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公共交往特征
2025-01-13 12:58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以人间佛教的社会姿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海外相关地区的佛教信仰体系展开不同形式的对话与合作,从而在倡导国际文化新秩序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 、基于佛教交往的对话合作

20世纪40年代以来,文化的跨国界行动已成为处理国际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制约着国际社会关于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利益诸关系的表达,成为国际政治中为了达到外交目的而运用的一种特殊政策和有效工具,以至于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能够影响全球秩序。文化的跨国界行动作为思想的输出、价值观念的交换,最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特质和国际形象。

20世纪,特别是1980年以来,中国佛教基于人间佛教的宗旨与设计,不但自身得到健康发展,而且在全球化的时代中逐步呈现出佛教应有的世界意义,即发挥中国佛教对外合作、交往对话的黄金纽带作用,凝聚台港澳等地的佛教力量,在与各国佛教界的交往中致力于塑造当代中国和谐发展的大国形象。中国佛教界近年来所开展的一系列国际交往与对话活动,展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社会力量。

当前,中国佛教走出去的有利因素也非常突出:第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明进步,正是中国佛教走出去,开展宗教文化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时机;第二,在世界三大宗教体系中,佛教以直指人心的理事圆融之法,倡导心灵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化文明冲突为文明和解,这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对话与合作方法;第三,佛教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今单边主义的文化扭曲了人与人之间曾经共享的知识纽带,形成了精神断裂,当今社会亟须一种人我之间无差别的沟通与契合,如同全球化亟须一种全球文化意识(global cultural awareness),以构成国际文化新秩序一样。

二、心心相印,心同此理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文化交流具有多种形式,功能不一。主张从心开始的佛教文化,基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原则,主张心无强弱、超越三界而平等惟心。在国际交往中,它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公民的心灵沟通。

与强调政治、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的现实主义对话方法相比,佛教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其施行的对话与合作是一种软合作,即直指人心,争取国际文化认同,并以心灵之契合,为世界寻求一种软和平国际环境,进而亦为当代中国的和平发展印证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华文化气质。

20世纪以来,中国佛教契理契机,呈现对人、社会、世界的最大关怀,采取了一种生命和社会取向,把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不可消解的存在进行佛学反思,体现了佛教信仰应有的神圣性。强调人心的净化和觉悟,把人集中在一个正义、和平、平等的文化秩序中,集中在以心为核心的世界文化共同体中,共享人类的精神和利益。

从心 开始的佛教文化对话,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国际形象的一种再塑造。它可以将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影响,通过佛教倡导的心心相印的理念令人信服、感同身受地表达出来,可以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思维模式如春雨润物般有效地传达给各国人民,易于他们理解、接受、认同。能够昭示天下,中国作为一个在全球化进程中勇于承当责任的大国,能够继承协和万邦、文化天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从心开始,自觉融入世界文化共同体,相互依存,共生共享。

倡导世界伦理的孔汉思先生曾认为:要么我们在21世纪中根据欧洲的榜样建构一种截然不同的、和平的普世宗教,要么我们根本没有一种普世宗教。这种被称为普世宗教的欧洲中心主义,实际上不可能为全球化世界的和谐发展承担其应有的宗教责任。它仅仅是一个欧洲榜样、本我之心,很难做到国家、民族、宗教之间的心心相印。然而,在这种世界伦理构想中,各国宗教领袖曾经着眼宗教与人性的关系,将人性视为宗教的基本标准,进而提出没有宗教和平,则没有世界和平的理念。依据佛教以心为本的价值诉求,可以把这句话完善为:没有心灵的和平,就没有宗教的和平;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

在心心相印的佛教理论体系中,其价值关怀作为道德创造、生命意义以及终极自我转化之根源的佛心,构成了基于佛教信仰之公共交往的显著特征。这种精神信仰方式,基于人们对生命的崇敬、对工作的信守以及对终极自我转化的奉献,以至于可以在情感的强烈和目标的严肃上,堪与世界上任何宗教对话交往,乃至合作,成为当代世界多元宗教伦理构想中不可或缺的构成。换句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三、以心比心,公共理性

佛教的心性理论,可以描绘为对世界的调整与适应。它注重人人关系、圣俗关系、人际关系之协调,是维护个人和群体关系基本和谐的方法。

其价值预设是:我们越能够拓展自己去包容他人,我们就越能够深化自我的觉知;而我们的精神觉悟和精进坚守,又为我们在人我关系之间进行卓有成效的人际互动提供了基础,从而将佛教与现代公民社会之协调关系,构建成以心比心、富有东方文化特征的公共理性。

从心开始、以心比心的佛教精神,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社会伦理、一种学术传统、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既非一种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宗教,亦非一种以崇拜为中心的(worship-centered)宗教。在人心转化和佛心养育的过程中,人类的精神能动性,即转成为净化人心、本真佛心之间的和谐互动,是人间之道德律令对佛心圣境之感召与回应,促使人人同心,共同成为文化、宗教生态的守护者。

