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吕澄: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
2025-03-22 12:03

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

吕澂

唯识有古今学,非徒立说先后精粗之别已也。传习根本诸论又各异文焉。此说证之我国新旧诸译而信,证之西藏新译亦信,今得亲接梵本乃尤信。传世亲唯识论者,旧称十大师。然唯护法说备东土。安慧书存藏卫,余见称引,鳞爪而已。安慧一家传承更久,故晚唐以后犹得流布西藏,大畅厥宗。三十唯识译籍存者,有本颂,有释论, (安慧) 有论疏, (律天) 备三类焉。然其梵本湮没千年,不可得也。四载前,(西纪一九二二年) 法人莱维Sylvain Levi 重游尼泊尔,得见皇家藏书,有梵文三十颂释写本,审其题尾,俨然安慧论也。亟乞诸王师影写而归,为梵学者讲习于巴黎大学。三年 (西纪一九二五年) 校讫,附世亲二十唯识论梵本,(亦得诸尼泊尔) 题成唯识,合而刊行。同时日人囗亮三郎亦校三十论首六叶载诸艺文杂志 (第十七卷第五号) 增田慈良又就论前序分比较梵藏汉译,着为论文,载诸学苑杂志 (第二号)。 于是安慧释论原本广播世间,余亦得备致诵览。因知梵本与藏译最近 (据莱维校刊,梵本第六七页多有缺文,余与藏译出入甚微。) 所据本颂,文意大同,独与唐译时相径庭终不可合。古今学异文之说,于此乃定谳也。至于循释通颂,比较研求,复备数益:

其一、得以窥见安慧所传本颂之特征也。

西方造颂,撮要填词,每每文言简拗,寻解游移,长行分疏,而后楷定,是为训释。西方造论,逐本着文,随标随释,常不别举。全文割裂,意义洞然,是为章句。一家传本异文之意,即存于训释章句之间。故孤颂异同无从解说,有论广成乃可知耳。今由安慧释论推颂,传本特异之处,莫不了然,是一利也。(莱维印本顺释所牒颂文,提行排列,颇醒眉目。但仍有小疵应改。如三十五页第十七颂末句重提两处,又全篇引颂亦复提行,皆生混淆。但此犹无关文旨。若我国旧译释论另提论本于前,至于释文标牒皆不区分,因以晦失意义不少。唐译二十唯识论亦不免此,诚憾事耳。

其二、得以寻绎唐译本颂之真相也。唐译唯识三十颂,杂入科文征起,盖是成唯识论摘出。文意与护法解说最符,疑即一家传本,以无左证,未能定也。得安慧论而后晓然译本之果为别传。不宁唯是,凭借梵本颂法推勘唐翻,又见译文尚不尽实,所谓别本真相,乃另有在焉。盖西方颂法有多体裁﹔此三十颂用首卢迦体,八言一句,二句一行,二行一颂,用韵短长一一有则。颂文随顺,或省文 (如安慧传本第十颂,列善心所名目无舍,但云俱。) ,或增字 (如第十七颂末句一切唯识,末加是字乃足八言。) ,或倒缀名目 (如第十二颂,六烦恼中,见前于疑。) 或多致牒言 (如第三四五颂解藏识,凡五以彼字牒前文。) 或成单句 (如解藏识有二颂三句,递至第八颂解六识遂成单句,不满一颂。) 或有剩词 (如第七颂首句末剩一余字,属下句触等。)是皆屈曲立言,不能如散文之顺畅。至于转译,限制五言,又非恰顺颂本,愈违原意。有如唐译,详其所略,损其游词,顺从文理,厘然有式,此亦便于观览之至也。然而增损稍过,面目即失。其细者,如第二十颂彼彼分别,译作遍计。返译梵文,则多一韵不合颂法,又与前后称分别者义不相随。其甚者,如第二十四颂解三无性,并译两句不足一颂,又增后由远离前两句。返译梵文,皆成蛇足,而次颂三句本解第三无性,乃别科判漠不相关。若是种种,为例甚多。译文善巧未见其失,格量梵本而知有过不可掩也。必加披疏,乃得异本之实。则如心所中悔眠等为不定。 (安慧本颂云悔眠亦如是,此亦如是三字论无解,即是余文,改为不定不破颂式。) 又如第三能变缘境为性等(安慧本云第三若六种境能缘者是,多有余词,改为性相亦不破颂式。) 真是传本异文耳。故由安慧论格量唐译,真相乃明,是二利也。 (因此又知新译唯识诸籍,传今学本,而译文敷衍,与旧译古本情形略同。直据其文以相是非固难得其平耳。)

