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卢志丹:耐孤独三昧:忍耐孤独与寂寞
2025-02-02 12:58

耐孤独三昧:忍耐孤独与寂寞

摘自 卢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耐不住寂寞,很难忍得住成功之前的孤独和寂寞,老是被外界的喧嚣所诱惑,老是被自己的各种杂念所困扰,急于求成,总想每天都处在鲜花掌声之中。但鲜花和掌声大多是对长期忍受寂寞、孤独、默默奋斗者的回报。寂寞最辉煌的前奏。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孤独,乐于寂寞。甘于寂寞的人永远不会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才会永远寂寞。因为不甘寂寞而忙碌了一年,但一年下来,却是疲惫万分与寂寞。

有一个小和尚,当初来剃度的时候信誓旦旦地向老和尚表示皈依佛门,但才念了不到一个月的经就受不了寺院的寂寞,还俗去了。两个月后,他又说忍受不了红尘的喧哗浮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要求重入佛祖门下。老和尚一时间心软,就答应了。三个月后,他又嚷嚷说佛门冷清留不住人,又一次开溜

这样闹腾,到今天他上山来皈依佛门已经是第六次了。这让老和尚很是烦恼。老和尚索性对他说:这样好了,你干脆不用信佛,脱掉袈裟;也别到红尘厮混,做个俗人。不如就在半山腰的凉亭那里开个茶馆,也省得两边跑这么麻烦。

那人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还真的在寺庙门口的凉亭开了个茶馆。他感觉挺好,既可以远离尘世的烦燥,享受寺庙的清净;又可以参与世俗的事务,而逃离寺庙的寂寞。

就这样,他一直在那里开着茶馆,直到死去。

而与这个开茶馆的还俗和尚刚好相反的另一个和尚,却能够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持之以恒,日日修行不辍,诚心求法,最后成为一代高僧,并被后世永远传颂他就是少林寺的二祖慧可大师。

宁静致远,澹泊明志,是极高远的心态。耐不住寂寞和孤独,就不会有这样的境界。

寂寞,实际上也是一种蓄势。猛兽在捕猎之前,都要静悄悄地占据一个有利地形,然后耐心地等待最合适的时机,才能一蹴而就。做人要学会在忍耐中等待时机,能够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寂寞是一种内敛的品质,这样的品质,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定力,才能约束自己的心灵,不被喧嚣的俗物所污浊。大凡智者,无不甘于寂寞和孤独。

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

古语云:居不幽者思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即智高者需要静静地同自己的心灵对话,要忍受得往孤独和寂寞。他们保持着灵魂独舞的状态,自由洒脱地进行着科学、艺术的创造劳动。

孤独,能造就大师。这是因为,摆脱虚浮、繁杂的困扰后,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就能自由地翱翔。许多杰出人士,沉潜书斋,甘于淡泊,耐得住清苦和寂寞。有的超凡脱俗,蜗居书斋,杜门避嚣,潜心治学,终有所成。

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题名天下知。讲的是古代状元、举人们在金榜题名前,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都默默无闻、寒秋苦读。试想,如果他们忍不住寒窗苦读的艰辛与寂寞,如果他们急于求成和浮躁不定,就很难潜心攻读,当然不会拥有渊博的学识,也就不会一鸣惊人、金榜题名了。

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里一坐就是四十多年,鞋底将地板都磨出了两道坑,所以才有《资本论》的横空出世。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沉寂六个春秋,专心阅读和思索,才有了《纯粹理性批判》这一划时代的哲学巨著轰动古今。

再来看看吧: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0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36年。

摩尔根写《古代社会》用了40年。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年。

左思写《三都赋》用了10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

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

总之,成功者雄厚的实力和超凡的成就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吹肥皂泡那样轻而易举地吹出来的。它是含辛茹苦的搏击,是耐得寂寞的攀登,是汗水、精力、心血的凝聚。它是集中力量,倾心投入,超常努力后的馈赠。

宋代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这篇文章为世人所熟悉。方仲永五岁的时候就能作诗,被乡里的人评为神童,竞相邀请他父亲到家作客,并出高价钱让小仲永作诗,他父亲目光短浅,经不住诱惑,便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参加宴请。

由于他父亲忍不住寂寞,名利心太盛,所以使小仲永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大好时光,以方仲永的天赋,如果能忍得住寒窗苦读之寂寞,潜心攻读诗书文章,那么假以时日,肯定会名震天下,而不至于长到二十来岁时泯然众人矣。

