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卢志丹:佛道无上誓愿成
2025-02-02 13:15

佛道无上誓愿成

纪念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是梵文的音译,义译为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而佛是佛陀的简称,也是梵文的音译,义译为汉语就是觉,这种觉,有别于世间的所谓觉悟,是真正了解宇宙和人生的实相和真理,永离烦恼不受生死轮回之觉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学佛,要发菩提心;成佛,成就的就是菩提心。佛所要度的,首先是有菩提心的众生。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正是由发菩提心开始而最终修炼成佛的,为六道一切众生树立了最值得仿效的光辉楷模。

释迦牟尼佛,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后叫摩耶。

释迦牟尼出生后,净饭王给他取名悉达多。悉达多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有一日,悉达多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他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忧郁。

又一日,悉达多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他怜悯病人,心自忧怖。

又一日,悉达多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他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初八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

悉达多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业障。

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说既非心理作用也非生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顶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乃至于不饮不食。后来,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入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这日母牛入河洗浴干净,两牧牛女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悉达多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容光焕发。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天名叫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罗刹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贮粪瓶,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逃。

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退。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止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成就无上菩提道果,即成佛,于是开始广收僧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可见,佛陀当初为了成道,不只是降诞、出家、修道,便能完成;他还必须要经过降魔的阶段。所谓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魇,内心有贪瞋愚痴的鬼怪。在千生万死中,难免没有怯弱的时候;一旦心生退怯,就容易为魔魇鬼怪所击倒,所以成佛着实不易。然唯其不易,所以难成能成,如此才更加懂得佛道的宝贵。

没有比佛道再高上的,所以说佛道无上。大乘道位有三贤、十圣、等觉、妙觉。三贤之上有十圣,十圣之上有等觉,等觉之上有妙觉,妙觉就是佛,没有比佛再上的了,故曰佛道无上。佛道虽然如此高远无上,我们为了度脱生死烦恼,度脱众生,必须发大誓愿,不至成佛不不罢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是佛的弟子;作为弟子的应当跟本师学。释迦牟尼佛当初怎样发心,我们现在就应该怎样发心,没有成佛的誓愿,算不上真正的学佛人。

End

好誉佛道 口出好香

从前有个长者的夫人有孕,他嘴里呼出很好的香气,这香气遍布全国。国王阿阇世,派官员调查香气的来源。到了长者家里,提出询问,长者具实回答。官员回报,国王大为高兴,召见长者对他说:你如果生男孩,应当送给我。

黄念祖:发大誓愿 第六卷

发大誓愿 第六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

因地誓愿与果上度生

◎ 净 宗 在因地发誓愿,然后到果上成正觉、度众生,因愿和果地的正觉、度众生是什么样的一层关系呢?当知,成佛之后度众生的方法、效果完全取决于成佛之前所发的誓愿,和誓愿完全吻合,没有差别。法藏菩萨因地发

明佛道先要放下身心

◎慈 舟佛法本无定相,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以我们这浅浅的根器,学佛法中浅浅的小乘都觉得很难。何以故?因小乘尚须看得破身心世界无我。一切众生不能转凡成圣,不离六道生死,皆为我所系故。我见不破,连小乘尚构

佛道未成 先结人缘

佛道未成 先结人缘◎ 宗 性 佛教里有句常用的话:佛道未成,先结人缘。就是说,还没有成佛之前,要先把人缘结好了。为什么呢?佛法讲,如果你成佛之前的众生缘没有结好,将来成佛的时候,勉强可以叫个什么佛的话

药师十二神将在药师经的誓愿

在药师经中,南无十二药叉大将听完本师佛的开示,明白了药师佛十二大愿之慈悲微妙,再逢「救脱菩萨」向「阿难」解说九种横死的因缘之后,十二药叉大将即时同声面佛起誓:『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名号不复更有恶

云谷禅师解答佛道的意思

什么是佛道?“佛道”,顾名思义就是佛讲的道。那么佛讲了什么道呢?就是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但是解脱道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它只是佛菩提道里面一小部分;所以总括来说,佛讲的道就是佛菩提道,也就是成佛之道。既

卢志丹:宁舍身命不破戒

宁舍身命不破戒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敦煌壁画上,描述过这样一个感人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净信于佛、钦敬僧尼的老人,晚年得子。老人寻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善修身,莫如佛门,于是一心想让儿子皈依

卢志丹:智者似水,因境而变

智者似水,因境而变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在大西北,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雪山上流下来,一路经过很多村庄与森林,最后来到了一片沙漠。当河流要穿越沙漠的时候,它发现许多水渐渐消失在黄沙里。河流试了一次又

