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2025-01-21 09:13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括为疑虑、诠释、比较和体悟四个方面。

一、疑虑

人类的智慧不会囿于有限的感知,对无限的向往与好奇是宗教、哲学,也是科学发生的内驱力或者说策源地。宇宙之大,事物之千变万化,令人不可思议、眼花缭乱,无时无处不引发人的惊讶与发问:怎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如何才会成为那样?即使对人类自身,既不能知死,也难于知生,只能感叹逝者如斯,生死事大,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人说,哲学源于惊讶,力图超越有限,领悟无限,实现人生终极价值的宗教正是基于对有限的怀疑而思虑、期盼无限的。更何况,感觉经验,理性认识也常常会给人们传递某些错误信息。宗教不是植根于信,而是发端于疑的合理性过程。宗教哲学尤其对超越有限的无限的理性思考,是以对有限的怀疑为前提的。没有怀疑就没有思虑,没有思虑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所得,也就没有人类思维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笛卡尔所说怀疑一切也是这个意思一怀疑不是目的,而是荡涤习焉不察、习以为常的错误认识和错误观念,为思想的发展清扫出一一块空旷之地。胡适的大胆假设显然是建立在对以往一切现有思想怀疑的基础上,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哲学研究就是要于不疑处有疑,于疑处才能审思释然。试想,释迦若不虑疑人生之苦,哪里有觉悟的追求?老庄若无对现的理论探索象世界的怀疑,怎么能产生恍兮惚兮的道的猜测?进一步说,没有对纯粹的基督教信仰的怀疑就没有系统的基督教神学的产生和基督教哲学的发展,也就没有西方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的渗透与亲合;没有对印度佛教的审视就没有对其改造和理论的增益,也就没有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哲学的丰富和对中国人生观念的重铸。可以说,哲学、宗教哲学的发展,都是在疑虑的母腹中孕育并产生的。而且,几乎所有的哲学、宗教哲学命题,都可以提出一个截然相反、同样合理性的命题,予以质疑和挑战。所以,原本寻求终极真理的哲学、宗教哲学,从事物存在的无限性而言,都不可能成为终极真理。

严格分析,疑虑不是哲学、宗教哲学的具体方法,只是通过怀疑,以无限的观念审思制度化宗教理论的合理性来衡量它的价值、发挥它的效用。因此应当说疑虑是哲学、宗教哲学研究思维的前提或。必要条件。

二、诠释

以本体标识的无限,虽然不仅仅是思维中的概念,但在有限的现实生活中,有限语言的阐释中,毕竟还是哲学的概念或范畴。回答本体是什么,自然无法像回答有限事物那样,拿证据来,而且有限的语言常常不足以表述本体或无限的真相,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说似一物即不中是也。尽管西方哲学,特别是基督教哲学视语言为本体。但是,从不满足有限世界、有限生存方式,力图摆脱有限的人类理性,尤其是哲学思维,还是要讲超越有限的存在,即说不可说而有本体的诠释。正因为如此,诠释则如万花筒色彩斑斓、光怪陆离,表现了它的多样性和它的繁难艰涩。统而言之日肯定性诠释和否定性诠释,佛学谓之表诠和遮诠。

l、肯定性诠释

首先是推理,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作为无限的本体,如上帝、道、理、心性之类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性质。由个别推论一般,而有归纳;由普遍推衍特殊,而有演绎。前者尚官感,置个别事象于推理之前,最终有事物普遍性质的结论;后者重心思,以一般性的命题为予设,继而推导出个体事物的特殊性。或以因果论相推导,因而生果,果而有因,如上帝创世,上帝以第一因而得成立;道生一,终至三生万物,物是道之果,道是万物因。或设一物为本体,继以正、反、合反复辩说。此为先验的,佛教学者称之结论后之研究,用胡适的话说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谓求证,实在也包含了类似求证的推理。至于儒家性命天道之说,天命而性,率性而道,也属于辩证的逻辑推理。佛教的缘生之理,以因缘相合而结兹果,果为因之果,因为果之因,说明事物互为因果,表现明显的非本体倾向,表面看似因果论,本质上却包含了远比一般因果论多得多的辩证思维。