所以无论是学佛修行,还是做学问干事业,一定要忍得住寂寞。忍得住寂寞,天赋不高的人也会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而终有大成;忍不住寂寞,天赋再高的人也会一无所成,与平庸之人毫无二致。

在喧嚣尘世中,耐不住寂寞和孤独的人,实在应该修行佛家的耐孤独三昧。

耐孤独三昧,就是忍耐或安住于孤独状态的三昧。关于三昧,《大智度论》中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意是说,心定于一种正念中,就是三昧。《大智度论》中还说: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大意是说,各种和合的行为,专一无二的都是三昧。例如:专心听课,就是听课三昧;专心讲话,就是讲话三昧。而忍耐或安住于孤独状态,则是耐孤独三昧。

耐孤独三昧,在佛教中本是声闻、缘觉的修法。《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说:缘觉:佛典中之一种解脱者。此种解脱者并未随佛闻法,而系独自悟道,且性好寂静孤独,不事说法教化,故又称独觉。

《美难陀传》一书中也赞叹了孤独与瞑想之乐,而言及大乘独特教义之处也不少,如叙述难陀探索他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充满拔众生出苦的大悲心等。这里的瞑想是指忍耐或安住于孤独状态下的静坐瞑想,即忍耐孤独的三昧。

在社会中生活,佛教提倡入世,将自己投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利益众生。但是,每个人也有孤独寂寞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也要忍耐、安住于孤独寂寞之中,而不可心浮气躁,耐不住孤独寂寞。

朋友,在喧嚣浮躁的尘世中,修炼佛家的耐孤独三昧,静下自己的心,埋下自己的头,与寂寞为伴,与孤独共舞,锲而不舍地铸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吧!

End

寂寞是一种清福

寂寞是一种清福◎ 梁实秋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儿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圣严法师一个寂寞的人,虽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人之对于寂寞的境遇,总是容易引起哀伤的情绪。所以寂寞的境遇,总是不受一般人所欢迎的。但是,人而真正能够忍受寂寞,安于寂寞,乐于寂寞,并且愿以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轮回与孤独

轮回与孤独◎赖志凯《百年孤独》是一部意蕴深刻的史诗性作品,它描述了一个令人迷惘困惑的奇幻世界。小说着重描写了布恩蒂亚家族一百年的兴衰史。西班牙移民后裔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蒂亚和表妹乌苏娅伊卡拉结婚后,乌苏

一日禅| 孤独,是自由的代名词

一个人的时候难免感到孤独,常常也会渴望陪伴和陷入沮丧。每当这个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你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吗?如果是的话,就不要害怕这种孤独感,孤独是自由的代名词。不如利用这份自由好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一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文/南怀瑾人一定都会做梦。世界上不做梦的只有两种人:一是至人无梦。至人是得道、成仙、成佛的人,以及有最高智能的人。二是愚人无梦,笨到自己没有思想,那就没有梦了。我真的碰到过这样一个

卢志丹:宁舍身命不破戒

宁舍身命不破戒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敦煌壁画上,描述过这样一个感人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净信于佛、钦敬僧尼的老人,晚年得子。老人寻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善修身,莫如佛门,于是一心想让儿子皈依

卢志丹:智者似水,因境而变

智者似水,因境而变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在大西北,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雪山上流下来,一路经过很多村庄与森林,最后来到了一片沙漠。当河流要穿越沙漠的时候,它发现许多水渐渐消失在黄沙里。河流试了一次又

卢志丹: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

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佛门有一副广为传颂的对联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这幅对联其实是讲了两个感动人心的故事:上联的杨岐,指北宋杨岐方会禅师,他是袁州宜春人,俗姓冷,20岁时出家。杨岐方会禅师

卢志丹:慈悲喜舍,妙用无穷

慈悲喜舍,妙用无穷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有一个云游四方的老和尚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老和尚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便打开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

卢志丹:结佛缘就有好人缘

结佛缘就有好人缘《结佛缘,好人缘》序言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这是佛教经典中著名的缘起偈,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基石和总纲,甚至被强调为佛陀的法身。佛陀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缘起的

卢志丹: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

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为了考验弟子们,对弟子说:我现在要到天上去说法,你们有缘也跟着来吧!说完,立刻走了。佛去到天上,以他心通向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表示,他要考弟子,请天主配合;天主意会

