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吕澄:辩中边论要义
2025-03-22 11:52

辩中边论要义

吕澂

一依心性本净客麈所染立宗义

心性——心法性——无有不净者——空性

客尘——心法——无有不染者——虚妄分别

此二原不相离以虚妄分别言客尘……又以空性说心性,空虚妄因为空。以此中有空彼亦有此说性空尘染,以不相离,虽欲不染,亦不可得。

虚妄分别可谓之“心”,空性可谓之“心性”,此二原不相离,佛学所言境行果之一切安排,一切建立,无不从此发生。

染净缘起:

染--依虚妄分别

净--依空性(空性亦名法界,—切净法之因,—切净法由此生也)

《起信论》标宗一心二门,以为染净同出一源,此大错也。

又如转依,旧以为一心之转亦错。此应注意所转之依,非徒言转,转者转换转移,非一法之变化也。

为学之要,应去虚妄显明空性,即舍染取净而已。如不知依据,不知何染何净,安知取舍。

种子=种性=欲善法——涅槃寂灭(一切善法中至善者即唯涅槃)

善法欲=烦恼寂灭欲=发涅槃心

二虚妄分别总说义

总者概括三界心心所谓之虚妄分别,今总心心所而言显现。

显现能取有“我”及“了”(第七识,前六识)显现所取有“义”及“有情”(根身器界八识相分)

显现之所依即一切种子识(第八识)

相依执起,非实如是,此可明所取之不实也。能取舆所取相待而成,既无实执相,能取如彼之执亦复非真,故能所均不实也。此之谓虚妄分别

三能所取待余心执是徧计所执义

虚妄分别既是总说,一念之起,诸心心所莫不相关。

此心所现能所取相,自体因缘所生是依他法,若为他心之境,则不实执实,生颠倒相,为徧计法。

虚妄之显现,即依所执名言熏习而起,可谓之待执而现。虚妄之执着,又依显现而起,可谓之待现而执,故两者亦是不离。

依他之能所取,如幻如化,不能谓无;徧计之能所取,龟毛兔角,不能谓有。虚妄分别以是有而不实。《论》言“虚妄分别有,於此二都无”,合而见其自性也。

“虚妄分别有,於此二都无”,此即同於下文“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徧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实一虚妄分别而已,於自为性,对他为境,同时间事。

本论下文明说徧计所执性无体不可得,但是徧知。依他起始有断义,可知断乃正对依他而言,故《论》颂又云“虚妄分别性,许灭解脱故。”虚妄分别自身是依他,断有何碍。

四虚妄分别能生长杂染义

虚妄分别通为染法,以染之所由出也。

本论以有支(十二有支)归之於虚妄分别,则尤为特见,推其所本,在《华严》《十地》经之三界唯心。三界唯心者,即三界由十二有支而成,皆一心所作也。《十地》又据佛所常说“心为法本”等义,可知佛说,无论大小乘等,无一而不归着於心者,本论以心法贯澈始终,并断定其为染法,要可知矣。

五以空性说心性义

甲·所谓空者乃空实能所取,有实能所取是妄,空实能所取为真,故染净真妄之分,即在於空不空,此义即本论所说“无二”为“空相”也。

乙·心陆本具而不显,以有实能所取为障故,空彼则显也。由何而空,於心上空,心空执相则可以显性。故无二(能所取)为一义,而有能所取之无又为一义;亦即二空为一义,二空所显又为一义也。

所谓三性,实因分法与相而言之。相可通,法则不可混。以一切法上皆可有三性相,而三性法则不可乱也。空性之谓心性乃圆成法,妄心之二取空乃圆成相。因心之二空相而显心性之空性法,通途谓之二空所显真如是也。由此可知由染趋净之道无他,藉妄上圆成相,引显净上圆成法而已。圆成法自有其圆成相,由相相通而得引显,本论虚妄分别以二一空」为其圆成相,空性以“无二”为其圆成相,此即二相相通。又空性由无二说到有二无,则其引显者也。

六心性中摄正智二灭义

何以正智为圆成耶?以不颠倒故。

无为法有寂静,有彼所观义。

寂静:

