相关的论着和文字,已可用汗牛充栋这一词汇来表达了,此不赘述。本文想要说的是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公共交往特征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

李向平: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

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李向平人佛关系的私人化现象信仰最初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以后演化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关系,直到形成最纯粹的信仰,才摆脱了社会因素的约束,或者是依赖于社会关系。G·西美尔认为,“

李向平:生活即是信仰

美国《福布斯》杂志5月16日刊发的文章《对当代中国的十个误解》一文认为,说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一个误解。文章指出,当代中国人没有生存危机,社会和谐依旧还是崇高目标,反个人主义仍然很普遍,新一代中国

李向平:社会缺席,宗教安在?

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宗教的社会存在及其表达形式,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统计,目前中国有佛、道、伊、天、基等五大主要宗教,信教群众大约上亿,宗教教职人员30多万,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1

李向平: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

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李向平无论正当性信仰,抑或是补偿性信仰,它们之间在很大的程度上无法直接构成供需关系。惟有当这些供需关系被纳入法律关系之后,中国信仰才会成为法律信仰的基础。可普遍的现实现象却是

李向平: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

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从而

李向平:佛教慈善义卖是否等同做功德

佛教慈善义卖是否等同做功德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从而进一步弘法

李向平:功德与慈善不能混同为一件事情

摘要:继2007年四川新都宝光寺以99万元拍卖烧头炷香,把拍卖所得款捐给了贫困生之后,如今各大寺院纷纷效仿。即以佛教慈善拍卖的方法,服务于社会慈善事业。其中,除了烧头香外,还有新年祈福、零点钟声除夕夜

李向平:人间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

中国佛教在经过了宋明之后千余年的衰微后,而在现代中国呈现了复兴的气象。佛教改革、佛学研究以及佛教文化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佛教界在太虚和尚改革佛教的号召下,内铸佛学真义,外融新学思潮,契理契机,应机

李向平: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

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李向平信仰危机与信仰问题,多少年来一直纠缠着中国人,也纠缠着中国社会精英——企业家阶层。(图片来源:资料图)编者按:面向企业家开办的各种国学班、佛学班已成为潮流。

李向平:用“佛教社会”来建设“和谐社会”

用“佛教社会”来建设“和谐社会”李向平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既有的结构、制度、组织先后呈现了分化状态,社会成员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各种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新格局已经逐渐凸显,从而要求各

李向平:如何构建“佛教社会”?庙要像庙 僧要像僧

如何构建“佛教社会”?庙要像庙 僧要像僧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

天噶仁波切:三世诸佛之因,即是尽力利益众生

世界上有许多种不同的宗教,而这些宗教大多由伟大的导师所创建,并藉由许多信众将各个不同的思想教派传至世界各地。在这种种不同的宗教当中,每一宗教的教徒都相信自己的宗教是清净的,并各自依循传统的教法进行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