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麻天祥:理学与禅学
2025-01-17 10:23

理学与禅学

麻天祥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39-45

--------------------------------------------------------------------------------

摘要:宋代禅宗,义理发挥殆尽,而开始向社会各阶层渗透。儒士参禅,援禅入儒,赋予儒家学术新生命,构建起体大思精之理学。其开山者周敦颐以无为之诚,无念之静,阐述儒学;程门以不动心固其心志,以禅理而立易理,为理学开启发展之路;朱熹抑扬并兼容禅学,确立了理学的思想体系;陆象山于谢、张之后,标出心即理的命题,以一心涵盖天理,实为禅宗思想对儒学长期渗透的结果。总而言之,宋代儒学之新也就新在禅学,其新兴之根也就在禅宗!

关键词:理学、禅学、宋儒、心性、援禅入儒,体大思精

--------------------------------------------------------------------------------

隋唐两代,佛教犹如冲出烈焰的凤凰,以新的姿容面向社会。入宋,已发挥殆尽的禅宗思想,分头并进,各逞其能,全面地向社会各阶层渗透。帝王公卿谈禅,三教综合之风弥漫朝野。名贤、硕儒也不甘落后,儒士参禅,阴禅阳儒,早已滥觞于宋初。他们以儒术和禅道为经纬,或者说援禅入儒,赋予儒家学术新的生命力,构建了博大精深之理学,而为后世所遵奉。

严格地说,理学家也多为士大夫,但理学家禅学与士大夫禅学不同,它不直接着眼于政治教化而突出三教合一,而是把禅学作为思维方式和思想资料引入儒家传统。换句话说,士大夫禅学是政治的,理学家禅学则是学术的,或者是形而上的。

当代学者曹聚仁在谈到理学时曾说:儒家的兴趣本来只在于社会与人生,以后吸收了阴阳五行家的宇宙观,至魏晋又吸收了老庄的自然主义。在思想斗争上,佛学乃是儒家碰到的最坚强的敌手。于是,用《易》学作武器,运用了道教的法宝来和佛家的法\作生死战,这便是宋明理学家的新\。自来儒家都是托古改制,借别人的尸来还自己的魂。其成功在此,其失败也正在此。〔1〕结合清代大儒颜元的话: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民,宋人兼之。〔2〕他们二人对理学多厌恶之意,其措辞难免刻薄, 但对宋代理学融贯儒、道,并借禅家之尸,还儒家之魂的本质,还是披露无遗的。

其实,理学家游走禅门,援佛入儒,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尽管他们对禅家多有批评而表现出排佛的倾向,但他们大多与禅僧有密切关系,对禅宗思想也究之甚详。至于他们的思想,无论在本体论上,还是在性命天道的论述中,以及入道的方法,都受到了禅学的深刻影响。

众所周知,理学博大精微,内容涉及天地万物之原直到人伦日用之道,是集中阐述性与天道的学术思想。理学的最高范畴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理。在外它是化生万物的宇宙本体;在内它又是心统性情的道德本体。正因为如此,它与专讲即心即佛的禅宗思想从根本上是相通的。所以,理学家所讲的无极、太极、理、气、心诸范畴虽然和禅宗追求的超越境界不同,但和禅宗谓之的心、性、虚空以及真如生灭两门生一切法的说法相通。理学家论性,精审细密,辨析毫芒,实有得于禅宗还得本心,自性清净的心性学说。论工夫,干脆讲诚、敬、静以致渐修、顿悟。可以这样说,宋儒如果不从禅门汲取思想资料,就不会有如此严谨的谈心论性之说,中国思想史上也就不会有理学这个阶段。尽管他们也批评禅宗以作用为性,非难佛家的出世倾向,不满于禅宗顿悟、偏空的入道之途,但还是不断地浸淫佛学,以禅宗思想随机言理、言性。至陆象山倡心学,尊德性,于是和禅法也就更加接近了。像宗杲这样的禅门巨子,不仅教儒士、名公改头换面,借儒谈禅,他自己也与禅化了的儒家学说理学遥相呼应,以天命之谓性为清净法身,率性之谓道为圆满报身,修道之谓教为千百亿化身,把儒、释合流的趋势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理学阳儒阴释,丰富并深化了儒家文化的内涵;禅衲更是据经谈禅,强化了禅宗的中国特色,加速了三教合一的步伐,宋代理学与禅学就是这样兼济互利、相得益彰的。

