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命都是圆满的,生命趋于圆满而快乐
明海法师
每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发生,让我们遭受不愉快、不欢喜,甚至痛苦的经验。
每当回忆起这些不开心的事,就感慨自己的命不好。
经常会羡慕别人,认为别人的一切都比自己的好,于是就会抱怨:我怎么这么命苦啊!一天到晚觉得自己不如人家。
小到成绩输给人家,大到房子比人家小,甚至个子比人家矮、老板比较重视谁、爸妈比较疼弟弟等等。
当攀比心出来的时候,你的命恐怕注定要苦!
比较,是永远比不完的,这是许多人生命里重要的课题。
没学会,身边就总是出现让你羡慕、嫉妒、恨的人,一再挑动你的神经,逼迫你面对、改变、学会!这个过程自然是辛苦难当。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不经历这些痛苦,积累这些痛苦后的领悟,有些课题你就无法完成的。
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留下了很多快乐或痛苦的记忆,但是痛苦的回忆往往是比较深刻的,造成了我们的心碎感与遗憾。
随着年纪越大,这种回忆越来越多,你的心坑坑疤疤,破碎的感觉就更强烈了!同时让我们的内心有种永远不完整或不可能圆满的绝望。
我记得曾经有一个居士的父亲舍报了,她当时无法面对身边最亲近的人离开,内心极度痛苦,这种痛苦的感觉她无法克服。
她父亲的后事办完以后,就把这件事情牢牢的锁起来,每当心思不经意地忆及父亲,就如同触电般的仓皇逃离,不敢去碰触,因为每次一想到内心就很痛。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本质都是圆满的,我们内在都是具足佛性,否则我们是成不了佛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
众生都可以成佛,源自于它有一个内在的佛性。
基于这个圆满的佛性作为种子,将来发展为成佛的果实,生而圆满的你出生在这个家庭,你有了家人,这些都是在你圆满的本质外面另加的一个缘分,你后来谈对象了,又组建了一个家庭,这也是圆满之外又再加上去的一个缘分。
有缘生就会有缘灭,既然缘分来了,就会有走到尽头的一天,这种生灭就是缘分的本质。
既然这些缘分是附加进来的,就是无常不能恒存的,所以当缘分来了,我们就敞开接受;缘分走了,你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损失。
也许缘分结束的时候,你会产生心里舍不得的感觉,这是在情感层面的,但是在本质上你没有缺损。有了这种思维模式,你的生命才能够过得自在随缘。
随着年纪的增长、时间的积累,我们的生命也经历着佛家说的成、住、坏、空,缘分离开时,我们只需要怀抱感恩的送上祝福就可以了。
最好同时也要把祝福送给自己,即便缘分走了,你仍是被祝福的。
否则,面对缺损的假象,你会判断你不完整,觉得自己是支离破碎的;到后来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重要;到最后,不开心就伴着你,也绊着你了!
佛是圆满的,我们内心也有一个与佛相同的佛性,虽然这一辈子不见得成得了佛,也许下辈子还是成不了佛,但是有朝一日,总会有哪一辈子在哪一个空间里成佛了。
给自己这个信念,于是所有的缺失,所有不圆满的地方,那都只是暂时性的阶段现象,根本不是本质上的问题,我们也就愿意心甘情愿地接受了!