能证道--道即摄正智

所证灭

正智何以为无为?安慧释以非杂染因缘所为故。本论以正智摄於圆成摄於无为者,以舆真如相俱也。真如所缘,正智能缘,两法相待而成,故说真如必及於正智,说真如为圆成为无为,即不能不说正智为圆成为无为也。为心性之空性即圆成无为法异门,概正智於中可不待言。且详析其内容,因虚妄分别灭而得解脱,故有“所证灭”。谁能证耶?有能证智。云何证耶?有所观真如。是即具备三法,通言涅槃三德,大体似之。

以上相品

七由妄对真以说障义

妄者虚妄分别,真者空性,由妄对真而言其不离,即旧说之谓客尘所染。本论以障字释染。障乃对其本身能显,不能显为碍,於本身则无妨。故客尘所染,而心性不失其净。

显不自显由谁显耶?此即三乘道果,因此对道果有碍者一切名障。

障——不出烦恼,所知二障,烦恼障即九结烦恼所知障为不染污无明(与烦恼中染污无明异)此皆虚妄分别所生。烦恼,所知为障,亦即可谓虚妄分别为障。此障显空之道果而间接言障空性。

八由真对妄以说真实义

真妄不离,本颂云“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今由空性对彼虚妄而有真实之义。真实十种差别,根本在三性,根本中根本则为圆成,必待圆成真实以後依他、徧计真实始有安立处。圆成真实者即空性,云何为根本耶?以二谛言胜义谛真实只一真圆戍,以净智所行而言真实亦只一圆成。有胜义真实而後有世俗真实(依他,徧计),有净所行真实而後始有道理真实。《厚严经颂》“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真如圆成,诸行依他,不见真如则不了依他。真如不见即真如不显,不成真实;依他不了即依他亦不能成真实;所以根本真实中圆成尤为根本也。依他与圆成不离,所谓“於彼亦有此”圆成以不离依他,名真实,依他亦以不离圆成而後始显,故相随而谓真实也。此由真对妄而说真实,明两者之不离,即旧说之谓“心性本净”。

胜义根本无分别智境,世俗无分别後得智境。世俗以言说为本,後得藉言说安立差别,对如幻如化之法则名之依他,对龟毛兔角之法则名之徧计。此等名言,虽世俗所共许,而安立则非世俗所能,故其为世俗,乃胜义世俗,与一般世间依自己名言安立之世间世俗迥异,通言世俗谛,多於此误会,立说乃背驰矣。

又本论之立虚妄分别,乃後得智事,知虚妄分别之有而非真,亦後得智事。後得智之所知者非虚妄分别之法,乃虚妄分别之圆成相,虚妄分别之安立。故本论言“净智所行唯圆成实”又云“胜智之境谓真如”非後得智中尚有此虚妄分别也。後得智知圆成境而有分别安立者,安慧云意在引导众生而入真实,无安立则无由入,故谓之粗真实;若正证真实则无需乎此,故谓之细真实。此二谛之所由立也。因是而谈,云中道者,非依胜义胜义,乃依胜义世俗,即依後得智建立之世俗。故本论云“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有、无空、不空等乃後得智安立,藉此引导众生离两边执,趋向真实,以此为道,谓之中道。若就胜义,胜义则无分别,无此等义矣。龙树《中论》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所谓说,所谓名可,见其为世俗。空非自空,乃说为空;假非自假,乃名为假。皆根本智後之安立,故与中边无异。

九以十真实摄一切佛所说深密义

安立真实,即後得智之方便说法,故一切佛说皆可以真实概之。本沦提要归为十类,而以三性真实为纲,凡佛所说真实无不归之三性。故三性为能显,其余为所显。三性说乃了义说,亦深密说。

三性之原出於般若,《般若经》云“蕴等诸法,有徧计法,有分别法,有法性法”。了义不了义之别,乃视所对众生能生正解与否,非系於说,乃系於解。三性解义曲当,故为了义,无所容疑。深密以般若教为不了义深密为了义,亦以深密说三性耳。

