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6:也谈禅、密、净
2024-12-21 09:17

46:也谈禅、密、净

对佛学稍有研读便能明白,一切法门莫不是都以开悟见道、明心见性或成就法身为首要基础。禅、密、净从本质上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体说起来:禅是走觉门,即返其初(自性),净是定于一(佛号),这两宗的玄旨,都是治心的法要。密则身心皆转,以心为本,双管齐下。禅宗大德说:放舍 、离诸想、无所求、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即心即佛、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息念忘虑、心空境自空等,都是教人观心、返自性,息妄想,回到无心。净宗大德也说:念得佛熟,一切教理,都在里许。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一念中,止观具足。念极情忘,心空佛现。等,都是教人借一句佛名,平空万念我们凡夫是妄念不歇,但凡歇即菩提 。

念佛方法中的实相念佛,和觉照念,都是净中有禅,禅中有净。佛告舍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这是禅门以心念,非用口念,念法身无相佛,非念应身有相佛(持名念佛为念应身佛),念一切佛,非念某一佛,念自性佛,非念外间佛,故与净土所倡的念佛法销有不同。总之,成就者既可得常寂光土的境界(法身佛土),也可以到有形有相的凡圣同居土(西方极乐净土中也有凡圣同居土),或寄生于十方净土都可能。这要看修学者的因缘和精进的程度。

净土法门持名念佛是有想有语的念佛,是念应身佛,禅宗无想无语的念佛,是念法身佛(即实相念佛)。经中说:端坐念实相,这实相便是众生的自性,诚如修净土者念自性弥陀。诸佛的法身,无相之相,故名实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美好庄严,从终极上皆是虚妄之相,最终还得离弃,往生只是今生的目标,而终极目标是为了成佛,西方极乐净土还只是一个成佛的中转站。可知释迦牟尼教念应身佛是为行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过,末法众生若不懂或无机缘得实相念法身佛,千切还是应当照旧持名念应身佛,仰仗阿弥陀佛之本誓愿力,先到西方极乐净土为最佳选择。因为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果报已经非常殊胜,等于是已进了成佛的保险箱 了。

密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在传承上的纯净和完整,非常严格和严谨,流变的可能性最小。修密是要下大功夫的,一旦接受根本上师的灌顶和法要后,他将对我们负责到底,上师即是三宝的化身,同时也是这一法脉 所有佛菩萨及大成就者们的载体 或体现者,上师将对我们实行严格的因材施教 ,我们仿佛接通了无始以来法脉 的某种网络 了。在这么一个庞大而系统的信息场、能量场中,我们得到的加持将会非常殊胜。由于密法兼修色法 ,使用咒语频繁,又视追求即身成佛 为最高目的,许多人则以为一生中完成法、报、化三身成就不可思义,便随意谤毁密法,这实在是犯了很严重的口业。其实修行者只要如法 ,敢于勇猛精进的话,一切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试问,那《法华经》上的龙女不是即身成佛又是什么?要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在于缘起的方便妙用,在于我们的心。

在显教的朝暮课诵中,仍有许多密的成份。如楞严咒、大悲咒、、午供、蒙山施食等,皆是佛咒。当初佛讲经说法,往往兼说咒语,可知佛是显密兼施的。况且密宗的经典,仍旧是在说般若之义理。如《大日经》说: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与《楞严经》所说又有何差异呢?又说:虚空是菩提,无知解者,亦无开晓,何以故?菩提无相故。。又说: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此等悲为根本,方便波罗密满足。 这些文句同显教经典所言有何质的分别?密教经中之有义理,亦犹显教经中之有咒一样,说明显密本是一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仿佛是修密不过是报了两个志愿,第一是即身成佛,第二个往生净土(包括西方净士)。而修净土是只报一个志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无论怎样,到最后都是为了成佛。

密宗中的理具成佛,与显教亦无二致。如密宗所云:诸佛理智,于凡夫身中,圆满具足。而禅宗马祖道一禅师也说: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者,是名正信。又如在《如来藏经》中,佛告金刚慧言: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疑恚,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可知密禅教派各宗,对于众生即佛的见解也完全相同。

当然,话我们还得说回来了,从当今末法众生学养和知障等个人及时代的综合因缘考虑,一般情形下,普通众生别说对佛学实修实证了,可能在义理上都是难以接受或解悟的,因此虽然般若经典是大同小异,都强调诸法皆空,法法平等,但单独对于念佛一法,释迦牟尼曾特别地告诉过善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下至一称南无佛陀大慈悲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穷极生死际,善根无尽的时候,在天人中,恒受富乐,乃至于最后得涅槃。可知念佛法门同我们末法众生非常相应。许多禅门和密宗大德也是主张多念佛的。念佛以修意根为主,一个人意业清净了,身、口二业自然清净,修学便已得大半。如果三业不净,怎么出离得了六道轮回?佛说过:不求西方三世怨。 因此,末法众生想入佛门的或已入佛门的,在没有机缘修习其它法门时,最好老实念佛,以修净土为首要。净土法门既方便易行,果报又很殊胜,既可专修,也可兼修,就看我们是否相应和用心了。

