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卢志丹:佛法的“神通”是什么?
2025-02-02 11:02

佛法的神通是什么?

很多中国人接触佛教,是从读《西游记》开始的。孙悟空拜菩提祖师为师修道,修成了七十二般变化的神通。于是乎,很多人就误以为,学佛修行,就是修神通;谁有神通,谁有特异功能,谁就修得好。甚至有些人学佛修行,就是为了求得神通,然后卖弄神通,显异惑众。

佛教说的神通,是指修持禅定后,而得到的一种无碍自在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大致可分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能、宿命通、漏尽通等六种。

然而,佛陀所要教导众生的,是烦恼的彻底止息与生死轮回的解脱,这不是神通所能成办的。依据相关佛经记载,一群五百位比丘的解脱者中,慧解脱阿罗汉的数目高达三百二十位,占百分之六十四之多。而慧解脱阿罗汉,一般是没有神通能力的解脱者。由此可知,神通与解脱没有必然的关系了。

在《佛遗教经》中,即将涅槃的释迦牟尼佛告诫弟子们: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即:应当端正诚直之心,思惟正法,以自我解脱和引导他人解脱。不得包藏覆盖自己的缺陷和过失,更不能靠神通等特异功能来迷惑众人,来博得声望和供养。

利用神通或神迹来弘扬佛教,似乎是一个好点子,即使在今天,恐怕都还不免有人会这样认为。其实,两千多年前佛陀就曾经明确地拒绝了。当时的婆罗门教,流行咒术咒语,讲求神通神迹,如果佛教的开拓,也随一般人投其所好,以神通为招牌,就很容易破坏佛法的纯正。佛陀评估这样的方法是弊多于利,所以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也不要出家比丘们以神通来吸引人众。今天的人们,好奇心很重,对神通与神迹趋之若鹜,基本上与佛陀时代相差不多,想要以展现神通来开拓佛教的版图,恐怕非但不得其要,反而引魔法入佛法,终究会得不偿失。

麻谷等五位大德悟道后,行脚参方,以资增益。

当时时天热口渴,麻谷等看见路旁有一婆婆卖茶,于是招呼道:请来五杯茶!

婆婆问五位和尚:大德何往?

麻谷等答道:参善知识。

婆婆送上茶后,说:我这里茶要有神通才能喝,无神通不能喝!

五位大师虽已开悟,但神通未发, 面面相觑,不敢举杯饮茶。

婆见状哈哈大笑道:五个呆鸟看老婆子逞神通喝茶!

说罢,举起杯来, 一一饮尽。

五人看罢恍然大悟,齐声道:今日才是我等真正悟道时! 我等时时在神通,不知是神通,还向外驰求。今日不逢婆婆,又几错过一生矣!

真正悟透佛教般若空慧、明心见性的人,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时时是神通,处处有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可惜,多数人由于内心无明覆蔽,意识不到自身本来具有的无限潜能与神通,真可谓百姓用而不知!

马祖道一的会下,有一位庞居士,他最早是亲近南岳的石头和尚。

见到石头和尚以后,庞居士就提出一个问题:不与万物为侣者是什么人?石头和尚用手掩住庞居士的口。庞居士当下就明白了,然后就在石头会下住下来,保任此心。

一日,石头和尚见到庞居士,就问: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你庞居士见到我以后,得到了一个东西;得到这个东西以后,在日用当中是怎样保任的呢?

