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卢志丹:最容易招致贫穷的恶业
2025-02-02 11:46

佛陀说法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释迦牟尼佛说:

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

地藏菩萨如果遇到杀生的人,就对他们说:造这样的深仇祸殃,将来必定遭受短命的报应;地藏菩萨如果遇到偷窃或者抢劫的人,就对他们说:这样做,将来必定备受既贫穷又苦楚的恶报。

佛家过法

草比金值钱

佛在舍卫国祗园精舍时,有一鬼计多端的恶比丘,常给比丘众带来麻烦。佛陀就为他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梵施王治理波罗奈时,有一个狡猾的辫发修行人住在一个小村庄里,一位地主在森林里为他盖了一间修行的草寮,并每日在家里为他提供丰盛的食物给他吃。

地主常担忧强盗来抢钱,因此他想来想去,最后他决定最安全的地方,又最不为人查觉的是那辫发修行人住的草寮。他认为该修行人已是圣人,值得信赖。因此他带了一百个金元,拿到那辫发修行人住的草寮,在那挖了一个洞埋下。

辫发修行人告诉他说:施主!你大可以放心,我们出家人是不会贪求别人的东西的。

那太好了!地主放心的走了。

地主走后,辫发修行人想∶这里埋的金钱足够我过一生。

过了几天,他把钱挖出,然后把钱拿到大路边,另外挖个洞埋好。

次日,他又如常地去到地主家用饭,吃完了地主供养的咖哩午饭后,他对地主说∶施主!我在这儿已住了一段长时间,不瞒你说,我们出家人是不能在一个地方呆太久的,所以我想离开这到他处去。

地主一再劝他留下,但都不能改变他的去意。无耐之下,地主对他说∶既然你要走,那我祝你一路平安。然后他送他到了村庄外,才转回来。

辫发修行人走了一段路,想了一个鬼计骗地主,他拔了一根草,用发缠住,然后快速的走回村庄。

地主看到他折返,问他:你为什么又回来呢?

辫发修行人说:我走远后发现你屋顶的草缠住了我的头发,我们修行人是不可以拿别人未给的东西的,因此我回来还给你。

那你把那根草丢了就是了。地主想:这个人这么诚实,连一根草都不取,真是少见。他很赞赏这个辫发修行人,因此第二次又送了他一程。

当时菩萨是一个商人,去到边疆做生意,恰巧经过这个小村庄,他看到辫发修行人所做的一切,他怀疑辫发修行人是在骗取了地主的东西,他向地主询问你有东西寄在他那儿吗?地主说有寄放了一百金元。商人教他不如去查看一下。地主快速的走去林中的草寮查看,发现金元已经失踪。

地主回来对商人诉苦说:金元不见了!商人说:一定是那狡猾的辮发修行人拿走了,快追。

两人追到村庄外,抓到了辫发修行人,拷打了一顿,他才说出在大路边藏金的地方,地主拿回了金元。

商人责问辫发修行人:为什么这一百个金元不会困扰你,而那一根草却困扰你的良知呢?你这个虚伪的假修行人!以后你再也不要耍这种鬼计。

商人那一生结束后,又转世到善道去。

佛陀说完了故事,指着那个鬼计多端的恶比丘说:这个比丘以前就是那鬼计多端的恶辫发修行人,他今日还是恶性不改;而我则是那位聪明正直的商人。

一汤匙盐变为盐山

很久以前,有一位在家学佛的居士,天性好静,专心修学佛法,他在西湖附近,自己盖了一所茅屋,就在其中静修,每天除了自行料理一餐午饭之外,其余的时间,都在精进修持佛法。

有一天,快近中午的时候,他走进厨房煮饭,把各种蔬菜混在一起,想煮成一锅罗汉菜,以备数天的佐食。当一切都已准备妥当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所准备的盐,已经不够用了。在此临急之际,他就匆匆忙忙跑去,想向邻家借一汤匙的盐。

可是,当他跑到邻家去借盐时,邻人刚好有事外出,家里没有人在。烧蔬菜没有盐又不行,怎么办呢?他心想:盐是本地出产的粗俗物,反正一汤匙盐,价值也不到一毫钱,拿人家一汤匙的盐回去应急,大概没有什么关系吧!于是他就私自走进邻家的厨房,随便拿了一撮盐。

