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卢志丹: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
2025-02-02 09:15

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

摘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中强调:国王恩者,福德最胜。为什么?因为国王肩负教化人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对人民的安乐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国侵逼、自界叛逆、饥馑、疾疫、灾荒等恐怖。经中譬喻说:

譬如世间一切堂殿,柱为根本,人民丰乐,王为根本,依王有故;亦如梵王能生万物,圣王能生治国之法,利众生故;如日天子能照世间,圣王亦能观察天下人安乐故。王失正治,人无所依。

人若离了国家,便如浪子无家可归,凄惶孤苦,无所依靠。一个国家中所有的人民,都沐浴在国王的德晖中,其所有的事业成就,都有国王的一份功劳。如经所言;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皆为七分,造善之人得其五分,于彼国王常获二分。既然有大恩于我,作为人民的佛弟子,理应知恩报恩,报效国家,尽忠尽职。

佛当时说法,针对的是古代社会的听众,按当时社会制度,国王乃国家之代表,因此教人报国王恩。

在现代社会,佛说的报国王恩,自不宜限于国家元首,而应理解为现代爱国主义意义上的国家、祖国。现在已是21世纪新时代,有国王的国家已经不多了,而且现在的国王和历史上的观念也有所不同。所以有人就把四重恩的第三恩国王恩直接改为国家恩或国土恩。但无论是国王恩还是国家恩、国土恩,都是要求人们不要忘掉国家的恩德,要报效国家的恩德。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报国家恩呢?国家对每个人有什么恩德呢?简单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

首先,国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处所。如果没有国家的依托,没有社会的互助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成困难,所以国家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德。

其次,国家对我们有保护之恩。国家有法律法规、典章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大家才能安乐生活。佛经云:以正法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如果国家没有司法体系、执法部门维护社会治安,那么我们的财产没人保护,生命也没有保障,如此我们就不能够安居乐业。

再者,国家能够统领全国人民,时刻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不受外敌侵犯,为我们提供了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我们才能够休养生息,修行办道。在近代历史上,我国的主权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犯,国土蒙受外国侵略者的践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战争四起,灾疫横行,民不聊生。在如此的惨况之下,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哪有弘法利生、修行办道的条件?

因此,我们只要心存感激,就会多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所以每个人时时处处能有感恩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社会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对于我们国家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也就不远了。

佛陀在其他各种经典中也经常教导弟子们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守五戒,行十善,修六度万行,在在处处都是要人先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进而再修出世之法。从佛陀的言传身教中也可以看出,他并非只管出世间的山林隐士,而是一位极度热心于济世导俗的法王,也是一位孝敬慈亲的孝子。他虽然辞亲割爱,出家修道,但当他得道成佛时,并未忘记报答亲族国恩。

佛陀成道之后,经常在外游化,很少回到自己的祖国迦毗罗卫。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祖国受到外族攻击的时候,毅然前去阻止。虽然最终没能挽救祖国灭亡的命运,但他尽了作为一个国民的最大责任和努力。

据《增一阿含经》记载:

波斯匿王初登王位时,想迎娶一位释迦族女子作王后,于是派遣大臣去迦毗罗卫国求婚。五百释迦族人聚会商议此事,他们显得十分不悦,因为释迦族种姓高贵,不应与女奴之子婚配,但又因惧怕得罪波斯匿王,所以一时商议不下。当时长者摩诃男说:波斯匿王的性情暴恶,我们如果不应允,他必定会毁坏我们的国家。我家婢女有一位美丽端庄的女儿,不如就将她嫁给波斯匿王。得到众人同意后,摩诃男就让此女子沐浴更衣,又用宝车亲自将她送往波斯匿王那里,并且告诉波斯匿王:这是我的女儿,你们可以成亲。国王非常欢喜,拜她为第一夫人,不久夫人生下一子,即琉璃太子。

太子八岁时,波斯匿王就令他前往迦毗罗卫国学习射箭的技艺。琉璃太子乘着大象,与众多仆人一同前往摩诃男家中。摩诃男召集五百位童子,陪伴王子学习。

当时,新建了一座讲堂,犹如天宫一般。众人说:我们应先延请佛与僧众前来应供,这样可以获得无量福报。于是敷设座具,悬挂幡盖,以香水洒地,焚烧名香。这时,琉璃太子跑进讲堂,登上狮子座,释迦族人见后,声色俱厉地呵斥他:女奴的儿子!并且将太子牵出门外,推倒在地。琉璃太子感到非常屈辱,便对身旁的苦行梵志说:释迦族人对我横加毁辱,以后我登上王位时,你要提醒我这件事。