众所周知,佛教的天下和谐,始于从心开始的六和敬行动规约。它主张:身和同住(行为礼敬)、口和无诤(语言和谐)、意和同悦(善心交流)、戒和同修(法制平等)、见和同解(思想统一)、利和同均(经济均衡)。它不仅是佛教僧团的和合,亦应当被视为当代世界国家、宗教之间对话与合作的准则。

它根据缘的哲学,视宇宙为一个普遍联系而交互作用的过程,将世界、社会、人的行为和伦理洞见整合。而从这种普遍联系、心心相印的佛教精神出发,天地宇宙、社会人间、道德良心,就始终能展示出应有的统一性和能动性,最后呈现人心天下契合无间的最高理念。

它的同其心而和合为尚 的价值关联模式,能够为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宗教信徒,提供一个处理国家、社会、个人和群体关系的基本理路。佛教的社会信念在于:通过作为一种共同行为模式的个人修持,可以改善人类的精神景况,通过人的心灵完善而改进人类存在的整个外在情形。

四、从心开始,融入天下

宇宙万有,一心为本。一心之本相即是真如,一心之变相即是生灭。太虚大师的这句话说明,心为世界交往的中介,心外无法,此心即法。

人性自赋、佛性人成的佛学理念,使本心、佛心呈现出一种特有的面貌,它能够跨越神圣与世俗、国家与民族以及不同宗教间的种种藩篱。惟有真心以对,世界的你我关系就将本心自现。

它的行动逻辑是:心地能够真正的和平,必有和平处事的外在表现;社会的不和不平,或极度的暴力冲突,不妨碍个人心地和平的实现。

如果,心不起贪、瞋之念即戒杀,心不起贪念即戒盗,心不起贪、痴之念即戒淫。那么,人乘、五戒、十善、革心之法,实为救世治本之法。它以摄心为戒,救正人心而匡护世道,足以福国利民,世界不求和平而自和平矣(圆瑛《佛教与世道人心之关系》)。

佛教所理解的个人及其心性,绝非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处于宇宙万有、国家社会之普遍联系的中心。心性净化、个体精神自信自立的强调,无形中就等同于加强了心性个体在形形色色关系网络中定位自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人间佛教以其为宗旨,从心开始,以三界惟心的结构展开,强调了心的改造,并把这种改造的方法,深化普及为对整个宇宙、世界的构造。

在全球化进程中,倘若人们已达成共识,以构建一个人人都拥有同等权力、有效地共同生活的社会,那么,这个世界必然需要的是一种多元的秩序、伙伴式的秩序、提倡和平的秩序、爱好大自然的秩序、一种普世宗教的秩序(孔汉思《世界伦理构想》)。 然而,依据佛教的心性哲学,我们还需要补充一条那就是心心相印的世界秩序。因为,缺乏了人我之间心心相印、彼此认同的这一人类行动基本准则,将没有一种世界伦理、价值秩序能够存立!

当今世界,不仅中国人需要从心开始,整个世界亦需要从心开始。从心开始,才能通过全球文化的碰撞而建立一种创造性和平,使各种生活方式在相互容纳与彼此补充中结成的生命共同体,超越那种以某种知识和意识形态为中心的绝对一元论。从心开始,就可以看出当今之中华,不愧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家。

四海之内皆兄弟,普世同心,此乃中国佛教在世界步入全球化时代之后,能够为人类提供的宗教良知、价值伦理。中国佛教走出去,积极开展对话合作、推动世界和平是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唐代石窟造像特征

◎ 阎文儒盛唐以来,人民创造的财富,多为封建地主阶级所霸占,这就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安史之乱,又破坏了社会经济,大量的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客户、逃户和稳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统治者为了减少逃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围墙困境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前世乃修行人的特征——高级特征

1、八字与相上会有特殊印记符号。2、有三星、七星的标志,斑点或痣一类的,组成星图。3、阴阳分离,身体或身体某个部位,最明显的是看手。攥起拳头的时候,手心和手背之间的颜色突然变化,白的和红的有一明显界限

前世乃修行人的特征——初级特征

1、多灾多难磨难重重,身体与精神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一生会有大难不死的经历。2、心软慈悲不忍杀生,不贪金钱不吝啬攒不住钱。3、聪明智慧悟性高,天生对佛道宗教玄学感兴趣。时常会走暗功,梦中常去一些山林古

修行人的八字特征——什么样的八字利修行?

