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
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
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你会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
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竟然有这样的人,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
可这世界上偏有各种各样的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如果碰到一个奇葩,就要生一顿气,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空船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
你被同事绊了一跤,就要想,他一定是无意的。
当你被一些垃圾人伤害的时候,不要想着去报复,更不能沉溺于痛苦之中。
要把这一次的伤害当作一次空船事件,你是被一直空船撞伤了,而非是一个人有意开着船撞你。
只有这样,你才能尽快地从愤怒和痛苦中走出来,尽快完成创伤后的自疗自愈,也才能不断放大自己的格局。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这与空船的故事如出一辙。
空船,虚己以游世。
庄子说,对面一条船过来了,船上的人没控制好船,撞上你的船,这时你很可能会生气。
但是如果那条船上没有人,是个空船从上游飘过来,你还会生气吗?
庄子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意思就是不要太自我、太自私、太把自己当回事。
End
净界法师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我对你们讲:不论你是拜佛也好,念佛也好,礼忏也好,诵经也好,就是要把自己的脾气改了。有脾气的人就是苦,没有脾气的人就是快乐。有脾气的人就有烦恼,没有脾气的人就常常欢喜。这个脾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好像人
◎ 无 心一个一度迷茫的青年找到禅师,问:大师,有一件事使我整夜都睡不好,我感到很迷惘,希望你能帮我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禅师听后,没有说话,青年继续说: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肯定有所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
孝,孝为德之本!中国人被人家认识的第一点就是孝道。孝道为先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要谨慎遵守的,因为别人会以此为切入点来了解你。懂得孝道的人都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变成好事情,统统可以变成好事情。什么叫做孝顺
所以学《弟子规》以后,把别人放进心里头,其实不要著急,不要有太多的我的想法、我的意思、我的习惯、我的观点、我的理论,都要放下,把所学的这些东西放下,一心为别人、念念为别人,机会就会来到身边。什么机会?
我给大家开一张保证书,在落实《弟子规》的过程当中,有一点我敢跟你保证,充满了喜悦之旅,《弟子规》之旅就是喜悦之旅,喜悦之旅一种喜悦的旅途。别提多高兴了,因为你心里有个主张,人有了依靠这种感觉,这是花多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 石 纹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更被誉为四大译师。他们的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对中国的哲学、美学、语言,以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邃的影响,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
六十正理论释【龙树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释,任杰译汉】六十正理论释圣龙树菩萨 造颂甲操杰大师释观空法师讲授并校正修改任杰译汉科 判六十正理论释科分四:甲一、造论之前礼赞分三:乙一、礼赞的所为羲乙二、略义
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最大的快乐就
01、古人云: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多少炼丹赤子穷精竭神,搜书稽籍,特别是近二十年的气功热潮使得人们对未知世界关心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气功进入了低潮,求知却永远是高潮。然而能够得真传一句话却真不容易。
放下是一种解脱、一种顿悟;放下是心态的选择,是生活的智慧。学会放下,压力、烦恼、敌人、痛苦等自会减少很多。学会放下,人生才精彩。一、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
看不惯是境界太小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
一个人,一旦领悟了这五句天机,必能苦尽甘来,大器晚成。一、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懂得爱别人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庄子翻译:道不欲杂,杂则繁多,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
人生是一条长长的路,慢慢走,才能看到风景。生活像一方古老的石磨,慢慢碾,才能闻到香气。最舒服的日子,就像碧波摇晃的小船,也像雨滴激起的涟漪,一圈圈荡开,轻轻得,慢慢得。一、人生最忌用力过猛自古人生最忌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有人澎湃,有人干涸。生活不过一段前行,有人顺遂,有人坎坷。也许你曾感到困惑,也许你曾深夜泪落,但世界从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画作。一树花开,一树花落,处事要靠自己摸索,无人能替你感受,替
先秦诸子时代,当所有人厮混名利场时,只有庄子在野外淡定地玩泥巴。作为穷光蛋,他擅长挨饿,饿到借米吃还坚持耍刻薄。他是唯一的超脱者,世界想和他谈谈,他懒得理睬。钓鱼是《古人装X指南》中第一条行为规范,姜