后来,波斯匿王死后,琉璃太子继位,苦行梵志就此事提醒琉璃王。琉璃王便命令群臣集合四种兵甲,前去讨伐释迦族。

消息传到佛陀的耳朵里,佛陀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便以大无畏的精神,一个人出现在琉璃王军队必经的大路上,结跏趺坐在一棵枯树下,任由烈日暴晒。

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旁一株没有枝叶荫蔽的舍夷树下时,便下车向前问讯道:尊敬的世尊,有许多枝叶繁茂的树,您为什么偏要坐在这棵不能荫蔽的枯树下呢?佛陀回答说:祖国和亲族的荫蔽,胜过所有的荫护,你现在要消灭我的国族,我不是成了一个没有荫蔽的人了吗?我坐在树下享受那短暂虚幻的荫凉,又如何能止息我内心失去国族的哀痛呢?

琉璃王听了佛陀的话,有所感动,立即退军。琉璃王第二次进军时,又见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同样问道:更有好树,不在彼坐,世尊今日何故在此枯树下坐?佛陀答道:亲族之荫,胜外人也。并说偈曰:亲族之荫凉,释种出于佛;尽是我枝叶,故坐斯树下。琉璃王听后,又一次撤军。

琉璃王第三次进军时,由于严密封锁军事行动的消息,最终灭掉了迦毗罗卫国,屠杀了许多释迦族的人。

佛陀得此消息时,心中非常悲哀,头痛三日,对祖国的沦亡深感痛心。国亡城破后,佛陀亲率弟子们回到祖国看望被琉璃王残害的五百位释迦族妇女,说法抚慰,表现出炽烈的爱国爱民之心。

佛陀的这一爱国事迹,深刻地教育着他的弟子们,要时刻思报国家恩,时刻维护自己的祖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包括佛教徒在内,祖国是自己出生的热土,是哺育自己成长的故乡。自古以来,人们把祖国比喻为母亲,家乡的黄土割不断游子的思念,出门再远也要回家,飘流在外,最终也要回到生于斯、养于斯的祖国。唐代西行求法高僧玄奘大师留学印度17年之久,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但他仍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最后还是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西藏游化整整十年,得到藏族僧俗无限敬仰的克什米尔高僧释迦室利,晚年毅然决定回到自己的故乡。祖国永远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归宿。如果仅有信仰而没有祖国的人,就像一片浮萍,没有根基,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所以佛陀特别强调祖国和亲族的荫蔽胜过一切。

报国家恩不是一句空洞的豪言壮语,必须体现在行动上。

佛陀在各种戒律经典中,还特别教导弟子们不作国贼,拥护国王,不漏国税,不犯国制,要作一个遵纪守法的爱国公民。

所谓不作国贼,就是不作卖国贼,即不可以做伤害国家社会、对不起人民群众的事情。《梵网经》说: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意思是说,作为佛弟子不得为了名闻利养有通敌叛国和卖国的行为。换句话说,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得进行破坏祖国统一、搞分裂闹独立的活动。如果与境外分裂分子勾结,企图干危害国家的事情,则其人不仅是国贼,也是佛门的罪人。我国近代佛教高僧印光大师曾对充当日本汉奸的人公开痛斥道:日人以豺狼之心,欲吞吾国。吾国许多人私爱日人之贿,为彼作走狗,致彼之凶势益大。使无人为彼用,决不至有如此之横暴也。对汉奸卖国贼助纣为虐的行径进行严厉的谴责。

所谓不漏国税,就是不逃税漏税的意思。自古以来,无论哪个国家,国民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作为佛弟子也不例外,《优婆塞戒经》说: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所以在家居士不尽义务纳税,不仅犯法也犯戒。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也是建设国家的根本保证,所以纳税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群,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有人或许认为佛制这条戒是针对在家佛教徒的,与出家僧人无关。因为出家僧人既不经营也无财物,无从纳税,故不需持这条戒。对此,《摩诃僧祇律》特别提醒有人利用出家人的特殊身份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有比丘与估客共道行,比丘有大徒众。时估客便语一比丘言:汝师大德至关税处谁敢检校,汝为我持此物,寄著汝师衣囊中过此稅处。是弟子即然许,持其所寄物著师囊中,是弟子得越比尼罪。即,有一商人为了逃避关税,让一位法师的弟子把物品藏在法师的包裹中,通过税关,达到逃税的目的。如果僧人明知这样做是逃税的行为,还帮他人带,就是犯戒有罪,所以不可不慎。