卢志丹:随他人修善,喜他人得成

隋希和季度大学毕业一起来到广州闯天下。隋希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季度业绩很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在隋希的手下干活。季度心里很不平衡,就去向一位讨教禅师诉说。禅师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

卢志丹: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

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 好人缘》。喧嚣的都市中,有一大片树林,树林深处有一座禅院。一天,禅院的住持老和尚看见小徒弟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怎么啦?老和尚问。小和尚没精打

卢志丹:忍他,避他,由他,耐他

忍他,避他,由他,耐他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在中国古代战场上,一名士兵不幸被敌人的小箭射中。但他的战友们赶过去救他时,却发现这个被小箭射中的士兵没有死,伤势也不重。更离奇的是,他的伤口并

卢志丹:践行菩萨道的纲领——普贤十行愿

践行菩萨道的纲领普贤十行愿现代人学佛发菩提心,有一个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向普贤菩萨学习,以《普贤行愿品》为修行指南。普贤菩萨是印度佛教经典中的著名菩萨之一,在中国佛教信仰中更被奉为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

卢志丹: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

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摘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中强调:国王恩者,福德最胜。为什么?因为国王肩负教化人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对人民的安乐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国侵逼

卢志丹:《金刚经》中的关键句

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说: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萨们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当执迷于色而生

卢志丹: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无量劫以前,有一片旷野,平坦宽阔,水草丰美,树木茂盛。有一头水牛王,每日里带着众多的牛子牛孙,饥食嫩草,渴饮清泉,悠然度日。只见这水牛王,昂首阔步

卢志丹:弯弯腰,拾起的是尊严

弯弯腰,拾起的是尊严摘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位挪威年轻人漂洋来到法国,他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严格的考试过程中,尽管他竭尽全力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能

卢志丹:佛说懈怠懒惰的危害

我们今天给一个懒惰的人的送的绰号就是懒猪,大概是源自以佛教为题材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吧!因为唐三藏的这位高徒,总是一幅懒洋洋的样子。让他去化斋,他瞌睡连天,想道:我若就回去,对老和尚说没处化斋,他也不

卢志丹: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

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的音译之略,也有译作满殊尸利、曼殊室利的。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头、德、吉祥

卢志丹: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摘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 好人缘》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灯寺的空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蜚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

卢志丹: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

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据佛典记载:有位书生以教书为生,但是家乡环境贫困,教书所得很微薄,他只好远离家乡到遥远的都市教书。二十年后,好不容易积存了一些钱,他带着这些

卢志丹: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

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释迦牟尼佛舍卫城传法时,有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罗汉果,天界的八万天子得到了圣果。众比丘禁不住赞欢:善哉!善哉!世尊以殊胜妙法,满足了五比丘及八万天子之

卢志丹:《楞严经》的神秘传奇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

卢志丹:放空成见,善于倾听

放空成见,善于倾听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 好人缘》古时候,一个小国的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可把当时的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个小国的使者进献的同时,还出了一道难题:这三个金人

卢志丹: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

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住持黄梅三十余年。贞观年间,唐太宗仰慕道信大师的高风,即遣使者奉诏前往迎请,希望道信大师能进京晤谈。使者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面告

卢志丹:打骂你的人,都要成佛

打骂你的人,都要成佛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据《妙法莲华经》记载: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来,其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在威音王如来的像法时期,傲慢的比丘势力很大。这时,有一位菩

卢志丹答:为什么要报众生恩?

为什么要报众生恩?节选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2》报众生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报他人恩,报除人以外的一切动物的恩。就我们当下的生命来说,没有世界上所有人的恩惠,也就没有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仅就人与人之间互

卢志丹:禅宗注重含蓄委婉的“机权语路”

禅宗注重含蓄委婉的机权语路节选自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良宽禅师是日本曹洞宗高僧,俗姓山本,字曲,号大愚。他毕生修行参禅,从未稍懈一天。当良宽禅师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

卢志丹: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在现实中,很多有点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博士生瞧不起大专生,自以为脑子机灵的人嘲笑看起来笨头笨脑的人。这

卢志丹:佛给你渡越生死苦海的六船筏

佛给你渡越生死苦海的六船筏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好人缘》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五位国王,虽国界相近,但不相互攻打讨伐,常互相友好往来,彼此都是好友。其中最年长的国王,叫普安王,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菩萨行

卢志丹:“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

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等经典记载:在久远劫以前,有一个大国名叫大车国。国王有三个太子,第一太子叫大生,第二太子叫大天,第三

卢志丹:助人为乐是身心良药

卫仁由于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心理出了点儿问题。为此,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吃过药,看过心理医生,亲戚朋友也曾开导过他,但都无济于事。他后来都有些自闭了,默默地待在一个角落里,脸上总是难以消解的倦容。看着

卢志丹:“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节选自卢志丹《佛说舍得》唐朝时,韶州刺史韦璩有一次设斋宴,请禅宗六祖惠能吃斋饭。吃完斋饭后,韦刺史祈请六祖惠能讲法。韦刺史请问六祖说:和尚您说的法是不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呢?六祖惠能点

卢志丹:赈济灾民会得什么果报?

