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清净自活
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
佛陀说法
在《四十二章经》中,释迦牟尼佛说:
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
在我眼里,王侯将相的权位,就像透过缝隙的灰尘;黄金美玉的宝物,就像扔在地上的碎瓦残砖;绫罗绸缎做的衣服,就像弃而无用的破布。
佛家过法
王子出家
释迦牟尼出家修道之前,贵为王子时,王侯之位、金玉之宝、纨素之服皆唾手可得。
据《中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未出家前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他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继承王位。但他却抛弃继承人的身份,做了苦行僧人;脱掉纨素之服,换成棉布僧服;舍弃金玉之宝,整天托着钵儿四处化缘。真正做到了淡泊其心,视功名富贵如尘土。
据《佛遗教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即将涅槃时,谆谆教导弟子们,为了维护一颗清净心,必须持净戒,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要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释迦牟尼佛告诫弟子们,为了清静自活,要远离金钱财宝,如同躲避火坑一样;更不能参与政治,和达官显贵们来往,争权夺利。
其实,在这里,佛陀教导人们,为了清静地活着,首先要淡泊名利。
名,指名位、地位、名誉和声望等;利,指权力、金钱、财宝等。一个人要清净自在地活着,怎能不在这些东西上面淡泊其心?
祖师拒君
中国禅宗自达摩初祖开宗立派以来,即视名利如隙尘瓦砾。
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住持黄梅三十余年。贞观年间,唐太宗仰慕道信大师的高风,即遣使者奉诏前往迎请,希望道信大师能进京晤谈。
使者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面告太宗皇帝的旨意。道信大师听后,淡然地说道:请你为我回谢皇上的盛意,我年老了,过惯了山林生活,不愿再入繁华的都市。
使者将道信大师的意思禀复了太宗,太宗不死心,第二次遣使臣去黄梅迎请道信大师。道信大师仍然告诉使者道:我是年老的人了,常常有病。请你禀告皇上,说我有病好了。
使者不得已,又把道信大师的意思禀告唐太宗。太宗见道信大师推辞,心里非常不悦,觉得伤害了自己九五之尊的威严,但还是第三次派遣使者以轿子恭敬地迎接道信大师进京。
哪知,这次又被道信大师拒绝了。
太宗勃然大怒,拍案而起:一为之甚,其可再乎?再令使者前去黄梅以刀威吓道信大师道:若再不应诏进京,当取首级前去!
道信大师没有丝毫慌张,平静地伸颈就刀,说:皇上要首级,来取吧!使者大惊,连忙抛刀,扶起道信大师,向大师顶礼忏悔。使者回京后把这些情形禀告唐太宗。
唐太宗听了之后,反而更加赞叹道信禅师不贪名闻利养,以及不畏强权之风骨,便赐他珍贵的紫金袈裟,以表彰道信禅师的德行,不再邀请其进京,以遂其山林修行之志。
到了五祖弘忍大师时也一样,一无所求的在黄梅弘法,广利群生。
传到六祖惠能大师时,女皇武则天屡次下诏,要六祖入皇宫接受供养,可是六祖大师修书一封,对武则天说:我乃一介草夫,何德何能受朝廷供养?我若在朝中也只能利益少数皇亲国戚。草民愿终身守候山林,以利益更多众生。
武则天见六祖大师如此坚持,也只好作罢。
沩山轻银
唐朝的沩山老人,在湖南沩山修佛。他将金银财宝、亲戚朋友,及一切五欲皆置之度外。
沩山老人虽不求名利,但时间久了,人人皆知,遂有很多人上山供养、亲近他,以求福求慧。这个好名誉被当时的丞相裴休知道了,于是也上山拜谒。只见山上只有一所简陋茅蓬,连床也没有,只有蒲团一个。老人常常坐在上面,人来他也不动,人走了他也不管;也不迎宾,也不送客。
裴休想:这位老禅师连庙也无,我现在有的是钱,不如供养他盖庙吧!于是命随从拿出三百两银子。沩山老人也不接受,也不拒绝。茅蓬里有一堆草,裴休把银子置于草堆中而去。
事隔三年,裴休想:庙大概建好了,去看看吧!上了山后,发觉还是破茅蓬一间,什么庙也没有造。
裴休便打了一个妄想:人给他钱,他也不造庙,仍然现出贫苦相来,不知把钱拿到哪里去了?于是问沩山老人:禅师!我给你造庙的银子,你放在什么地方了啊?
沩山老人说:你从前放在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去找。
裴休走到草堆边,看到银子原封不动仍放在那里。裴休又打了一个妄想:这位老禅师真是懒得要命,给他钱他也不会用。为什么愈修愈愚痴呢?
沩山老人早看透了他的心思,淡淡地说:你既然以为我不会用钱,你还是拿回去做别的事好了,我不想造有形相的庙。
人生活法
看淡功名,看轻富贵,真正的大智者在这一点上所见略同。
庄子曾把宰相的职位形容为一只腐臭的老鼠。有一次,庄子去看望担任魏国宰相的惠施,惠施担心他是来争夺相位的。
庄子就嘲笑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叫凤凰,非梧桐树不落,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它怕不干净的东西污染了自己的身体。有一天,一只鸱鸟叼了一只发臭的死耗子,看见凤凰从天上飞过,以为要来抢夺自己的死耗子,便惊慌失措,张牙舞爪地吓唬凤凰,口里还发出哧!哧!的声音。你说可笑不可笑?
