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楼宇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2024-11-14 13:19

净土一宗发展到近代已是十分衰微,或以为此仅为愚夫愚妇求生福报之法门,或以参念佛者是谁,成有禅无净之法门。净土教理闇而不明,念佛法门杂而无统。印光大师有感于此,大发慈悲,一生以弘扬净土教义,实践念佛法门为己任,被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十三祖,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净土宗高僧。

印光大师首先指出,净土法门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最为殊胜的了生脱死的解脱法门。他尝反复论述这一观点说﹕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虽具足惑业之博地凡夫,但能信愿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纵已证等觉之高位菩萨,犹须回向往生,方可圆满佛果。是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印光法师文钞(续)》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

又说﹕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顿渐不同,权实偏圆各异,无非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复本心性而已。然此诸法,皆须自力修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绝无他力摄持,令其决于现生入圣超凡,成就所愿也。唯净土法门,仗佛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印光法师文钞(续)》净土十要序)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了生死,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了生死。(《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修净师书)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印光法师文钞(续)》无量寿经颂序)

净土法门,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之所以殊胜,是因为﹕

一,净土法门是如来世尊为九界凡圣速成佛道而开设的一个特别法门;

二,这一特殊法门,与其它只靠自力修持的法门不同,而是仰仗佛的慈悲愿力摄受,往生西方;

三,这一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至已证等觉之菩萨,下至具足惑业之凡夫;

四,这一特别法门,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然又不得以一般的教义去衡量它;

五,这一特殊法门,无论钝根众生,还是一乘上士,均不须经劫历生,而于现生即可往生西方。

印光大师认为,值此末法时代,根机钝劣的业力凡夫,想要单靠自力修持悟明心性,断尽烦惑,了脱生死,可以说是千无一得(《印光法师文钞(续)》致罗世芳居士书)的,而必须仗佛慈力接引,带业往生。他说﹕

仗自力了生死,非一生两生能了,证初果人,尚须七生天上,七生人间,方证四果,四果则了生死矣。未证初果者则不一定,纵一生两生不造业,决难永不造业。故知仗自力断惑证真之难,难如登天矣。(《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修净师书)

然而,如能信仰净土法门,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力契合(《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习怀辛居士书),则一定能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

因此,印光大师强调说,唯有净土法门才是六道三乘,复自本性,了生脱死,横超三界的根本法门。他恳切地忠告大家说﹕

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陈慧超书)

为了阐明净土法门乃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的道理,印光大师深入考察了大乘经典,探究了净土法门的经典来源以及发展源流。他指出,以往生净土,圆满佛果,为最终归依,实发端于《华严经》。他说﹕

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印光法师文钞(续)》净土五经重刊序)

印光大师又说,此后在方等会上,世尊又特为专说净土三经,其中《阿弥陀佛经》摄机最普,所以禅、教、律各宗,都奉之为日课。此外,大乘经典中论及净土者,多不胜数,尤其是《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此后,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清凉、永明,悉皆发金刚心,为之宏赞,以期六道三乘,同得横超三界,复本心性也。(《印光法师文钞(续)》净土十要序)

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以了生脱死为根本,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而绝不可有求来生人天福报之心。他说﹕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

他批评那种为求来生福报而信净土念佛法门的人说﹕

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若今生尚有修持,来生定有世福可享。一享福,必定要造恶业(今之世道乱之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痴福者所酿成耳)既造恶业,则后来之苦报,不忍言说矣。(《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传德师书)

佛法的所谓了生死,就是要人们破除无明,明自清净本性,跳出三界,超脱轮回,不再有来生。无生才无死,无生无死,才无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不再来生此方娑婆世界。所以印光大师说﹕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印光法师文钞(续)》与张静江书)这也就是说,念佛而求来生福报是与净土法门的宗旨相违背的,也是违背佛法的根本教理的。印光大师在这里深刻地从实践的角度,阐明了佛法无生与往生之间的不二关系。

印光大师还反复强调指出,奉行净土法门者,当以信、愿、行三者为宗旨。他说﹕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印光法师文钞(续)》复幻修大师书)

又说﹕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习怀辛书)

信、愿、行三者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故说﹕

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印光法师文钞(正)》与陈锡周居士书)

