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卢志丹答:为什么要报众生恩?
2025-02-02 10:14

为什么要报众生恩?

节选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2》

报众生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报他人恩,报除人以外的一切动物的恩。

就我们当下的生命来说,没有世界上所有人的恩惠,也就没有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仅就人与人之间互为生存的条件而言。佛教讲缘起,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有原因和条件的,一因不能生果,世间万物都处在多种因果相续相连的关系之中,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每一事物、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都是一种和合共生的关系。所谓法不孤起,依境方生,一点水若不使干枯,只有放在大海里才能永久存在。人不独活,因缘而生,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下,方能生存。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有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所以佛教讲自他不二,有恩应报。

如果我们把生命的当下推向遥远的过去,我们同一切众生的关系,就不仅仅是互为存在的条件关系,从无始以来,与我们有关的人真是无法统计。面对芸芸众生,既有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也有我们过去生中的朋友、兄弟等等,所以我们对所有的人,都应看作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恩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所需,从食品、衣服、房屋,到办公用品、交通工具,都是别人提供的。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为社会尽一份责任,我们却不可能创造一切。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值得反省的是:人人都在为我,我是否也在全心全意地为人人呢?能够很好地体会到这一点,做到这一点,就是自觉地报众生恩。

报众生恩还应该从人类扩大到一切动物。这是佛教报恩智慧的独特之处,一般人也很难理解这一点。我国的儒、道两家,还有国外的一些主要的宗教思想,根本没有触及这个问题,讲报众生恩的唯有佛法。

动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存是一体的。当今地球,动物种类的大量减少实际上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按佛教的因果观来看,正如每一个人都可能曾经是我们的亲朋,每个动物也同样可能与我们互为亲友。

梁武帝时,就有一位志公和尚,是位高僧,他有五眼六通,前因后果一一明了。某次,一个有钱人家有婚事,便请志公和尚去念经。他一踏进门口,便叹息道:

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

猪羊炕上坐, 六亲锅里煮。

女吃母之肉, 子打父皮鼓。

众人来贺喜, 我看真是苦!

志公和尚说:真是古怪得很啊!什么事古怪呢?孙子娶祖母。原来当这孙子一出生的时候,他的祖母就有病了,一直到临终时,她还挂念着孙子,恐怕没有人照顾他,将来谁帮助他成家立业呢?因此当她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手还拉着孙儿的手,恋恋不舍地死去了。到了阴间,见到阎罗王,她就痛哭流涕地哀求,说:阎罗王啊!请你做一点好事啦!我世间的孙儿没有人照顾他,请你让我回去照顾他好吗?阎罗王慈悲为怀,答应她的请求,说:好的!你可以回去照顾他。你本来是他的祖母,现在你就回去做他的太太吧!祖母业不由己,就又投胎到阳世做个女孩子,长大后就和她的孙儿结婚。只是改头换面,穿另一件衣服,大家就都不认识了。但是志公祖师认识,所以说: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

志公和尚又往屋内一望,猪羊炕上坐, 六亲锅里煮,炕上坐的,全都是前生被主人家吃了的猪牛羊,而今转变为人,互为亲戚;锅里所煮的肉类,却是主人家前生六亲眷属转世为猪羊的肉啊!

志公和尚又见到一个小女孩正啃着猪蹄,他就说:女食母之肉。这女孩的母亲造了很重的罪业,所以托生变成猪了,现在被人屠宰做了美食,所以小女孩吃她母亲的肉。

志公和尚又瞧见院子里,有个男孩子正兴高采烈地敲打驴皮鼓,就说了:子打父皮鼓。男孩的父亲也因为造罪,托生为驴,死后被人剥了皮做鼓。可是这小男孩不知是他父亲的皮做成的鼓,只会欢喜地玩耍打鼓。

所以志公祖师说:你们大家到这里都说大喜大喜,恭喜主人娶媳妇,其实我看这真是苦啊!众生在轮回里不知报恩,却互相残杀,互相食啖,真是苦不可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是专门讲报恩的,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教人要视众生若父母,因此既然知道父母恩重要报答,所以也应该报众生恩:

善男子!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

此经的偈颂说:

