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人送去一缕阳光
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
管茵的手机每天都会收到许多短信,也会发出一些短信。这些短信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幽默逸趣、祝福鼓励、智慧谜题,让人赏心悦目
一天,在办公室内,管茵的手机铃声突然大作,一条短信翩然而至。这是一个管茵从没见过的陌生号码,打开阅读时,内容把管茵吓了一跳:
天空是灰色的,心情是落寞的,活着是痛苦的!
管茵推测:这可能是一条发错的短信,发信人显然误把管茵当成了倾诉心事的某个朋友;另一种可能是,这个人闲着没事干,发恶作剧短信骚扰别人。
管茵暂且把手机放下开始工作,但不知为什么,整个上午,她的满脑子竟然都是这条短信。渐渐地,第一种可能占据了管茵的心。她仿佛看到一个身影正在慢慢走向人生边缘,只要有一只手就能拉住他(她)。
管茵开始猜测这个人的身份:一个落榜的学生,一个破产的生意人,或是一个失去爱情的男孩或女孩一句话,这应该是一个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
管茵紧盯着手机,觉得自己此时对对方而言可能会是一根稻草,或是一缕阳光,总之,自己对他(她)很重要。
管茵开始想像着如何回应那个人。打电话显然会唐突对方,弄不好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思来想去,最好的方式还是回短信。
管茵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谢谢你还记得管茵!多希望自己是一缕阳光,在每天都晴朗你的世界;多么希望每天都收到你的短信,就像闻到一缕花香!
管茵轻点按键,短信发出。这短信一去便如泥牛入海了。越是这样,管茵越是想着这个短信和它背后的那个人。管茵暗下决心,对方就是顽石一块,也要把他(她)风化了。
第二天早晨,管茵发出第二条短信。终于,在下午要下班时,对方回了一条短信,管茵发现了他(她)语言中的松动和生机。
第三天,第四天每天早晨,管茵起床后都要站在镜子前审视自己一番,努力使自己进入一种慈悲、博爱、友善的状态,然后写一些宽慰和鼓励的话发到那个人的手机上。
每当短信发出,管茵都想像着有一缕阳光照射到了这个陌生人的头上。而每天,管茵竟都会收到来自那个人发来的一条短信。
让管茵惊喜的是,对方的语言渐渐平和乐观了许多。到后来,那个神秘人物竟也能发一些宽慰和鼓励的短信给管茵了。看来,自己发射出的阳光已经真的照亮了那个人的天空。
光阴荏苒,两个月就这样过去了。一天,管茵的手机在一次出差时丢失了,管茵的短信生活突然中断,管茵感到有些措手不及。所幸她能够心无挂碍,无有恐怖。那天,管茵在去买新手机的路上回顾这两个月的时光,发现自己竟收获了许多从前不敢奢望的东西: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结交了一大堆益友,还遇到了最甜美的爱情
如果一只飞虫撞进耳朵,怎么办?往耳朵里滴几滴清油,把飞虫的翅膀粘住,将它憋死后取出?将耳朵朝向阳光,让飞虫顺着光亮自己爬出来。无疑,选择后者是最好的方法。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生活中,对待 不速之客,我们时常会缺乏冷静、宽容与同情。多给别人一缕安慰的阳光,一缕信任的阳光,一缕善意的阳光,一缕宽容的阳光当你努力给与别人阳光时,自己也收获无限温暖。
End
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毕淑敏一位心理学家主张大家从此废弃但是,改用同时。比如我们形容天气的时候,早先说:今天的太阳很好,但是风很大。今后说:今天的太阳很好,同时风很大。最初看这两句话的时候,好像没有多大
余世磊每天,我们用水要交水费,用电要交电费,上网要交网费,看电视要交收视费,消费交费,天经地义。而阳光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滋养着万物的生长;雨露洒遍大地,使河满江盈,滋润、养育着万物。正是
乌云背后的阳光◎ 一 行下雨时,我们总以为太阳不见了,此时若坐上飞机,穿越云层,灿烂的阳光又在眼前,这才明白阳光其实永远都在。同样的,当我们感到愤怒、绝望时,爱其实也还在心里,与人沟通、原谅和慈悲他人
我们包容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快乐。当我们自己的心窗纤尘不染时,理智的阳光就会驱散心头的晦暗,只要我们愿意朝向阳光,阴影自然就落在身后。幸福美满的人生要靠自己来经营,心灵就像一个储蓄罐,收藏美
宁舍身命不破戒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敦煌壁画上,描述过这样一个感人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净信于佛、钦敬僧尼的老人,晚年得子。老人寻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善修身,莫如佛门,于是一心想让儿子皈依
智者似水,因境而变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在大西北,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雪山上流下来,一路经过很多村庄与森林,最后来到了一片沙漠。当河流要穿越沙漠的时候,它发现许多水渐渐消失在黄沙里。河流试了一次又
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佛门有一副广为传颂的对联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这幅对联其实是讲了两个感动人心的故事:上联的杨岐,指北宋杨岐方会禅师,他是袁州宜春人,俗姓冷,20岁时出家。杨岐方会禅师
慈悲喜舍,妙用无穷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有一个云游四方的老和尚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老和尚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便打开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
结佛缘就有好人缘《结佛缘,好人缘》序言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这是佛教经典中著名的缘起偈,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基石和总纲,甚至被强调为佛陀的法身。佛陀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缘起的
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为了考验弟子们,对弟子说:我现在要到天上去说法,你们有缘也跟着来吧!说完,立刻走了。佛去到天上,以他心通向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表示,他要考弟子,请天主配合;天主意会