依照一般世俗来说,借一撮盐,是一件小事,所以这位居士根本就没有把借盐的这件事记在心里。因此,也就忘记把一撮盐送还给人家。

借一撮盐虽然是件小事,但是非予而取,这在因果律上,已经构成严重的问题。因为佛说三毒之中,以贪为首。凡是一花一草,非予而取者,就是犯了偷盗之罪。

居士借盐这件事,经过一年之后,他有一天在修法的定中,忽然看见面前有一大堆浓重的阴影,而且从此开始,每天都是如此。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个阴影,并非别物,而是像山一般的盐堆。他一再详细研判,终于省悟昔日向邻家借盐的往事。

他非常惊骇的说:拿人家一汤匙盐,一年未还,利息竟然生了这么多!如果亏欠人家一块钱,一年的利息,可能会生出千万块钱,业债果报真是 一本万利啊!

他急忙准备了很多钱,亲自到产盐区去购买数千包盐,盐价钱及运费,均一齐付清,嘱咐产盐的主人,把这如山的盐包,运到他昔日借盐的邻家之后园,说是偿还他的旧欠。

盐债还清之后,浮现在他面前的盐山,即时消散无踪。从此以后,他的面前就不再浮现盐山了。此时,这位居士终于彻底了悟因果业报的严重,他经常把亲身体验的这件事告诉大家,使他们有所警惕,他说:莫道小溪容易过,须防暗石也惊人。佛经上所说的因果业报,如影随形,一点也不会错。我向邻家拿一汤匙盐,忘记送还人家,想不到一年之后,一撮盐竟变成如山之大。如此一本万倍的严重利息,真使我心骇胆裂!好在盐是本地出产粗俗又便宜之物,否则如果是金钱或珍贵之物,那后果就难以设想了!

居士又再郑重的劝告大家说:拿俗家一撮盐,尚且有如此严重的因果,假如有人盗取三宝物(佛寺或精舍以及出家人的财物),那罪业就更加严重了。

为了改善您的财运,除了严守偷盗戒外,可以读诵《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人生活法

佛教的偷盗戒如果详尽的介绍,乃是五戒之中最最繁复的一戒,我们在这里,只能明其大要。盗是偷盗,不与而取的行为,便称为偷盗。不论是自身不与而取,教人不与而取,或派遣他人为自己不与而取他人的财物,皆为偷盗。

佛教戒律认为,盗戒的毁犯,也有轻重之别,具备六个条件,便成重罪:

一、他物他人的财物。

二、他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自己之物。

三、盗心起偷盗的念头,亦即存有偷盗的预谋在先。

四、兴方便取假借种种方法,达成偷盗目的。

五、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国法偷盗五钱以上,即犯死罪,所以佛也制定佛子偷盗五钱以上,亦成重罪不可悔。五钱究有多少价值,现在难衡定。

六、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但此中包括移动位置、变动形状、变更颜色等等,凡是以盗心使物主生起损失财物之想者,皆称离本处。

当代高僧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说:无论是地面上、地面下、水面、水中、高处、低处、树上、空中、动物、植物、矿物、行动中的、静止中的一切财物,不论是国家的、私人的、佛教的、只要有其所属的主权者,皆不得偷盗。除非是无主系属的粪扫物(垃圾类的抛弃物) ,取之无罪。

偷盗的现象时有发生,它的内涵也很广。平时由于我们缺少智慧,难以觉察到。但如果用智慧观照一下,就能明了。

不少人一提起偷盗,便想起小偷;其实不然、偷盗现象极为普遍,偷盗档次各有不同,它们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危害。

孟子在论偷盗时曾经有如下之理论:

用利刃割开口袋,从人家口袋里偷几毛钱,或偷鸡摸狗,这种类型的毛毛贼属于不入流的小偷;更深人静,敲门打洞,进入房间,翻箱倒箧,偷取一点值钱的东西,这种类型的贼属於小偷;飞檐走壁,进入宝库或银行,找到百宝箱,不用打开,连箱子一起偷走,这种类型的贼是中盗;以权谋私利,损公肥私,这是大盗;搞颠覆,篡夺国家政权,这才是真正的窃国大盗,因为对这种人来说,别人宝库里的金银财宝,不但不需要他搬来搬去,而且还会令财宝的原主人替他看守,随时供窃国大盗使用!