一日修来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一个人是否与神秘文化有缘,是否适合学习周易,是否适合从事预测工作,这些在八字命理中是有信息说明的。下面华人开运网带你看看什么样的八字利修行。一、八字中带一个或者多个华盖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原始佛教:中国佛教分为哪几类

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的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在这一阶段内,佛陀还没有被神话,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佛陀,与同一时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伟大思想家一样,只是

佛教缘起法的三大特征

佛教所说的缘起法,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果从因生果,就是结果和现象。结果从哪里来?哲学家和神学家也都是从结果去寻求事物产生的原因,但由于他们的智慧不够圆满,从而导致对事物起因的错误认识。比如前面说到的

业果的四大特征是什么

1、业不可改变善因只会产生乐果,绝不可能生出恶报;反之必然。2、业会增长变大正如一粒种子能长成大树一般,一个微不足道的因,其果可以十分严重。比如用手残忍地捻死一只蚂蚁,这种杀生的恶报会很大。因此,应决

西方三圣的特征是什么

念佛法门虽分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四种。而实在念到业尽情空,无念而念的时候,这四种念佛方法,每用一种,那三种不期然而自然齐得,绝无严格的界限。但初学念佛时,必须注重持名念佛。我五十岁

李向平: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

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李向平(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一、禅宗信仰及其社会实践模式中国佛教史上的所谓正一邪冲突,不仅仅是政教关系,关键是“个人与社会”、“宗教与权力”的辨证关系。

李向平: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李向平一.被问题激活的佛教生态伦理当今的社会,资源与环境问题,恐怕是最致命的问题了。迄今为止,相关的论着和文字,已可用汗牛充栋这一词汇来表达了,此不赘述。本文想要说的是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公共交往特征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

李向平: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

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李向平人佛关系的私人化现象信仰最初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以后演化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关系,直到形成最纯粹的信仰,才摆脱了社会因素的约束,或者是依赖于社会关系。G·西美尔认为,“

李向平:生活即是信仰

美国《福布斯》杂志5月16日刊发的文章《对当代中国的十个误解》一文认为,说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一个误解。文章指出,当代中国人没有生存危机,社会和谐依旧还是崇高目标,反个人主义仍然很普遍,新一代中国

李向平:社会缺席,宗教安在?

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宗教的社会存在及其表达形式,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统计,目前中国有佛、道、伊、天、基等五大主要宗教,信教群众大约上亿,宗教教职人员30多万,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1

李向平: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

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李向平无论正当性信仰,抑或是补偿性信仰,它们之间在很大的程度上无法直接构成供需关系。惟有当这些供需关系被纳入法律关系之后,中国信仰才会成为法律信仰的基础。可普遍的现实现象却是

李向平: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

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从而

李向平:佛教慈善义卖是否等同做功德

佛教慈善义卖是否等同做功德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从而进一步弘法

李向平:功德与慈善不能混同为一件事情

摘要:继2007年四川新都宝光寺以99万元拍卖烧头炷香,把拍卖所得款捐给了贫困生之后,如今各大寺院纷纷效仿。即以佛教慈善拍卖的方法,服务于社会慈善事业。其中,除了烧头香外,还有新年祈福、零点钟声除夕夜

李向平:人间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

中国佛教在经过了宋明之后千余年的衰微后,而在现代中国呈现了复兴的气象。佛教改革、佛学研究以及佛教文化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佛教界在太虚和尚改革佛教的号召下,内铸佛学真义,外融新学思潮,契理契机,应机

李向平: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

精英“老板宗教徒”:真信仰还是假信仰?李向平信仰危机与信仰问题,多少年来一直纠缠着中国人,也纠缠着中国社会精英——企业家阶层。(图片来源:资料图)编者按:面向企业家开办的各种国学班、佛学班已成为潮流。

李向平:用“佛教社会”来建设“和谐社会”

用“佛教社会”来建设“和谐社会”李向平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既有的结构、制度、组织先后呈现了分化状态,社会成员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各种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新格局已经逐渐凸显,从而要求各

李向平:如何构建“佛教社会”?庙要像庙 僧要像僧

如何构建“佛教社会”?庙要像庙 僧要像僧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华方田三论宗是最早形成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该宗以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代表作《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立宗依据,故名。三论宗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三论学到三论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律宗华方田律宗是以研习和修持戒律为主的中国佛教宗派。其实际创始人是唐代高僧道宣。因道宣常住终南山,因而此宗又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又因此宗所依之律为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亦称四分律宗。一

魏德东:佛教在美国:说说中国佛教对美国的“渗透”

很多人都担心外国宗教渗透中国。这也是事实,不过,中国宗教也在渗透外国。2008年放春假,休斯敦的朋友约我去看看那里的佛寺和道场。2天的时间,我们参访了德州佛教会的玉佛寺、台湾中台禅寺休斯敦道场、新加坡

斯陀含果特征

斯陀含为梵语,对应的巴利语是Sakadagami,翻译成汉语、中文的意思是“一往来”,佛经中也称为“一上一还”,指的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后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永远摆脱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