有关理学之禅学实在引不胜引,可以专着论述。这里仅列有代表性者,以示其思想特色之一二。

周敦颐的无为之诚与无欲之静

周敦颐,字茂叔,称元公,学者称濂溪先生。《濂溪学案》有百家案语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可见,理学之开山者即周氏。其所着《爱莲说》流传甚广,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已成烩炙人口之名句。殊不知莲乃佛门教花,该文立意实取之佛家净染之学说。敦颐受佛家影响亦可见一斑。

据传,周氏曾参晦堂祖心,问教外别传之旨,祖心喻之曰:只消向你自家屋里打点,并以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句,启迪他的思维〔3〕,可以说是引导其用圣贤经传之言巧说禅者。 其后他又见佛印,问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为道?印曰:满目青山一任看,于是有省,并命佛印作青松社主,追慧远庐山结莲社之事。〔4〕于此亦可见其有意综合禅门之理于儒家之说的思想倾向。 他也说吾此妙心,实启迪于黄龙,发明于佛印。然易理廓达,自非东林开遮指拭,无繇表里洞然。〔5〕其受禅学影响之深, 尽在这寥寥数语中。难怪有人说周子长于禅学工夫〔6〕了。

周氏说理,已包含了浓厚的本体论色彩。他突出诚的本体作用,强调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原也。〔7〕他不仅视诚为道德本体,而且以其构通万物之原。难怪有的思想家说:《通书》一诚字括尽〔8〕,周子之学以诚为本〔9〕。显然,其以诚为本的思维方式,虽然与禅宗以心为宇宙之本和万物之本不尽相同,但却是受祖心向自家屋里打点的启发,并在禅宗心性本体论的影响下而成就起来的。刘蕺山还说其《通书》一篇,将《中庸》道理又翻新谱句句言天之道也,却句句指圣人身上家当〔10〕,可以说是对周氏以禅家清净自心,巧说儒门天道、人伦的印证。在论到诚的作用时,周氏强调: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11〕

这里又把诚视作无为而接近于宇宙本体,以爱为仁而论及善恶,则更显出佛家心性论的蛛丝马迹了。

这里周氏还认为,动之几则有善恶分,故君子慎动。他说:寂然不动者,诚也〔12〕,这是以诚为静,而静非动静对待之静,乃循理为静〔13〕之静,故他又说:无欲为静〔14〕,可见其主静之说同样是来自禅宗离相、无念以及明心见性的修养方法,与默照的内涵相仿佛。

概而言之,周敦颐于理学贡献的基本观念和基本范畴诚、静,是掺溶了早期禅家无为、无念的心性学说和思维方式,并因之陶冶而成的。

附带说明,在理学的所有派系中,关学是受禅学影响最小的一个。然而张横渠之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佛教四弘誓愿相近,也与《坛经》所发四大弘愿的思路相通〔15〕。其所着《东铭》、《西铭》则可与契嵩法语之宗旨互相发明(不再赘叙)。他的天地之性实在就是禅宗谓之的真如本性,而气质之性则大致相当于《坛经》中所说的妄念浮云盖覆而不能明的自性,即佛法中谓之的无明,总之,关学也不是完全与禅宗绝缘的。

程门之不动心与以禅解《易》

理学的奠基人程氏兄弟与张载不同。一方面他们贬抑并排斥佛教,认为若尽为佛,天下却没人去理〔16〕,其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此所以为害尤甚杨墨之害,因而要学者直须以淫声美色以远之,否则,将骎骎然入于其中。〔17〕所以他们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18〕。其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佛教思想渗透力的肯定。另一方面,他们又出入于佛老,对禅宗思想颇多赞誉,并且大量吸收,融贯佛教义理。程颐说:佛说直有高妙处。庄周气象,大抵浅近。他们还认为:释氏之学,又不可道他不知,亦尽乎高深。〔19〕但是,无论褒扬,还是贬抑,他们对佛教思想的亲合及深刻了解则是事实。他们在致学、修养上采用静坐、用敬、致知的方法,显然也是受佛家戒、定、慧三学之启迪而创造出来的。还是高景逸说得好:明道先生看得禅书透,识得禅弊真〔20〕,此语对其抑扬佛法的矛盾行为,可以说把握得最为准确。不过要说其辨异端,辟邪说则也有阳儒阴释之嫌。心中无妓与程门立雪的故事则透出他们身上浓郁的禅味。禅宗思想不仅被他们用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禅僧之立身行事也被他们作为行为的准则。