现在让我们以不同的工作为例,具体讨论现实生活中各种偷盗现象: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讲无意义的话,浪费他人宝贵的时间是偷盗,偷盗他们的生命。乘公车不买票是犯盗戒。平时贪小便宜,让他人付款是偷盗。

上班族上班迟到,工作不讲效率,下班早退,但仍取很完整的薪水,就是犯盗戒。用办公室时间做个人的事物或谈私人的事,或用办公室的电话谈私人的事情,都是属于偷盗。

对生意的人来讲,贩卖假冒伪劣商品,谋取暴利,是偷盗。偷税、漏税更是偷盗。

对技术工人来说,偷工减料是偷盗。

对国家官员来说,贪官污吏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是偷盗。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所以佛陀所制的不偷盗戒在今天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据佛法,不得以任何理由,如疾病、天灾人祸、孝养父母等,而进行偷盗的行为。若行偷盗,皆一律成罪。如有困难,可以求乞,受人布施者无罪。过后,环境好转后,再布施于其他有需要的人。

由以上分析可知,偷盗在当今社会中是如此之普遍,它易犯难持,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对己对人都是有害而无益,偷盗戒不难持。

在《十善业道经》,列举了不偷盗的十项善业: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忧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意;

十、命终生天。

据上述,守持不偷盗的善行,有如是的功德利益。

犯了偷盗,在《分别善恶报应经》载有十种恶报:

一、久结宿怨;

二、恒常疑虑;

三、恶友随逐;

四、善友远离;

五、破佛净戒;

六、王法谪罚;

七、恣纵豫逸;

八、恒时忧恼;

九、自心不乐;

十、死入地狱。

偷盗的恶报如是,现代人皆当慎之!

佛教的社会理想是使人民善良、社会安定、国家康强。佛典中教化的方法很多,不偷盗戒便是其中之一。不偷盗,是人类正命的生活。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资生物资(如衣服、饮食、住宅等),佛陀主张信徒以自己的劳动获得。若以不正当的手段非法强力夺取、偷窃,或骗取他人的劳动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或借口,都是偷盗的行为,都是邪命自活,不仅会给他人带来痛苦,而且会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这不仅有违佛陀以大悲心利他的原则,同时也与世俗的情、理、法背道而驰。其必然结果是,现世受国法制裁,后世转生恶趣。正如古人所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在当今社会,偷盗是如此之普遍,盗戒易犯难持,因此提倡守持不偷盗戒极具现实意义。对个人而言,若犯偷盗,必堕恶道,随业轮转;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因此持守此戒的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守持此戒,才能保持人身。对社会而言,若人人能持此戒,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盛世就会再现。对国家而言,若人人能持此戒,则国家必然繁荣昌盛、和平康宁。我们只要深信因果、树立正见、自净其意,就能做到:若物属他,分文不取。同时,还要发菩提心,广积善缘,量力施舍,多做慈善事业,造福人群。如此才算真正守持了不偷盗戒。

附录:

乾隆大藏经之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951部~~965部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极乐世界。与无量大菩萨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大吉祥天女菩萨摩诃萨等。皆从座起。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各坐一面。尔时。世尊为欲利益薄福贫穷诸有情故。告观自在菩萨言。善男子。若有苾刍、苾刍尼、近事男、近事女。诸有情类。知此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能受持读诵修习供养。为他宣说。能除一切贫穷业障。获大富贵。丰饶财宝。

尔时。会中天龙八部。异口同音咸作是言。如世尊说。真实不虚。我等愿闻。十二名号。惟愿世尊。大悲演说。佛言。汝当善听。今为汝说。所谓:

吉庆吉祥 莲华 严饰具财白色大名称莲华眼 大光曜施食者施饮者宝光大吉祥

是为十二名号。汝当受持。我今复说大吉祥陀罗尼曰:

