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那袈裟飞起像浪花
2024-10-04 09:32

林青霞

我应该很专心的跪下磕头再站起来,跪下磕头再站起来,就这样连续做二十分钟,心里要想着该忏悔的事和该感恩的事。开头我并不很专心,眼睛往旁边一瞥,见到一双轻盈的脚步从我身边走过。那袈裟飞起,就像浪花。我呆住了,心里赞叹着好美!好美!那是圣严法师。当年他老人家七十好几,也跟我们一样的跪拜,他的专注和真诚让我动容,后来他说他是对他师父感恩。

大约是八年前,我发觉我这个人太计较,总以为别人应该理所当然的对我好,而经常让自己很不开心,也影响别人的情绪。所以我决定去修行。我想要有包容心,也想让自己肚子能撑船。

我回台寻找大师,很幸运的,在因缘际会之下,我有幸见到圣严法师,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佛法、不谙规矩,见到师父竟然跟他握起手来,后来发现所有佛教徒都是以合十来打招呼,我暗忖当时一定让周遭的人大为紧张。

在见面的一个钟头里,我只问了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禅,因为始终认为禅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师父说只要坐三天禅就什么都知道了,我正在考虑的时候,师父连说了三次,于是我当下就决定坐禅三。

上山的第一件事,手机就给没收了,在没收前我赶快打个电话给女儿,告诉她我将有三天不跟她通话,这才放心。在三天内我要和其他九十九个人昼夜相处。不准化妆、不可看书、看电视,要睡大通铺。晚上十点钟睡觉、早上五点钟起床。这下可惨了,平常我在这个时候可能还没睡,还好我偷偷带了六颗安眠药,一天两颗,总算解决了睡觉的问题。

晚饭之前,每人分获一个号码,暂时不用自己的名字,各人根据自己的号码坐位置、拿拖鞋和睡床位。这是要我们放下自我。在大堂里先对着大佛跪下磕头再站起来,原来这个作用也是为了消融自我。

吃饭的时候,师父很温和的一句一句叮咛,要我们心无旁骛专心吃饭,好吃的时候不要高兴,不好吃的时候也不要讨厌。要感恩这食物是经过很多人的辛苦才到我们的嘴里。吃完饭用一碗清水将碗碟冲一冲再倒回碗里喝下。

饭后离座时要双手迭起,放在胸前,慢慢起身,顺序走出饭堂,手里就像捧着一尊菩萨,内心里什么都不能想,也不可以自己对自己说话。我静静的坐在石头上,对着大山和星空,突然听到一阵很美的声音,我寻着那个方向走去,原来是一位女菩萨跪在那儿,一面敲钟一面念经,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好喜悦好舒服。

第一天早起,吃完早饭,我们坐在大堂里听师父开示,师父教我们如何打坐和拜忏。一天内有许多开示和打坐,师父谆谆善诱,我们密密抄经。

有几句真言,在我生命里最不可承受的痛时,因为用了它而顺利过渡。人世无常,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常把这些话送给朋友,他们也因度过内心的难关而感激我。这几句真言是: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当你遇见一些事时,你不要逃避,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对它,然后你必须接受那已成的事实,好好的处理它,处理完后,不要让它占据你的心,必须放下。

师父的心愿是想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

第二天我们学行经。有慢经、快经和自然经,行慢经时,双手轻轻握拳,每一步路是脚掌一半的距离,要走得很慢很稳,这叫步步为营。快经的步伐可大一点,双手自然下垂,但是要走得很快很快,自然经则要全身放松的步行,看似简单行则不易。走完后感觉好舒畅。

第三天是要我们做到感恩和忏悔,我们就像开头讲的那样拜忏二十分钟,心里要为这一生中所有该忏悔的事忏悔,对这一生中所有该感恩的人感恩。很多师姊、师兄泣不成声。我听到一种平和的声音:要用情操,不要用情绪。那是师父的声音。

三天很快就过去了,这三天的课程让我一生受用不尽,我对父母、先生、女儿、朋友,甚至整个世界感恩。对该忏悔的事,想办法补偿。减少了自我感。少了计较,多了回馈。人也快乐起来。我觉得这三天里,学到的比三年甚至十年还要多,最难得的是我找到了内心最深层的宁静。

师父是个智者也是个哲学家,我对他是感恩!感恩!再感恩!