所谓不犯国制,就是要遵守国家的法令、法规、制度和善良风俗习惯。《优婆塞戒经》说: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已受戒的在家佛弟子,仍是国民,有应享的权利,也有应尽的义务,遵守国制和法规,即为义务之一。如果犯了国家的制度或法规,不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还要背负佛教的戒罪。在家佛教徒尚且如此,何况出家僧人,更应该自觉遵守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由此可见,遵守世间法律是受持佛教戒律的内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其前提。触犯法律的行为也必然是触犯戒律的行为。因此,无论在家佛教徒还是出家僧人,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潜心苦修,还要自觉遵守国家各种规章法制,拥护尊敬各级领导人,不做有害祖国和人民的事情。

报国家恩的最有益的行动,就是不懈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般若经》、《法华经》、《菩薩本行经》及《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中,佛陀反复宣讲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庄严国土就是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自然条件极其美好、政治清明,没有战争、文明富强、美丽庄严的乐园。在佛陀看来,这样的国家才是理想的国家,这样的社会才是合理的社会,佛经有时称之为佛国或净土。因此,佛陀经常劝勉菩萨们以建立人间净土、实现庄严国土为己任,如《菩萨本行经》云:欲得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严净国土,教化众生,皆由精进而得成办。《大方广佛华严经》说:菩萨摩诃萨教化众生,庄严国土,施作佛事,现大威德,无有休息。许多菩萨也发愿以建设庄严的国土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普贤菩萨,普贤愿行诸佛子,等众生劫勤修习,无边国土悉庄严,一切处中皆显现。《阿弥陀经》中的法藏菩萨发四十八大愿,并以种种殊胜德行,从事于成就庄严国土的工作。由此可知,大乘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发大誓愿,以种种方便,修无量功德,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庄严国土既是大乘菩萨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的具体展现,也是佛陀及其无数弟子们的最终理想和目标。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都应该积极参加祖国的各项建设,时刻以慈悲的精神,用圆满的智慧去启迪人心、净化社会,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不懈努力。

佛法从缘起及因果的角度,强调报答国恩的必要性。依缘起、因果之理,报恩,乃顺应因果律之智慧者所行,报恩必得福报;若不报恩,甚至忘恩负义,必得恶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云: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思处失妙果。龙树菩萨《中观宝鬘论》云:忘恩起贪着,后难获义利。人若不报效国家,便如同不孝父母,从人性来讲是有昧天良,从因果来讲是负了业债。现在有些青年人,从小受国家教育,靠国家供给出国留学,因贪恋国外生活条件之优裕,学成而不归国报答祖国人民,甘愿做外国的二等公民。从佛法看,这种人便欠了国家的债。至于那种出卖国家利益者,从佛法看来更是极大的恶人,必然恶果自食。

End

佛告诉你,如何让你庄严美丽

一、心念的力量  一个人的外貌与他的内心思想密不可分。相由心生,外貌多数是内心思想的外在显现。一个人起嗔恨心,那他肯定面目可憎,叫人厌恶。若一个人起慈悲心、柔软心,他的外貌肯定和善,叫人心生欢喜。有位

刘素云:佛法告诉你为什么越害怕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告诉你什么是佛缘

很多刚接触佛教的人,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某某高人说我有佛缘,你看我是不是佛缘很深?今天就来告诉你,什么是佛缘。一、心中有佛是佛缘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真人”和“仙人”差别有多大,让神仙来告诉你!

真人始出于庄子,在《庄子大宗师》内有详细地描述,是庄子塑造的重要的理想人格。仙人则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要以葛洪 的《抱朴子内篇》来阐述仙人形象呢?因为在葛洪以前,道教神仙长生思想虽然已经

李时珍告诉你怎么不得病!放在手机上别丢了

1.饱不洗头,饿不洗澡。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汗水没落,冷水莫浇。温水刷牙,防敏固齿。2.吃米带糠,吃菜带帮。男不离韭,女不离藕。青红萝卜,生克熟补。食不过饱,饱不急卧。3.养生在动,养心在静。心不清净

最全修道入门,老道长万字长文告诉你!