推理就要靠逻辑,无论是辩证逻辑还是形式逻辑,严密的逻辑既可以避免不全归纳,也可以扬弃无效的演绎,获得不可能通过有限感觉,以有限事实证明无限的本体。辩证逻辑如理学的理一分殊,佛教的名相分析等不一而足。名家的辩证思维在中国宗教哲学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至于形式逻辑,西方的三段论、墨家的三表法(其实它包含了辩证逻辑),在中国宗教哲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方法;佛教的因明,以宗、因、喻三支说法,形成并完善为系统的逻辑规范,不仅为佛教哲学,实际上也为中国宗教哲学、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提供了诠释的手段。类比也是一。种推理,但在宗教哲学中,也是寓比较、譬喻于其中的推理。如以人的属性升华,类推神的属性,所谓止于至善者。它包含了更多的或然性,自然宜谨慎运用。

其次是分析。哲学既然是本体之学,当然也是探求事物普遍性质之学,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哲学就是概念分析。所以不仅要解析本体,而且要诠释本体以及与本体相关的名相,即指称本体和事物的概念。章太炎说法相之学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名自然是概念,相虽不同于名,但并非事物相状的本身,也是指称相状的概念。由此可见,概念分析是哲学和宗教哲学的主要方法。固然,无限或本体不可以名言,是不可道的,语言无法反映超现实的本体的真相,但是,人类毕竟生活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凭借语言符号传递信息。而且,语言在特定的条件下,也能够超越它的本身,从根本上改变指称对象的性质,将特殊性消融在普遍的规定性之中。本体、无限,以及空、元、理、道、心、性等概念,正是藉语言表述的超越有限,意在言外的存在。中国玄学的言意之辨,佛门的妙万物以为言,语言者,心之缘,道之标帜,都在于实践或说明,本体的无限性虽不呵以语言传,而可以语占见,突出了概念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佛教超二元对立的中的观念就是建立在对现象世界的空、假分析的基础上的必然结论;着重分析10gos、calling、originalsin、道成肉身、j位一体、属性交流、因信称义诸多概念。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无论儒、道、释,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也都是对概念的条分缕析。尤其是西方本体诠释学(o n t 0一i{ermeneutics)在中国哲学中的应用,才促进了当代新儒家的崛起。显而易见,概念分析也是中国宗教哲学的常用方法。诠释本体性质,分析体用关系,分析事物的相状,首要的任务是对各种同类的、不同类的,相似的、相异的概念做精确的分析,如体用、道器、谶纬、知行、天人、名相、心性、理欲、有无、动静、因果、性命、诚ie、仁礼、元一、言意、净染、善恶、真幻、内丹外丹、无极太极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而在条分缕析事物个别性的同时,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性。

再次是譬喻。对于不可言诠的天道、性理等本体问题,特别是宗教哲学超二元对立的终极问题,譬喻显得尤其重要。中国传统哲学早已注意到这一方法的运用。如《淮南子要略》云:言道不明终始,则不知所仿依,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不知譬喻,则无以推明事。作为方法,佛教尤多采纳,而有众多的寓言故事。《金刚经》以梦幻泡影、雷、电比喻有为法,理学以月印万川喻理事关系。禅宗思想以镜、台、菩提树喻染心、净心,都是譬喻的运用。类比的方法与此相似,多以至善至美的人性比附、推求神性,从逻辑学上讲是推理,但就比附而言,更应当说是譬喻。如托马斯的基督教神学,以人性推类上帝之性;明儒心即理之说,也是以至善之德比附天理。佛教索性将譬喻引入因明,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逻辑规则,无论三支还是五支,不仅设同喻,而且设异喻,目的显然在于尽量避免或然性,增强说理的可靠性。因此,宗教哲学研究,既要注意理解寓于比喻中的形而上的意义,也要掌握运用譬喻,进行哲学的解析。

