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没有俗谛,就没有真谛
2025-01-28 12:03

《华严经•世间净眼品》中说:“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其地金刚具足严净,众宝杂华,以为庄饰。”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就是这个道场在摩竭提国,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那个地方,有金刚宝座清净庄严,其中用各种珍宝装饰,各种鲜花围绕这个金刚宝座!

当然,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第八卷中记载:“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在娑婆世界,现在的这个劫叫贤劫。在这一劫里边,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还将有九百九十六尊佛,要在这个菩提树围绕的金刚座上成道(成佛),下一尊佛就是弥勒佛。这个才是道场!《大唐西域记》里边有这样的记载。如此对照观想,警醒自己,怎么可以不与佛陀正法相应呢?

上面这两段文字告诉我们,“道场”一词最初是专指佛陀成道的地方。这就是道场,这个是真正的道场!所以我们发现,哦,道场原来是这样的说法。

后来的“道场”则由专指佛陀成道处,演变成泛指一切僧人修道的处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寺院。

僧肇大师在《维摩诘所说经注》中说:“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什么意思?就是自在静坐修道的地方。就是你自在、静坐、修道,达到了自在、解脱了的地方,那就叫道场。“道场”应该这样去认识,这样去理解。

在《大宋僧史略》卷中记载:北魏太武帝于始光二年建至神道场。六年后又敕令州镇建立道场,令于帝之生日营斋转经,世称之为生日道场。所以在皇帝出生的那一天,各州镇都建立道场,设斋诵经,也叫生日道场!这是北魏时期的故事。

“道场”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地发生演变了,原来是专指佛陀坐在那里成道的地方,后来一点点就开始变化;僧肇大师认为,能够解脱自在,能够静坐、修道,就是道场。后来演变成生日道场,这是一个演变的过程!

在《宋高僧传•少康传》中记载:少康尝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以行道唱赞。少康是净土宗的祖师,他开始建立道场念佛赞佛,是净土宗道场。

隋代天台高僧智顗(音【yǐ】)在《摩诃止观》第二卷中,将常坐、常行等四种三昧之行处称为道场。即把行、住、坐、卧四种三昧当作道场!其实我想告诉诸位的是,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我们的心,因为心才是真正的道场!虽然离不开外在的道场!所有的佛法,都是中道圆融,内外兼顾,缺一不可!

各类诗文中经常有八修行之所,称为道场!比如晋代支遁的《五月长斋诗》中说:“腾波济漂客,玄归会道场。”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啊,八苦交煎,漂流不定,怎么样呢?最终大家应相会在修行解脱这条路上!生命需要信仰的归宿!

唐代王昌龄《诸官游招隐》中说:“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意即:回过头来,指着岩石上的树开的花,就如同听到道场的鼓声。其实,这些都是有佛教信仰的人的诗句。由此看来,这是诗人借着岩树上所开的花比喻佛法,来警醒我们,花开花谢无常之意!其实是让我们去反省人生的真相!从而改变执着,改变轮回!

隋朝之时,隋炀帝崇信佛教,为了统一佛寺的名称,敕令一切寺院改称为道场;而且,还把建在皇宫的佛龛,以及其它佛事活动场所叫做内道场(皇宫大内的道场)。这一时期的道场就变成了寺院的别称。比如《佛祖统纪》中说:“(隋大业)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场。”(这就是依据)。佛寺改名之后,道场便成为佛寺的另一个称号,此后一直流传到今天。就是,隋炀帝的时候,把天下所有的寺院都叫做道场。如果我们想要去寻找一下它的根源何在的话,那就是从此而来!

禅门临济宗,则专指供云水僧修行的场所称为道场!过去寺院都叫云水堂。什么叫云水堂?外来僧众参学挂单的地方叫云水堂,也称为道场。他们来云水堂干什么呢?来求法、问道,所以叫道场!于是,云水堂叫道场。

道场在转变的过程中,其功能也有所变化,最初专指修道的场所,演变为无论有无殿宇堂舍,凡是修行佛道的所在均称为道场!

但是,我已经讲过了,被称为道场的寺院,应该是合法的寺院!僧人应该是合格的僧人!他们要做的事,应该是修行和弘法!为什么呢?因为出家人有责任和使命!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呢?那就是: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这两个使命是真和尚无法回避的!不要说,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做好也没有什么骄傲的;做不好倒是应该深感羞愧,值得反思反省!当真和尚不真的时候,假和尚还假的了吗?

在《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中说:“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段经文强调恭敬供养《法华经》的重要,认为凡是《法华经》所在的地方,即为有佛的法身存在,所以应该去建塔,造寺院;只是现实中,信仰需要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不可以因为信仰而任性!所以,建立道场,需要守法守戒!也就是入情入理!如果因缘不具备,不能建立塔寺,何妨到合法寺院活动?更何况: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可见,心是道场!通过外在,改变的还是内在!