程氏兄弟赴宴,席间有歌妓陪酒。一向严谨乃至于迂腐的小程伊川愤然离席。大程明道却谈笑风生,尽亨口福。翌日,伊川见明道于书房,并责之有失尊严。大程却说:昨日座中有妓,我心中无妓,今日书房无妓,你心中却有妓。几句话说得小程自叹不如〔21〕。程颢所为,完全是禅门不动心和放下即是的思想在理学家生活中的再现。

《宋元学案》卷十五《伊川学案》载:程颐接学者以严毅,尝瞑目静坐。游定夫,杨龟山立侍不敢去。久之,乃顾曰: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雪深尺余矣。〔22〕这就是着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故事本身就是脱胎于禅门立雪断臂的传说。其静坐无疑是禅宗谓之的定慧之功,尽管宋代有不少禅僧已摒弃了这种如哑羊枯坐的禅定功夫。甚至当尹彦明问其如何是道时,他索性回答行处是。这也与禅家公案无二〔23〕。

程氏兄弟言如禅,行似禅,关键在于他们与禅学的长期接触并由此形成这一素养的。程颢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反求诸六经而后得之。〔24〕程颐同样学道几五十年,而且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25〕其被贬涪州,渡江时至中流,船将倾覆,舟中人皆号哭,唯程颐正襟安坐如常。至彼岸,一老丈问其何独无怖色,颐曰:心存诚敬耳。老人则曰:心存诚敬固善,然不若无心。颐欲与之交谈,老者径去不顾〔26〕。。这里老人认为诚敬不如无心。看起来程颐对这一充满禅机的话也是心悦诚服的,因而欲向他求教。由此可见,程颐虽不象程颢不废观释、老书,且说理常举佛语,但其对佛家还是多有称誉的。他说:今僧家读一卷经,便要一卷经中道理受用。儒者读书,却只闲读了,都无用处。〔27〕并且肯定:学者先务,固在心志患其纷乱,则须是坐禅入定。〔28〕这里如果借用叶水心《习学记》对程颢、张载的批评,倒是能清楚地揭示二程,实际上也包括所有理学家兼容禅学的本质。他说:

案程氏答张氏论定性,动亦定,静亦定内外两忘,无事则定,定则明皆佛老语也。程、张攻斥老佛至深,然尽用其学而不知者未有坐老佛病处而辨老佛,以明圣人之道者也。〔29〕

尽用其学而不知,可以说是禅宗思想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实也未必不知,后来宗杲教张九成改头换面,大概正是为了迎合这些硕儒欲言还羞的心态。然而借禅宗思想以明圣人之道则是理学家的同趋之途。二程门人多从佛学,连程颐称赞末流于夷狄的杨时、谢良佐亦入于禅,这不能不说,儒家学说在宋代显然接受了禅宗思想的洗礼。

首先,二程藉佛理以谈《易》。

儒家之五经,乃至十三经中,最富哲理性的就是《易》了。魏晋名士借《易》谈玄就是这个道理。宋儒也不例外,他们要使得儒家思想深化而为一种普遍的哲学体系,也只有在《易》上大做文章,故宋初思想家借《易》立言,蔚然成风。但他们不再象魏晋名士那样,仅以老庄说《易》,而更多的吸收了佛家的义理。二程之《易》学,则是以佛说易的代表之作。

程颢讲: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阴减。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30〕这显然和《坛经》三十六对说法相一致。

他还说:心要在腔子里。〔31〕这与慧能所说的清净自心,即时豁然,还得本心〔32〕的精神相通。百家案语进一步解释说:

腔子指身也愚则反之曰:腔子要在心里。今人大概止用耳目,不曾用心识得身在心中,则发肤经络皆是虚明。佛氏有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何处容其出入?〔33〕

这一解释把大程的思想剥脱得一丝不挂,其与禅宗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34〕的话则契合无间。