2、否定性诠释

宗教哲学关注的是超越有限的无限,无论怎么讲,它都是不可言诠的,用严复的话说,也是不可思议的。上帝的神性不可说,道的体性也不可说,宇宙之始不可说,人本性的善恶亦不可说,犹如现代数学中的多值逻辑,也常在是否、有无、大小二元对立之间而难以言诠。故中国的玄学家以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之说,提出了言意之辨的命题,佛教禅门明确提出不落言诠、不可说指称觉的境界。然而,作为信仰可以不说,置身哲学领域则非说不叮,于是有说不可说。除上述肯定性诠释外,否定性诠释显然是最稳妥的方法,虽然是不精确的,却是无差错的。佛教主张理绝名言,不着两边,以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常不断的八不中道表述事物缘生的本质,可以说是否定性诠释的经典性应用。即使儒家以性善论问鼎天下,但至理学天理人欲之辩而接受挑战,于是有明儒无善无恶的否定性诠释。至于佛教的思维方式,当然不能说是先肯定后否定,也不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的绝对肯定(铃木大拙语),应当说是超二元对立的双向否定,即否定性诠释。在宗教哲学中否定性诠释的应用不哑于肯定性诠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显然,诠释不能离开语言。学习以至研究宗教哲学,作为诠释的工具,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是传递信息的符号,是不得不采用的诠释工具。同时还应当注意到,作为思维的符号,它与人类无限的观念紧密相联,并可无穷扩展,所以能消除特殊性,而使指称的对象具有普遍的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就是无限和本体。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要熟练运用现代汉语,而且要熟谙文言文,不仅要懂一种或多种外国语,而且要学习如巴利文、梵文、希腊文这样的经典文字。就此而言,前辈学者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三、比较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制度化的宗教不仅有各自的组织形态,而且创立、形成并发展一套各具特色的,关于无限、终极追求,以及实现终极追求的系统的理性思维。因此,宗教哲学研究,不仅要纠正对宗教的误解,而且要以同情理解的态度,认真求实的精神,对各不相同的制度化的宗教组织作历史的、逻辑的认识,以避免偏见,如此则不可避免地涉及比较。比较宗教学(c 0 m p a r a t i v ereligion)应运而生。西方的某些学者认为,比较宗教学的历史渊源可以卜j溯到远古的诸神崇拜时期,他们在比较中,逐步摆脱单纯的恐惧和信仰,不断地提高探索的水平,迎来了神学和哲学的黎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学,或者说宗教哲学就是比较宗教学。它比较那些曾经影响,甚至还在影响人类社会的宗教组织和它们的思想的起源、结构,以及特殊和一般的意义,比较它们的一致与歧异,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与优劣。

事实上,制度化的宗教组织,无论是国外各大宗教,还是中国的儒、道、释,它们对无限的观念都有各自的理解,也就是概念不同的终极关怀和终极寄托。与此相应,自然又有相互区别的进至无限的手段与途径,换句话说就是实现终极关怀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它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或者相互吸引、渗透,或者排斥、消融,而且在有限的社会生存发展中,世俗化,特别是政治、经济驾驭的必然趋势,导致了它们的两难选择:或者对无限观念的认同,或者与终极关怀的背离,如是异彩纷呈,尤其表现出各种悖论的思辩出世人世、超越参与、无限有限、信仰理性等等。和而不同的宗教组织,在根本性质上的一致性,在形式、思辩方式.卜j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不同的努力方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起的不同的社会作用,郜需要在比较中透彻认识并予以抉择。比较在宗教哲学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事实七,在有限世界内,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相互关系,都是比较的,或者说是相对的。因此,离开比较就无法给予事物做明确的定位,比如多寡、大小、新旧、异同、优劣等。所以,日常生活中,比较一法普遍采用且习以为常。可见,比较并非哲学特有的方法,只是由于比较宗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兴起而备受关注,而且,比较常常和分析推理(特别是类比推理)、譬喻同时应用。但是在比较宗教学中,着眼点大多放在不同宗教组织间的横向比较。也正是在这种比较中,越来越深入认识它们之间对于大干世界本原以及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展示它们进至无限的道路的差异。另一方面,当然还应当有宗教组织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惟有如此,方能显示各种宗教组织发生的心理依据和文化背景,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与异质文化冲突交融过程中,概念范畴的更新或变化。简单地说,非横向比较无以观异同,无以观不同宗教组织的渗透与交融;非纵向比较,则无以观不同宗教哲学理论的发展和变化。汤用彤先生的中国佛教史研究,于比较的方法驾轻就熟,既有横向的佛道、佛儒,以及佛教各宗哲学的比较,同时也注重佛教传人中国后一千佘年,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理念的自我调适,为我们树立了最佳的典范。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是研究宗教哲学史,特别是中国宗教哲学史的至高价值和导引。