讲到净土宗念佛,我们也应该看一些不良现象,由于净土法门一直在人口众多的汉地流布较广,因此其修学成功的例子也相对较多,这本是件非常殊胜的事。然而,由此也引得一些学净土的人总是跑去说人家修密法的易入魔 ,什么修密弄不好就是魔密 ,什么大根器才能修密法等。反之,也有一些修密的人反过来又对汉地显教评头论足,声称密法最殊胜,中下根之人才去修显法。其实,佛早说过万法无有高下、优劣。为什么佛弟子老要作这些言论呢?再说,佛门什么大根器小根器之说实乃方便权宜,若说法缘或是更为妥贴一些?诸行既然无常,所谓根器更是无常,随时随地都是我们修学的新起点呵。

况且,大根器人具体该以什么为标准?是谁制定的标准?我们敢保证自己的知见同佛世尊的一模一样么?依我个人对佛法的理解,对佛法有坚固信心,愿意如法努力修证,坚信自性是佛,就是大根器。如果对佛陀的教育没有信心,对佛法义理不相信,不乐意认真如法修证,盲修瞎练,管我们修显修密,谁都可能入魔 。再说,根器亦在因果无常之中,就象大学里修学分一样,我们昨天小根器,只要我们踏实努力,哪怕笨鸟先飞,我们的积分够了,起跑线就会变高,我们就是大根器。

客观地说,修行是以心法 为最重要,而以心法 为本,兼修色法 为最殊胜。但专修色法 则永远不可能究竟圆满。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切(著名的密法金刚上师)说过,显教是从心法的修持下手,可以说把握住了修行的重点和关键。而密乘在修持心法的基础上,也修色法(色报身,气、脉、明点等),是两者配合起来修持。修行方便不一样,最终的目的却是一样的。

如果修行人不明心法,只重色法,即是普通外道气功。外道的气功只知道色法(生理、气脉等)的修持而没有心法的修持,其对色法的修持也是由执着心所臆造,虽然一些方法与义理也会依佛傍道,其最终结果只会是烦恼越来越重,甚至出偏着魔。因此魔与不魔,不在于概念符号上的佛或道,更不在于什么净与密,而在于是否以心法为根本(色法是方便)。

修净土法门的佛弟子,恰应好生感恩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所发大愿,是这悲智双运的愿力的加持,帮助了所有持名念佛的人,因这一善念、净念 就有不可思义的果报,已是布满密行 的不可思议的殊胜法门(足以说明密净是一体),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区别密与显呢?什么净什么密,不都是佛法吗?对于任何一个乐意入佛门,依正法修行的人,我们无论人家选择什么法门,我们只能随喜,切莫说短论长。反过来看,密法修持最上乘的虽然是即身成佛 ,但从相对数量上讲,比例毕竟较少,连著名的宗喀巴大师也是在中阴身得度的(人从命终到下一次生命开始的中间过程叫中阴身),因而大多数仍视往生净土为其保险的去向(不仅仅是西方净土)。

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能往生成功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殊胜果报了。因此,修密法者也无必要对汉地其它法门评头论足。反之,修净土者也别以为真进了保险箱无论修什么法门,对于一个不如法者,别说即身成就或往生净土,恐怕连保人身也是很勉强的。佛弟子无论修什么法门,只应该自己专心一志,如法修证,跑去同别人打嘴巴仗是无益于修行的。

对于初学者,如色法上老是无所修证,身体不好,生活中不能受用受益,凡夫心自然会散漫、退转。反之,我们修密法如仅是为了身体好,禅定功夫高,出神通,不重心法 ,我们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成就,还极有可能造业、堕落。显密原本是一体,显中藏密,密依显而作相状。所谓心法与色法不二,互为依存,互为作用,气定神闲,心安身才安,意即是气,气即是意,只是侧重点不同,到最后都是一回事。念佛功夫高的人,念经能心无二用的人,身体肯定健康,气脉也会通畅,功夫渐深,也能当下证果。况且,密法中的一些修持方法,同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净土很有渊源,同净土宗自然就不可分割。

大乘的经典中说:缘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缘起。凡夫以缘起为实有而枉受轮回的种种痛苦。佛菩萨体悟缘起的当下即是性空,并以缘起为妙用广渡一切有情众生,不轻舍一众生才是大乘菩萨道由是我们的传法或言论的不妥,引起众生误解、误读或谤毁了佛法,我们即是至少犯了菩萨戒。在98年,喇荣五明佛学院金刚萨垛法会期间,晋美彭措法王(法王如意宝)曾经在四众弟子面前说过(大意如此):我由于弘扬宁玛巴教法,宣说大圆满的殊胜,无意间接地贬低了他宗,故此我也时常念金刚萨垛忏悔。如果是我的弟子,不仅不能诽谤他宗,甚至连外道都不能诽谤。我们应该明白,这位著名的密宗大德自然是不会真正贬低他宗的,但一代大法王作此示现,一是其自身严谨严格所致,其主要目的仍然是在提醒大家要依法修证,要少造口业。