而信、愿、行三者的具体内容则是﹕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脱生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

印光大师这里揭示的净土念佛法门的宗要,即信念、意志与践行,其实也是成就一切事业所必须奉行的宗要,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在信、愿、行三者之中,信与愿是必要之条件,而行是充分之条件。因为如果不落实到行,信与愿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印光大师在他大量的说法中,讲得最多最具体的就是如何念佛的实践问题。

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之实践方法,就是念佛。他说﹕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然念佛法门又有种种之不同,如有专念自佛者,有专念他佛者,又有兼念自佛他佛者之不同。印光大师把专念自佛者之念佛,统称之为实相念佛。而于专念他佛者中又分为三类,即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与持名念佛。合念自佛与念他佛,念佛之法总有四种法门。对于这四种念佛法门,印光大师分别做了具体的介绍,他说﹕

实相念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

观想念佛者,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十六种观。(同上)

观像念佛者,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同上)

持名念佛者,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同上)

在以上四种念佛法门中,印光大师认为,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同上)观想一法﹐则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印光法师文钞(正)》复吴希真书)因此,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他谆谆告诫大家说﹕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快捷方式。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印光法师文钞(正)》与徐福贤书)

印光大师一生努力推崇与倡导的就是这持名念佛。然持名念佛法门中还须分清观心念佛与摄心念佛之不同。印光大师倡导的是摄心念佛法门。他认为,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所以,他强调说﹕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印光法师文钞(续)》复杨炜章书)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印光法师文钞(三)》复刘瞻明书)

什么才是摄心念佛呢?印光大师说﹕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高邵麟书四)

摄心之说,并不只止于心,而是由心而统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此,印光大师特别推崇《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的修持方法,认为这是持名念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这样的持名念佛方法,首先是要都摄六根,也就是说﹕

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臭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印光法师文钞(续)》复杨炜章书)

其次是要志心持念,常时无间,也就是说要坚定信念,无时无地,念佛从不间断。这就是印光大师说的﹕

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间,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

要做到摄心并非易事,人们虽努力在那里摄心念净,但还是免不了时常有无明妄念涌起。值此之时,怎么来克服它呢?对此,印光大师提出了通过十念记数之法来达到摄心念净。这个摄心之法是印光大师从自己的修持中总结出来的,为前人所未谈及者。他说﹕

当摄心念佛时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高邵麟书四)

接着,印光大师对十念记数的念佛方法,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他说﹕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同上)

在净土法门中遇到的最主要的理论问题就是﹕自力与他力,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的关系问题。如上所说,在自力与他力的问题上,印光大师是主张他力的,但也不完全排斥自力,认为如能在佛力的引发下,把佛力、自力契合一起,当然是很好的。关于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或自心佛与西方佛的问题,印光大师认为两者是不异不二的。他尝分析说,有持事而修者,有持理而修者。持事而修者或只信西方弥陀,持理而修者则信西方弥陀是我心具,是为心造,所以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是不异不二的。如他说﹕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身心﹐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马契西书九)

印光大师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说﹕

事理二法﹐两不相离。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则因不感果矣。(《印光法师文钞(三)》复马宗道书)

又说﹕

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傥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印光法师文钞(续)》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他有时甚至认为,自心净土与往生西方净土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如他说﹕

信佛修净土者第一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有污秽,何能生净土乎。(《印光法师文钞(续)》复海门蔡锡鼎书三)

总之,印光大师认为﹕

凡夫之心﹐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了无有异。其异者﹐乃凡夫迷染所致耳。非心体原有改变也。弥陀净土﹐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马契西书九)

所以,印光大师说,一心专修持名念佛法门,如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

印光大师倡导的净土念佛法门,不仅为一般佛教信徒指出了奉行信、愿、行以了生死的具体途径,而且对那些落入文字知见、故弄玄虚而不知了生脱死的狂禅们,也是一极有益的针砭。如他批评当时一些自持聪明,只知在参禅弄玄上下功夫,而不在实修上努力的人说﹕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印光法师文钞(续)》复姚维一书)