四、体悟

宗教是对无限的终极关怀,宗教哲学是对超越有限的阐释,而无限又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诠的,虽然不得不议,不得不说,但是,还得要求超越语言逻辑的方法,才能心领神会而不致舛错。这就是体悟的方法。平心而论,哲学研究,语言逻辑的方法是必要的方法,也是可行的方法。缺乏逻辑训练的人难以承担哲学研究的任务。然而,无限的问题是超越感觉世界,超越有限知识,也就是超理性、超逻辑、超科学的,任何语言、理性、逻辑都有其局限性,而难以准确把握。依靠逻辑思维,语言诠释,实难获得对无限的认知。臻至最高的境界不是循逻辑理性,而是靠直觉体悟。所以,很多的哲学家认为,分析的方法不能解决哲学问题,分析哲学走到哪里,哪里的哲学就死了。正如中国宗教哲学反复强调的道可道,非常道、明道若昧、得意忘言、不落言诠、说似一物即不中,突出的就是悟。即使是处处讲拿证据来的实证主义者胡适论禅的方法,一是强调从教的方面要不说破,二是站在学的立场上贵在自得,所指也是直觉体悟。儒家发展至理学,在哲学层面思考,认为所求至极,实即无限之理,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用力,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所谓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朝水中自在行是也。所有这些无疑显示体悟的方法对于认知无限,即认知理、道、禅、神、本心,实现天人合一、与本体合一是何等的重要。

体悟的特点是靠直觉,而非理性和逻辑。不是对事物表面的直观,而是透过表象对事物深层质的规定性整体把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道家谓之玄览,佛教直呼之悟,佛教哲学专以现量为概念,与比量相对,解析悟的本质。有人说它是非理性的也好,也有人说它是理性的最高形式也罢,实际上指的是斩断逻辑程序,超越时空,直达本体的整体思维。所谓顿悟不是指时间的短暂,而意味思维逻辑的退隐。禅门的机锋棒喝、指东说西,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目的仅仅在于抛却寻言逐句的习惯,截断通常的思维模式,于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中,恍然大悟事物的本来面目。所谓随物应机、截断众流、涵盖乾坤,正是宋初云门的体悟哲学,也是直觉体悟方法的诗化。

体悟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否定性。直觉的方法是超时空的,具有无限性质的本体又是超现象的,道断语言的体悟方式自然倾向于否定,排中律显然是不成立的。既否定有,同时否定无,依照直觉逻辑的公式是:非非a中不包含a,也就是说非a不是a,也不是b;非b不是b,也不是a,完全是超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多值逻辑。佛学中的八不中道可以说是佛教顿悟的实施或导引,于是有不思善,不思恶,不落两边,不着理路,单刀直入,以否定之否定为显着特色的创造性思维。

应当说明,体悟的方法并非神秘而遥不可及,它既是感觉经验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以逻辑手段为基础。缜密的逻辑思维之后,直觉体悟才能充分展示它的魅力。在宗教哲学中,任何夸大体悟神秘性的思想、行为,都是不足取的。

End

调身的方法

◎ 净 慧正式打坐的时候,关于调身有九个步骤:1、对座位的要求我们走到座位上来,首先要把位置整理好,垫子铺好,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不要妨碍他人。使自己能够坐在这里很安稳,身体很安稳。身体安稳了,我们的

善知识的寻找方法

信众: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法师:是啊,确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大安法师:真假孙悟空在这

从艺术到宗教

◎ 蒋 勳在中国历史上,晚唐和南朝的文学,其实都属于感伤美学。从李叔同早期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灿烂华丽后的幻灭,隐隐含着一股忧伤。这也许跟他父亲早逝,母亲坎坷的偏房命运戚戚相关。他虽然出生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克制淫欲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夏坝仁波切勿睹他妻室,设观如母女。姐妹想随年,起贪思不净。首先是勿睹,这个里边讲的是妻子,但是你也可以同时理解成为他人的丈夫,丈夫、妻子都一样。首先你不要去对人家有家庭的人的妻子或者丈夫起贪心,因为这