庞居士回答说: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为什么没有开口处呢?因为时时事事处处未离本有的佛性,所以才没有开口处,才用不着来描述佛性的状相。不过,庞居士最后还是旁通一线,写了一首偈子上呈石头和尚,其中有一句说: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意思是,在生活日用中,时时处处都在显神通。谁在显神通呢?自己本具的佛性,自己的本来面目,昼夜六时中,都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大显神通。显神通做什么呢?做平常的事。

运水及搬柴,就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以平常的心,来做平常的事。以运水搬柴作一个代表,来说明佛性的神通妙用在什么地方来发挥。神通就是在生活日用中起作用。也就是说,修行做功夫,得到了受用以后,不是把这种受用来显异惑众,而是用来做平常的事,做日常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事,做人们生活中一件也不能少的事。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入世,只要保任佛性,在尘劳中不染尘,在尘劳中来度脱尘劳,生活中的日用事,都是自己显示神通妙用的地方。

日用即神通,就是禅宗主张的日用是道的禅修理论。日用是道得到很多禅师的认可和推崇。道悟即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崇信跟随道悟禅师学法时,一次问道悟:我跟随师父修行多时,却从来没有听到过您指示心要。道悟说:你递茶来,我接;你端饭来,我吃;你行礼时,我点头。何处不在指示心要?崇信听了,顿时开悟。道悟的所指示的开悟之道竟是如此简单易行。

一次,有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僧人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慧海回答:用功。

问:如何用功?

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问:所有人都是这样,他们跟你的用功一样吗?

答: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一样。

大珠慧海认为,只要随缘任性度日即是用功,即是无修之修。其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之语,即源于此理。已明了者也是饿了吃,困了睡,在外相表现上与常人无异。他们的心总安住于当下,再无驰求,对外境之违顺便能不拒不迎,自然随缘。如此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与佛道合,才是用功。常人心思总在造作分别,不能停歇,于诸境上百种追求,千般计较。遇顺境者,则千方百计留之恋之;遇逆缘时,则费尽心机除之去之。若图谋不成,则忧上添忧,怖上加怖,乃至惶惶然不可终日。至此境地,食不甘味,寝不成眠,虽求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亦不可得。明白此理之后,无论吃饭睡觉,乃至日常生活中种种行为,皆为修行,皆是神通,皆成功德,皆是随缘度化。

大珠慧海的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后来成为禅门传诵的佳话和禅僧恪守的信条。饥餐困眠,是禅宗随缘任运、率性适意精神面貌的形象表述。禅宗对随缘任运尤为推崇,守端禅师则以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作为他的四弘誓愿。而沩山与仰山的一段公案,也是饥餐困眠的生动体现:

仰山禅师有一次到远方去度夏,解夏之后就回来看望他的师父沩山。

沩山问仰山道:一个暑期都没有见到你,你在那边都做了些什么?

仰山回答道:我耕了一块地,播了一篮种子。

沩山赞美仰山说:这样看来,这个暑假你没有白过。

仰山接着问沩山说:这个暑期你做了些什么呢?

沩山说: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仰山同样赞美师父说:那么这个暑假老师你也没有白过啊。

沩山认为,禅就是生活,所以禅者的砍柴、除草、犁田,种种劳作,都是修行。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行也是禅,睡也是禅,动也是禅,静也是禅。饥餐困眠,处处皆道场。所以仰山禅师说师父沩山暑天没有白过。

日用即神通,在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中有具体体现。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始见於马祖到一禅师的语录: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平常心就是长沙景岑禅师所说的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时取凉,寒时取凉,寒时向火,没有分别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全然显现。如果着意追逐客尘,有心造作攀求,反而会丧失平常心的和谐性平衡性,而成为反常心、异常心。

宋朝有一位大慧宗杲禅师,他是一位大解脱、大修行的人,是禅宗的中兴祖师。他一生接引无数达官贵人信仰佛法,修习禅宗,明彻佛心。大慧宗杲禅师说:修行这件事,没有离开日用事;就是要在日常事务中来勘验此心,考验此心,训练此心。他说:修行这件事,茶里饭里,喜时怒时,与朋友相酬酢时,侍奉尊长时,与妻儿聚会时,行时、住时、坐时、卧时,触境遇缘、或好或恶时,独居暗室时,不得须臾间断。