End
从前看童话书,有许多是关于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这种故事都是千篇一律,公主受到某种妖魔或巫婆的咒术所魅惑,变成植物、动物,或长睡、或禁制而失去了自由。王子,英俊、潇洒白马、手拿宝剑,经过重重磨难,终于把公
一个人能否远离损友、交到益友,关键在于自己。倘若别人指出你的过失,你非但不生气,还愿意认真改正,就能交到益友。反之,假如你冥顽不灵、顽固不化,不肯虚心接受,甚至还暴跳如雷,益友就会慢慢疏远你,终有一天
仁清法师这个也是一个指导性的东西。比方说嫁女,不必要都去鼓捣被子,这被子够盖的就行了,太多了,放在那里让老鼠咬了。有很多孩子都娶媳妇了,他两口子那结婚的被子还没盖着呢。你说什么用呢?所以说,可以拿一部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一者,好行忿怒;二者,好怀嫌恨;三者,诳惑于他;四者,恼乱众生;五者,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六者,于贤圣所不生恭敬;七者,侵夺贤圣资生田业;八者,于佛
佛教徒不仅把生死轮回看成是一种理论,而且视其为可以被证明的真实。虽然无上佛果可以在今生即可获证,轮回仍是构成佛教的中心主题。在此轮回学说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菩萨思想,以及有关自由获证无上圆满佛果的理论。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当我们今天去着这个水大性相,向外攀缘,缺乏回光返照的圆顿止观的时候,那我们就会认为说是因缘而生,是自然而有。其实这都是一种向外攀缘的分
◎ 钱钟书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Vigny)的《诗人日记》(Journal d'un pote), 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
◎ 路易斯海人们常常讲以下的两句话,你不妨想想,哪一句话是你自己也常说的?这两句话是:所有人都对我别有用心,不怀好意。所有人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别轻视这两个不同句子的力量,它们往往会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经
◎ 证 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 耀 泽 佛经曾记载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出外旅行,途中错过了旅店,忽见一土地庙,就想在此暂住一宿。此旅行人住在土地庙里,睡的很不安稳,因为半夜来了一个小鬼,扛了一具尸体进来,这个人心想:糟
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在辽阔的生命里,总会有一朵或几朵祥云为你缭绕。与其在你不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人那里苦苦挣扎,不如
导语:拥有没有错,重要的是如何拥有。只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生存,苦中作乐的虚荣心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从个人的贪欲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拥有的分享出去,打开心量,才能让生命拥有真正永恒的快乐。生命中的苦是多于
往生不是死亡的时候,而是生命的开始;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大团圆的开始;是把一个最悲的悲剧变为一个最殊胜的喜剧。无量色树愿,欲见诸佛净国庄严都在宝树中看见,犹如明镜睹其面相。在极乐世界想看释迦摩尼佛的世界
圆满成就 第九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
为什么我这么坚定地劝说同修们一定要求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我们在这个世间,就是逢场作戏,都是假的,没有真的。你干嘛对这个世界还要贪恋呢? 这个世界的一切万法都是假的,没有真的。你何必那么认真呢
◎ 一 行在南加州一次静修结束后,一位艺术家这样问我:为了在我的艺术作品中更好地表现一朵花,我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欣赏它?我告诉他:如果你用那种方式观察一朵花,你将无法与之同在,无法真正感受它。放下你所
死亡随时都会出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死亡不会马上降临到我们头上,因为人的生命实在是太脆弱了。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描述死亡无常时说:呼出一口气,能有机会再吸气是很难得的事;吸入一口气,能有机会呼出去
问:我自身有生命,此生命与佛,有何关系?(张清锦)李炳南答:身求趋吉避凶,性求不生不灭,达此二种目的,全由智慧,必佛开示,方能悟入,是生我肉躯者父母,活我慧命者佛陀,此其关系也。
明伟法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公案:讲某日寺庙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明海法师生命中总有顺境和逆境,顺境是福报,那逆境是什么?逆境就是创造新的福报之前,你必须面对的功课,完成功课,顺境会跟着来。所以我们要看到功课,当功课出现的时候,有的人会害怕,但此时,也正是你在开创新
◎ 林清玄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
要突破生命的轮回圈,我们先要了解生命的实质,掌握了生命的实质,我们才能把握好这一期的生命。在这一期的生命里勤修苦行,断掉促成轮回的生命圈,才能真正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体。那么生命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命
◎ 希阿荣博能够听闻到无我的观点是值得庆幸的,它给了我们一个观察宇宙人生真实面貌的全新视角,也是一副止息痛苦的妙药。但是只在理论上理解无我还不够,要彻底解脱痛苦必须亲证无我。探讨无我的问题,目的不是做