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

或为父母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

如见父母等无差,不证圣智无由识。

一切男子皆是父,一切女人皆是母。

如此未报前世恩,却生异念成怨嫉。

常须报恩互饶益,不应打骂致怨嫌。

佛陀在经中所以常常提出报众生恩的这一论题,因佛陀以天眼通亲切的见到众生间的关系密切,是从实证得来的论说,绝不是随便说说的。

凡夫俗子由于智慧力没有达到佛的境界,所以此生不能认识累生累劫的父母。不要说隔世如此,即在现生当中,我们亦常见有这样的事实:人或受到突然极度的惊惧,或受到什么外力的打击,或由高处仆跌而受到过度的震惊,致脑神经受到损伤,而失去了记忆力,对直接亲属或朋友,都已不再认识。像这样的情形,可说是很多的。如果隔一世或若干世,自然见面不相识了。

佛经中说:罗汉有隔阴之迷,菩萨有出胎之昏。一个菩萨行者,死后转生人间,尚且是昏昧的;一个证果罗汉,转生应化人间,亦暂忘失过去。不过,他们与凡夫所不同的是:一遇到机缘,略为予以点醒,立刻就可恢复记忆,这就是所谓的宿世通。我们凡夫,生而死,死而生,生生世世,改头换面,自然互不认识。

佛经记载中,最能体现佛教报众生恩思想的,是足以感天动地的释迦牟尼佛的在前生中舍身饲虎的故事。

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等经典记载:

在很古远的时候,有一个大国名叫大车国。国王有三个太子,第一太子叫大生,第二太子叫大天,第三太子叫大勇。

一次,国王到城外山林里观景游猎,三个太子也随同前往。进入深山后,国王在竹林中休息,三个太子继续向前游行。他们向前行了一段,在路边发现了一只母虎生下七只小虎。小虎生下好几天,由于母虎找不到食物,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

大太子说:七只小虎围绕在母虎身边,母虎无法出去寻找食物,饥饿所迫,说不定会吃掉她亲生的小虎。

二太子说:太可怜了,这只母虎和她的小虎不久就会死去,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济救它们的生命呢?

三太子听后,心里想道:我从有生命以来,在千万次生死轮回中,生命白白地遗弃腐坏,未曾得到任何益处。今天为什么不舍身布施给这些老虎呢?

三位太子一边议论,一边观看,在母虎和小虎身边徘徊了很久,都无济救的办法,就舍弃众虎向前去了。

三太子一边向前行,一边自思:如果我舍弃生命,成此善业,就会成为生死大海中一只普度众生的航船。如果布施此身,就会抛弃无数种痈疽恶疾,千百种恐怖畏难;如果不施舍,就是此生命存在,将来也会腥臭不净,筋骨支解,令人厌恶。因此,我应当将此生命布舍众生,用来求得无上完美的涅槃之乐,永离忧愁悲伤,无常苦恼,百福满身。若能得到一切佛道智慧,再布施于一切众生,使他们也得到永生的快乐。

三太子想到此处,兴奋激动,产生了巨大的勇气。慈悲的誓愿充满了心间,决心以身饲虎。但他又害怕二位兄长看到后会阻拦他舍身施虎的善行,为了支开二位兄长,就对二位兄长说:请二位哥哥先回宫,我随后就到。

二位兄长向前去后,三太子又顺着原路很快地跑到山林中,来到饿虎爬卧的地方,脱去身上的衣服,挂在竹枝上。然后来到饿虎身边,俯身投地,躺在饿虎嘴下。三太子舍身饲虎,可饿虎已觉自己无能为力,不敢吞食太子。

太子看到饿虎不敢吃他,就爬上高山,从山崖上跳下,投身到饿虎嘴下,可饿虎还是不吃。太子发觉饿虎已经饥饿过度,连吃肉的力气也没有了。又找来一根干竹刺,用竹刺刺破咽喉,使鲜血流出来,让饿虎吸吮。

此时,大地剧烈震动六次,如像狂风掀起的海浪,汹涌激荡。太阳失去了光芒,如像阿修罗遮天蔽日一样。不久天上纷纷飘下鲜花香粉,缤纷乱坠,落满竹林之中。天界的各天王天神,一齐称颂歌赞。

饿虎闻见血腥气味,开始舐吸太子脖颈上的鲜血。饿虎吸食太子的鲜血后,有了力气,就把太子的血肉全部吃尽,只剩下了骨骸。

两位兄长久等,不见弟弟回来,心中着急不放心,就返回原路去找三太子。当他们找到老虎爬卧的地方,只见弟弟已被饿虎吞食,只剩一堆残骸。二人见此残景,痛不欲生,举身扑在骨骸上,悲伤嚎哭,昏迷了过去。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悲泣悔恨,慢慢地舍离弟弟的尸骨,打马回宫报信。

当太子舍身饲虎时,王后在深宫高楼上午睡,梦中梦见各种不吉祥的事:乳房被人割掉;牙齿全部脱落;得到了三只小鸽子,一只又被老鹰叼去了。

王后从梦中忽然惊醒,只觉两面乳房的奶汁直往外流。

此时,有一个宫女听到外面的人说:小王子不见了,哪儿都找不到。

宫女马上入宫把此事告知了王后。王后听后,忧愁悲伤,泪盈满目,立即去找国王,对国王说:大王,我们最心爱的小王子不见了!