大慧宗杲禅师说的是古代的生活情景。今天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在挤地铁时,在搭公交时,在超市买东西时,电脑前,电视机前,电梯上,在街上看到人来人往,在海边听到涛声,在林中听到鸟叫事事物物缘生缘灭,处处都有佛性,时时都在显神通。

当然,这并不否认佛教所说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能、宿命通、漏尽通等六种神通的存在;修证到一定境界,这些神通会自然而得。不过,佛教认为,求证神通必须具备下列四种条件:

其一,依于慈悲《大智度论》中说:菩萨离五欲,得诸禅,有慈悲故,为众生取神通,现诸希有奇特之事,令众生心清净,何以故?若无希有事,不能令多众生得度。即:菩萨烦恼已尽,因为慈愍众生,发大菩提心,求证神通,以救度更多的众生。为什么度化众生需要神通呢?由于众生愚痴,对于平常道不觉珍爱,以奇为贵,所以菩萨要现种种奇特希有的神力,来摄化他们。可见,求证神通是菩萨为了慈悲度众的方便手段,而不是修行的真正目的。因为一切的修持如果离开了慈悲,即为魔薮,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添翼,其危害将更大。因此,修学神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培养慈悲心。

其二,住于净戒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依仗神通而胡作非为,伤害众生;合乎戒律,有益于大众的事,才方便以神通去助长。因此,要修学神通,必须要持戒谨严,否则神通不仅无益,反而成为外道邪魔害人的妖通。

其三,安于忍耐有了神通,如果忍耐的功夫不够,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怒火中烧,仗恃神通,随心所欲,打击对方。这样的神通充其量不过是伤人的利器而已。而能够安于忍耐,不到最紧要关头,绝不轻易滥用神通,即使不得已运用神通,也是为了维护佛教正法,利益众生。

其四,用于平常佛法提倡生活的净化、道德的修养,而不是神奇怪异,平常心才能永恒长久,而神通只能用于一时。

佛陀一再告诫弟子们:神通不能去除根本烦恼,获得生命的圆满解脱,所以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也不敌业力,即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是没有办法敌过宿业。神通也比不上功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功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功德没有圆满时,不能成就神通。积功累德的人生比神通更为广大,般若空的智慧比神通更为高远;与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在生活日用中体悟般若空,应用般若空,不断完善自己的功德。

End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李炳南: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黄念祖:未悟之前,不可妄谈佛法

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

佛法的真谛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佛法原理与做人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刘素云:佛法告诉你为什么越害怕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佛法可以对治人的八种通病

太虚大师编者按:我们对照前贤文章所得结论,不妨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必然会有受益。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

佛教故事:五百只大雁得闻佛法,死后转生天界享福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这由两点可以决定: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前所以出家修行的发心。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承担着未来济国安邦的重任,但是他仍然感

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的人生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看看自己学习佛法的方向对不对

大家进到寺院里来修学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这与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没有冲突的。也就是我们不是去检讨有没有收获,而是检查我们的耕耘有没有出毛病?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耕耘

佛法化导

◎ 倓 虚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教育设备,有完全的课程,那还有不足之处?固然如是,但亦难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学界教育,有体育、智育、德育。到卒业考试的题目,总不能出于三

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如瑞法师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呢?对此,《宝性论》以六义来回答,从而彰显了三宝的殊胜。第一是稀有义:世间的财宝,贫穷的人是没办法拥有的。而三宝,薄福之人是遇不到的。今天大家能遇到,可见都是大福报

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

神通

广钦老和尚问宣化上人弟子:令师神通超人,平时是否教你们神通?美国度轮老法师弟子恒某师、恒某师,来承天寺参拜老和尚,是日傍晚,老和尚与两位客僧在佛殿旁纳凉,老和尚问:令师神通超人,平时是否教你们神通?神

佛法当中的真富贵

惟觉老和尚问:什么是佛法当中的真富贵?它的含义是什么?惟觉老和尚答:在战国时代有一位颜斶,是一位隐士。齐宣王为了治理好国政,到处寻访有智慧、有德行的贤士。齐宣王见到颜斶,很欣赏他,就告诉他:我看你吃的