怛儞也(二合)他(去声引一)室哩(二合)抳室哩(二合)抳(二)萨嚩迦(引)哩野(二合)娑(去声引)驮[寧*頁](三)悉[寧*頁]悉[寧*頁](四)[寧*頁][寧*頁][寧*頁][寧*頁](五)阿(上声)洛乞史茗(三合)曩(引)舍野娑嚩(二合引)贺(引六)

尔时。世尊说是陀罗尼已。告观自在菩萨言。此大吉祥陀罗尼及十二名号。能除贫穷一切不祥。所有愿求皆得圆满。若能昼夜三时读诵此经。每时三遍。或常受持不间。作饶益心。随力虔诚供养大吉祥天女菩萨。速获一切财宝。丰饶吉祥安乐。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及诸大众。天龙八部。从佛闻说十二名号及陀罗尼。叹末曾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End

贫穷与富有

比起从没真正体验过贫穷的人来,那些经历过匮乏的害怕贫穷,也更容易铺张浪费。出身良好的人通常比那些一夜暴富的人对未来更加慎重,生活上更加节制。乍看之下贫穷似乎并不是太可怕。生来就富有的人们将财富看成是没

贪财不舍是真贫穷

有一位善生长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世界上最稀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但善生长者并没有把这个价值连城的宝贝私藏起来,而是到处宣扬说: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于是,很多贫穷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贫穷,那是你不孝的报应!

做官有做官的因果,富有有富有的因果。有个人从小不抵触顶撞父母,父母打骂,一句话的抵触都从来没有,打也不动不跑. 因为这个孝顺,他做了大官。但是他因为父母有足够的退休工资,就不供养父母,结果他虽然做了大

乐于感谢能消“恶业”

◎ 稻盛和夫无论何时何事,都以感谢之心应对--这其中实际上隐含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某种灾难降临时,既可能消去一直折磨自己的业,也可能唤来新的灾难。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应对灾难时的那一颗心。心中

对别人产生反感厌恶,是我们过去的恶业所感召

宗舜法师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折射。佛教中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自身,依报是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包括山河大地和人际关系等等。依报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感召来的。业力反映出我们的内心深处无始以来

一日禅:最富有的时候 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

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

卢志丹:宁舍身命不破戒

宁舍身命不破戒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敦煌壁画上,描述过这样一个感人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净信于佛、钦敬僧尼的老人,晚年得子。老人寻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善修身,莫如佛门,于是一心想让儿子皈依

卢志丹:智者似水,因境而变

智者似水,因境而变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在大西北,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雪山上流下来,一路经过很多村庄与森林,最后来到了一片沙漠。当河流要穿越沙漠的时候,它发现许多水渐渐消失在黄沙里。河流试了一次又

卢志丹: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

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佛门有一副广为传颂的对联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这幅对联其实是讲了两个感动人心的故事:上联的杨岐,指北宋杨岐方会禅师,他是袁州宜春人,俗姓冷,20岁时出家。杨岐方会禅师

卢志丹:慈悲喜舍,妙用无穷

慈悲喜舍,妙用无穷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有一个云游四方的老和尚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老和尚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便打开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

卢志丹:结佛缘就有好人缘

结佛缘就有好人缘《结佛缘,好人缘》序言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这是佛教经典中著名的缘起偈,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基石和总纲,甚至被强调为佛陀的法身。佛陀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缘起的

卢志丹: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

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为了考验弟子们,对弟子说:我现在要到天上去说法,你们有缘也跟着来吧!说完,立刻走了。佛去到天上,以他心通向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表示,他要考弟子,请天主配合;天主意会

卢志丹:随他人修善,喜他人得成

隋希和季度大学毕业一起来到广州闯天下。隋希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季度业绩很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在隋希的手下干活。季度心里很不平衡,就去向一位讨教禅师诉说。禅师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

卢志丹: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

容忍和悦纳世界的不完美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 好人缘》。喧嚣的都市中,有一大片树林,树林深处有一座禅院。一天,禅院的住持老和尚看见小徒弟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怎么啦?老和尚问。小和尚没精打