大家想一想,《法华经》告诉我们的道场,其实是法身佛所在之处。什么叫法身佛呢?大家要注意,我们后面那个佛像是铜质贴金的,它是佛的金身,也就是他的塑像,应该是佛的化身!虽然还不是那个真的八十岁的化身!只是为了提醒我们向佛陀学习!所谓佛像、经书、出家人,这是世俗谛的三宝;那个真谛的佛,就是觉悟!法之所在即是法身佛所在!因为法是无常、无我、解脱!道理需要清净的出家人说明!如果能够从世俗谛感悟到真谛,法身佛就在当下!所以我们今天通过世俗谛要完成真谛,真谛就是法身佛。大家想一想,法身佛是不著相的,要即相离相,不离开那个相,但还要不执着那个相的,所以叫法身。感悟到法身是不容易的!

《法华经》等佛说的经典所在的地方,无论此处是否有佛寺、殿堂,均叫道场。这就给了我们一个信息,即:“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法界的性是没有实在性,就是空性),一切唯心造”;它同样也给了我们另外的信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我们说心是道场。哪怕你这个寺院是合法的,哪怕你这个出家人是合格的,你如果心不在焉,麻木不仁……也不见得就是道场!即使是道场,也只是世俗谛的道场,不是真谛的道场,请大家注意!我们要完成的是真谛的修行、真谛的证悟,但如果没有世俗谛,就没有真谛;而只停留在世俗谛上,也就没有真谛!这是佛教徒需要明白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会自以为是,偏向一边而误人误己!

End

刘素云:什么是真谛和俗谛?

下面我想再说说悟真谛的问题,昨天那个大题目不有悟真谛吗?大家都知道,佛法有两谛,一是真谛,二是俗谛。什么是真谛?真谛就是佛亲证的境界,佛亲证的境界就叫做真谛,它是一佛乘。什么叫一佛乘?一佛乘就是叫人一

佛法的真谛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谒真谛寺禅师

谒真谛寺禅师◎ 杜 甫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赏析:首联写出真谛寺藏在云雾缭绕得高山峰顶。一来显出寺院的气象恢弘,高崖难近,暗喻

你不贪,苦就没有了

◎ 梦 参 一切众生在怖畏当中、衰恼当中、忧患无明的暗蔽当中,永远离不开苦难。不觉不知;也不惊不怖,一点恐惧都没有。火已要烧到身上了,苦痛切已,心不厌患,既不恐怖,也不发愁,也不求出离。形容什么?形容

不信是真谛

不 信 是 真 谛◎ 星 云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 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

法师就没有讨厌的人和事?快来看他们怎么样面对

网友:请问法师,一个人的一言一行真的很令人反感、很讨人厌,你说应该怎么欣赏他?学诚法师:感恩他让自己学到:不能这样做人做事。网友:在家、在单位或在其他地方,我们与人相处时,难免有好多看不惯和难以接受之

在日常生活中去悟道,去感受道法自然的真谛!

近年来,教内外一些道士、居士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无疑,静坐炼养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许多宫观名胜古迹都是开放旅游场所,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暇时静下心闭目打坐,为长时精神状态紧张的人

【星云大师】佛教的真谛

佛陀成道以后,第一次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讲说佛法,而其讲法的内容就是四圣谛,此即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转*轮。华冈学园是我仰慕已久的一座学府,今天我第一次来到贵校,我就以佛陀最初的说法──四圣谛,作为演讲的题

静波法师:透视方向,感受佛法真谛

学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当我们从佛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是由人和弗组成的。所谓人,是指所有人类的每一分子。学佛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做的事情;所谓

小乘佛法的真谛是什么?

其实就是讲苦、空、无常、无我这几个概念。为什么小乘法要讲这些呢?也就是说,讲这些有何用处呢?其实告诉你这些,是想说这个世间是苦的。正是因为苦,所以,才要“解脱”,而所谓的“解脱”就是出离苦海,不再堕于

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除了俗谛,我们也是知道真谛的。其实真谛和俗谛两者的关系是相对的,那么既然两者是相对的,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真谛围绕的核心是让我们出世的,讲的是出世法

净土宗的真谛与俗谛

缘起问题:目前弘法真谛强调太过而俗谛不足,应当加强俗谛世善方面的宣传,否则走向极端,可能最终导致与世俗社会脱节,真谛也弘扬不出去。有人存有如此认识与疑虑。二、净土宗真谛与俗谛的界定1、通常对真谛俗谛的

佛教徒除了俗谛之外还得有真谛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俗谛就是指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引申指浅陋的道理。世俗谛虽然无常变化,不能永恒;但佛教徒除了世俗谛外,还有真谛。真谛是空性

没有俗谛,就没有真谛

《华严经•世间净眼品》中说:“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其地金刚具足严净,众宝杂华,以为庄饰。”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就是这个道场在摩竭提国,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那个地方,有金刚宝座清净庄严

什么是真谛、俗谛?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二谛的,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

【真谛】是什么意思?胜义谛和俗谛的区别

真谛指从圣人觉悟的角度观察到的诸法实相,究竟绝对的真理,又叫第一义谛、胜义谛。圣智所知见的真实理性,离诸虚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变,故云“谛”。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区别世俗谛重在讲一切的现象是因缘和合

供佛八供真谛是什么

献供是佛法修习的一部分,有些寺院中所看到的供品是依传统方式献供的。这些献供不仅仅是仪轨的一部分,而是发愿服务众生的延长。献供是执与贪的对治方法。献供有其物质的意义,就是一个人献出他所有的有价值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