隋希和季度大学毕业一起来到广州闯天下。隋希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季度业绩很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在隋希的手下干活。季度心里很不平衡,就去向一位讨教禅师诉说。禅师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
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 好人缘》。喧嚣的都市中,有一大片树林,树林深处有一座禅院。一天,禅院的住持老和尚看见小徒弟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怎么啦?老和尚问。小和尚没精打
忍他,避他,由他,耐他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在中国古代战场上,一名士兵不幸被敌人的小箭射中。但他的战友们赶过去救他时,却发现这个被小箭射中的士兵没有死,伤势也不重。更离奇的是,他的伤口并
践行菩萨道的纲领普贤十行愿现代人学佛发菩提心,有一个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向普贤菩萨学习,以《普贤行愿品》为修行指南。普贤菩萨是印度佛教经典中的著名菩萨之一,在中国佛教信仰中更被奉为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
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摘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中强调:国王恩者,福德最胜。为什么?因为国王肩负教化人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对人民的安乐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国侵逼
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说: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萨们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当执迷于色而生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无量劫以前,有一片旷野,平坦宽阔,水草丰美,树木茂盛。有一头水牛王,每日里带着众多的牛子牛孙,饥食嫩草,渴饮清泉,悠然度日。只见这水牛王,昂首阔步
弯弯腰,拾起的是尊严摘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位挪威年轻人漂洋来到法国,他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严格的考试过程中,尽管他竭尽全力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能
我们今天给一个懒惰的人的送的绰号就是懒猪,大概是源自以佛教为题材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吧!因为唐三藏的这位高徒,总是一幅懒洋洋的样子。让他去化斋,他瞌睡连天,想道:我若就回去,对老和尚说没处化斋,他也不
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的音译之略,也有译作满殊尸利、曼殊室利的。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头、德、吉祥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摘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 好人缘》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灯寺的空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蜚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
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据佛典记载:有位书生以教书为生,但是家乡环境贫困,教书所得很微薄,他只好远离家乡到遥远的都市教书。二十年后,好不容易积存了一些钱,他带着这些
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释迦牟尼佛舍卫城传法时,有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罗汉果,天界的八万天子得到了圣果。众比丘禁不住赞欢:善哉!善哉!世尊以殊胜妙法,满足了五比丘及八万天子之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
放空成见,善于倾听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 好人缘》古时候,一个小国的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可把当时的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个小国的使者进献的同时,还出了一道难题:这三个金人
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住持黄梅三十余年。贞观年间,唐太宗仰慕道信大师的高风,即遣使者奉诏前往迎请,希望道信大师能进京晤谈。使者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面告
打骂你的人,都要成佛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据《妙法莲华经》记载: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来,其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在威音王如来的像法时期,傲慢的比丘势力很大。这时,有一位菩
为什么要报众生恩?节选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2》报众生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报他人恩,报除人以外的一切动物的恩。就我们当下的生命来说,没有世界上所有人的恩惠,也就没有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仅就人与人之间互
禅宗注重含蓄委婉的机权语路节选自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良宽禅师是日本曹洞宗高僧,俗姓山本,字曲,号大愚。他毕生修行参禅,从未稍懈一天。当良宽禅师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在现实中,很多有点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博士生瞧不起大专生,自以为脑子机灵的人嘲笑看起来笨头笨脑的人。这