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又是极其短促的。无论你是家财万贯,还是权势显赫,都无法改变生命的旅程。可能有人会想着把生命的长度拉长,但任谁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任何人也不能推迟死亡的时刻。所以,人们不能拉长生命
◎ 一 行你快乐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你的心自由到什么程度。这里所谓的自由,并不是政治上的自由,而是指从懊悔、恐惧、焦虑和哀伤之中解脱出来。我已经抵达终点,回到家了。家就在此时此地。我圆满了,我自由了。一
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 桑吉平措佛说: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爱了,是续写前世故事。恨了,是了却前尘仇怨。没有哪次相遇可以准备,没有哪次重逢可以预演。生命是一场情理之中的意外。修行就
星云大师现代生活忙碌紧凑,和朋友约会、和事业相关的人商谈,约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见面,都会发生不守时的情况。有时一等再等,对方仍然没来;有时相约同乘一班车,同搭一班飞机,对方也没有赶到。奇怪的是,迟到
生命的成长靠逆境磨炼◎ 佛 光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
花 的 生 命◎ 林清玄在一次演讲之后,一个听众问我:林先生在演讲里一直叫我们爱护生命,可是演讲台上摆满了鲜花,难道花不是生命吗?为什么我们爱护动物的生命,不能爱一朵花的生命呢?确实,花也是一种生命,
净慧长老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
拥有一颗快乐的心◎ 镜 空快乐是一种心态,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因为缺少一种快乐的心态,缺少发现快乐的眼光。其实,人生处处有快乐,只要我们有一种快乐的心态,只要善于发现,哪怕从一件小事中也能得到快乐。别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 虚 云《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
眼前贪图一时快乐 死后要受万劫苦报编者按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 --印光大师算尽则死。(
布施可以得到财富 守戒可以得到快乐海涛法师1.闻法时,如果心念不集中,就好比把水倒入密闭的容器,一滴水也无法注入的。2.如果不反覆思维它的要点,同时深植于心,就好比把水注入裂壶中。3.或者以烦恼心来
◎圣 严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佛教相信:构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构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谓
禅 与 我 们 的 生 命◎ 惟 觉禅对于我们的生活、生存、生命极为重要。佛经上讲,众生有分段生死,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寿命不过六十、七十岁,最多也才一百多岁,俗语也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寿命再长,田地房
有一位上海的女士一见到我就痛哭流涕,说她丈夫欺骗她。她刚跟她丈夫结婚半年,她丈夫就在外面花天酒地、吃喝嫖赌,是个流氓。她说她现在想离婚,想找一个好人过日子,问我行不行。我看着她说:我直接跟你讲,你找不
虚云老和尚《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
厌倦轮回 圆满三慧◎ 荣博堪布 修行有三个要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这个顺序正是修行的次第。第一步,要生起出离心,即厌倦轮回、希求解脱之心。许多人会想,这不是消极避世吗?其实,怎样是消极,如何是
人类对一切事物尽管好恶不同,但对生命总是最爱好的。生命虽然有生灭的,但却有三世相续性:向前看,它承受着无限复杂的业因影响;往后看,它开展出无限复杂的果报事实;从现在看,它正从无限复杂的意志中创造一切。
恒传法师今天法会已经到第三天了,这三天我们一直在共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法会当中,在佛菩萨的摄受下,学到一些佛法的知识及生活的智慧。什么是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
◎ 容 通在佛的眼中世间的快乐都是痛苦,而我们众生因为太苦,所以世间的苦稍微轻一点,就觉得快乐,是一种傻傻的痛并快乐着。佛教说苦有三种,苦苦,行苦,坏苦。世间所谓的快乐,充其量也就是坏苦,乐极生悲,快
如是之圣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因为凡夫有妄想,诸位!妄想就是量,为什么叫无量无边呢?因为佛没有妄想,佛没有妄想,就无量无边,用哲学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放下有量,你才能拥有无量,从另
整个生命的过程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生命中能量的得与失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
济群法师完美人生是相对而言的,真正完美的人生,只有佛菩萨方能圆满。通常所说的完美,是具足有利于修行的身份,可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那么,这一身份具有哪些特点?可归纳为八点。以下具体说明这八种圆满。第一
◎ 定 弘或人富有,但悭惜成性,不肯施与,这是我们也见到的。有的人确实家财万贯,可是一毛不拔,非常的悭吝,见到贫穷的人不肯布施,甚至见到人有苦难,也不舍得去捐助,从来不愿意做慈善的事情。他的人生哲学就
◎达 照人生所有的境遇,都可以是快乐的,也都可以是痛苦的。古时候,皇宫里面的生活很多人会向往,但是在皇宫里面侯门深似海,伴君如伴虎,如果没有什么智慧和能力,在那里也是很受苦的。也有很多人向往出家人的生
虚云老和尚《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