道长简介:刘培中,清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十月十九日吉时生於山东省临沂县,单名「鑫」,字培中,後以字行,师生而灵慧,五月能言,有神童之目,先祖世世封侯,为鲁之巨族。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母吴氏。

真能“心想事成”吗?佛告诉你真相

【经典原文】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楞严经》【

告诉你为啥喝茶要分季节

很多人都有喝茶的习惯,而根据不同茶叶的性质和品种,在不同的季节会喝不同的茶,这到底为何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若少壮胃健之人,

智慧法语:死后还能投生为人的条件是啥?佛告诉你

【经典原文】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楞严经》【经文解释】如果你九想一情,就会往上升;如果九情一想,就一定堕地狱去。现在,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有五分的情、五分的

佛陀告诉你如何修宿命通

【原文】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四十二章经》【注释】沙门出家人问佛,是因为什么因缘,人可以得知自己的前世,能够达

卢志丹:宁舍身命不破戒

宁舍身命不破戒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敦煌壁画上,描述过这样一个感人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净信于佛、钦敬僧尼的老人,晚年得子。老人寻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善修身,莫如佛门,于是一心想让儿子皈依

卢志丹:智者似水,因境而变

智者似水,因境而变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在大西北,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雪山上流下来,一路经过很多村庄与森林,最后来到了一片沙漠。当河流要穿越沙漠的时候,它发现许多水渐渐消失在黄沙里。河流试了一次又

卢志丹: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

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佛门有一副广为传颂的对联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这幅对联其实是讲了两个感动人心的故事:上联的杨岐,指北宋杨岐方会禅师,他是袁州宜春人,俗姓冷,20岁时出家。杨岐方会禅师

卢志丹:慈悲喜舍,妙用无穷

慈悲喜舍,妙用无穷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有一个云游四方的老和尚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老和尚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便打开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

卢志丹:结佛缘就有好人缘

结佛缘就有好人缘《结佛缘,好人缘》序言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这是佛教经典中著名的缘起偈,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基石和总纲,甚至被强调为佛陀的法身。佛陀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缘起的

卢志丹: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

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为了考验弟子们,对弟子说:我现在要到天上去说法,你们有缘也跟着来吧!说完,立刻走了。佛去到天上,以他心通向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表示,他要考弟子,请天主配合;天主意会

卢志丹:随他人修善,喜他人得成

隋希和季度大学毕业一起来到广州闯天下。隋希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季度业绩很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在隋希的手下干活。季度心里很不平衡,就去向一位讨教禅师诉说。禅师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

卢志丹: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

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 好人缘》。喧嚣的都市中,有一大片树林,树林深处有一座禅院。一天,禅院的住持老和尚看见小徒弟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怎么啦?老和尚问。小和尚没精打

卢志丹:忍他,避他,由他,耐他

忍他,避他,由他,耐他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在中国古代战场上,一名士兵不幸被敌人的小箭射中。但他的战友们赶过去救他时,却发现这个被小箭射中的士兵没有死,伤势也不重。更离奇的是,他的伤口并

卢志丹:践行菩萨道的纲领——普贤十行愿

践行菩萨道的纲领普贤十行愿现代人学佛发菩提心,有一个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向普贤菩萨学习,以《普贤行愿品》为修行指南。普贤菩萨是印度佛教经典中的著名菩萨之一,在中国佛教信仰中更被奉为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

卢志丹: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

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摘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中强调:国王恩者,福德最胜。为什么?因为国王肩负教化人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对人民的安乐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国侵逼

卢志丹:《金刚经》中的关键句

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说: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萨们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当执迷于色而生

卢志丹: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无量劫以前,有一片旷野,平坦宽阔,水草丰美,树木茂盛。有一头水牛王,每日里带着众多的牛子牛孙,饥食嫩草,渴饮清泉,悠然度日。只见这水牛王,昂首阔步

卢志丹:弯弯腰,拾起的是尊严

弯弯腰,拾起的是尊严摘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位挪威年轻人漂洋来到法国,他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严格的考试过程中,尽管他竭尽全力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能

卢志丹:佛说懈怠懒惰的危害

我们今天给一个懒惰的人的送的绰号就是懒猪,大概是源自以佛教为题材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吧!因为唐三藏的这位高徒,总是一幅懒洋洋的样子。让他去化斋,他瞌睡连天,想道:我若就回去,对老和尚说没处化斋,他也不

卢志丹: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

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的音译之略,也有译作满殊尸利、曼殊室利的。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头、德、吉祥

卢志丹: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摘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 好人缘》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灯寺的空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蜚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

卢志丹: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

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据佛典记载:有位书生以教书为生,但是家乡环境贫困,教书所得很微薄,他只好远离家乡到遥远的都市教书。二十年后,好不容易积存了一些钱,他带着这些