赈济灾民会得什么果报?清代王文简是浙江省吴兴县菱湖镇人,他的祖先某翁富有资财。王翁青年时,二十岁就结婚,婚后十多年中,接连生了九个儿子。可是那九个儿子,都是呆头呆脑,没有一个聪明的。俗语说:癞头儿子自

卢志丹:为何古今中外推崇《金刚经》?

为何古今中外推崇《金刚经》?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听高僧大德解金刚经》佛教传入中国已1700多年了,当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衰落的时候,在中华大地上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自东汉以后的帝王,很多就非常崇奉佛教

卢志丹:惜衣惜食,实为惜福

惜衣惜食,实为惜福节选自 卢志丹《日常生活中的佛心》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今日中国迎来太平盛世,很多人富了起来。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借鉴惜福呢?很多人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

卢志丹:欢喜忍受恶骂毒

欢喜忍受恶骂毒好赞誉而恶讥毁,此乃世人之常情。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别人说自己的好话,吹捧自己;而不愿听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批评自己。被人言语相激,顿时怒火中烧;一番甜言蜜语,瞬间心满意足。然而以佛眼观之,

卢志丹:佛法的“神通”是什么?

佛法的神通是什么?很多中国人接触佛教,是从读《西游记》开始的。孙悟空拜菩提祖师为师修道,修成了七十二般变化的神通。于是乎,很多人就误以为,学佛修行,就是修神通;谁有神通,谁有特异功能,谁就修得好。甚至

卢志丹:远离颠倒与梦想

远离颠倒与梦想有这样一则伊索寓言:一天,一位农家小女孩顶着一桶牛奶到集市上去卖。她边走边想:这桶牛奶若能卖个好价钱,我就可以买很多鸡蛋,孵出一大群小鸡;小鸡长大后就立即卖掉,用赚来的钱买件新衣服;穿上

卢志丹: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

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摘自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很久前,有一个很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亲戚的家里去做客。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了他,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他。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那位客人对主人说:你

卢志丹: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里有一句话: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大意是,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遇到欢喜、美好的事情心不动摇,自可暗合于道。从人的正常心理来说,

卢志丹:一念嗔恚火,能烧无量劫善根

生而为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损害,于是自然会生气。这心头火就是佛教讲的嗔心。这种愤怒、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会使人们身心产生热恼、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起被称

卢志丹:读诵大乘经咒,忏悔灭罪最速

佛门弟子,日常修行出了礼佛外,就是诵经持咒。读诵咒语和大乘经典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忏悔灭罪业的方法。经咒是佛菩萨渡世之法船,持诵经咒即是上法船,可由此岸达彼岸。经咒之法力是无形的,持诵久之,可以清除本身

卢志丹:运水搬柴是神通

运水搬柴是神通摘自 卢志丹居士 新书《日常生活中的佛心》日常生活中,时时是佛心,处处有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可惜,多数人由于内心无明覆蔽,意识不到自身本来具有的佛性和体验禅的潜能,这就叫做

卢志丹:佛告诉你:人身有多么难得!

佛告诉你:人身有多么难得!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佛陀说法在《杂阿含经》中,佛陀说:崄恶恐怖,于世卒起,众生运尽。人身难得,唯当行法、行义、行福,于佛法教,专精方便。各种凶险恐怖,在世间猝然而

卢志丹: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河北智隍禅师,是六祖慧能大师之法嗣,姓氏不详。智隍开始参禅时是拜五祖为师。他自己觉得已经得到正法。于是,他就营造了一座小小的庵堂,独自在庵堂长期打坐。这一坐就是二十年。六

卢志丹:贫穷也可以出售

贫穷也可以出售节选自 卢志丹《佛说舍得》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大迦旃延(又称为摩诃迦旃延),是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修习外道,后跟随释迦牟尼学法。他辩才无碍,善于论议,每一次他都能把说法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