刘素云: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

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版作者:褚小帅第一部分:引言净空法师在讲经时说:刘素云居士,一张一小时的光碟,一天反复听十遍。我老实交待,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完全没想到自己也要这么做,

黄念祖:修行方法1

修行方法古人专注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期期分明,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唯声是记,一经放纵,便成

黄念祖:修行方法2

修行方法《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么多的魔子魔孙出家了,披上袈裟,都拿着佛经来说佛法,所说的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现在佛教的道场都被魔王的子孙占领去了。真正想学佛的人被赶到外面流浪

黄念祖:修行方法6

修行方法你想难不难?咱们这些贪嗔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说断哪?生气不生气,一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分别了;买东西,刚排到我这儿,没有了,很遗憾,这就是贪嗔痴啊。买东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师买东西坏的也要,他

黄念祖:修行方法8

修行方法据《大阿弥陀佛经》上说:有一天,释迦佛容光焕发,并现出种种希有瑞相,侍者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世尊何以今日显得特别高兴,而且光明瑞相也比往常更为殊胜微妙呢?佛说:你问得很好!你今天这一问的功德,胜

黄念祖:修行方法3

修行方法世间人很少知道生命的真相,无不执著这个身相以为就是自己。于是贪生怕死发展成为自私自利,因为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能自拔,结果就是堕落,他在生命层次中,一世比一世低。像佛法里讲的十法界,从畜生道

黄念祖:修行方法4

修行方法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这人成佛,心迷这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往生西方要怎样修》佛陀的最后教诲(节录自伦敦大学图

黄念祖:修行方法5

修行方法香、灯、烛、花、水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答:佛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香代表信香,是一种信号,用来跟诸佛菩萨传递消息,感应道交。古时候资讯不发达,用烽火来传递消息

黄念祖:修行方法7

修行方法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借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着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决定今后的

黄念祖:修行方法9

修行方法从前有个老太婆,她也相信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能精进念佛,她有个媳妇和一个孙儿。老太婆讨厌媳妇,时常吵架,但她疼爱孙儿,她每次跟媳妇吵架,就到离家不远的寺中拜佛,对佛说:阿弥陀佛啊,赶快带我去到

黄念祖:修行方法10

修行方法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除了专心念佛之外,还应当随时随地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以增进自己修行的功德资粮。所以这一卷的主要内容在于劝谕,如果遇到不识字的人,那就多多依赖慈仁君子,发菩萨慈悲救世的

黄念祖:修行方法11

修行方法今人学佛,业重心粗,却竟伶俐,不肯下真实功夫,却只想逞聪明,找到一条捷径。于是念佛之时想到诵经,诵经之时想到打坐,打坐时想到密咒,持咒之时想念佛。如此来修,忙得不亦乐乎,自心仍不踏实。半夜之时

黄念祖:修行方法13

修行方法我们为什么要修净土法门呢?因为你修别的法门,要想在今生了生死确实不容易,而净土法门由于它的高、妙、圆顿,能够直接让你在今生了生死。比如说在坐的二三十人,只要修好心态,方法对头,保证能个个往生。

黄念祖:修行方法12

修行方法佛就是因这一大事因缘而出于世。大经即《无量寿经》,是对圣量的具体讲解。不但《无量寿经》是对阿弥陀佛圣号的具体解释,就连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说明阿弥陀佛,也可以说阿弥陀佛就代表了三藏十二部。既然这

黄念祖:修行方法14

修行方法你怎样把自己修行的方法掌握正确呢?你要在《弥陀摄生三愿》中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修法,找到适合自己修行方法的位置,把方法修正确,抓住要点关键,才能使你的修行得力,才能保证拿到往生的金钥匙,才不会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行为的准则与处事的方法便是尊重包容

宽昌法师人们都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去比较别人的缺点,同时拿自己的优点来衡量别人的举止、行为,在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方面时会说:唉,比我差远了!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时,不屑一顾的说: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够做