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

◎ 大 安请问法师: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宗教都是讲究信,不可怀疑。但佛学是讲究理性,理性则是讲究独立之精神,好的吸收,坏的批判。可是佛法研究不是学佛。弟子一直在理性和感性中纠结,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心性,

觉悟佛法的途径

觉悟佛法的途径◎学 诚 达摩祖师--我们禅宗的祖师、初祖,对汉传佛教影响非常大。有些庙就称为某某禅寺,禅宗五家七宗在唐代以后非常盛行。达摩祖师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论,叫作《二入四行论》。二入,就是理入、

入佛法的快捷方式

◎ 倓 虚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

神通跟生死毫不相干

◎ 梦 参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时代呢?叫末法。末法是什么情况呢?魔胜法弱,邪说横行。明明是正法,他给你说成邪的,添加很多,不标奇立异,显不出来他的道德。他总要说得跟别人不同,我不同,你要信我吧!这就是标奇

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

◎ 慈 舟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法与人生

佛 法 与 人 生◎ 常 惺 万法唯心,非自然性,非定命论。说明人之福祸善恶,乃由其一念心生。故谓智以止观修习心行,观照心思起伏而善巧调练,如何使此心念纯净而不趣恶,明智而不愚闇,旷达而不偏私,终于无

悟即是佛法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佛法与美

太 虚美与佛的教训 佛陀教戒诸弟子,作不净观,观人的身命,以及万有的身命,皆为不净,使之厌离而不贪著。不净观即不美观,此即观人等自然界为不美;人等自然界既为不美,则依此自然界为质素而人造之技术的文艺等

不拿佛法作人情的来果老和尚

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以音声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陆唱念、拜忏乃至做水陆,九华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在内地最特殊的道场,专门为了生死,完全不接受佛事的丛林

鬼神附体不是佛门神通

◎ 圣 严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佛教承认有神通的事实,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圣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所谓五通,一、能知过去世,叫宿命通;二、能知未来世及现在的远处和细微处,叫天眼通;三、能知他人的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南怀瑾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

元音老人: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是怎么修的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元音老人:修法有了神通怎么办?

我们心中心法,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人想

抓住佛法的核心

抓住佛法的核心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断除

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净 慧佛法为什么要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出世说法?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陀要出世说法的

佛法真利益

佛法真利益◎印 光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其诚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铺张虚华,以图悦人耳目,则或又有亵渎之罪。汝欲超荐父母,实为孝心,又何须问其有功效否。此问,足见汝之信心不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十疑略释◎ 李叔同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

中国佛法之兴衰

中国佛法之兴衰◎ 梁启超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曰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曰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输入事业之主要者

佛法似阳光雨露

余世磊每天,我们用水要交水费,用电要交电费,上网要交网费,看电视要交收视费,消费交费,天经地义。而阳光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滋养着万物的生长;雨露洒遍大地,使河满江盈,滋润、养育着万物。正是

佛法只在心内求

佛法只在心内求◎ 虚 云现在与大众随便闲谈,开示二字,愧不敢当。因为虚云连自己都未明白,岂敢谬教他人?佛教开示,场合很多,如丛林坐香,班首轮流开示,观音七、念佛七等亦复如是。但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

佛法这么好,怎么和亲朋好友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吃到好吃的美食,或者遇到有意思的事情,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人分享,很多学佛的人也是这样,觉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生得遇正法是一件因缘殊胜的事情,所以总是迫切地想要,把佛法的智慧和慈

徐恒志:怎样实践佛法

一、学佛者的苦闷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

于凌波: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以为学佛是出世间法,生活是世间法;学佛是个人的修持,家庭是全家的生活,这些全是两回事。事实上,学佛与家庭、与生活,原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事。因此,我们

佛法无边 信为入道之门

【经典原文】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教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思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

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