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吕澄:谈真如
2025-03-22 12:37

谈真如

今日所谈,为真如名义。先说真如名,是从印土译来,现已习用,但在翻译上,前后颇有变化。原文‘(多 页)他多’,解析之︰‘(多 页)他’为真实;‘多\’,为性。与‘舜若多\’之为空性,是一样结构,故正译应为‘真实性\’。由字源说,‘(多 页)他’从\‘如是’((多 页)他引)引申而成,故亦可翻成如是性,藏人即如此译之。汉译最初《般若》译为‘本无\’,是依道家思想以无为本故。次在姚秦、六朝刘宋,罗什、求那跋陀罗则译为‘如\’(《摩诃般若》、《杂阿含经》),北魏则为‘如如真如\’,至梁陈·真谛则混用‘如如真如\’,迄唐以后,始确定为‘真如\’。在混用时期,以‘真如\’与‘真谛\’通用,故有‘真如俗如\’,‘如不异如\’之用。然始终于‘性\’字未曾译出,如如之‘如\’似有‘性\’意在,亦未能显。以最后之‘真如\’看,其意亦‘真\’亦‘如\’而已。终以未能译出‘性\’字,故于义解多有未当也。

次明真如义。是可依于言教变迁之实三段说解之。

(一)小乘说‘如\’,《杂含》十二,讲缘起法,谓无明缘行,行缘识,如是乃至生缘老死之十二有支之缘起法,因此说到‘如\’字,乃谓‘此等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此等异名皆释\‘如’字。而此段文依译意,实是形容缘起法,勘对巴利文本《相应部》(巴利文五部中之《相应部》即《杂含经》),‘法如\’为‘法如性\’。是法非一切法,乃指缘起而言,即此缘起法为如性,谓其常然之相也。有佛无佛,都无改变,此即如性,亦即离缘起便无真如故。如是缘起相,即法之实相也,由此法非指一般法,缘起而外亦指谛、食、蕴、处、界等归类之法,此等法实相,皆称真如。是种解释,乃佛法中之首段小乘对佛说至极之解也。

(二)大乘中,《大般若经》第二分〈缘起品〉,亦以缘起与法如(依小乘而释异)连谈,如《经》云,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当学般若波罗密,菩萨摩诃萨欲知一切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密。此已广于《杂含》,《杂含》止言缘起,此乃及于四缘也。又此法如,《智论》三十二释云,如有二种,(1)各各相,(2)实相。一切法如皆相,以自相言,如地以坚为相(此小乘毗昙自共相之结论),是亦法之真如,但为下如。上如则为实相。若地坚相不实,自性空,即地坚空相,是即法实相上如。

(三)《瑜伽》、《深密》、《楞伽》所谈‘如\’义,稍有差别。盖此三书以‘真如\’判入‘五法\’(五事即相、名、分别、正智、真如)中,而又以自性相摄。相摄方式有种种,义遂不同。初《瑜伽》,次《深密》。《深密》思想近于《阿毗达磨经》,《瑜伽》〈抉择分〉引之,乃无着思想所自出。总归诸说有二︰(1)依他法,遍计执无相即法真如相(与第二段衔接);(2)圆成法,依他起断为真如,此断即转依。如是二义,极有出入,最后乃可求诸《楞伽》,以依他法如相为真实,以圆成法心解脱为真如,于是真如非仅法之相而另指法而言矣。然《楞伽》有处仍以真如作相解(〈如来藏〉章),故知真如实有二义,有处以相说,有处以法说(广义法有时言相,有时言相依)。以法说者,即圆成法,即心解脱,是即真如法也。

再概括言之,小乘以缘起(法)等实相,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等为如相。至《般若》亦以缘起为实相,而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断不常。《瑜伽》言遍计执无,亦是此生故彼生之义(真如相),更进一层,乃目离执缘起为真如法,是故于佛法名相应知其实也。昔者洞山价辞云岩,问曰︰‘老和尚百年后,有人欲见真容,如何回答?’云岩即云︰‘者个是。\’洞山不省。又说︰‘汝担当家业须仔细。\’仍未会。后涉水睹影,即便省悟而作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吾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云岩死,遗像悬挂,有人参问。答以︰‘者个是。\’再问意旨如何。洞山忽然云︰‘我几乎误解老和尚意思。是盖真如以共相言,则处处逢渠,为三段之初段。一法一如者个即是。’所以《般若》说诸法一相无相,《深密》谈遍一切一味相,此之一义,乃平等真如(《深密》、《华严》平等义,贤首未解也),即各如其分,无以异也。所以洞山初解处处得逢渠时,乃平等真如(相)。到遗容悬挂,始悟一法一如(法)之旨也。