每天笑容满面的方法

我这些修学的方法都是老师教的。最初章嘉大师教的,很得受用,老人没有欺骗我们。我跟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好像是六十五岁,祖父辈的,看到我们这些年轻人,很爱护、很慈祥,他怎么会骗我?所以我对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开示念佛方法

一、最简单的早晚两个课程(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那摩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佛教治疗失眠的方法

◎ 德 祥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是对人体的定期修复,也是对人体的不断充电,对恢复体力、增强智力、保证健康都十分重要。可以说,适当的睡眠是对生命最佳的保养。 现在有很多人由于

打坐的基本方法

◎ 永 能打坐时首先要选择僻静的地方,远离愦闹和纷扰,在家可选一静室,室内空气要流通,冷热要适中,光线要柔和,因为光线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则容易昏沉。准备一个柔软舒适的坐垫,屁股下面可增加一个十公分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让注意力集中的方法

智随法师问题:师父讲:人是散乱凡夫。之前对此认识不深,最近因为学法器,学唱赞偈,才发现自己真的很散乱,虽然竭力想让自己专注,一定要打好,唱好,可往往到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注意力就已经涣散了。有什么方法能

化解瞋恨心 最好的方法

化解瞋恨心 最好的方法◎圣 严大家都知道瞋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常起瞋心就如同慢性自杀一样,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然而,勉强控制瞋恨心的结果,反而会愈控制,就愈瞋恨自己,因

佛教的修持方法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定、

烦恼不断,教您六个方法来对治

星云大师人有了烦恼怎么办?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林语堂很多人都认为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尤其是男人们,他们甚至在最最伤心的时候,也宁可磨牙齿、握拳头、呕吐、晕倒,冒着生命的危险,千方百计地想尽方法,总不肯让眼泪轻弹。其实人之所以

疫情下物我关系的宗教学反思

◎ 温金玉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了我们,让传统喜庆的春节笼罩在恐慌与焦虑的气氛之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

处世的方法

冯友兰自 然 的 不 变 规 律《庄子》的《天下》篇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太一就是道。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常就是不变。虽然万物都永远可变、在变,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

禅修的入门实践方法

◎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

修炼人心之方法

◎ 茗 山利他--我常常思量利己,是我一人得利,而多数人受害;利他,是我一人受害,而多数人得利。一多相较,觉利己太藐小,而利他却很伟大,于是决定了意志:宁可天下人负我,莫教我负天下人。也就和经论中不为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消业障最快的方法

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对他们说:我非常尊敬

忏悔的几种方法

1.以戒律门求忏悔:戒律门就是守法、持戒,守戒律可以防非止恶,恶法不生,善法就会增长,持戒可以灭罪,灭罪也就是忏悔。2.以功德门求忏悔:你去布施、行善,为人民服务,做众生的牛马,以行善做功德,也能灭罪

更有效的念佛方法

更有效的念佛方法界诠法师念佛方法是指: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

果子的宗教想象

◎ 孙英刚水果是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的重要食物来源,不但可以作为时药,还可以在过中之后榨汁饮用,补充能量,也就是作为非时药。水果对于佛教的重要性,可以从佛经屡屡出现的佛祖关于水果的谈话、佛教文献中数量众多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惟 贤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产生的来源不同封建迷信来自民间,涉及民间的习惯、民间的传说、民间的理想、民间的愿望。而宗教的产生有其历史、教主及教义,既有产生的历史根源

收获幸福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了解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有颜色或实在存在的东西,就像我们的身体、形象,都叫做色。色包含了男色和女色,也包括了生命、障碍、变化这些色法。我们了解了一切色与色法,就能了解属于我们身上的

论存心立品——示修持方法

论存心立品--示修持方法◎ 印 光 学道之人, 居心立行, 必须质直中正, 不可有丝毫偏私委曲之相。倘稍有偏曲, 则如秤之定盘不准, 称诸物而轻重咸差。如镜之体质不净, 照诸像而妍媸莫辨。差之毫厘,

证得三身的方法

大家好!今天我讲如何证得三身。很多人修行都想证得三身,但是,真的证得三身的人却没有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根本不明白什么是三身。如果连什么是三身都不明白,怎么能证得三身呢?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什么是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