其三、得以推想世亲本颂之原文也。?谓安慧所传本颂为古学本,不必即当世亲原文,但推想原文亦必与是最近。奚以见其然也。唐译三十论以前有转识论(旧传陈真谛译。),即三十颂一家之释。译义虽多乖违,但依安慧论勘,此释应在前出 (安慧论每云复次,即存旧说。转识论所解,数见安慧论复次文中,其为前出之作可知。),所释本颂必近原文。今以安慧颂本相较,如出一手。若第七识思量为性 (唐译本乃云性相。), 余触等是余之触 (唐译本余作实字,乃可云余及触。), 悔眠等是随惑 (唐译本乃作不定。), 出世智无能缘心 (唐译本乃作不思议。) 为例皆同,从可知安慧本之近于原文也。复次,释原文者异义纷披,势必原文涵此种种契机,乃有生发。今即准此勘安慧本,如第六颂,一家解,末那与四惑相应,又是无覆无记 (转识论)。 此必原本四惑与无覆无记相次为文,乃有此解。勘安慧本云云,则恰合也 (唐译本乃出无覆无记于后。)。 又如第十颂,一家异解,善心所但有十种。此必原本名数不全乃生此说。勘安慧本云云,又恰合也 (唐译本具出行舍名目善法十一即不容异解。)。 又如第二十颂,一家解,所分别境是无体,故成唯识 (成唯识论卷八又转识论。)。 此必原本无字可承所分别言,乃生此解。勘安慧本云云,又恰合也 (唐译本所分别下云由此彼皆无义势则隔。)。 今世亲三十颂原本虽不可见,得安慧本想象髣佛,此三利也。

其四、得以探求世亲颂文之古义也。如上辨析古今传本不同,非仅备文字考订而已。窃谓理解所资,文义相涉,非见古本亦不得古义也。余非偏爱于古,治此学多年,出入注疏,彷徨旁论,繁琐附益之说备为困缚,而后痛感有直探骊珠之要,舍是则治丝愈棼也。注疏之说,条理细微是其所胜,而悬想之谈每每掩其精采。如成唯识论,糅十家之书者也,于十家说即应有辨,乃疏家时称难陀云云。今勘多出安慧,其间是否相因虽不可知,然如旧说,则失之安慧也。又每称安慧云云,今按多得其反。如说见相分是遍计,安慧但言分别所取二取遍计,不说见相也。 (余有多处勘文可知。) 大处已乖,释文尤甚。如三类识变本指其事,解为能变则属法体,以至因果二变释意纠纷,卒不可解。 (勘下出安慧论文短长自辨。) 是其辞愈繁而意愈蔽,安所得颂本义乎。又旁论推征,是护法说精华所寄。今以安慧论勘成唯识,大抵释文十同五六,其它异义多在旁论。如种子,如四分,如三依,如四缘,安慧论不一言,盖皆其后出也。论以明颂,不得本义,则偏详旁论犹病流漫,况复注疏曼衍其辞者乎。故治此学应知本,即非明古义不为功也。安慧论释不繁,坚守家法,如释识变则从中边,释心所则从集论五蕴,释三性又从摄论,理解一贯,古义之说其在兹乎。呜呼,无着世亲之学亦久蔽矣。唐疏复兴,启迪甚盛,然而有志之士研钻莫入,每望望然去之。虽不敢菲薄精深,但云繁奥难解耳。夫以繁难为精深,此学不将愈晦欤。今谓古疏之说应别为唐人学治之,若明西土论书,则必由古义直接得之。有安慧论启此端绪,是四利也。

兹篇抄译安慧释论,以明本颂为主。出其训释章句,达意而止,余悉从略。颂文对校梵藏翻译,释论多依藏译, (内院树因研究室藏本安土版。) 以其译意更明畅也。此皆讲次所出,未暇覆勘,脱误不免,愿识者指正之。

原载一九二六年,《内学》第三辑

End

唯识古学今学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唯识学在明末的再兴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陈柏达:引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章一、错误的见解一般人对于命运的看法多半是有偏差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宿命论和自由论这两个圈子里打转。赞成宿命论的人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和神安排好的。努力的结果,只是白费心机。万事只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唯识二十颂》讲记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杨维中:唯识观的意义

在印度佛教中,接续中观学而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教派,其名称是瑜伽行派。瑜伽意译应该是相应,是一种类似于禅定的修行方法。而佛教的瑜伽行者则是以唯识观法为核心而转识成智成就佛果的佛教修行者。瑜伽行派遵奉的经

唯识宗是什么意思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宗有哪些经书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宗有什么修行方法

1、名寻思是指“于名唯见名”,因为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为起想见言说而假名安立的,并没有实性。名称虽以呼召事物为用,但却不是事物本身,比如说火不焦唇,说水不解渴。故《肇论》有言“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

唯识宗和禅宗有什么区别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什么是唯识宗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

唯识宗的创始人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

唯识宗和其他宗派有何区别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如何修持唯识宗

唯识修持只是作观说来极其复杂,首先明五法三自性之理,其三自性为“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此三性之如何意义。于此不能细讲,不过介绍其名,说其次第而已,行者即以此三性作观。由浅入深,共有五重,

唯识宗的简介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韩廷杰:《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韩廷杰一、问题的提出唯识三境,在已译的印度佛教经论中并无论述,据《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成唯论了义灯》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百法问答钞》卷二等载,玄奘曾作一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