End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教与佛学

佛 教 与 佛 学◎ 罗 颢任何宗教都是以它独特的教义决定其性质特征的。教义是宗教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最为精致、渊博。佛教数义的范围通称为经、律、论三藏,三藏是佛学的基础,它既是

也谈出离心

也谈出离心◎ 善无疾(尼) 修行当中,有三个最重要的条件:出离心,大悲心与空性见。其中,出离心位居榜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什么是出离心,为什么出离心是如此重要? 1996年有一个风靡全国的纪录:

佛学之中国化

◎ 钱 穆南北朝佛学,北尚禅行,南重义解。周武毁法,北方禅宗亦避而至南。所谓佛学中国化运动,亦至是始成熟。其后禅学崛兴,则全以南方为策源地。举其要者,则有天台、华严、禅宗三家。今若以魏晋南北朝佛学为传

佛学与中医学

◎ 耿刘同佛教医学的东渐是以佛教为契机的,传教者以医疗活动为传播手段之一,在民众中产生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推进佛教的传播;而接受者在原有的医疗保健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因此,借医弘佛在某种

佛学认识论

佛 学 认 识 论◎ 楼宇烈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佛教时,他本身也是个异端,因为针对当时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提出来的,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个外道,佛教修行当中的八正道很多都是针对外道而言的,所以永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二、佛学一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佛学一瞥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d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六、佛学鸟瞰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赞》佛学鸟瞰亲爱的朋友们: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七、实相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实相各位敬爱的朋友:今天从时代广场过来,看到两旁路上挤来挤去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匆匆忙忙的形色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一、五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五眼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心理学相遇佛学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一代佛学家吕澂于凌波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

陈兵: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

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西方文化的强烈冲撞,中华传统佛学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如何适应时势人心而继承革新的问题,突出地提到了热心弘法者的面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佛教革命的

陈兵:佛学对人类认识能力与认识方式的考察

佛学研究真实,不是一味朝外看,把真实作为孤立的客体去研究,而是从缘起论的立场出发,首先对人认识真实这件事本身作客观、全面的分析。这是佛学真实论最为重要的特质。从缘起论观察,人认识真实,是处在认识主体与

陈兵:佛学对真实的界说

佛学真实论,在印度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等论典中,阐述最称细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品》分真实义为二种、四种。二种者:一、“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略称“真实性”或“如所有性”,指一切现象普遍共

陈兵: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

佛学养生

佛教认为,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种:一、为四大不调。即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 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则会全身发热,大小便不通;风大会引起肺闷,气急呕吐;二、贪瞋痴毒,贪是对于自己的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1:真实不虚话“往生”

41:真实不虚话往生往生有活着时往生和临命终时往生两种。这方面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及亲自见闻者都比较多。科学目前还无法确切地做出解释。所谓活着往生,即是指修行者无病无疾,身心安康的情况下,提前预知自己往生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5:解悟空性很重要

45:解悟空性很重要所谓证悟空性者已是开悟了的大德了,可见学佛之人一下子就能证得空性的人并不多。对于般若空性,许多时候我们只能是望文解义,尽量保持正确的知见,用以观照我们的生活和修行,使之勿要产生太大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3:做功课有何要领?

43:做功课有何要领?修密法,参禅打坐,念佛读经等等,任何方式、方法开始都是为了入静习定,人在禅定状态中才容易开慧证果。修习禅定的心要只有一个:止观双运(注:在此仅是一种狭义而表浅的说法)。一般来讲,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7:修行的本质

47:修行的本质真正的修行就是如法修行。在于五蕴、六根、六尘所对应的点点滴滴。在于起心动念,当我念头起来,晓得此念头错了,马上把它改正和终止。这个念头,我是利己损人?我这念头起来是贪、嗔、痴、慢、疑?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

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我们常说的佛法即是指释迦牟尼佛所传下的法。但过去未来,一切佛法的核心要义又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胜义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示现。一切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皆由般若波罗蜜多生出 。释迦牟尼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8:必须走的“中道”

48:必须走的中道所谓中道,即是不离不著,不落两边的意思。在世俗中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意思非常接近。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世上没有非此即彼的事相。对于修行而言,中道在修持用功上,即是中观,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6:也谈禅、密、净

46:也谈禅、密、净对佛学稍有研读便能明白,一切法门莫不是都以开悟见道、明心见性或成就法身为首要基础。禅、密、净从本质上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体说起来:禅是走觉门,即返其初(自性),净是定于一(佛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6:存在的“实相”

6:存在的实相所谓存在的实相即是大空性,是真空与妙有同体不二,是一切存在的本际或本然。佛门勉强以相呼之,仅是为了顺应众生的世俗习惯。从义理上来讲实相有三种含义。第一是指真如空相。指它的本然之性真实不虚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本书的缘起

本书的缘起(前言)在这里,我要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本人法名妙泽,公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长在贵州。一九九0年大学毕业。于1999年开始修学佛学,现为自由职业者。或是某种层面上的因果使然,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