卢志丹: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

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佛门有一副广为传颂的对联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这幅对联其实是讲了两个感动人心的故事:上联的杨岐,指北宋杨岐方会禅师,他是袁州宜春人,俗姓冷,20岁时出家。杨岐方会禅师

卢志丹:慈悲喜舍,妙用无穷

慈悲喜舍,妙用无穷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有一个云游四方的老和尚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老和尚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便打开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

卢志丹:结佛缘就有好人缘

结佛缘就有好人缘《结佛缘,好人缘》序言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这是佛教经典中著名的缘起偈,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基石和总纲,甚至被强调为佛陀的法身。佛陀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缘起的

卢志丹: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

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为了考验弟子们,对弟子说:我现在要到天上去说法,你们有缘也跟着来吧!说完,立刻走了。佛去到天上,以他心通向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表示,他要考弟子,请天主配合;天主意会

卢志丹:随他人修善,喜他人得成

隋希和季度大学毕业一起来到广州闯天下。隋希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季度业绩很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在隋希的手下干活。季度心里很不平衡,就去向一位讨教禅师诉说。禅师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

卢志丹: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

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 好人缘》。喧嚣的都市中,有一大片树林,树林深处有一座禅院。一天,禅院的住持老和尚看见小徒弟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怎么啦?老和尚问。小和尚没精打

卢志丹:忍他,避他,由他,耐他

忍他,避他,由他,耐他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在中国古代战场上,一名士兵不幸被敌人的小箭射中。但他的战友们赶过去救他时,却发现这个被小箭射中的士兵没有死,伤势也不重。更离奇的是,他的伤口并

卢志丹:践行菩萨道的纲领——普贤十行愿

践行菩萨道的纲领普贤十行愿现代人学佛发菩提心,有一个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向普贤菩萨学习,以《普贤行愿品》为修行指南。普贤菩萨是印度佛教经典中的著名菩萨之一,在中国佛教信仰中更被奉为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

卢志丹: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

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摘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中强调:国王恩者,福德最胜。为什么?因为国王肩负教化人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对人民的安乐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国侵逼

卢志丹:《金刚经》中的关键句

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说: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萨们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当执迷于色而生

卢志丹: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无量劫以前,有一片旷野,平坦宽阔,水草丰美,树木茂盛。有一头水牛王,每日里带着众多的牛子牛孙,饥食嫩草,渴饮清泉,悠然度日。只见这水牛王,昂首阔步

卢志丹:弯弯腰,拾起的是尊严

弯弯腰,拾起的是尊严摘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位挪威年轻人漂洋来到法国,他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严格的考试过程中,尽管他竭尽全力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能

卢志丹:佛说懈怠懒惰的危害

我们今天给一个懒惰的人的送的绰号就是懒猪,大概是源自以佛教为题材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吧!因为唐三藏的这位高徒,总是一幅懒洋洋的样子。让他去化斋,他瞌睡连天,想道:我若就回去,对老和尚说没处化斋,他也不

卢志丹: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

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的音译之略,也有译作满殊尸利、曼殊室利的。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头、德、吉祥

卢志丹: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摘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 好人缘》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灯寺的空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蜚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

卢志丹: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

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据佛典记载:有位书生以教书为生,但是家乡环境贫困,教书所得很微薄,他只好远离家乡到遥远的都市教书。二十年后,好不容易积存了一些钱,他带着这些

卢志丹: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

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释迦牟尼佛舍卫城传法时,有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罗汉果,天界的八万天子得到了圣果。众比丘禁不住赞欢:善哉!善哉!世尊以殊胜妙法,满足了五比丘及八万天子之

卢志丹:《楞严经》的神秘传奇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

卢志丹:放空成见,善于倾听

放空成见,善于倾听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 好人缘》古时候,一个小国的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可把当时的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个小国的使者进献的同时,还出了一道难题:这三个金人

卢志丹: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

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住持黄梅三十余年。贞观年间,唐太宗仰慕道信大师的高风,即遣使者奉诏前往迎请,希望道信大师能进京晤谈。使者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面告

卢志丹:打骂你的人,都要成佛

打骂你的人,都要成佛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据《妙法莲华经》记载: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来,其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在威音王如来的像法时期,傲慢的比丘势力很大。这时,有一位菩

卢志丹答:为什么要报众生恩?

