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老师:“五方佛”的秘义内幕
2025-01-16 13:38

我们要了解,大乘佛法告诉我们,这个宇宙无论哪一方位,所谓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等等,十方三世都有佛,处处有佛,每个人都随因缘、业力、性情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学佛、念佛因缘的差别。

譬如我们对五方佛的观念。我们看到法师们放焰口,或修密宗时头上戴的帽子,或绣或绘着五方佛,也就是中央毗卢遮那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注意啊!别的地方都讲空,只有北方讲不空,不空是什么?不空就是有嘛!根据《华严经》的道理,一切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换句话说,十方三世诸佛就是一位佛,乃至一切众生,也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

以道理来讲,宇宙万有自性本体的功能就是一个,它起用而变化成万相。因此,以《华严经》的密教道理而言,释迦牟尼佛等等,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包括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药师经的济世观》

------------

怀师: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是算命、看风水的阴阳家,中国人用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就是相当于佛学的五蕴,这其实也是个比喻。东方属木,为什么呢?因为生命力最强的是草木,生生不已,就像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所描述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木具有很强的生发力量,我们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首先出现的就是草木,就连从一千多年前的坟墓里挖出来的种子,经过培养,还能重新发芽成长。木属于行蕴,代表那股生生不已的力量。

南方属火,火属于想蕴;北方水属于受蕴;西方金属于色蕴;而中央戊已土属于识蕴。

中国阴阳家有两句话:“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五行皆藉土,九宫八卦不离壬。”这是地球文化,土能生长万物,含藏万物,识蕴也有这个功能,所以识蕴属土,这是听到他们的比喻而联想起来的。

李居士:五蕴也叫五阴,老师刚才说行蕴代表了那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似乎代表的是“阳”的那一面,而不是“阴”的那一面,那为什么不叫“五阳”呢?

怀师:在佛学里,修持没有成就以前叫阿赖耶识,叫作众生的妄心,那是阴的一面;而修行成佛以后,就不叫阿赖耶识了,叫如来藏识,那就是阳的一面了。

修行并不是断了什么,而是回到本来。五蕴是对凡夫众生讲的,成佛以后就不叫五蕴了,叫五方佛,这是密宗所用的秘密,现在都给你们讲透彻了。

空本身就是有,空就包含了一切,能生一切万法。密宗自己认为比显教高,其实密宗是佛涅槃后,佛弟子们中的一派,他的修法属于“一切有”部。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认为空、般若第一。这里要特别提出来的是,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唯心的那个作用是不生不灭的,唯物的也是不生不灭的。这个秘密《楞严经》里有讲,以后我们作总结论的时候还会提出来讲。

你转识成智成佛以后,色蕴(金)就变成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在西方极乐。行蕴(木)则转成东方琉璃世界,东方药师佛和阿閦佛在东方琉璃世界。想蕴(火)变成了南方宝生佛。受蕴(水)变成了北方不空佛。而识蕴(中央)则变成了毗卢遮那佛。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的一切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所以释迦牟尼佛,乃至阿弥陀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而已。真正的佛,总体的佛,就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是色界天成佛的,是报身佛。所以说唯心可以成佛,唯物也可以成佛,不过要真正转物就需要真功夫真本事了,所以说学佛是一个大科学。

这些都是大秘密,是佛学的内幕,现在都替你们揭穿了。大毗卢遮那佛的密宗修法是最大的一部,包括了日本的东密和西藏的藏密,中国翻译成大日如来,日本人就拿大日来炫耀自己。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

假定以我们地球做中心向东方走,无量无边的世界,有阿閦佛、药师佛。药师佛的世界无比的庄严,无比的清净;南方有宝生佛,非常光明照耀;西方有阿弥陀佛;北方不空佛,不空哦,没有空;中央是毗卢遮那佛,是总体的佛,这叫五方佛。和尚做法事头上戴的帽子,就画有这五方佛。

密宗所谓密是最明显的道理,然而最显易之理自己不懂,这才是真正的秘密。显教修法大半走“去恶为善”的路线,舍妄念、烦恼而求证菩提的空性,然后用空性菩提去转习气。密宗之秘,在于“烦恼即是菩提”。学佛与成佛,没有舍弃哪一点,当下我就是佛,不增也不减,本来就不增不减,不需要你舍弃哪一点,空掉哪一点,所以显教讲空,在密法看起来,也只是一个方便而已。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众生的自性,本来具足一切法,因此学佛修法乃至成佛,决不是舍弃了任何一点,更不需要舍弃妄念而证菩提,因为妄念本身就是菩提。何以故?妄念、烦恼的自性本身就是非空非有,因其不能真实存在,所以它非有;因其能生生不已,所以它非空。显教某些法门是抓住一面,舍恶而取善,舍有而取空,或舍空而取有。密法同华严宗一样,是合一的,圆满的,不取不舍,不增不减,众生本来是佛,要你自己信得过。