国王听后,悲愁哽噎地说:真苦啊,我心爱的小儿子,你怎么能不见呢?请夫人先回宫,不要过分忧愁悲伤。我立即下令召集各位大臣和全国人民,马上全部出城,分散寻找。

过了没有片刻时间,一位大臣前来向国王报告:听臣民说,只见到了两位大王子,小王子至今没有找到。

紧接着第二大臣和两位太子悲伤哭泣着来到国王面前,把小王子舍身饲虎的事向国王诉说了一遍。

国王和王后听说后,悲伤痛苦,不能自胜。国王和王后立即乘车一同来到太子舍身饲虎的地方,只见太子遗骨狼藉不堪。国王和王后当即昏迷倒地,什么也不知道了。

随从使者急忙用凉水泼洒国王和王后的身体,国王和王后才慢慢苏醒过来。此时,王后头发蓬乱,遍地爬滚,如像活鱼落地,又像乳牛失去牛犊一样,同大太子和二太子一起悲哀嚎哭。

随后,国王和王后命令使臣收拾了太子残骸,焚烧火化,修建了一座高大的舍利塔。从此以后,国王、王后,国内臣民经常礼拜供养。

佛对阿难说:过去之世的大勇太子,难道是别人吗?就是今天说法会场中的我。过去之世中的国王,就是现今我父王净饭王。王后就是现今我母摩耶夫人。大太子就是弥勒菩萨。二太子就是文殊菩萨。那时的饿虎就是现今姨母波阇波提。七只小老虎,就是现今的弟子目连、舍利弗和娇陈如等五比丘。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 》中说: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

佛教认为,在人趣以外的五趣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天趣中,不论哪趣,都有我们的父母。以畜生趣来加推论:披毛戴角,是指猪马牛羊等家畜,老虎、豹子、兔子、老鹰等野生动物等亦属于此。我们不要把它们看成与自己一点没有关系,说不定就是某人过去的儿子或女儿,所以说安知非昔为其子乎。蠕动,指爬行动物;蜎飞,是昆虫蝼蚁之类。这些,看上去虽是微小的生物,但又怎知它们在过去累生累劫中,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所以说安知不曾为我父乎。诸如此类的事情,在佛法因果律中,举不胜举。

现代工业文明之所以走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这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下两条:一条是人类认为自然界是与人类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忘记了自然界也是保持一定规律的生命存在,在本质上是与人类相互联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类认为自己最高贵,理所当然地要征服其他生物和自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思想深藏在现代思潮的底部。佛教当然是尊重人的,而且也承认人类的难能可贵之优势,人身难得,人最具有开悟的可能性、能动性,但是也主张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都具有佛性。而且,佛教最大的特质就在于对万物的慈悲。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在与他周围的物质有机关系演化中而形成的,人受到了万物的恩惠。因此,佛教教导人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受到的恩惠,自己要为环境和其他生物作出贡献,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正是佛教制定最根本的一条戒律不杀生戒的基础。人处于比其他生物界优越的地位,所以,人不应该是对生物界漠不关心的压迫者,而应当作为善良的保护者,对所有生物予仁慈。

《梵网经菩萨戒》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报众生恩的一个简便易行的途径就是放生,把处于刀俎之间或囚笼之中的动物解救出来,让它们回到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

End

慈眼视众生

一位有德之士一直为住在城市的东区而苦恼。他举止文雅,行为中正,而东区的人们粗俗随意;他生活有规律,从不过分,但东区的人们却喜欢肆意狂放;他品质高洁,从不能容忍自己有微小的不检点,东区的人们则似乎不太注

本来一切诸法皆空,众生就是放不下

梦参老和尚了生死怎么了?哪部经都要了生死、说放下,放下就自在了,他就是放不下,烦恼。我们好多道友给我写信说烦恼,我也不能跟他直接谈话--烦恼在哪呢,你拿出来给人看一看?你拿不出来,烦恼是无形无相的。烦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刘素云:众生皆可成佛,放下便是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心得体会题目是:众生皆可成佛,放下便是。我的姐夫郭永发(刘素青老居士的丈夫)今年五月二十日(阴历四月二十二日)早八时预知时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去了。他的往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也

李炳南:随顺众生应要怎样?