End

支遁——袈裟下的名士

◎ 孙昌武中观教理是鉴于大乘般若思想主张我、法两空,荡相遣执太过,修证失去依据,提出有、无双遣的中观教理。《中论》里有两个偈。一个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另一个说:诸世间可

那袈裟飞起像浪花

林青霞我应该很专心的跪下磕头再站起来,跪下磕头再站起来,就这样连续做二十分钟,心里要想着该忏悔的事和该感恩的事。开头我并不很专心,眼睛往旁边一瞥,见到一双轻盈的脚步从我身边走过。那袈裟飞起,就像浪花。

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如瑞法师袈裟是梵语,华言有坏色衣、不正色等义。依律所说,袈裟有青、黑、木兰三种颜色。青色是指染成类似青铜的颜色;黑色不是正黑色,而是用一种黑泥染成的灰色;木兰色是用木兰树皮染成的赤黑色。这些颜色不是通

袈裟下千年的承诺

袈裟下千年的承诺,九朝天子命,十世状元才,今生遇正法,披得福田衣选择了一条清净无悔的路,是宿世因缘,也许是对佛陀的许诺,是对自己的负责若以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修行是一种心境体验,

袈裟之功德

袈裟之功德◎ 海 涛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悉予守护,使此安宁。佛曾告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

袈裟背后的艰辛

袈裟背后的艰辛◎心即佛 一位法师到外地弘法,一路上电话不断,于是法师感叹事务繁忙,应酬太多。旁边一个人突然说到:法师啊,还是做一个小和尚(清众)清静些。法师却说:万万不可。现在小和尚也不好当的,出了家

在家人披袈裟的果报

◎ 善 言在佛门里,袈裟是代表佛陀的传承,袈裟所代表的就是佛法的正传。所以没有受过戒,是不能披袈裟的。尤其是在家人没有受过出家戒,不能随便乱披袈裟。有一些在赶经忏的在家众,他穿着出家人的袈裟,既没有佛

为什么和尚圆寂后不能穿着袈裟火化?

别解脱戒,命终以后就没有了。所以说比丘命终不能穿着袈裟火化,只能穿缦衣,因为命终之后不是比丘了。世间上有些人着相,本来是居士,他命终了,还要求给他现个出家相,头一剃,甚至于穿袈裟,这个是不行的。戒律要

袈裟的具体介绍是什么

颜色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复举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与绯、

不同颜色的袈裟代表什么含义

不同的袈裟颜色并不代表什么特殊的意义。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

袈裟有什么等级划分

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复举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与绯、红、紫

袈裟的含义是什么

“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

袈裟是什么意思

袈裟一词,本身就不是衣服的意思。袈裟是梵语,是不正、染、浊、杂的意思。所以只要是不正的、杂乱的、染坏的都叫做袈裟。很多东西都可以叫袈裟:出家人托钵乞食,那个饭就叫袈裟饭,因为那个饭是很多人供养,夹杂在

袈裟之间有什么不同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

袈裟的款式和颜色有什么要求

古代丛林,僧众出外云游参访,必须具备衣单和戒牒才能到寺院挂单。因此,《敕修百丈清规》云:“将入丛林,先办道具。”道具即衣单僧物,是资生办道之具,包括三衣一钵等头陀十八物。其中三衣即九条衣、七条衣、五条

袈裟的正确披法是什么

袈裟的披法: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露右肩披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1、一般情况,裸露右肩,表“清净”。古印度,以漏右肩为清净,所以,流传至今,

为什么袈裟的颜色不一样

1。佛法传入中国近两千年,佛教僧侣的衣服,根据佛的制度,限于三衣或五衣。三衣是安陀会、郁多罗和僧伽黎。安陀会是五条布缝成的衷衣,郁多罗是七条布缝成的上衣,僧伽黎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五衣是于

什么是袈裟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