复次小乘一段,以法相为真如,功夫在破人我执,故将法说成蕴界处等类,必人我净尽,其法始显,亦只形容彼法永久如是之相耳。此法非是所作乃法住法界。依大乘而言,于第二段即以小乘之法蕴处界等为法我执,去此法我执而为法无我,此法无我亦永久如是之相。于第三段无我所显,乃为真如,有此始有事在,佛法建立,即在于此。盖即菩萨摩诃萨修行功德之所依也。此无我所显亦永久如是之相,为真如,为法界,皆依境言之也。

一九四三年六月四日

End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真如不守自性

宗密释大方广佛华严,曰大方广是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 大者体也, 方广即体之相用,佛者果也,华严因也;法界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

与真如相应为根本

◎ 秦 萌《续高僧传道珍传》记载了道珍、法归、慧景三位禅师的生平事迹,三位禅师并置一传,不仅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当,而且因为他们修行的地点相同,都是庐山。可见,庐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修行的圣地。三位

真如性海

◎ 大 安 真心大不可思议,我们众生就是迷失了这个真如自性。如果回归到这个自性本元,那个心性就像一面镜子,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乃至于十方恒河沙的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赞叹净土的这些佛,都是镜子里面的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云居山真如禅寺居士手册》

寺院上香1、为什么烧香?第一、香代表戒、定真香,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烧香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学戒、定,从而开显智慧。第二、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第三、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

真如是什么

真如,佛教术语,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非有非无,非是非非,非生非灭,非增非减,非垢非净,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圆,等等不可尽说。何以故?一切实虚

真如的含义

大乘起信论之主张,真如为众生心之本体,其为杜绝言诠、思惟者,称作离言真如;然若勉强以言语表现之,则称作依言真如,以上二者合称为二真如。就依言真如而言,其体远离迷心而空,故为如实空(空真如);且其自体具

真如什么意思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

佛性真如

佛性真如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术语)意指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

何为真如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

真如和实相的意思是什么

实相,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态, 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状态,缘起性空的法义,相互为之的效果。我们理解实相的时候,是由于我们的长期认知的结果,从不我们修学佛法从虚相到实相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佛经中真如是什么意思

真如,佛教术语,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非有非无,非是非非,非生非灭,非增非减,非垢非净,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圆,等等不可尽说。何以故?一切实虚

真如:通过一切魔性的彰显

佛性之真如,必须是通过一切魔性的彰显,方是对自己的成长中,能向上去造就,反而对自己的真如实性,去作下化的根本性。因此对自己的佛性,如何由德性中去累积,至最后才可能实现于佛性的显现,即是彰显真如,则须要

魔性中的自真如

魔性中的自真如性,亦是同佛性的真如一样。亦仅是对自己的成长,给予是佛魔两相歧障的有情世界,请问诸贤生在「佛与魔」中皆是众生所显现,必然如实的展现于「喜、怒、哀、乐、爱、恶,欲」。一切的过程,亦展现于「

对真如的几种理解

一,唯物论真如观。特点是世界观上和通常的唯物论者没有矛盾,而把一切法无主宰、不常住、无自性之理当作空。典型代表如佛使比丘、松本史朗等。二,有外境的本体论真如观。特点是认为事物背后有一个不变的本体,一切

“真如、实相”是什么意思?

实相,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态, 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状态,缘起性空的法义,相互为之的效果。我们理解实相的时候,是由于我们的长期认知的结果,从不我们修学佛法从虚相到实相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吕澄:菩提资粮论颂讲要

是颂继涅槃学二书之後而讲,所以示实践之方也。此学根本舆归宿为涅槃(有根本斯有发生,知归宿斯明趋向),而实践指归则在般若与瑜伽。般若瑜伽之分,乃以时有先後,说有详略,方便立说,其理趣实系一贯。旧来一边一

吕澄:百字论释

百字论释《百字论》为中观入门之书。中观根据《中论》,《中论》益以《百论》意义始备。此《百字论》又属《百论》之心,《百论》精华皆具於此,如《心经》然。故中观以《中论》为主,《百论》为辅,而此《百字论》则