问:随顺众生应要怎样?(黄徐招)答:原则不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不执著我见,不障碍他人行为,大体如是,详情难尽。但应最注意者,随顺其善,不但赞叹之,且须助成之,君子成人之美,亦犹是也。

不是众生不是相

◎ 大川禅师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说尽山河海月情,依前不会还怅惆。摘自《唐诗宋词》

度众生的心发不出来能否往生

◎ 大 安问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有云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弟子深厌娑婆苦,一心只想往生西方净土,然度众生的大慈悲心一时还发不出来,这样能否往生?答

麦彭仁波切开示最简单殊胜、适合末法众生的禅定修法

有一个最殊胜的禅定修法,是麦彭仁波切开示的简单到不可思议的观心和观行修法:心静下来,所有的念头归零,零就是阿赖耶识所有杂念的源头(阿赖耶识是八识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很明显的思维活动,相对平静),把心回归

众生为何应供养三宝

◎ 龙 树问曰:若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从何处得?又诸佛贤圣少欲知足,谁受是者?若凡夫无厌足,何能受三千世界物?答曰:是菩萨是法性生身,住具足神通波罗蜜中,为供养十方佛故,以如三千世界珍宝供养。又此宝物

颠倒众生

颠倒众生斌宗法师讲述诸位!这个名词--颠倒众生,是世尊亲口说的。为什么他要这么说呢?当然有其理由:一切众生乃背觉合尘,认妄弃真,这就是颠倒。现在举一个事实来说:生在娑婆五浊恶世的众生,其贪欲之心特重,

为众生所创立之缘起

善知识是一切功德出生之处故,他们是我等法身父母。因此当我们欢喜、悲伤、困难、危急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祈祷师佛,而且只要信心坚定,凡是伸出的要求索取的手,从来就不会空过。如同父母生养了我们,由于被爱护得

代众生苦

代众生苦◎ 来 果《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岂不理当孝养,应当代受?既是父母,何称众生?要知众生二字,佛菩萨称之当然,我等称众生者,似觉不恭,因众生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故也。由此

每逢佳节更要精进用功回向众生

  世间有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佛弟子应该每逢佳节更怜悯众生。记得我们在灵岩山寺的时候,每逢佳节大家都特别要加香诵经、念佛,回向畜类的一切众生,因为人间每逢过节就是那些畜牲过劫--劫难的劫、要命的

发愿利益众生

梦参老和尚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你得有智慧,这个智慧你还得具足方便善巧。智慧不具足怎么办?发愿,你要发大愿,我经常地跟我们道友们说要发大愿。在《优婆塞戒经

向无限的众生回向,才会得到无限的福泽

晋美林巴尊者皈依佛门,想清净涅槃的人,要把积累的一切福泽,去为众生做完全的回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涅槃的果位。回向在梵语里叫做巴热那达,意思是完全变成或发展。由智者把一切善根都变成大菩提道,不至于半途

怎样对待众生?如何随顺众生?

大安法师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

病是众生之良药

莲 池【原文】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药与病反,奈何以病为药?盖有形之身,不能无病,此理势所必然。而无病之时,嬉怡放逸,谁觉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实,人命无常,则悔悟之一机,而

把你的福报与一切苦难众生分享,你的福报就更大

把你的福报与一切苦难众生分享,你的福报就更大1.世间人常讲折福,什么是折福?工作不认真尽责,与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对上司不服从、不尊敬,对下属没有能够照顾,对不起公司,这就是折福。2.想占别人便宜的念头

每逢节庆更要将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

妙莲法师世间有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佛弟子应该每逢佳节更怜悯众生。记得我们在大陆灵岩山寺的时候,每逢佳节大家都特别要加香诵经、念佛,回向畜类的一切众生,因为人间每逢过节就是那些畜牲过劫,劫难的劫、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有心识得众生缘