佛给你渡越生死苦海的六船筏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好人缘》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五位国王,虽国界相近,但不相互攻打讨伐,常互相友好往来,彼此都是好友。其中最年长的国王,叫普安王,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菩萨行
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等经典记载:在久远劫以前,有一个大国名叫大车国。国王有三个太子,第一太子叫大生,第二太子叫大天,第三
卫仁由于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心理出了点儿问题。为此,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吃过药,看过心理医生,亲戚朋友也曾开导过他,但都无济于事。他后来都有些自闭了,默默地待在一个角落里,脸上总是难以消解的倦容。看着
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节选自卢志丹《佛说舍得》唐朝时,韶州刺史韦璩有一次设斋宴,请禅宗六祖惠能吃斋饭。吃完斋饭后,韦刺史祈请六祖惠能讲法。韦刺史请问六祖说:和尚您说的法是不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呢?六祖惠能点
赈济灾民会得什么果报?清代王文简是浙江省吴兴县菱湖镇人,他的祖先某翁富有资财。王翁青年时,二十岁就结婚,婚后十多年中,接连生了九个儿子。可是那九个儿子,都是呆头呆脑,没有一个聪明的。俗语说:癞头儿子自
为何古今中外推崇《金刚经》?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听高僧大德解金刚经》佛教传入中国已1700多年了,当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衰落的时候,在中华大地上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自东汉以后的帝王,很多就非常崇奉佛教
惜衣惜食,实为惜福节选自 卢志丹《日常生活中的佛心》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今日中国迎来太平盛世,很多人富了起来。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借鉴惜福呢?很多人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
欢喜忍受恶骂毒好赞誉而恶讥毁,此乃世人之常情。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别人说自己的好话,吹捧自己;而不愿听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批评自己。被人言语相激,顿时怒火中烧;一番甜言蜜语,瞬间心满意足。然而以佛眼观之,
佛法的神通是什么?很多中国人接触佛教,是从读《西游记》开始的。孙悟空拜菩提祖师为师修道,修成了七十二般变化的神通。于是乎,很多人就误以为,学佛修行,就是修神通;谁有神通,谁有特异功能,谁就修得好。甚至
远离颠倒与梦想有这样一则伊索寓言:一天,一位农家小女孩顶着一桶牛奶到集市上去卖。她边走边想:这桶牛奶若能卖个好价钱,我就可以买很多鸡蛋,孵出一大群小鸡;小鸡长大后就立即卖掉,用赚来的钱买件新衣服;穿上
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摘自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很久前,有一个很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亲戚的家里去做客。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了他,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他。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那位客人对主人说:你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里有一句话: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大意是,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遇到欢喜、美好的事情心不动摇,自可暗合于道。从人的正常心理来说,
生而为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损害,于是自然会生气。这心头火就是佛教讲的嗔心。这种愤怒、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会使人们身心产生热恼、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起被称
佛门弟子,日常修行出了礼佛外,就是诵经持咒。读诵咒语和大乘经典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忏悔灭罪业的方法。经咒是佛菩萨渡世之法船,持诵经咒即是上法船,可由此岸达彼岸。经咒之法力是无形的,持诵久之,可以清除本身
运水搬柴是神通摘自 卢志丹居士 新书《日常生活中的佛心》日常生活中,时时是佛心,处处有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可惜,多数人由于内心无明覆蔽,意识不到自身本来具有的佛性和体验禅的潜能,这就叫做
佛告诉你:人身有多么难得!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佛陀说法在《杂阿含经》中,佛陀说:崄恶恐怖,于世卒起,众生运尽。人身难得,唯当行法、行义、行福,于佛法教,专精方便。各种凶险恐怖,在世间猝然而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河北智隍禅师,是六祖慧能大师之法嗣,姓氏不详。智隍开始参禅时是拜五祖为师。他自己觉得已经得到正法。于是,他就营造了一座小小的庵堂,独自在庵堂长期打坐。这一坐就是二十年。六
贫穷也可以出售节选自 卢志丹《佛说舍得》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大迦旃延(又称为摩诃迦旃延),是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修习外道,后跟随释迦牟尼学法。他辩才无碍,善于论议,每一次他都能把说法的论
淡泊名利,清净自活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佛陀说法在《四十二章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在我眼里,王侯将相的权位,就像透过缝隙的灰尘
佛陀说法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地藏菩萨如果遇到杀生的人,就对他们说:造这样的深仇祸殃,将来必定遭受短命的报应;地藏菩萨如果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