卢志丹:忍他,避他,由他,耐他

忍他,避他,由他,耐他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在中国古代战场上,一名士兵不幸被敌人的小箭射中。但他的战友们赶过去救他时,却发现这个被小箭射中的士兵没有死,伤势也不重。更离奇的是,他的伤口并

卢志丹:践行菩萨道的纲领——普贤十行愿

践行菩萨道的纲领普贤十行愿现代人学佛发菩提心,有一个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向普贤菩萨学习,以《普贤行愿品》为修行指南。普贤菩萨是印度佛教经典中的著名菩萨之一,在中国佛教信仰中更被奉为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

卢志丹: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

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摘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中强调:国王恩者,福德最胜。为什么?因为国王肩负教化人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对人民的安乐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国侵逼

卢志丹:《金刚经》中的关键句

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说: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萨们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当执迷于色而生

卢志丹: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无量劫以前,有一片旷野,平坦宽阔,水草丰美,树木茂盛。有一头水牛王,每日里带着众多的牛子牛孙,饥食嫩草,渴饮清泉,悠然度日。只见这水牛王,昂首阔步

卢志丹:弯弯腰,拾起的是尊严

弯弯腰,拾起的是尊严摘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位挪威年轻人漂洋来到法国,他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严格的考试过程中,尽管他竭尽全力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能

卢志丹:佛说懈怠懒惰的危害

我们今天给一个懒惰的人的送的绰号就是懒猪,大概是源自以佛教为题材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吧!因为唐三藏的这位高徒,总是一幅懒洋洋的样子。让他去化斋,他瞌睡连天,想道:我若就回去,对老和尚说没处化斋,他也不

卢志丹: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

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的音译之略,也有译作满殊尸利、曼殊室利的。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头、德、吉祥

卢志丹: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摘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 好人缘》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灯寺的空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蜚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

卢志丹: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

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传家宝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据佛典记载:有位书生以教书为生,但是家乡环境贫困,教书所得很微薄,他只好远离家乡到遥远的都市教书。二十年后,好不容易积存了一些钱,他带着这些

卢志丹: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

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释迦牟尼佛舍卫城传法时,有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罗汉果,天界的八万天子得到了圣果。众比丘禁不住赞欢:善哉!善哉!世尊以殊胜妙法,满足了五比丘及八万天子之

卢志丹:《楞严经》的神秘传奇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

卢志丹:放空成见,善于倾听

放空成见,善于倾听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 好人缘》古时候,一个小国的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可把当时的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个小国的使者进献的同时,还出了一道难题:这三个金人

卢志丹: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

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住持黄梅三十余年。贞观年间,唐太宗仰慕道信大师的高风,即遣使者奉诏前往迎请,希望道信大师能进京晤谈。使者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面告

卢志丹:打骂你的人,都要成佛

打骂你的人,都要成佛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快乐佛》据《妙法莲华经》记载: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来,其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在威音王如来的像法时期,傲慢的比丘势力很大。这时,有一位菩

卢志丹答:为什么要报众生恩?

为什么要报众生恩?节选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2》报众生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报他人恩,报除人以外的一切动物的恩。就我们当下的生命来说,没有世界上所有人的恩惠,也就没有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仅就人与人之间互

卢志丹:禅宗注重含蓄委婉的“机权语路”

禅宗注重含蓄委婉的机权语路节选自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良宽禅师是日本曹洞宗高僧,俗姓山本,字曲,号大愚。他毕生修行参禅,从未稍懈一天。当良宽禅师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

卢志丹: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在现实中,很多有点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博士生瞧不起大专生,自以为脑子机灵的人嘲笑看起来笨头笨脑的人。这

卢志丹:佛给你渡越生死苦海的六船筏

佛给你渡越生死苦海的六船筏节选自 卢志丹《结佛缘,好人缘》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五位国王,虽国界相近,但不相互攻打讨伐,常互相友好往来,彼此都是好友。其中最年长的国王,叫普安王,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菩萨行

卢志丹:“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

舍身饲虎出自哪部佛经?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等经典记载:在久远劫以前,有一个大国名叫大车国。国王有三个太子,第一太子叫大生,第二太子叫大天,第三

卢志丹:助人为乐是身心良药

卫仁由于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心理出了点儿问题。为此,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吃过药,看过心理医生,亲戚朋友也曾开导过他,但都无济于事。他后来都有些自闭了,默默地待在一个角落里,脸上总是难以消解的倦容。看着

卢志丹:“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节选自卢志丹《佛说舍得》唐朝时,韶州刺史韦璩有一次设斋宴,请禅宗六祖惠能吃斋饭。吃完斋饭后,韦刺史祈请六祖惠能讲法。韦刺史请问六祖说:和尚您说的法是不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呢?六祖惠能点

卢志丹:赈济灾民会得什么果报?