在批评一位痴迷于参禅者,他更严厉地指出说﹕

汝父于此劫浊之中,不知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痴痴然欲参禅明心见性。须知彼所参者非禅,乃文字知见,参到老于禅了无所干。即令真得禅宗明心见性之实益,其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烦恼惑业未断,悟是悟,生死是生死。若谓明心见性即无生死可得,此系门外汉,与狂禅者之所谬认者。然现时谁是明心见性之人。(《印光法师文钞(续)》复郑慧洪书)

净土理论、净土向往,乃至净土实践法门,实际上是大乘佛教各派各宗都有的,只不过随其根本理论体系的不同,其内容和方法也不同罢了。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由唐代善导、道绰等创立后,绵延不断,多有发展。然自宋以来,经永明延寿等大力倡导禅净双修、禅净合一后,在以后的发展中,持名念佛之净土法门,亦已混杂不纯了,乃至以参念佛的是谁为念佛法门,实在是离持名念佛法门的原来面貌太远了。印光大师在中国近代佛教重兴的潮流中,身肩重振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并以其精深的教理阐发和伟大的人格影响,使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复明于世。印光大师往生将近六十年了,然他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影响,至今仍流传不息。

End

赠晓空大师

◎ 熊 皎嵯峨山顶昔安禅,几度兴亡在目前;白发任生离乱世,紫衣曾看太平年。云藏圭岭经春雪,雨暗乾陵欲暮天;不受外方侯伯请,自携瓶锡住秦川。摘自《全唐诗补编》

法显大师西行记

文:佛 云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吉藏大师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道宣大师

◎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

贫僧受难记——星云大师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默庵大师

◎ 贾汝臻默庵(1838-1902)法名杲仁,字真源,晚号默庵。俗姓刘,湖南衡阳人。其父早亡,依母生活。自幼聪颖过人,15岁即以文出名。17岁肄业于雁峰寺。曾抄写《金刚经》,至三心不可得句,有感悟,萌

营救圆瑛大师

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来到苏州后,江易圆跟大师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印光大师也曾听人说过,自从倭寇占领了东三省之后,江易圆变得意气消沉,停止功课,迷上了扶乩,他也曾写信劝他不要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还是老老实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莲池大师的遗嘱

存 生莲池大师 (1535-1615),俗家姓沈,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莲池是他取的号。莲池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往生西方,在西方莲池中莲花化生。莲池大师年轻时,他的学问、

僧肇大师

理 方根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99年,僧肇大师游历长安寺庙学法时,闻听游僧说起居住在凉州的鸠摩罗什大师,于是就从长出发,往凉州寻师学法。当时已有数百名弟子先于佛图耶舍从西域跟随而来,长期留住在凉州诵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雪浪大师塔铭

◎ 钱谦益昔梁肃之论荆溪,以为明道若昧,涣然中兴。圣人不作,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我明正、嘉之际,讲肆独盛于北方。无极和尚起自淮阴,传法于通、泰二公,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归而演法南都,而其门有雪浪恩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省庵大师掩关阅藏

◎ 黄公元 省庵大师(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省庵是其号。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业儒的书香之家,俗姓时。师生来不茹荤腥,幼年即有出尘之志。七岁即礼僧人为师,十五岁正式披剃。师天资聪颖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

紫柏大师的贡献

紫柏大师的贡献◎ 圆 慧 紫柏大师一生所修复的寺院至少在十五所以上。这里择要介绍紫柏大师所修复的寺院,以示大师对明末佛教的贡献。楞严寺位于浙江嘉兴,是紫柏大师所重兴的第一所寺院。楞严寺是浙西相当有名的

道生大师

◎ 贺圣迪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道生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尽管他离开都城已有二十来年,但在东晋僧俗和朝野的心目中,他的声望令名与时并进。朝廷得知道生回归的消息,便请他住持青园寺。青园寺位于覆舟山下,

法照大师

◎ 印 光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钵塔院如大师

钵塔院如大师◎白居易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摘自《全唐诗》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刘素云:舍八万四千法门,持一句弥陀名号

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把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大家叨咕叨咕。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我认为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同修问,刘老师,你看我应该怎样修行?就这个问题,这几年来是不停地有人在问。这次我用很简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善慧莲截流大师(1628-1682),又名行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其父蒋全昌,乃宜兴名儒,并与憨山大师有深交。憨山大师圆寂三年后的一天晚上,其父梦见憨山大师持杖入室,此后不久,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