卢志丹: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

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释迦牟尼佛舍卫城传法时,有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罗汉果,天界的八万天子得到了圣果。众比丘禁不住赞欢:善哉!善哉!世尊以殊胜妙法,满足了五比丘及八万天子之

卢志丹:《楞严经》的神秘传奇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

卢志丹:放空成见,善于倾听

放空成见,善于倾听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 好人缘》古时候,一个小国的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可把当时的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个小国的使者进献的同时,还出了一道难题:这三个金人

卢志丹: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

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住持黄梅三十余年。贞观年间,唐太宗仰慕道信大师的高风,即遣使者奉诏前往迎请,希望道信大师能进京晤谈。使者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面告

卢志丹:打骂你的人,都要成佛

打骂你的人,都要成佛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据《妙法莲华经》记载: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来,其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在威音王如来的像法时期,傲慢的比丘势力很大。这时,有一位菩

卢志丹答:为什么要报众生恩?

为什么要报众生恩?节选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2》报众生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报他人恩,报除人以外的一切动物的恩。就我们当下的生命来说,没有世界上所有人的恩惠,也就没有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仅就人与人之间互

卢志丹:禅宗注重含蓄委婉的“机权语路”

禅宗注重含蓄委婉的机权语路节选自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良宽禅师是日本曹洞宗高僧,俗姓山本,字曲,号大愚。他毕生修行参禅,从未稍懈一天。当良宽禅师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

卢志丹: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在现实中,很多有点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博士生瞧不起大专生,自以为脑子机灵的人嘲笑看起来笨头笨脑的人。这

卢志丹:佛给你渡越生死苦海的六船筏

佛给你渡越生死苦海的六船筏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好人缘》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五位国王,虽国界相近,但不相互攻打讨伐,常互相友好往来,彼此都是好友。其中最年长的国王,叫普安王,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菩萨行

卢志丹:“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

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等经典记载:在久远劫以前,有一个大国名叫大车国。国王有三个太子,第一太子叫大生,第二太子叫大天,第三

卢志丹:助人为乐是身心良药

卫仁由于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心理出了点儿问题。为此,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吃过药,看过心理医生,亲戚朋友也曾开导过他,但都无济于事。他后来都有些自闭了,默默地待在一个角落里,脸上总是难以消解的倦容。看着

卢志丹:“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节选自卢志丹《佛说舍得》唐朝时,韶州刺史韦璩有一次设斋宴,请禅宗六祖惠能吃斋饭。吃完斋饭后,韦刺史祈请六祖惠能讲法。韦刺史请问六祖说:和尚您说的法是不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呢?六祖惠能点

卢志丹:赈济灾民会得什么果报?

赈济灾民会得什么果报?清代王文简是浙江省吴兴县菱湖镇人,他的祖先某翁富有资财。王翁青年时,二十岁就结婚,婚后十多年中,接连生了九个儿子。可是那九个儿子,都是呆头呆脑,没有一个聪明的。俗语说:癞头儿子自

卢志丹:为何古今中外推崇《金刚经》?

为何古今中外推崇《金刚经》?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听高僧大德解金刚经》佛教传入中国已1700多年了,当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衰落的时候,在中华大地上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自东汉以后的帝王,很多就非常崇奉佛教

卢志丹:惜衣惜食,实为惜福

惜衣惜食,实为惜福节选自 卢志丹《日常生活中的佛心》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今日中国迎来太平盛世,很多人富了起来。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借鉴惜福呢?很多人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

卢志丹:欢喜忍受恶骂毒

欢喜忍受恶骂毒好赞誉而恶讥毁,此乃世人之常情。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别人说自己的好话,吹捧自己;而不愿听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批评自己。被人言语相激,顿时怒火中烧;一番甜言蜜语,瞬间心满意足。然而以佛眼观之,

卢志丹:佛法的“神通”是什么?

佛法的神通是什么?很多中国人接触佛教,是从读《西游记》开始的。孙悟空拜菩提祖师为师修道,修成了七十二般变化的神通。于是乎,很多人就误以为,学佛修行,就是修神通;谁有神通,谁有特异功能,谁就修得好。甚至

卢志丹:远离颠倒与梦想

远离颠倒与梦想有这样一则伊索寓言:一天,一位农家小女孩顶着一桶牛奶到集市上去卖。她边走边想:这桶牛奶若能卖个好价钱,我就可以买很多鸡蛋,孵出一大群小鸡;小鸡长大后就立即卖掉,用赚来的钱买件新衣服;穿上

卢志丹: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

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摘自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很久前,有一个很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亲戚的家里去做客。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了他,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他。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那位客人对主人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