赈济灾民会得什么果报?清代王文简是浙江省吴兴县菱湖镇人,他的祖先某翁富有资财。王翁青年时,二十岁就结婚,婚后十多年中,接连生了九个儿子。可是那九个儿子,都是呆头呆脑,没有一个聪明的。俗语说:癞头儿子自

卢志丹:为何古今中外推崇《金刚经》?

为何古今中外推崇《金刚经》?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听高僧大德解金刚经》佛教传入中国已1700多年了,当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衰落的时候,在中华大地上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自东汉以后的帝王,很多就非常崇奉佛教

卢志丹:惜衣惜食,实为惜福

惜衣惜食,实为惜福节选自 卢志丹《日常生活中的佛心》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今日中国迎来太平盛世,很多人富了起来。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借鉴惜福呢?很多人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

卢志丹:欢喜忍受恶骂毒

欢喜忍受恶骂毒好赞誉而恶讥毁,此乃世人之常情。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别人说自己的好话,吹捧自己;而不愿听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批评自己。被人言语相激,顿时怒火中烧;一番甜言蜜语,瞬间心满意足。然而以佛眼观之,

卢志丹:佛法的“神通”是什么?

佛法的神通是什么?很多中国人接触佛教,是从读《西游记》开始的。孙悟空拜菩提祖师为师修道,修成了七十二般变化的神通。于是乎,很多人就误以为,学佛修行,就是修神通;谁有神通,谁有特异功能,谁就修得好。甚至

卢志丹:远离颠倒与梦想

远离颠倒与梦想有这样一则伊索寓言:一天,一位农家小女孩顶着一桶牛奶到集市上去卖。她边走边想:这桶牛奶若能卖个好价钱,我就可以买很多鸡蛋,孵出一大群小鸡;小鸡长大后就立即卖掉,用赚来的钱买件新衣服;穿上

卢志丹: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

何谓佛法的八不中道?摘自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很久前,有一个很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亲戚的家里去做客。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了他,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他。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那位客人对主人说:你

卢志丹: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里有一句话: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大意是,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遇到欢喜、美好的事情心不动摇,自可暗合于道。从人的正常心理来说,

卢志丹:一念嗔恚火,能烧无量劫善根

生而为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损害,于是自然会生气。这心头火就是佛教讲的嗔心。这种愤怒、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会使人们身心产生热恼、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起被称

卢志丹:读诵大乘经咒,忏悔灭罪最速

佛门弟子,日常修行出了礼佛外,就是诵经持咒。读诵咒语和大乘经典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忏悔灭罪业的方法。经咒是佛菩萨渡世之法船,持诵经咒即是上法船,可由此岸达彼岸。经咒之法力是无形的,持诵久之,可以清除本身

卢志丹:运水搬柴是神通

运水搬柴是神通摘自 卢志丹居士 新书《日常生活中的佛心》日常生活中,时时是佛心,处处有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可惜,多数人由于内心无明覆蔽,意识不到自身本来具有的佛性和体验禅的潜能,这就叫做

卢志丹:佛告诉你:人身有多么难得!

佛告诉你:人身有多么难得!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佛陀说法在《杂阿含经》中,佛陀说:崄恶恐怖,于世卒起,众生运尽。人身难得,唯当行法、行义、行福,于佛法教,专精方便。各种凶险恐怖,在世间猝然而

卢志丹: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河北智隍禅师,是六祖慧能大师之法嗣,姓氏不详。智隍开始参禅时是拜五祖为师。他自己觉得已经得到正法。于是,他就营造了一座小小的庵堂,独自在庵堂长期打坐。这一坐就是二十年。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