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离这几种人远点,哪怕对你恩重如山!
2024-11-24 09:27

古语云: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人心难测,自古以来,想要了解一个人从来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与君子为友,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情分;与小人为伍,会得到血淋淋的教训。

和人交往,一定要远离以下这几种人,哪怕是对你恩重如山。

01对待家人,不近人情

《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敬爱,那么他对你的好也多半是虚情假意。这样的人没有恩义之心,只有利益之心,对待任何人都不会付出真心。

战国时期的将领吴起,本是卫国人,他爱官如命。年轻的时候,就立志做官,花了很多钱财去买官,但是散尽家财之后,仍然没有求得一官半职。

当时家乡的百姓们,都嘲笑讥讽他。他为了报复,杀了三十多个嘲笑他的人。之后逃出卫国,他发誓如果做不了大官,就永远不回卫国。

后来,他的母亲病逝,他都没有回来看一眼。

他在鲁国做官的时候,娶了一位齐国女子。为了赢得鲁国国王的信任,当上大将军,他残忍地杀害了妻子。

吴起做了将军之后,和士卒同吃同睡。当时有士兵起了毒疮,他甚至为士兵吸脓疮。军中士兵对他唯命是从,他的军队从未有过败绩,他的官也越做越大。

在吴起眼中,亲情和爱情一文不值,只有权利和地位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对升官有益的事情,他会毫不犹豫地去做。杀妻弃母杀妻弃母如此,替士兵吸脓也是如此。

鲁国国君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便对他不再信任。后建功于魏,魏国排挤;建功于楚,惨死楚国。

我们常听到有人做好事,其中有一种是,不爱自己的家人去爱别人的家人,拯救别人却伤害自己最亲的人。

乍一听,让人感动,仔细想想,细思极恐。那样的人,未免太不近人情。

如果有人爱别人胜过爱自己的亲人,那就是虚伪至极,就是违背天性,不近人情。

不近人情的人,要离他远点。因为一个人没有人的性情了,那和禽兽就无异,那可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02对待利益,分毫不让

《论语》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则是利益。利益就像是一块试金石,往往能映射出人品的真实形态。

一个人的人品怎样,就看他和你有利益冲突的时候。特别是当利益受损时,他的反应最能看出他的人品。

有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间散步,突然遇到一个慌张的僧人。

他们问:师父,您看见什么了,如此害怕?

僧人说:太可怕了,我在树林里发现了一袋黄金。它会吃人的,你们不害怕吗?说完就赶紧跑了。

两个人心想,捡到金子不是好事吗,为什么要害怕。他们走进树林,最终发现了那袋金子。

于是,他们商量着,等到晚上悄悄把金子扛回去。一个人说:你先在这里看着金子,我回去带些饭菜来,咱们在这儿吃,等天黑了咱们就背回去。

另一个人就在金子旁边等着,他心里想,等他回来,我就用木棍把他打死,这样黄金就都是我的了;回去拿饭菜的人心想,我在饭菜里下毒害他,黄金就属于我一个人了。

两个人表面是好朋友,利益当头,内心却在互相暗算着对方,就这样把对方害死了,最后谁也没有得到黄金。

《增广贤文》里说: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迷。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人心像纸一样十分薄脆,世界上的事如棋局一样变化万千。人心难测,特别是那些小人,反复无常、不可信任。

生活中,很多人平常没事的时候,和我们走得很近,嘴巴也很甜,让人误以为他们是真心待人。

但是深交之后才发现,只要是别人和他们有利益冲突,他们就会不惜任何代价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样的人,还是趁早远离。否则,一旦和他产生利益的冲突,你必定被伤地体无完肤!

反之,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仍然坚守内心的底线,那么他绝不会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

03对待弱者,趾高气扬

龙应台说: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绝不是一个没有脾气的人,只是不会把脾气发到一个比自己弱的人身上。

一个人对待弱者的态度,往往能看出他最真实的教养。

有一位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被聘请回国授课。去学校的路上,一位环卫工人的垃圾车挡住了他的去路。

博士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下车对环卫工拳打脚踢,大声辱骂:你算什么呀,我赚多少钱,你赚多少钱,你挡路我会少赚多少钱?

后来,博士的事情被媒体曝光,他也被学校解雇了。

有的人文化很高,但是没有教养;有的人虽然文化层次不高,但是懂得尊重弱者,尊重底层劳动人民。

文化显示的不过是受教育程度,但是对待底层的人谦卑有礼,这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教养。

钱钟书晚年时,请保姆料理生活。保姆是乡下来的,也说不好普通话,但是钱钟书十分尊重她。

有一次,钱钟书无意间听到,保姆家里盖房子缺钱,就让杨绛带了3000块钱,递给保姆。

钱钟书没有因为自己是名人,就对下人刁难厌弃,反而很是爱护,从生活的各个细节照顾保姆。

后来,钱钟书去世,保姆伤感地说:我再也遇不到像先生这么好的人了,从来不摆架子,处处尊重我。

人在弱者面前展现出的往往是最真实的一面,越是有修养的人,越是愿意尊重弱者,越是层次低的人,越是得势不饶人。

所以,看一个人的教养,就看他是怎样对待弱者的。

古人云: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一个人是否可以结交,关键就看他的人品。

如果一个人孝敬双亲,爱护伴侣,助人为乐,刚正不阿,其人品自然不差。

反之,如果有人连父母都不孝顺,和亲人都反目成仇,欺软怕硬,没有一点同情心,那么,就算对你再掏心掏肺,也还是小心点为妙。

华人居士网

End

离这几种人远点,哪怕对你恩重如山!

古语云: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人心难测,自古以来,想要了解一个人从来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与君子为友,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情分;与小人为伍,会得到血淋淋的教训。和人交往,一定要远离以下这几种人,哪怕

鬼谷子:深交四种人,绝交三种人!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朋友是我们选择的亲人。日夜相处,耳濡目染,朋友的模样,就是自己的模样。跟着蜜蜂能找到花蜜,跟着苍蝇只能找到水沟。选择朋友,就是选择自己的命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朋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

鬼谷子智慧:三十岁之后,深交三种人,绝交三种人

俗话说三十而立,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这时候全家人都靠你生活,你也不能再像年轻时肆意妄为。用人生最好的年华去奋斗,方不负此生

这三种人 即使天天念佛也不得往生!

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

《菜根谭》:对待这三种人,无需和颜悦色

不是每一个人都值得珍惜,不是每一段时光都值得铭记。生活就像一个大的困兽场,人人深陷其中,挣脱不得。我们在时间长廊中遇到很多人,有人相遇,有人别离,有人相逢一笑,有人反唇相讥。不是所有人都配的得上你的真

证严法师:对你一生影响巨大的七件事 千万不要做

人生有七件事,千万不要去做。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数不清的不如意伴随在你我身边,所谓愁与恨、悲与苦、烦恼与失望、坎坷与不平,让我们无法逃避;放眼整个社会,战争、饥饿、贫穷、暴力、自然

无边身尊者开示:念佛的三种人

念佛的人有三种:第一种人,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使家人智慧得平安。此乃消灾祈福,解怨释结。第二种人,是为了人间苦多乐少,生命危脆,所以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待至位阶不退,再入娑婆,广度众生,成就

佛教戒律中有哪14种人不允许出家?

1.七岁以下儿童七岁以下的儿童年纪尚小,对于出家人的生活,很难适应。故而戒律之中,明确规定七岁以下的儿童,不许出家。2.七十以上老人与七岁的儿童相比,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是难以适应出家人的生活。儿童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