以上真实品

一〇以无所得作意而修对治义

今明如何舍妄入真,则应谈修。修以对洽说,对治原文为反对之意,指示修习方法,应据反对法也。此非舍妄而去妄,因修习反对起妄之法,则妄不生矣。故对治亦间接说之也。

大乘修对洽殊胜方法——用无所得相作意。作意谓思惟观察,无所得相谓无徧计听执相。徧计出於颠倒分别,由颠倒分别而有烦恼所知诸障,如是妄心相续无有穷已。今以反对而修,便无所执,执因暨灭,惑果不生,由此说妄灭、真显。真即在不执着心所缘上显,故作意殊胜。

龙树说空,今说无所得。无所得者,无得徧计。空者空诸戏论,方便有不同耳。

今论无所得方便,即唯识本论所谓入无相方便相。虚妄分别者,因他执而现能所,又执他而现能所。今观能所相空则无所有现无所有执,如是谓之分别不生,如是谓之妄灭。故妄灭本於无所得相也。无所得相非徒无二,亦复是二无,即空性相故。修对治而空性相渐显,由是能入真实也。入有分位,以空性差别分,有不净、净不净、清净三位。净不净者,即显不显也。有位即有果,亦复以此相分。

一一以无颠倒修菩提分为地前行义

三十七菩提分分为三位(地前、地上见,地上修),四念处至五根五力为地前行,七觉支八道支通地上见修道。地前异生,地上有学无学,地前修颠倒顺无颠倒。无颠倒者,以真实为境之见道,颠倒者凡夫修习之心,用凡夫心而能随顺真实义行者,以其从清净法界等流,多闻熏习而生也。凡夫初修菩提分从四念处始:身、受、心,法,随举一法,皆可观之为境,皆可观其由识分别,唯识可得,即实境不可得也,此为境无所得智。再以唯识为境,而观所了既无实境,自亦非实,能了故亦不可得,此为识无所得智。能所取既皆无所得,从是推究二取所依之分别。所取不可得者,无所执之所取相,亦无所显之所取相。能取不可得者,无所执之能取相,亦无所显之能取相。所执之实相与所现之幻相相随而起灭故。如是在境识无所得智之中,依他起成为无能所取之唯分别,此即唯识之真义。唐人乃以为无见相分,但一自证云云,实为大谬。唯识於後得智境,则谓之唯识性者,即唯识之离言自性,此为唯识法性,故以唯识性别之,真实唯识则指此也。

以上修对洽分位得果三品

一二以法与法界为所缘建立无上乘义

无上乘——以十波罗密为道,无住涅槃为果般若者自受法乐,成熟有情。成熟之用全赖後得智,此即从般若开出之後四度也。

十度以所缘而无上,今说所缘为法舆法界。法即後得智所安立法,法界即後得智所缘之差别真如,即为安立之所依:一为诸法,一为诸法离言自性,两者不能离也。安立有关对洽,有对治即有所治,故虚妄分别等亦复为後得智之所安立也。

法界谓之诸法共相者,此非言唯一法界为诸法之所共,乃说诸法法界无有差别也。故共相者同相,与自相之为别相相对。於後得智中,依法界而施设法,有条不紊,此岂於混沌一法界支离破碎而施设一切哉—如其法界而施设其法,分分如是而施设之,不欲其不为别不可得也。至於根本智,总相以观法界,见其同而泯其异,与此说法界仍是一法,特可从能知方面施以区别,常说一真法界与二空所显则出於此也。一解,根本智总相观,後得智别相观,如入室先由门入,门为总,而室中物则非总,其相固不可混也。

一三以止观修习正行义

论本以三无上成立无上乘,实止一“行”而已。正行即行之本,法所缘即行之依处,修证即行之果,三者皆行也。行有六义,义皆相贯而非并列。正说如何行者,在第三修止观,是为最要。此止观行为随法行,谓於当止当观之法、随顺而行也。随止即有无散乱转变行,由散乱而变无散乱,随观即有无颠倒转变行,由颠倒而变无颠倒。无散乱离六散乱,所以令心不离定。无颠倒有十无倒,所以令心依三性而为中道观。初无倒为文,而从经解即圆成实性——一切止观法皆依於教,教依於文,故文於十无倒为最先。文不离名言,名以诠一切法。徧计所执,依名构画,生诸颠倒;反之圆成实,亦由名得其离言自性,即得法之自相。故观文无倒得名之离言自性,即得圆成实也。十无倒、全依三性观,大都如此。由此等观行於中道,故论次以离二边行,明其所为行即十波罗密;以止观行,则止观应通於十波罗密。