程颢说易,特别强调不动心之作用。他说: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天理具备因不动,故言寂然,唯不动,感便感,非自外也。〔35〕

程氏所引乃《易》系辞中的一句。原文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里截去后四字意思也就变了。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因天理具备,或如禅家所说清净自性,真如本性,寂然不动,便能豁然贯通。此乃内心的作用,而非外在的作用。这显然是禅宗心量广大,识得自家宝藏,或者说是反观内照的意思。这一小小的改动,已不再是老庄之《易》,也不完全是孔门之《易》,而是通体散发着禅味的《易》了。南宋时,还是那个名震朝野的宗杲也曾以此八字欲接引老儒焦援,结果被这位熟悉章句之学的先生顶了回去:和尚不可破句读书。其实,这一破句读书并非宗杲发明,也非程氏首创,此前周敦颐在《通书》中已经开其先例了。而以后,代有其人,以禅说易,大体如此者。

程颐之《伊川易传》乃理学之经典。依程氏自己的话说是圣人作《易》,以准则天地之道,因而其研究《易》则为了知幽明之故。〔36〕在理为幽,成象为明,就是要洞察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对此,程颐有这样的解释:

至微者理也,至着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其弟子阅后说,这句话似太露天机也。程氏却叹美曰:近日学者何尝及此,某已不得已而言焉耳。〔37〕这里所谓的天机其实就是借用了佛家的语汇和思想资料。禅宗讲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定惠体一不二。即定是惠体,即惠是定用。即惠之时定在惠,即定之时惠在定。〔38〕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百丈怀海之说体露真常,本自圆成〔39〕意即现象与本质互为表里,是一非二,与此说更接近。不过,程氏大概是直接从华严宗体用无方,圆融叵测,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套用而来的。

其次,程颐解《易》,就是要证明理的绝对存在。他同样借助于佛教义理,尽管是华严而非禅,却与禅宗思想是完全一致。他说:

(《华严》之理事观)譬如镜灯之类,包含万象,无有穷尽。此理如何?曰;只是释氏要周遮。一言以蔽之,不过曰万理归于一理也。又问:未知所以破佗处,曰:亦未得道他不是。〔40〕

在程颐看来,整个宇宙所建构起来的秩序,从本质上只是一个理\,千说万说也就是万理归于一理;佛家偏要啰嗦,但你不能说他不对。由此可见,程氏学说的核心内容就是从佛家得来的。而以后理学家的思路便是沿着这个方向向前开拓的。程门高足更是终身以禅证儒,如游酢、杨时,但均无出谢良佐之右者。谢有辨儒禅之说云:佛之论性如儒之论心;佛之论心如儒之论意,便不能与天为一。〔41〕谢氏所言意思是说,儒家讲性即理,而佛家之性、心,则等而下之,相当于儒家之心、意,故佛家仍存有脱离生死之私意。此话同样带有扬儒贬释的倾向。不过他处处以禅证儒,难怪朱熹说他分明是禅,并指出:如今人说道,爱从高妙处说,便入禅去,自上蔡以来已然。上蔡之说一转而为张子韶,子韶一转而为陆子静。〔42〕由此可见,谢良佐对禅学的兼收并容,在理学向心学转化的过程中,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朱熹对禅学的抑扬与兼容

朱熹尽管毫不客气地批评谢良佐分明是禅,说程门高足尽入禅学中去了,然而他自己也不能摆脱自周、程以来援禅入儒的思想影响。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论体大思精,尤其不可能抵拒禅宗思想的渗透。

朱熹自己曾说: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只是后来某日忽然觉得一身不能兼得许多,便致力于儒家的方向。黄百家也说其博极群书,自经史着述而外,凡夫诸子、佛、老、天文、地理之学,无不涉猎而讲究也。〔43〕可见其早有禅学方面的修养了。

《居士分灯录》尝记,朱氏致书道谦,问宗杲话头,并于道谦言下有省,因作诗曰:

端居独无事,聊报释氏书。

暂息尘累牵,超然与道居。

门掩竹林幽,禽鸣山雨余。

了此无为法,身心同晏如。

《佛法金汤篇》还说道谦卒,朱氏祭文中说及在道谦启悟下学禅的过程。而他在回答今士大夫晚年都被禅家引去者何故时,则盛赞禅宗高似你所以被他降下,还说王介甫平生学了许多道理,临了舍宅为寺,以及佛书说六根、六识、四大、十二缘生之类皆极精妙,故前辈谓此孔、孟所不及〔44〕等,更能显示他对禅学的倾慕和吸收。其语录中有问如何用功,答曰且学静坐〔45〕,无怪清人颜元批评他说:朱子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足见朱氏浸染禅学之深。

然而朱氏唯恐别人视其为禅,所以处处分说与释氏之别。一曰: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46〕不见天理专认此心以为主宰,故不免流于自私耳。〔47〕此说似乎沿袭了谢良佐之说。意思在于强调,释氏本心,而不知天理,故只为脱生死;而心一言以蔽之,曰生而已。天地之大德曰生〔48〕,故脱离天地之大德专谈心的释氏是与理学的终极关怀完全不同的。但是,他又说:人之一心本是光明,人之所以位天地之中而为万物之灵者,心而已矣〔49〕。此话则与禅家思想决无二致。

其二,他说,释氏自谓识心见性,然其所以不可推行者何哉?他的答案是:释氏非不见性,及到作用处,则曰无所不可为。故弃君背父,无所不至者,由其性与用不相关也。即其所谓禅家所谓禅者,于其所行全不相应。这里,朱氏认为关键在于禅者把性与用分离,也只是从儒家的伦理观念说的。

其三,他说:释氏只要空,圣人只要实。

总之,他指责释氏之失,一是自利,厌死生而学,大本已非;二是灭绝人伦;三是迳求上达,不务下学,遍而不该。〔50〕这些话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明朱熹所重的是社会现实中的纲常伦理,而不能说他不倾心于禅理。

事实上,朱熹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较其它人更深。还是颜元说得好:

(朱子)谈禅有殊味混儒于释,又援释入儒也。

玩心于空寂禅宗更甚于陆子。〔51〕

朱子盖已参杂于佛氏,不止陆王也。〔52〕

朱熹与禅的关系如是而已。颜元在评论朱氏所谓儒释之间,盖有所谓毫厘之差者〔53〕时说:

释氏,谈虚之宋儒;宋儒,谈理之释氏,其间不能一寸。〔54〕

颜元已把对朱熹的批评扩展到对宋儒的评价,尽管他是站在事功派的立场上抨击宋儒,措词未免激烈,但他揭示的宋儒和禅的关系还是言之有据,论之成理的。

陆九渊的心即理与无思无为

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十三岁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为宇,往古来今曰宙,乃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说: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55〕于是教人以发明本心为始事,此心有主,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56〕,乃成理学之一大流派心学之鼻祖。全祖望《象山学案》序录云:

象山之学,先立乎其大天分高,出语惊人,或知于偏面而不自知,是其病也。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亦最广。或因其偏而更甚之竟诋象山为异学。

如前所言,理学自程门谢良佐一转为张九成,再转而为陆子静。全祖望也认为陆学上承谢良佐而近于上蔡,所以,有人诋象山为异学,实指其是佛学、禅学!朱熹索性说心学全是禅学。

事实上,宋儒自周敦颐于禅门领悟妙心,并以之而说诚、静,经二程至谢良佐,无不援禅说理,从这一点上说,儒门确实有收拾不住,而呈加速度发展之势。陆学之禅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陆学建立的基础讲,其此心同也,此理同也之说,乃效李翱《复性书》之作,〔57〕说明其思想形成之初即受李翱以佛理论心思想的影响。《复性书》乃李氏参药山之作,周、程之学上承李翱借佛性理论,充实儒门心性学说之余绪。宋学大要,于李氏已见端倪。陆氏取复性之说,恰恰说明禅学自唐至宋对儒家思想影响的持续过程。

陆氏对宇宙的理解已奠定了心即理的思想基础,而心即理与禅宗清净本心,即心即佛〔58〕之说显然是一对孪生兄弟。

朱熹、谢良佐都反对禅家把心和理,心和性混为一谈,谢氏更指出佛家所论之心即儒家所论之性,用以说明禅家趋寂自利。陆氏则反其道而行之,索性说心即理,可以说在心的问题上,陆学是向禅学的回归。他曾和其兄陆九龄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的诗云:墟墓兴衰宗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用以说明四方上下,往古来今只是一个心。此心既非圣贤所独有,理也不是独立于心外之物,而是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59〕如此以心重塑理的形象,也就更加接近佛家人皆有佛性、禅门即心即佛的理论了。