吕澄:摩诃衍宝严经讲要

摩诃衍宝严经讲要今讲《宝积》,用晋译《摩诃衍宝严经》,此经一卷,为后来大部《宝积》之源泉(要义如宝,聚集为积,故名为宝积也)。自龙树着述(《智论》、《菩提资粮论》)至于寂天之书,莫不引据(龙树至寂天相

吕澄:内院佛学五科讲习纲要讲记

内院佛学五科讲习纲要讲记一院学今日为院学讲习伊始。本院过去非无讲习,但在院学建立後之正式讲习,则自今日始也。所谓院学者,乃内院自己组织之佛学。依吾人看来,必如此组织建立方得称为佛学。因其尚未昌明於世,

吕澄:辩中边论要义

辩中边论要义吕澂一依心性本净客麈所染立宗义心性——心法性——无有不净者——空性客尘——心法——无有不染者——虚妄分别此二原不相离以虚妄分别言客尘……又以空性说心性,空虚妄因为空。以此中有空彼亦有此说性

吕澄:清净毗尼方广经讲要

清净毗尼方广经讲要吕澄今讲此《清净毗尼方广经》之前,略就戒字,作一泛论。佛法有学,恒称三学,而以戒学居首。佛法有行,六度最胜,而前四度施戒忍勤,统摄於戒。是知戒者,乃贯通一切学行之网维也。且戒於定慧学

吕澄:能断金刚般若经讲要

能断金刚般若经讲要吕澄般若诸经,以《大般若第二分》即《大品》为主干,《金刚经》则其根本也。龙树判《大品》前後为两道:般若道以善现般若为主(经有明文推重,所谓菩萨般若当於须菩提品中求也),善现之精义,此

吕澄: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

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吕澂唯识有古今学,非徒立说先后精粗之别已也。传习根本诸论又各异文焉。此说证之我国新旧诸译而信,证之西藏新译亦信,今得亲接梵本乃尤信。传世亲唯识论者,旧称十大师。然唯护法说备东土。

吕澄:天台宗

一主要思想的来源就在陈隋之交,和三论宗的时代相近,思想的渊源也相通,又同在江左地带,另外成立了一个佛学宗派天台宗。那时期佛学的一般趋势都带着折衷意味,天台宗表现这一点尤觉显然。这因它从当时流行的大乘经

吕澄:集量论释略抄

集量论释略抄凡例一、《集量论本》及《释》,皆陈那晚年所作,畅生平之心得,摧异论而无余,洋洋巨观,允为宗极。顾梵笑既亡,唐译随失,番藏仅存传本,亦以推崇法称,无所阐扬,圣言晦采,盖已久矣。今辑陈那《量论

吕澄:六门教授习定论

一、解题︰佛法实践,通称瑜伽。《显扬论》云︰依止三摩钵底,发起般若波罗蜜多瑜伽胜行,即此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故名瑜伽。因知瑜伽为正觉之方便,亦即是般若。而三摩钵底(意云等至,定之总名,通于

吕澄:缘起与实相(下)

缘起与实相(下)吕澄第二种受用缘起,如上文所解,它是在业感缘起的基础上,从认识方面着眼于主客观交织而成的人生现象,分析得其因果规律来立说的。作这一缘起内容的一切,用佛家的术语表示,是“蕴”“界”“处”

吕澄:禅宗

一 禅宗思想的源流禅宗的禅,原是止观的意思。止观方法即禅法,随着佛家的典籍,从汉末就传来中国。最初,安世高的翻译有好些和禅法相关,只是用对法分析的法数作止观对象,构成禅数形式,始终不出小乘学说的范围。

吕澄:缘起与实相(上)

缘起与实相(上)吕澄——佛学基本问题之二——佛家的实践是以他们所理解到的宇宙人生实相为依据的。关于实相的理论,在佛家始终与因果规律分不开来。他们自称其说为“内明”,而用以区别其他学说的特点,就在于正确

吕澄:谈真如

谈真如今日所谈,为真如名义。先说真如名,是从印土译来,现已习用,但在翻译上,前后颇有变化。原文‘(多 页)他多’,解析之︰‘(多 页)他’为真实;‘多\’,为性。与‘舜若多\’之为空性,是一样结构,故

吕澄:略述经部学(下)

略述经部学(下)经部本宗的学说,在「异部宗轮论」里曾列举了几条。它的中心思想表现在有微细的、一类相续的诸蕴,因此说诸蕴法能从此世移转到後世,而得着「说转部」的名称。此种思想显然由譬喩师细心说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