为什么要报众生恩?节选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2》报众生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报他人恩,报除人以外的一切动物的恩。就我们当下的生命来说,没有世界上所有人的恩惠,也就没有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仅就人与人之间互

卢志丹:禅宗注重含蓄委婉的“机权语路”

禅宗注重含蓄委婉的机权语路节选自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良宽禅师是日本曹洞宗高僧,俗姓山本,字曲,号大愚。他毕生修行参禅,从未稍懈一天。当良宽禅师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

卢志丹: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在现实中,很多有点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博士生瞧不起大专生,自以为脑子机灵的人嘲笑看起来笨头笨脑的人。这

卢志丹:佛给你渡越生死苦海的六船筏

佛给你渡越生死苦海的六船筏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好人缘》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五位国王,虽国界相近,但不相互攻打讨伐,常互相友好往来,彼此都是好友。其中最年长的国王,叫普安王,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菩萨行

卢志丹:“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

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等经典记载:在久远劫以前,有一个大国名叫大车国。国王有三个太子,第一太子叫大生,第二太子叫大天,第三

卢志丹:助人为乐是身心良药

卫仁由于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心理出了点儿问题。为此,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吃过药,看过心理医生,亲戚朋友也曾开导过他,但都无济于事。他后来都有些自闭了,默默地待在一个角落里,脸上总是难以消解的倦容。看着

卢志丹:“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节选自卢志丹《佛说舍得》唐朝时,韶州刺史韦璩有一次设斋宴,请禅宗六祖惠能吃斋饭。吃完斋饭后,韦刺史祈请六祖惠能讲法。韦刺史请问六祖说:和尚您说的法是不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呢?六祖惠能点

卢志丹:赈济灾民会得什么果报?

赈济灾民会得什么果报?清代王文简是浙江省吴兴县菱湖镇人,他的祖先某翁富有资财。王翁青年时,二十岁就结婚,婚后十多年中,接连生了九个儿子。可是那九个儿子,都是呆头呆脑,没有一个聪明的。俗语说:癞头儿子自

卢志丹:为何古今中外推崇《金刚经》?

为何古今中外推崇《金刚经》?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听高僧大德解金刚经》佛教传入中国已1700多年了,当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衰落的时候,在中华大地上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自东汉以后的帝王,很多就非常崇奉佛教

卢志丹:惜衣惜食,实为惜福

惜衣惜食,实为惜福节选自 卢志丹《日常生活中的佛心》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今日中国迎来太平盛世,很多人富了起来。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借鉴惜福呢?很多人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

卢志丹:欢喜忍受恶骂毒

欢喜忍受恶骂毒好赞誉而恶讥毁,此乃世人之常情。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别人说自己的好话,吹捧自己;而不愿听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批评自己。被人言语相激,顿时怒火中烧;一番甜言蜜语,瞬间心满意足。然而以佛眼观之,

卢志丹:佛法的“神通”是什么?

佛法的神通是什么?很多中国人接触佛教,是从读《西游记》开始的。孙悟空拜菩提祖师为师修道,修成了七十二般变化的神通。于是乎,很多人就误以为,学佛修行,就是修神通;谁有神通,谁有特异功能,谁就修得好。甚至

卢志丹:远离颠倒与梦想

远离颠倒与梦想有这样一则伊索寓言:一天,一位农家小女孩顶着一桶牛奶到集市上去卖。她边走边想:这桶牛奶若能卖个好价钱,我就可以买很多鸡蛋,孵出一大群小鸡;小鸡长大后就立即卖掉,用赚来的钱买件新衣服;穿上

卢志丹: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

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摘自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很久前,有一个很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亲戚的家里去做客。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了他,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他。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那位客人对主人说:你

卢志丹: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里有一句话: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大意是,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遇到欢喜、美好的事情心不动摇,自可暗合于道。从人的正常心理来说,

卢志丹:一念嗔恚火,能烧无量劫善根

生而为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损害,于是自然会生气。这心头火就是佛教讲的嗔心。这种愤怒、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会使人们身心产生热恼、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起被称

卢志丹:读诵大乘经咒,忏悔灭罪最速

佛门弟子,日常修行出了礼佛外,就是诵经持咒。读诵咒语和大乘经典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忏悔灭罪业的方法。经咒是佛菩萨渡世之法船,持诵经咒即是上法船,可由此岸达彼岸。经咒之法力是无形的,持诵久之,可以清除本身

卢志丹:运水搬柴是神通

运水搬柴是神通摘自 卢志丹居士 新书《日常生活中的佛心》日常生活中,时时是佛心,处处有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可惜,多数人由于内心无明覆蔽,意识不到自身本来具有的佛性和体验禅的潜能,这就叫做

卢志丹:佛告诉你:人身有多么难得!

佛告诉你:人身有多么难得!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佛陀说法在《杂阿含经》中,佛陀说:崄恶恐怖,于世卒起,众生运尽。人身难得,唯当行法、行义、行福,于佛法教,专精方便。各种凶险恐怖,在世间猝然而

卢志丹: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河北智隍禅师,是六祖慧能大师之法嗣,姓氏不详。智隍开始参禅时是拜五祖为师。他自己觉得已经得到正法。于是,他就营造了一座小小的庵堂,独自在庵堂长期打坐。这一坐就是二十年。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