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卢志丹:万法缘起,知恩报恩
2025-02-03 07:23

万法缘起,知恩报恩

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龙潭崇信禅师,天皇道悟禅师之法嗣,渚宫(今湖北江陵)人,姓氏未详。崇信禅师少而英异,宽愍好施。他家住在天皇寺附近的一个巷子里,以卖烧饼为生。

道悟禅师见他生活十分艰苦,就把寺中的一间小屋让出来给他住。崇信为了表示自己对道悟禅师的感谢,就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每当崇信把十个饼送给道悟禅师的时候,道悟禅师总是非常高兴地收下,然后等崇信回去的时候又从十个饼中取出一个还给崇信。

如此一直持续了两年。后来,崇信终于忍耐不住地问道悟禅师:我既然真心的把饼送给了你,为什么还要每天还给我一个呢?

道悟禅师说:你能每天送我十个饼,为什么我不能每天送你一个饼呢?我这也是在感谢你呀!

崇信心中顿时大悟。

这正如古语所说:互相分食,就会有剩余;互相抢食,就会不够吃。 吃人一斤,还人四两;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食果子,拜树头;食米饭,敬锄头。

为什么要感恩?其根据主要是佛陀的缘起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而存在,条件具备,事物生起、存在,叫做待缘而生;条件消失,事物崩坏、灭亡,叫做待缘而灭。

缘起论说明,事物是不能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事物由于条件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的。所谓相互依存,就是说你的存在是在为我的存在作条件,我的存在也是在为你的存在服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

缘起论是全部佛教理论的基石和核心,其他所有佛教理论都是在缘起论的基础上而展开的。

根据缘起理论来观察,显然可知,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众生与佛之间,皆是相互依存、是一体不二的关系,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依正不二、自他不二、众生与佛不二的思想。每个人都是由过去业因所感得的身心叫做正报,也就是我们生命的主体。我们身心所依托的山河大地、国家社会,叫做依报,也就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依正不二,就是指人与外在环境是相互依存、一体不二的;同样,自己与他人(社会)、众生与佛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修行中,能正确体会理解这些关系,是完善人格、成就佛格的关键。那么,怎样做才能符合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的要求呢? 唯一的、如理如法的答案就是知恩、感恩与报恩。

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能以知恩感恩的心对待大自然,对待这个养育我们的地球,对待与我们人类自身生命休戚相关的山山水水、林木花草乃至空气、能源等,我们就会自觉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如果每个人都能认识到,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上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那么,任何个体离开社会都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个体生命的完善。这就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仅仅独善其身。要追求个体生命的完善,必须同时积极促进他人即全人类的共同完善,将个人生命的完善建立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之中。这样,我们就能常怀知恩感恩之心,逐渐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疏远、隔膜、欺骗和仇恨,友爱、包容、互助和欢笑将充溢人间。

更重要的是把感恩之心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即不仅知恩,更要报恩。

佛教的报恩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报父母恩、报三宝恩。

报众生恩,不仅包括前面提到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还包括佛教所说的无始以来个体与众生之间可能存在过的亲缘关系。因此,我们应该要报答三世、七世乃至生生世世的父母深恩,将所有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人,时刻想着报答亲人的恩情。同时,报众生恩还包含六道一切众生。 因为按照佛教的轮回理论,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众生在过去生中曾经可能互为六亲眷属,只是在现生现世,由于业力果报的不同,而有了人和动物的区别。而且,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佛性上人与动物是完全平等的。因此,佛教提倡戒杀、放生、素食,是基于对一切生命现象的平等看待和尊重。

报国家恩,又称报国土恩。国家、国土培育、养育了我们,我们应时刻热爱国家,热爱故土,念佛不忘报国。

报父母恩,又称报师长恩,父母生我、育我,恩重如山。老师教会了我们读书和做人的基本道理,使我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恩情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努力报答。

报三宝恩,就是报答佛、法、僧三宝的恩德。佛是天人的导师;佛法是真理,是我们修行学习的宝藏;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是弘扬佛教真理的使者。三宝就是众生的指路的明灯,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是生命的皈依之处。因此,众生应念念不忘报答三宝之恩。

