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卢志丹:佛陀告诉你饮酒的若干过失
2025-02-02 13:21

佛陀告诉你饮酒的若干过失

节选自 卢志丹《佛法就是活法》

佛陀说法

在《善生经》中,释迦牟尼佛说:

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应当知道饮酒有六种过失:一、丢失钱财;二、诱发各种疾病;三、互相攻击争论;四、恶名远扬;五、脾气暴躁,容易发怒;六、智慧一天天减损,变得愚痴。善生啊!如果大户人家的主人及其子弟沉迷于饮酒,其家产就会日日减损,直至消耗殆尽。

佛家过法

降伏恶龙的尊者被醉倒

佛陀在支陀国进行教化众生时,有一位尊者,叫娑伽陀。所谓尊者,是已近具备了相当高的修正的人。如我们在中国称之为十六阿罗汉,而在其它地方就称为十六尊者。作为一个尊者,就具有很高的证量。显然,这为娑伽陀的证量是非常之高的。

当时,娑伽陀他到一个地方去托钵化缘时,到了一户人家去投宿。那个主人家告诉他: 我这里的房子很多,你随便住没问题。但是你自己要注意安全,因为我这个房间里有一个很凶猛的恶龙。这个龙能吐火,能变化。

娑伽陀尊者不以为然,就在那个房间里住下来了。那条龙看到娑伽陀进去的时候,就和他开始斗法。这个龙会放火;但无论它怎样放火,娑伽陀都在那里入定了,这个火对他没有任何伤害。一直到这条龙用尽了它所有的本领,都不能损伤娑伽陀一根毫发。

当龙用尽了一切手段的时候,娑伽陀就开始用他的神通证量:娑伽陀开始对龙放火光,放了这几种火光:第一道光是青色的,第二道光是黄色的,然后是赤、白、绿、碧等色。这条龙在他的光芒笼罩之下,就缩成了很小很小的像蚯蚓那么大的一条动物了。娑伽陀就把他的钵拿来,把这条龙收到他的钵里了。第二天,娑伽陀把它展示给主人看,获得了很大的称赞和恭敬。

当时,就有一位国主,叫拘炎弥国主。他对娑伽陀非常的推崇和称赞,并邀请娑伽陀以后到他的国土时,一定要去他家里坐一坐。

几天之后,佛陀和他的弟子,以及娑伽陀就云化到这个地方去了。那么,拘炎弥主就对娑伽陀十分的供养和尊敬,并且邀请娑伽陀到他家里坐一坐。

古代在印度,供养出家人第一用的是衣服,第二是饮食,然后是药物,其它的东西都不供养的。所以拘炎弥主就供养了娑伽陀一些多好的饮食。在这些饮食当中,就有一样东西是一种饮料。这种饮料就是用黑米做成的酒,味道很好。娑伽陀把它当成饮料喝了一点,但在回到僧团的路上醉倒了。

娑伽陀醉倒在那个地方,他呕吐物里的残物引了很多鸟雀飞来,在那里吃。佛陀当时看到这个情况,就告诉大家:你们看,这是一个能降伏恶龙的人吗?他清醒的时候能降伏恶龙,而他现在连一只鸟都赶不开。因此因缘,佛陀就制定了饮酒戒。

一碗酒,破五戒

在迦叶波佛时,有一个五戒信士,一向持戒清净。

有一天,五戒信士从外回家,口渴非常,见有一碗水色的酒,放在桌上,他以为是水,一口喝下了肚。

谁知不久酒性发作时,五戒信士便连续地犯了五戒见到邻家的鸡,走进他的屋,他便偷了杀了煮熟了吃了,犯了偷盗戒、杀生戒;邻居的太太不见了鸡,便来问他,他见邻居太太美得很,犯了邪淫戒,竟予强奸了;事后把他扭上公堂,他又支吾其词,不肯招认,犯了妄语戒。

五戒居士,由于误喝一碗酒,连续犯了五条戒。饮酒的害处,可谓大矣!

人生活法

有人说:济公喝酒,还吃狗肉,对他来说,酒肉不过是穿肠过而已。不错,济公把酒肉穿肠过这句话挂在嘴上,成了他的口头禅。但是,世上事物总是分为一般的和特殊的两类。对广大的佛门四众弟子来说,饮酒戒是必须严持的,因为属于一般的范围。而修行到较高层次的济公已具神通,饮酒与不饮酒都是一样,则属于特殊的范围。

佛门四众弟子诚心学佛,以了脱生死、断绝烦恼。学佛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学。其中戒放在首位,所谓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旦进入慧的境界,便可以明心见性、度己度人,此时此刻,修行者人能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解脱生死烦恼的束缚,获取绝对自由、真正平等的地位,从而享受脱离苦海的快乐。但是,这一崇高目标首先要从戒入门。

有人问:无足轻重的饮酒戒也会有助于修佛目标的实现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酒能乱性,破坏生定,而且许多坏事、恶事都是由饮酒引起来的。所以,一定要戒饮酒。