End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三论宗的要义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林崇安:《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杂阿含334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3期,2009)《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

俱舍宗要义

轮回转生论 (一)世间 众生由惑业的因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似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通常佛教把迷界(世俗世界)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世界又称世间。所谓世,是迁流、破坏之义,指过去、现在、未

林崇安:《法蕴足论》的要义

《法蕴足论》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5期,2009)一、前言有关论藏的源流,依据《有部毗奈耶?杂事》的记载,佛灭当年结集完经和律后,大迦叶考虑到:「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所以特

林崇安:《法句经》的要义

一、前言《法句经》是释尊时期在印度各地流传的佛法偈颂,支谦(西元225年顷)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

林崇安:《杂阿含306经》的要义

《杂阿含306经》的要义林崇安(法光杂志,232期,2009)《杂阿含306经》中的「306」,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284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05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08经;此

佛教戒律的要义及分类

僧团的健全,须赖规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临涅槃时嘱咐

唐思鹏:禅法要义

一、离言默照禅离言有二:一是一切诸法,无始时来,本自无言,故称此为离言法性。《转有经》云:以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7]意谓此法中无有彼名,此名中亦无有彼法,名与法互不相关,法

唐仲容:成唯识论要义总结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一、此论的形成与命名: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

唐仲容:唯识要义

唯识要义唐仲容居士著(一)叙 言真理不变,变则非理。真学不灭,灭则非学。真理者,法尔如是,真实不虚,穷三际,遍十方,无有乎或易,无有乎或殊者也。真学者,阐明法尔如是、真实不虚之理,穷三际,遍十方。而亦

宋智明:禅悟的要义

一、 修行要抓住三要点1、 契入心的本体去修行,这是根本的宗旨。不要试图明白我的话,要理解你的心,明白你自己的心,彻见自己本来的面目。古人的机锋是点化当人的机用,老师说的话只是起方便引导作用 。所以听

斗战胜佛成佛的要义

《题齐天大圣之斗战圣佛/圣神贤》诗曰:蟠桃园里曾赴会,阎罗殿上只升堂。龙宫宝座一时换,玉境凌霄我称皇。瑶池美酒呼来畅,兜率金丹吞更欢。天生本性自由惯,不坐仙山不坐禅。女娲彩石机灵开,一朝变幻入世来。六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止观二门的修习是学人能否悟证的一个关键,如果修习的善巧,就不必继续修还净二门,因在止观中已能直入大道故。修习止观者,须遵照以下八条要义,方不致落于偏差:1、时间次序:每日打坐二

吕澄:菩提资粮论颂讲要

是颂继涅槃学二书之後而讲,所以示实践之方也。此学根本舆归宿为涅槃(有根本斯有发生,知归宿斯明趋向),而实践指归则在般若与瑜伽。般若瑜伽之分,乃以时有先後,说有详略,方便立说,其理趣实系一贯。旧来一边一

吕澄:百字论释

百字论释《百字论》为中观入门之书。中观根据《中论》,《中论》益以《百论》意义始备。此《百字论》又属《百论》之心,《百论》精华皆具於此,如《心经》然。故中观以《中论》为主,《百论》为辅,而此《百字论》则

吕澄:摩诃衍宝严经讲要

摩诃衍宝严经讲要今讲《宝积》,用晋译《摩诃衍宝严经》,此经一卷,为后来大部《宝积》之源泉(要义如宝,聚集为积,故名为宝积也)。自龙树着述(《智论》、《菩提资粮论》)至于寂天之书,莫不引据(龙树至寂天相