就显教的理来说,要去除贪嗔痴慢疑,断惑才能证真;就密教之理来说,非增非减,非取非舍,自他不二,知五毒本身就是佛性,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转识成智,是由凡夫转成圣人。密宗转都不要转,凡夫即是圣人。

知道嗔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转成东方不动如来。 (大圆镜智)

知道贪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转成西方阿弥陀如来。(妙观察智)

知道痴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转成中央毗卢遮那佛。(法界体性智)

知道慢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转成南方宝生如来。(平等性智)

知道疑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转成北方不空如来。(成所作智)

所以,佛法中有这门密宗,密就在这种地方,转不过来,理证不到,修持不到,信不过,那就很糟糕。懂了一点密法,把这些看作空洞理论,没有去修证到,以为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便去乱用贪嗔痴慢疑,自己反而落因果下地狱不能自救了,很严重。

因此,密法真的说便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切凡夫人心的根本就是佛性,证得到、见得透、信得切,当下就转。所以密宗人说禅宗是大密宗,其理由在此。这个法门秘密的重点就在这个地方,并不是说方法上有秘密,方法上有秘密那是花样,只能算是方便而已,身上的气脉、发光动地等都是方便,不是真正的秘密。我几十年来,素来不肯传这个法,因为世上真正的密宗大法,没有几个人有资格学,一般人一提到密宗,神秘观念就来了,这已经没资格学密宗。

问:密宗的修法不像显教需要断惑证真,而是即烦恼是菩提,贪嗔痴慢疑即是五方佛。那么五方佛与五蕴又有什么关系呢?

怀师:《心经》告诉我们,“照见五蕴皆空”,一般人总认为空掉了五蕴才能成佛,密宗则不然,密宗从果地修,认为五蕴就是佛,五蕴就是五方佛,同贪嗔痴慢疑一样。

由此,大家需要了解,《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有个秘密在此,你们般若不够,所以不能见道,不能成佛,是你“照”见五蕴皆空,哪个“照”在照?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不空了,五蕴就即身成就,都随你那个“照”而转的。把这个道理弄懂,五蕴即成五方佛,就好修法。换句话,身心的本身就是佛。

为什么说五蕴同五毒立刻就是五方佛?这个理要去参,不是听懂了就是,你们根本还不懂。为什么显教说想蕴一切都要空?为什么密宗要用观想?为什么想蕴与无量光配合在一起呢?这些参透了,白骨流光道理也都融会了,一点贯通了,参透了一层,你的见地就跃进一大步,足见理不参透不行的。

任何法门,任何宗派都是这样,任何修法都重见地!见地就是理!见地不透不行。你说我们净土讲信就够,信才难呢!不穷其理,统统变成迷信了。真正的净土岂止三经一论!华严境界全部都要参透,所以全部八十卷《华严》,开始由信转入,最后才归于净土。为什么把净土放在最后?足见此信之难。换句话,一切佛法成就都是真净土。要把这个理搞清楚。

五种根本烦恼为什么立刻会转成五方佛?比如想蕴,妄想最厉害了,妄想也是想,三十七道品也是想,般若境界也是想,五遍行中的想与思都是想。想转成佛怎么转?不需要转,想就是他,是嘛!念佛本来他在念,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众生想的业力所造成,所以观想成就是会造一个国土,但是怎么叫观想成就,这同妄想不同,这就要参了!你们不参,但信得过吗?信不过,对外尽管吹,对内自问:唉!我毫无成就。这信都靠不住。为什么大慢可以成就南方宝生如来?南方琉璃国一片光明又代表什么?都没有参究!如果把这些话头参通了,或参通了一点,所有密法修持的成就就不同了,你以为密宗不要穷教理?开玩笑!

密宗传到中国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就没落下去了,你看唐代至今的密宗堕落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会搞成这样呢?好奇、迷信!喜说梦话、谈功夫!越来越神经了。密宗是个大法,但越来越没落至此程度,因为大家不肯穷理。所以今天我很沉重、很严重的告诉你们。

End

李叔同的两位老师

◎ 金 梅李叔同在津门修业期间,有两位老师,对他日后诗词书画和篆刻等艺事上的成就,影响较大。一位是赵元礼,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一位是唐静岩。关于赵元礼(1868-1939)的事迹,《城市快报》已多有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刘素云: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

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版作者:褚小帅第一部分:引言净空法师在讲经时说:刘素云居士,一张一小时的光碟,一天反复听十遍。我老实交待,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完全没想到自己也要这么做,

刘素云:刘素云老师法语摘录

刘素云老师是学佛人的好榜样,是真正的佛弟子,她“老实、听话、真干,”十年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两死一生”。身患绝症死路一条;死心塌地一心念佛,战胜顽疾十年成就,念佛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