台湾的于凌波居士,在他的《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一书中对饮酒戒也解释说:有人以为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损名誉、失智慧、致疾病、耗钱财、无羞耻、不尊敬,以及容易坠车、落水等等。

佛陀在制定饮酒戒的时候,就指出饮酒有十种过失:

一者颜色恶(脸色不好,皮肤受到影响,给人的表情不友善);

二者少力气;

三者眼视不明(视力减弱);

四者现嗔恚相;

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农业时代和现在,酒都需要很多粮食去打造);

六者增致疾病(能带来很多疾病);

七者益斗讼(酒后失去理智,很容易吵架);

八者恶名称流布;

九者智慧减少;

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这十种过失都是我们现在都能观察到的。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喜欢饮酒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过失。

俗话说:烟伤肺,酒伤肝。吸烟可以导致肺癌,烈酒使人慢性死亡。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酒可麻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长期饮酒使人失去活动的能力,成为萎靡不振的酒鬼。医院临床经验证明,酒精长期大量进入人体,会引发食道炎、胃炎,可导致心、脑、肝等重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可诱发脑溢血、心律衰竭、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胃溃疡、肝硬化以及肝癌等严重疾病,危害实在很大。另据有关统计,饮酒的人患白内障是不饮酒的人的两倍多。

长期饮酒不但直接影响自身健康,还会间接危害子女。遗传学研究证实,当大脑神经系统因饮酒长期受到麻醉,就会逐渐破坏人的遗传密码,对未来子女的智力产生不良影响。有人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例说,渊明弃官还乡后,常以诗酒自娱。后来,他发现自己五个儿子都智力低下,痛心之余免不了责怪儿子。殊不知,这并不是儿子们的过错,而恰恰是他自己酗酒的恶果。

当代社会因为喝酒乱性而犯罪的人,不知有多少;因为喝酒破坏家庭而导致的悲剧,更不知有多少!所以不论你信佛或不信佛,都应该戒酒;不论你受戒或没受戒,对于这个饮酒戒不可不谨慎!

所以,饮酒戒不仅是佛门四众弟子必须持的,同样,也是广大俗人应持的。为了建立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当前泛滥于影视、广播、街市、商店的五花八门的酒广告也应像烟广告一样受到严格地限制。

End

请教佛陀

迦旃延尊者向国王许下诺言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就拚命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真正的大觉者才能解答。他真的感到毫无办法了,只得去求教别人。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去请

佛陀为法舍身的故事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佛陀开悟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向佛陀丢掷泥沙的人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佛陀的现实观

◎ 惟 贤(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

“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 一 行雨季后三天,一个名叫须达多的年轻人来访佛陀,礼请佛陀前往憍萨罗说法,讲解醒觉之道。须达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当地的人都知道须达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

刘素云:无话可说最好,无话可说是佛陀

靠什么来转变命运?就靠这句阿弥陀佛。命运掌握在谁手里?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里。你千万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你自己一定要掌握这个主动权。那就是说,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命运是可以转变的。谁来转变你的命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佛告诉你,如何让你庄严美丽

一、心念的力量  一个人的外貌与他的内心思想密不可分。相由心生,外貌多数是内心思想的外在显现。一个人起嗔恨心,那他肯定面目可憎,叫人厌恶。若一个人起慈悲心、柔软心,他的外貌肯定和善,叫人心生欢喜。有位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一 行这一天有点凉意。以正念吃过午饭后,每个比丘都将自己的钵洗净,然后把坐垫放好,向着佛陀的方向而坐。竹林里的松鼠纷纷穿梭于比丘之中,无拘无束。一些更爬到竹树上,好奇地注视着群

刘素云:佛法告诉你为什么越害怕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佛陀的最后生活

◎ 巴 宙现代人欲彻底明了佛陀生活的真象,从其降生至于圆寂,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若干佛传,无论其原文为梵文或其他语言,其成书时代至少是距佛去世有数百年的时间。于此时期佛教已奠下坚固基础,传播既广

佛陀的开示:世间有四件事不能长久!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佛陀功德——四无畏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怖恐惧,故名为无所畏。四无畏是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佛陀功德-四无畏一、一切智

佛陀不是创世主

◎ 圣 严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

喝酒、吸烟的过失

圣严法师酒在五戒中有,八戒中有,乃至比丘菩萨戒,无一不戒酒。但是酒的本身,并非罪恶,故饮酒皆属遮戒;由于酒能使人犯戒,所以凡为佛子,均应戒酒。据治安机关的统计,犯罪的媒介,不出女人、钱财与酒。饮酒虽不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证严法师佛陀出去托钵,路过皂宫的楼阇,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受人间的爱欲之乐,难陀看到佛陀从远处渐渐走近,佛陀的庄严使他生起一股敬重之心;因此,难陀不由自主地从楼阇下来,走到佛陀面前合掌

佛陀的四个法宝

◎ 圆 因 一、忏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未学佛以前,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在红尘中每天算计如何让自己高人一等,如何家财万贯,如何穿金戴银,如何声名远播,一天二十