10.28日发生的重庆公交事件中,刘某因为错过了一站路,情绪一时失控,与司机发生争执,导致公交车坠河,让一车十几人失去了生命。这其中有老人,有孩子。冲动是魔鬼,不稳定的情绪伤人伤己,控制情绪是一个人最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互相之间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淡淡相交得长久淡淡相交,浅浅欢喜,聊得来,说得开,不掩饰,不累心,这是一种舒服的
修得平常心,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庄子讲了一个故事: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的职业是削木为镶。镶
01一个人难免会对周围的一些事物看不惯。当看不惯别人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其实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标准强加给别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看待事物,别人也应该用这个标准来看待事物。殊不知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
我们学习了太多如何与人相处的教条,却忘记了最为根本的一点,即如何与自己相处。一个不会与自己相处的人,也一定不会与他人相处。我们经常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实最重要是的人自身的和谐。我们的内心有无
1.不生气:面对非议责难诽谤,执着求道一无所动有一个成语呼牛呼马,意思是别人辱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讲的一个故事:有一个自认为博学的人,名叫士成绮。他经常听别人赞叹老子具有超然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就是照看好这条命,安顿好这颗心。每个人都有一条命,一颗心。这条命是父母给的,也是我们在世上生活的基础,我们要保证它的健康。而身上的痛苦会影响生命整体的质量。这颗心是自己修的,我们得
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1阴阳在人体内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看来,阴阳在人体之内各有其不同的功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白话注解】在不同的世间,什么人最富有?什么人最贫穷?慈悲的母亲依然健在,儿女可以常伴膝下,这就叫富有;慈悲
不知道,你有没有去想过,拉开你和别人差距的,到底是什么?30岁以后,我越来越感受到一个道理:真正让我们落后于别人的,可能不是你的脸,也不是你的学历,而是你的脾气。前两天,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因为提前
中国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在内涵上是否有严格的区别,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在此所言中国佛教的近代化主要是从时代性上立论的。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专制主义,普及民主与科学之理念,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
任何宗教组织都有其超越凡世的一面,也有其涉世的一面。佛教也不例外。它分别彼岸和此岸、理想的极乐净土和现实的污浊尘世,诱导人们绝尘弃世,入佛超凡。至于此岸世界的芸芸众生是否真能超越现实的茫茫苦海而达庄严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高振农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成立的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除了首创天台宗,对后来相继成立的中国佛教各宗派都有巨大影响外,其最大的贡献是一生写下了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在佛教看来,人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意识的活动,不仅能认识外界事物,同时也能对五根活动所得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认识分析。此六种对象是认识的六种外界知识,佛教称为“六境”。它们与“内六处”一一对应
有一部分初修行的人认为,习禅一定是在深山古洞中,两腿一盘,双目紧闭,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世间世事,与生活分离,与大众隔绝,是为修禅。殊不知真正的禅修是不离见闻觉知的一切日常生活的。若离日常生活,则无禅修
略谈禅定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始刊于《禅》创刊号)一、禅定在佛教中的地位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要成佛就离不开禅定的实践。禅定的实践又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和具体方法的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又离不开一个信字,没有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态。在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当中,四大菩萨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这四大菩萨尽管在学理上是平等无别的,
一、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伟大理论创举,也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最彻底的实践。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有
三性说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
法相宗宗的主要理论为三性百说和惟识说。三性是惟识宗对世界本质的分析,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普遍地观察思量,执着度万法为有,生出种种分别,而不知万法的虚妄性。依他起性指万法依各种
律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等为基奉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它把如来一代教法判为三教三宗。三教是性空教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