◎ 理 海众生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互为种种因缘而懵然不知,故有爱憎亲疏。佛法中有三句话,能帮助我们转变对所有众生的认识,止息这种烦恼分别: 众生皆是过去父母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菩萨慈悲摄受一切众生平安吉祥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是传统中对观世音菩萨的普遍印象;每个时代的苦难众生,都会期待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现身、解救人们于烦恼的苦海。如果有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住大定聚,慈观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惟 因禅师六祖惠能大师提倡学佛人各须自性自度,度自性众生、他说: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是者,名为真度。邪正迷悟,愚智恶善,怎样来衡量判断呢?佛教认为:贪、瞋、痴三毒为邪,戒

孝顺父母,超度众生有大功德

孝顺父母,超度众生有大功德海涛法师  如果各位真愿意修行,千万不要生气,骂人,不然你就没修行,特别你在想大乘,你要帮助的就是众生,这个人偷你钱 伤害你,你也要帮助他,这个才叫大乘,这个叫什么?念一下来

善用其心,念念原谅一切众生,不挑众生的短处

善用其心,念念原谅一切众生,不挑众生的短处梦参老和尚我们要转变我们这个心,善用其心,念念的总是原谅一切众生,总是要一个慈悲心,不要挑众生的短处。众生业障很多,要让我们来挑众生的短处,拿佛经来对照众生看

起心动念莫为自我,要为众生

仁德上人佛性在六根门头放光,起心动念、见闻觉知,随缘妙用真诚的爱心、慈悲心,没有一点过失,业障习气毛病是情执私心与执着挂碍。如果自己的心被外界的人事物迷住,想不开、过不去,想得死去活来的难受,这就证明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一我收到好几位朋友的信,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金刚经》中极重要的名词,可是我却没有详加解释,轻轻带过。希望我有机会再讲的时候,能先以此

沈家桢: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第一个结论构成每个人一生的一切现象,都是依因缘而现起,简称缘起。而这个人的五根意识乃是这一切缘起现象的最主要的因缘。第二个结论缘起现象,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

第四章众生相种种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众生一词,本是佛典中梵文萨埵(Sattva)的意译,正译有情,《唯识述记》卷一释为有情识即所有具情(感情、情绪、性情等)和识(心识)的东西。用这个词来概括同属有情识的一

梦参长老:任何众生都可以度 只是我的德不够

编者按: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家法名本为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老和尚一生以弘法利生为己任,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2017年11月27日,老和尚在五台

一日禅:众生与佛就在一念之间

众生与佛就在一念之间,要转变众生心,需发菩提心与佛相应。修普贤十大愿,念地藏菩萨等佛菩萨圣号,念念不离三宝,常发诸佛菩萨之愿。无论做任何事,发愿,求忏悔,苦行,想成佛,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心往道上会

智慧法语:他知道世上一切众生心中的想法

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经典原文】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法华经》【经文解释】此偈颂是佛对舍利弗尊者所说,又诸大圣主:诸,就是一切。大

智慧佛语:一切众生 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经典原文】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经文解释】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功?我们

林克智:《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一疑 舍离众生疑

第一疑 舍离众生疑问: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

宽见法师答:极乐世界的众生有六根和心意识吗?

弟子:极乐世界的众生有六根和心意识吗?宽见法师:心意识当然有,什么样的众生都有心意识啊。除了佛转八识成四智,成佛之前呢都有八识,成佛之后呢,转八识成为四智。六根呢?六根也有,成佛你六根互用了嘛,只是跟

什么是众生浊

众生浊,就是我们由于有见浊,有烦恼浊,所感得的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就是很粗糙、很弊恶,就是我们的身体素质不行,心理状态不行。那身体充满着种种的污秽,但是他不会感觉到身体的不净。心里非常的怯弱,他感觉不到

修行人如何能打破众生浊

什么是劫浊? 智者大和尚在《法华文句》中解释:劫浊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最长的是火、水、风三大灾过完为一劫,最短的是一刹那。一劫由无量个小的刹那组成,本没有时空的范围,是因为有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化解众生浊的方法

“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之果报,上立此假名。文云众生垢重,即是此义”。众生浊也没有具体的东西,无非是见慢果报,见慢果报就是以自己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执喜好。如果对某个人特别有感情,这所谓的“感情”如果不

众生浊如何取见

五浊恶世一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和“五不正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平常已知道“五浊恶世”的整体意思,关于五台山五浊在此稍许解释:劫是劫波,一因果的完成叫劫,也可以说受这

如何化解众生浊及四浊

譬如劫浊,我们知道劫浊就是时代不好、时代混乱,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知道时代不好是一种共业,那我们就要转共业,大家齐心都朝好的方向去想,朝清净的方向去做,依照《华严经》净行品所指示的那些方法,凡事都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