如果每个人知恩感恩,时时报恩,人间处处是无尽的善缘。在报恩中修行,在修行中报恩,我们就会广结大好人缘。

End

东林佛号是怎么个缘起

大安法师问:请师父您给我们讲一下殊胜的东林佛号是怎么个缘起?大安法师答: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有个五会念佛,但没有传下来。到底五会念佛是什么样的音声格调,我们不得而知。据说在日本等地还保存了五会念佛,有些

生命的缘起

佛教徒不仅把生死轮回看成是一种理论,而且视其为可以被证明的真实。虽然无上佛果可以在今生即可获证,轮回仍是构成佛教的中心主题。在此轮回学说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菩萨思想,以及有关自由获证无上圆满佛果的理论。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盂兰盆的缘起

盂兰盆起源于佛教的一部经典《佛说盂兰盆经》。这部经典是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为救度其堕落在饿鬼道中之母亲而问佛超度之法,而由佛陀启教的一本孝道经典。佛陀慈悲,为救度未来众生的苦难,即籍目犍连之问而宣说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缘起如幻

体方法师各位我们要明白喔,我们修行就是要达到这样的一个了知,不是一切在拒六尘,你什么都在拒,你怎么拒法?为什么要拒?你当它实有才要拒,会污染你又害怕你才要拒。如果你从正见上下手,观察一切的六尘是缘起生

业感缘起——业 果

◎ 界 诠业果业力万殊,招感果报亦各别。此果报不外有漏果和无漏果二种。有漏果是有漏业因所招感,此业因有善恶之别,十善业等是善法,十恶业等是恶法。善法招乐果,即人天等果报,恶法招苦果,即鬼畜等果报。无漏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浅说诸法缘起无生

浅说诸法缘起无生◎ 果 慧诸法缘起性空,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精髓,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是佛陀教法区别开其他宗教、外道的根本特质。佛在说缘起性空的同时,即向法界众生宣告万法无生之理。诸法无生即空,空即不实

五蕴与缘起

◎ 体 方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礼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有流,云何名有流?云何名有流灭?佛告罗陀:善哉所问,当为汝说。所谓有流者,愚痴无

缘起是妄心而起现

◎ 希阿荣博我们不仅误解了事物存在的方式,认为它们是独立、固有存在着,而且还一厢情愿地赋予它们种种特征和定义。我们说天空是蓝色的,实际并非如此。科学研究发现,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它们的

缘起性空及其实践意义

◎ 果 悟缘起性空可谓是佛法的核心,佛陀在一代时教中,虽说了种种的法门,但无一不是缘起性空的多方面开展,譬如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无不依缘起的相依性,说明宇宙人生的成坏生灭之理,于理性的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 一 禅弥兰陀王非常尊敬有过禅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从禅修中证悟的智能,出言吐语,充满了慧思灵巧。有一天,弥兰陀王向那先比丘道:眼睛是你吗?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不是!弥兰陀王再问:耳朵是

佛教缘起论

◎ 张子军佛陀首先从宏观上,从根本上悟想:宇宙何以能成立?人生何以能存在?因为佛陀时代的古印度思想界,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极其相似,各种思想混杂,褒义词叫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归纳起来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

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一、 三法印、四法印在原始佛教中,[ 三法印 ]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项定律,也是衡量一切教法的标准,凡是符合三法印尺度的,是了义佛法,若与此三法印相违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本书的缘起

本书的缘起(前言)在这里,我要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本人法名妙泽,公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长在贵州。一九九0年大学毕业。于1999年开始修学佛学,现为自由职业者。或是某种层面上的因果使然,我不

什么是缘起论呢?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

简述佛教的缘起论

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

佛教缘起论是什么意思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

几种缘起论

天台以“具”之一字,彰显其宗;而华严宗对之,则以“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故?以本宗之至极,即在于法界缘起故。亦即是说华严宗之教理,以法界缘起为究极。今就五教而分别之,除顿教外,则各有一缘起对应之,

缘起论的佛法四谛

指苦、集、灭、道等四种真实不虚之谛理,系根据上述之三法印与十二因缘之思想,而组成之教纲。(一)苦谛,审实世间四苦、八苦等之相,乃实苦而不虚之真谛。(二)集谛,审实关于苦之生起或根源之真谛。(三)灭谛

什么是缘起论以及含义

我们学佛的人都会知道,缘起论是佛教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事是单独存在的,所有的事物都要相互的依靠。必须要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够成立,一旦这种组成的因缘散开了,那么事物的本身