在方法上,陆氏强调的简易工夫,就是禅宗的单刀直入、明心见性。他说:

大纲提掇来,细细理会去,如鱼龙游于江湖之中,沛然无碍。〔60〕

既于本上有所知,可略略地顺风吹火,随时建立,但莫去起炉作灶。〔61〕

他还说: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62〕;切己自反,改过迁善〔63〕。一句话,就是要反观自心,直悟本心,彻见自心。

另外,他与禅宗同样也强调无思,无念,他说:

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64〕

学者不可用心太紧,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65〕

陆九渊所谓的心学在在皆可发现禅学的痕迹。近人有评朱熹之学如神秀之禅,陆氏之学则如慧能之禅,顿悟心源,〔66〕还是颇有些道理的。统而言之,宋儒在禅学汜滥的文化背景中,借禅谈儒也好,改头换面也罢,事实上是借禅宗思想、语汇以及思维方式,丰富了儒家的义理,因而构建起体大思精的理学体系。禅宗也在这样的渗透及反馈中创造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可以说宋代文化,理学与禅学相得益彰。后世一些学者不尽能理会这一点,对儒家援禅入儒颇为痛心疾首,如颜元者。他说:理学率天下之聪明杰士,尽网其中,以空虚之禅悦怡然于心,以浮夸之翰墨快然于手〔67〕。其结论是:洞观儒道沦亡之根在禅宗也。〔68〕这里,他无意中揭示了理学、禅学合流之事实,但殊不知,儒家撷取禅门思想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利用禅宗向社会广泛渗透之力而求得了新的发展,宋代儒学之新也在这里。因此应当说:儒道新兴之根也在禅宗也。

注释:

〔1〕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228页。

〔2〕颜元《与钱晓城书》

〔3〕《归元直指集》卷下,为黄龙。 此处见《居士分灯录》卷下。

〔4〕《佛法金汤篇》卷十二

〔5〕《居士分灯录》卷下

〔6〕《归元直指集》卷下

〔7〕〔11〕〔12〕《宋元学案》卷十一《通书》

〔8〕同上书,百家案

〔9〕同上书,卷十二

〔10〕同上书卷十一,刘氏语

〔13〕〔14〕周敦颐《太极图说》

〔15〕《坛经》: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自身自性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

〔16〕《二程遗书》卷二上

〔17〕朱熹《近思录》

〔18〕程颐为文彦博题明道先生墓序

〔19〕《二程遗书》卷十七、十九

〔20〕〔29〕《宋元学案》卷十四《明道学案》下

〔21〕《古今谭概》

〔22〕〔28〕《宋元学案》卷十五《伊川学案》上

〔23〕同上书卷十六下。僧问赵州如何是道?赵州答墙外底,又曰大道通长安是也。

〔24〕〔30〕〔31〕〔33〕〔35〕同上书卷十三《明道学案》上

〔25〕《二程全书》卷三七

〔26〕〔27〕《宋元学案》卷十六《伊川学案》下

〔38〕〔34〕〔32〕《坛经》

〔36〕程颐《易说:系辞》

〔37〕《二程外书》卷十二

〔39〕《五灯会元》卷三

〔40〕《二程遗书》卷十八

〔41〕〔42〕《宋元学案》卷二十四《上蔡学案》

〔43〕〔45〕〔47〕〔48〕同上书卷四十八《晦庵学案》上

〔44〕《朱子语类》卷166及《朱子语录》

〔46〕〔50〕同上书卷126《释氏》

〔49〕《宋元学案》卷四十九

〔51〕〔54〕颜元《朱子语类评》

〔52〕颜元《习斋记余》卷六

〔53〕《朱子文集》卷八十一

〔55〕〔56〕〔60〕《宋元学案》卷五十八《象山学案》

〔57〕其书有东方有圣人焉,不出乎此也,西方有圣人焉,亦不出乎此也。

〔58〕《坛经?机缘第七》师云: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定,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即心元是佛,仍然是见性成佛的意思,与净土宗即心是佛的观念不同。