吕澄:内院佛学五科讲习纲要讲记

内院佛学五科讲习纲要讲记一院学今日为院学讲习伊始。本院过去非无讲习,但在院学建立後之正式讲习,则自今日始也。所谓院学者,乃内院自己组织之佛学。依吾人看来,必如此组织建立方得称为佛学。因其尚未昌明於世,

吕澄:辩中边论要义

辩中边论要义吕澂一依心性本净客麈所染立宗义心性——心法性——无有不净者——空性客尘——心法——无有不染者——虚妄分别此二原不相离以虚妄分别言客尘……又以空性说心性,空虚妄因为空。以此中有空彼亦有此说性

吕澄:清净毗尼方广经讲要

清净毗尼方广经讲要吕澄今讲此《清净毗尼方广经》之前,略就戒字,作一泛论。佛法有学,恒称三学,而以戒学居首。佛法有行,六度最胜,而前四度施戒忍勤,统摄於戒。是知戒者,乃贯通一切学行之网维也。且戒於定慧学

吕澄:能断金刚般若经讲要

能断金刚般若经讲要吕澄般若诸经,以《大般若第二分》即《大品》为主干,《金刚经》则其根本也。龙树判《大品》前後为两道:般若道以善现般若为主(经有明文推重,所谓菩萨般若当於须菩提品中求也),善现之精义,此

吕澄: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

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吕澂唯识有古今学,非徒立说先后精粗之别已也。传习根本诸论又各异文焉。此说证之我国新旧诸译而信,证之西藏新译亦信,今得亲接梵本乃尤信。传世亲唯识论者,旧称十大师。然唯护法说备东土。

吕澄:天台宗

一主要思想的来源就在陈隋之交,和三论宗的时代相近,思想的渊源也相通,又同在江左地带,另外成立了一个佛学宗派天台宗。那时期佛学的一般趋势都带着折衷意味,天台宗表现这一点尤觉显然。这因它从当时流行的大乘经

吕澄:集量论释略抄

集量论释略抄凡例一、《集量论本》及《释》,皆陈那晚年所作,畅生平之心得,摧异论而无余,洋洋巨观,允为宗极。顾梵笑既亡,唐译随失,番藏仅存传本,亦以推崇法称,无所阐扬,圣言晦采,盖已久矣。今辑陈那《量论

吕澄:六门教授习定论

一、解题︰佛法实践,通称瑜伽。《显扬论》云︰依止三摩钵底,发起般若波罗蜜多瑜伽胜行,即此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故名瑜伽。因知瑜伽为正觉之方便,亦即是般若。而三摩钵底(意云等至,定之总名,通于

吕澄:缘起与实相(下)

缘起与实相(下)吕澄第二种受用缘起,如上文所解,它是在业感缘起的基础上,从认识方面着眼于主客观交织而成的人生现象,分析得其因果规律来立说的。作这一缘起内容的一切,用佛家的术语表示,是“蕴”“界”“处”

吕澄:禅宗

一 禅宗思想的源流禅宗的禅,原是止观的意思。止观方法即禅法,随着佛家的典籍,从汉末就传来中国。最初,安世高的翻译有好些和禅法相关,只是用对法分析的法数作止观对象,构成禅数形式,始终不出小乘学说的范围。

吕澄:缘起与实相(上)

缘起与实相(上)吕澄——佛学基本问题之二——佛家的实践是以他们所理解到的宇宙人生实相为依据的。关于实相的理论,在佛家始终与因果规律分不开来。他们自称其说为“内明”,而用以区别其他学说的特点,就在于正确

吕澄:谈真如

谈真如今日所谈,为真如名义。先说真如名,是从印土译来,现已习用,但在翻译上,前后颇有变化。原文‘(多 页)他多’,解析之︰‘(多 页)他’为真实;‘多\’,为性。与‘舜若多\’之为空性,是一样结构,故

吕澄:略述经部学(下)

略述经部学(下)经部本宗的学说,在「异部宗轮论」里曾列举了几条。它的中心思想表现在有微细的、一类相续的诸蕴,因此说诸蕴法能从此世移转到後世,而得着「说转部」的名称。此种思想显然由譬喩师细心说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