缘起论与八不缘起

缘起论是佛法的核心和基石,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声闻乘的“业感缘起”,大乘的“阿赖耶缘起”、“真如缘起”,还是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等等,都是各宗派或学派的核心思想,本文要讨论的是“八不缘起”,“八不

缘起论和相对论

佛教理论山高水阔,简言之,也就是针对人的生老病死而设计出苦集灭道所谓的四圣谛而已。而这四圣谛的设计,则是根据缘起论。缘起论的“缘起”佛陀给出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空有、无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教法,都是为了诠显缘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说,《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

佛教缘起法的三大特征

佛教所说的缘起法,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果从因生果,就是结果和现象。结果从哪里来?哲学家和神学家也都是从结果去寻求事物产生的原因,但由于他们的智慧不够圆满,从而导致对事物起因的错误认识。比如前面说到的

缘起基本含义

缘起:巴利语pañiccasamuppàda。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诸因缘生起之义。《清净道论》对“缘起”作了几种解释:1. 因为现观它能导致利益和快乐,所以值得智者们了解(paccetuü)它故为“缘

缘起的内容

缘起的内容:缘、因、果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

佛教中所讲的缘起是什么意思

净空法师---凡夫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有妄想就有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实在是由‘业因果报相续而产生的幻相’。这就是佛经上讲的‘缘起性空’。业因果报就是‘缘起’,所以它的真相是‘当体即空,了不可

缘起是什么意思?

缘起(梵语: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语:paticca-samuppāda),重要佛教术语,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此理即为缘起。任何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中,

佛教缘起怎么讲?

佛教教义“缘起”,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

缘起佛教教义

广义《中论》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阿赖耶缘起”,以“三界唯心”、“唯识无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大乘起信论》作“真如缘起”,《胜鬘经》等作“如来藏缘起”,均以佛心、法净

缘起的定义

缘起的定义要明白佛教的义理,就必须从缘起论开始。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

缘起引证解释

1.佛教语。谓一切有为法,皆待缘而起。《维摩经·佛国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缘起之有,性空之无,都是从假名上说的。”2.引申为事物的起因,起源。 南朝·梁·

什么是缘起论?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

心中心法的缘起与现状

心密法门之“心中心”法属上上乘密法,为密宗最高之第四真如门,其修法以明心见性为首要目的,成就无相悉地。据诸祖师等言─此法不取于相,亦不离于相,三分之二靠佛力,三分之一为自力,先从第八识起修,首破无明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黄国达:当下的十二缘起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卢志丹:宁舍身命不破戒

宁舍身命不破戒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敦煌壁画上,描述过这样一个感人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净信于佛、钦敬僧尼的老人,晚年得子。老人寻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善修身,莫如佛门,于是一心想让儿子皈依

卢志丹:智者似水,因境而变

智者似水,因境而变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在大西北,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雪山上流下来,一路经过很多村庄与森林,最后来到了一片沙漠。当河流要穿越沙漠的时候,它发现许多水渐渐消失在黄沙里。河流试了一次又

卢志丹: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

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佛门有一副广为传颂的对联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这幅对联其实是讲了两个感动人心的故事:上联的杨岐,指北宋杨岐方会禅师,他是袁州宜春人,俗姓冷,20岁时出家。杨岐方会禅师

卢志丹:慈悲喜舍,妙用无穷

慈悲喜舍,妙用无穷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有一个云游四方的老和尚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老和尚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便打开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

卢志丹:结佛缘就有好人缘

结佛缘就有好人缘《结佛缘,好人缘》序言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这是佛教经典中著名的缘起偈,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基石和总纲,甚至被强调为佛陀的法身。佛陀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缘起的

卢志丹: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

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为了考验弟子们,对弟子说:我现在要到天上去说法,你们有缘也跟着来吧!说完,立刻走了。佛去到天上,以他心通向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表示,他要考弟子,请天主配合;天主意会

卢志丹:随他人修善,喜他人得成

隋希和季度大学毕业一起来到广州闯天下。隋希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季度业绩很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在隋希的手下干活。季度心里很不平衡,就去向一位讨教禅师诉说。禅师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

卢志丹: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

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 好人缘》。喧嚣的都市中,有一大片树林,树林深处有一座禅院。一天,禅院的住持老和尚看见小徒弟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怎么啦?老和尚问。小和尚没精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