佛陀有十种不可思议的自在法

《八十华严》中,列出了诸佛世尊的十种自在法,大家可以一起了解一下:第一自在法:一切诸佛世尊对于一切法都得自在,而且明了通达种种言辞解说,演说各种法都辩才无碍。也就是说,佛不但通达所有的语言,而且对所有

告诉你什么是佛缘

很多刚接触佛教的人,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某某高人说我有佛缘,你看我是不是佛缘很深?今天就来告诉你,什么是佛缘。一、心中有佛是佛缘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

佛陀的下午茶

◎ 刘江川有个人为法明禅师做了40年的侍者,法明禅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日开悟。有一天,法明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侍者听到禅师叫他,以为法明禅师有什么事需要他帮

赞叹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正好也同路,为师的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

中国式佛陀之美

中国式佛陀之美◎ 张 弓 在佛陀造像艺术中,各种形象的佛陀永远是主角。佛陀造像的功能,首先是供众瞻拜,已唤起信众的信向;他同时又是艺术品,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这就是所谓佛教艺术两重性的体现,即宗教性和世

忆念嗔恨心的过失

观照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一个人若产生嗔恨心,他的意识不会有欢喜心(喜),他的根识不会有快乐(乐),也就是说,心态完全处于痛苦当中。包括他的面目也显得极为丑陋,整个人的情绪处于狂乱状态,经常对外境表现

习主席13分钟演讲全面论述中国佛陀教育

编者语:炼狱的历练是黎明前的混沌!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时下每个人,不管现在做什么,只要初心不改、信仰不移,必然涅槃重生。当我们明心见性、完成使命,人人皆可成圣贤!因为你最终的

陈柏达: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

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序一、宁静二、私欲三、束缚四、洞察五、愿望六、慈爱七、烦恼八、障碍九、愁苦十、待人十一、心境十二、行善十三、实行十四、省过十五、言行十六、学习十七、教育十八、快乐十九、幸福二十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四讲 僧伽 - 僧团的成立与发展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一、 初转法轮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台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

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一、 三法印、四法印在原始佛教中,[ 三法印 ]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项定律,也是衡量一切教法的标准,凡是符合三法印尺度的,是了义佛法,若与此三法印相违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

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一、 波斯匿王的故事佛陀大约在成道后的第五年,率领弟子到拘萨罗国的舍卫城游化,住在须达多长者所建的祗园精舍又名祗树给孤独园,沙门瞿昙的教团到拘萨罗国传道,是轰动舍卫城的一件大事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

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一、 佛陀的中道思想印度的传统宗教婆罗门教,向来有以修行而达到身心苦恼之解脱的思想。奥义书哲学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以修行而求得解脱。该书中尝曰:脱离住于彼胸一切之爱欲时,是时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佛陀涅槃,随行的弟子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出家师父能接受红包供养吗?看看佛陀当年怎么说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热议。其实在佛陀住世期间,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天早朝过后,摩揭陀国的国王与群臣们也聊起了这个话题。有的大臣说,比丘

“真人”和“仙人”差别有多大,让神仙来告诉你!

真人始出于庄子,在《庄子大宗师》内有详细地描述,是庄子塑造的重要的理想人格。仙人则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要以葛洪 的《抱朴子内篇》来阐述仙人形象呢?因为在葛洪以前,道教神仙长生思想虽然已经

李时珍告诉你怎么不得病!放在手机上别丢了

1.饱不洗头,饿不洗澡。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汗水没落,冷水莫浇。温水刷牙,防敏固齿。2.吃米带糠,吃菜带帮。男不离韭,女不离藕。青红萝卜,生克熟补。食不过饱,饱不急卧。3.养生在动,养心在静。心不清净

最全修道入门,老道长万字长文告诉你!

道长简介:刘培中,清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十月十九日吉时生於山东省临沂县,单名「鑫」,字培中,後以字行,师生而灵慧,五月能言,有神童之目,先祖世世封侯,为鲁之巨族。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母吴氏。

供灯的功德太殊胜!只有佛陀能知其中微妙

供灯有世间、出世间两种功德。从世间角度讲,供灯者生生世世眼目清净,不会变成盲人,纵然即生中眼睛不太好、身体不健康,通过供灯也能双目复明、获得健康,还能发财、长智慧等等。而最主要的是它出世间的功德,供灯

智慧法语:不会掌握说话分寸?佛陀送你一个方法

核心提示:很多人都觉得难以很好把握说话的分寸,在《巴利经藏增支部》中,佛陀告诉大家一个掌握说话分寸的方法。【经典原文】(佛言):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见;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见。婆罗门!

真能“心想事成”吗?佛告诉你真相

【经典原文】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楞严经》【

智慧法语:佛陀揭秘为啥馋时会流口水 痛时会流泪

【经典原文】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

揭秘:佛陀“须弥四洲”与“宇宙银河”世界观不矛盾

佛在《起世经》中所描述的须弥四洲,并非凡夫所见世界,是与凡夫不同层次的世界观,与现代科学所观察宇宙银河世界并不矛盾。编者按:在一些佛经中,也会介绍我们所处大千世界乃至他方世界,就具体的世界来讲,佛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