〔59〕《象山全集》卷十一

〔61〕〔64〕同上书卷三十五《语录》

〔62〕同上书卷五《与舒西美》

〔63〕〔65〕同上书卷三十四《语录》

〔66〕忽滑谷快天着、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第654页

〔67〕颜元《恕谷后集》卷四

〔68〕颜元《四书正误》

End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心理学相遇佛学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

中国禅学的方法

◎ 胡 适今天是最后一次讲演,黎先生刚才对我说今天功德圆满,其实不过是我的一笔旧债还清了。这次讲的是中国禅学的方法。上次本来想把中国禅宗的历史讲得更详细一点,但因限于时间,只能将普通书所没有的禅宗的来

心理学实验证明:心念多大,你的宇宙就有多大

编者按:学佛之人经常会提到境随心转,一个念头,有时能让世界都为之转动。你相信心念的力量吗?身体状况是否会随着心念而改变?我们体内究竟有多大的潜能?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变你对健康的看法,一起来看:■ 心念有

陈兵: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佛教心理学年久资深,内涵丰富,除了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世俗应用上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它最值得重视的用途,应该说在于对科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科学和人类现代文明所提供的智慧

陈兵: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心理学非常复杂,它作为一门科学,被认为是最不成熟的科学,却又说是20世纪最发达的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现在它的主学科有200多种,心理学的大家

陈兵:“六道轮回”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

六道轮回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要说服一个完全不相信佛教的人相信六道轮回,确实不太容易。因为这件事情虽然有很多的证据,但在关系到自己最切身的问题上,都是要眼见为实。毕竟能够亲身有这种体验的人并不多。所以,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第三节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当代医学家预言: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医学将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医学模式将从生物医学为主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的BPS新医学模式,心理养生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六节 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

第六节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从来关系密切,被不少文学家、艺术家所运用,有不少属于文艺心理学的内容。一、认识人心、表达性灵文学艺术,是人用某种符号进行创造性思维,以自我表现的精神活动,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八节 罪犯改造及“事业法”

第八节罪犯改造及事业法佛教心理学还可以广泛运用于罪犯改造,并成就消灾、除难、增益福德、协调人际关系等世俗事业。佛教界在这些应用上,积累有大量经验。一、佛教与罪犯改造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是社会教育的一大课

陈兵:佛教修持与现代心理学

十九世纪末以来,出于对物质科技忽视人心的反对和补救,研究人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越来越发达,出现过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多家学说,至今已分出近二百个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心理学是二十世纪

心理学家教你:如何使用心理学方法发泄情绪

情绪并不等同事件。是情绪动了和坏了,并不是事件的本身。我们就是搞不清楚,认同了我就是那个情绪状态的全部,自讨苦吃,讨好情绪和冲动,却失去了自己。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杨维中: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

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2010年11月22日,首届圆悟克勤禅师暨茶禅一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昭觉寺隆重开幕。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杨维中在第二场学术研讨报

麻天祥:理学与禅学

理学与禅学麻天祥[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39-45------------------------------------------------------------------

麻天祥:中国近代佛教的再思考

中国近代佛教的再思考麻天祥摘要:中国近代佛教呈现寺僧、居士、学者三种形态,分别以卫教、弘法、济学为重心,以及人间佛教的崛起、居士佛学勃兴、学者研究佛法并以己意进退佛说;知解、信行两种方法;通经致用、探

麻天祥:问禅——禅与史实

问禅——禅与史实麻天祥千百年来,每论及禅,总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一苇渡江,十年面壁,只履西归,,慧可断臂,夜付袈裟云云,无时,无处不充盈着传奇色彩。这些悦人耳目的故事,虽然具有文学欣赏,艺术审美的价

麻天祥:佛家说“吃”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又何者为苦,何者为乐?自古及今,这也像人性问题一样,是永远谈不完,也永远说不清,却又不能不说的问题。就拿吃来说,孔子早就指出,食、色性也。吃无疑是人生头等大事,因为不吃就不能生存,

麻天祥: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

任何宗教组织都有其超越凡世的一面,也有其涉世的一面。佛教也不例外。它分别彼岸和此岸、理想的极乐净土和现实的污浊尘世,诱导人们绝尘弃世,入佛超凡。至于此岸世界的芸芸众生是否真能超越现实的茫茫苦海而达庄严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