庄子以此喻说明:惠施珍惜的相位,却是自己所厌恶的腐鼠。
少一分名利之欲,就多一分清静心。眼前的繁华美景只不过是一时的安乐,与其辛苦地追名逐利,不如抑制欲念,清心寡欲,做一个安平乐道、淡泊名利的人。
芝兰生于幽谷,不因无人问津而不芳,这是一种淡泊的清静;梅花开于墙隅,不因阳光不照而不香,这是一种自信的清静;流水绕石而过,不因山石之阻而纷争,这是一种谦让的清静;无花之树结果,不妒姹紫嫣红而孕育,这是一种朴素的清静
拥有一颗清静淡泊的心,你可以没有太阳的炙热,但拥有月光的柔美;你可以没有花朵的鲜艳,但拥有果实的甘醇;你可以没有水的灵活,但拥有了山的稳健;你可以没有酒的浓烈,但拥有了茶的清香;你可以没有甜美的歌喉,但拥有了精彩的填词;你可以没有作家的成就,但拥有了读者的领悟
俗话说:红尘多悲喜,世事皆喧嚣。在如今这个纷繁芜杂、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的心也异常浮躁与焦灼,名利得失终日萦绕心头,使许多人惶惶不安,备受煎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要解脱人生的痛苦,获得心灵的安宁和精神的愉悦,就要学会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所累,不被鲜花掌声冲昏头脑,不被金钱所束缚, 放下贪欲和妄念,清净心灵,清静地活着。
End
经由知识和经验所获得的证悟能够超越怀疑。我们必须完全了解,阻碍证悟的染污和迷惑,并不是固定不动的。纵然我们的障碍看起来既顽强又恒常,事实上是不稳定的和合现象。明瞭了和合现象的依存性以及能被操作的道理,
◎ 林清玄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讲到了菩萨的四摄,非常令人感动。什么是四摄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受一切有情,令有情众生起亲爱之心,然后得闻正法的方法。四摄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布施、持
无事莫生愁。苦奔忙,未肯休,清风明月谁消受?财多越求,官高越谋,人心不足何时够?急回头,百年难得,一切不须忧。无事莫生愁。叹愚痴,作楚囚,邯郸一梦谁参透?富贵难求,贫贱难休,波波劫劫空孱愁!忘回头,机
◎ 林清玄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五】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二】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右第九「他心通愿」。他心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光明遍照第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光明遍照第十二前《国界严净品》显依报庄严。今第十二,与十三两品,显正报庄严。光明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泉池功德第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泉池功德第十七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量、水德
第三卷寿众无量第十三本品显三无量:一、佛寿无量。二、会众无量。三、会众寿命亦复无量。一者法身德也。二者大愿普也。三者主伴如如,真实不可思议也。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提道场第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菩提道场第十五此品中之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堂舍楼观第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堂舍楼观第十六本品有二:一者,佛及诸菩萨居处。二、菩萨随意修习,从因得果,自由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决证极果第二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决证极果第二十二本品总结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智冥合。因果如如。诸往生者,内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故于本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十方佛赞第二十三)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十方佛赞第二十三本品(一)初明十方佛赞。(二)次明佛赞深意。(三)末明一念净信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受用具足第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受用具足第十九本品名‘受用具足\’。故所有国人皆‘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德风华雨第二十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德风华雨第二十圆明具德之风,故曰德风。妙华飘聚如雨,故曰华雨。彼佛国土风花、香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礼供听法第二十六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歌叹佛德第二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歌叹佛德第二十七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大士神光第二十八)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大士神光第二十八本品显极乐大士神通光明。于圣众中,特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愿力宏深第二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愿力宏深第二十九本品显彼土所有菩萨均愿力宏深,决定一生补佛。若有本愿为众生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真实功德第三十一本品续前,同明极乐菩萨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劝谕策进第三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劝谕策进第三十三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净定安乐,令众欣慕,发愿求生。本品则说娑婆秽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心得开明第三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心得开明第三十四本品弥勒领旨,心得开明。佛复垂训:一者当断惑念佛,知苦修善。二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礼佛现光第三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礼佛现光第三十八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如贫得宝第三十七前品佛说恶苦,折伏众生,诫令舍恶。本品说善因果,摄受众生,劝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重重诲勉第三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重重诲勉第三十六本品为折伏众生恶业,而示诲勉。首显恶因恶果,令知畏惧。末劝端正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边地疑城第四十)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边地疑城第四十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慈氏述见第三十九)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慈氏述见第三十九本品宗旨,仍是证信除疑。慈氏述见,弥证佛言真实。盖此前极乐依正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萨往生第四十二)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菩萨往生第四十二前之三辈与边地疑城,皆论凡夫往生。今品广明十方菩萨往生之数无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非是小乘第四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叁、流通分(第四十三至第四十八品)全经三分,初为序,中为正宗,末为流通。灵峰大师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受菩提记第四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受菩提记第四十四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无量寿经科判》,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勤修坚持第四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勤修坚持第四十六本品首为世尊咐嘱大众守护本经;次谕救护众生;三谕行解相资,求生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独留此经第四十五)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独留此经第四十五本品表当来经灭,佛以慈悲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序分中《大教缘起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福慧始闻第四十七世尊于说长行后,复以偈颂,重申前意。于中复标明是非,拣非显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闻经获益第四十八本品名闻经获益。广显闻者,获益难思。《无量寿起信论》云:闻经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附录一、本经原序初印原序(黄超子居士)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附录二、本经原跋敬跋重印大经合集本后萧方骏丙戌十月十九日,为北平广播电台台长黄念祖君之 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壹、前言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
问: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如何保持四众和合不犯过失?如何保持菩提心坚固不失?如何保持护持大众不退转?如何保持团体如金刚不坏?如何让每个人得法入心精进不退?如何带领大家入菩萨愿海增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