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二十九章)
2024-12-21 12:16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二十九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二十九章 朗朗空中罪福明

上次讲到但遵教行者,依法不依人,无不证果,这个问题还没有答覆完。

依法不依人自然可以证果,这是引用佛经上所说。大家要特别注意!后世学佛多半是依人不依法,很多人拜老师、拜师父变得情感化,以老师或以这宗派为主,把正法忘了,这是很糟糕的。我们学佛对老师当然要恭敬,但不管哪一位老师,要看他讲的是否适法?合不合法?

依智不依识,真正的佛法要用智慧求证,印证智慧最好的方法就是拿空慧来印证比较可靠。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有些经典是不了义经典,不了义并不是不对,佛经是一种教育方法的记录,某些时候就某一种教育的需要,给你一点有法去行,而不讲空法,是不了义之教。譬如在学校念书,老师觉得学生太不对了,打学生一记耳光,学生长大以后,以为打耳光是法,那就是以不了义教为了义。看经教也是如此,有些经典是不了义经,有些教理是不了义的教理,但是真正修法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义不依语,看经要了解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不要抓个话柄,以文害义,那就很糟糕。

永明寿禅师说只要我们但遵教行,依法不依人,一定会证果的。不过,有一种人不能证果唯除不信人,千佛不能救。

不信正法的人,你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拿世间的知识来说,这里可以作个讨论。有的哲学系开有比较宗教学这门课。专门研究各个宗教的教义,并加以分析比较,这是现代全世界人类文化的趋势,大家要注意!在宗教方面未来将趋向大公教,大公教是西方的名词,中国人本来走的就是大公教的路子,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过去虽然没有法律规定,三千年来,我们素来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以回教在唐朝传进来,马上被接受;唐太宗时基督教聂斯特利派(当时称景教)进来,也为其建教堂;外道婆罗门教(袄教)传,也接受。现在已经是五教同流了,释边牟尼、孔子、老子、耶稣、穆罕默德排排坐,吃果果,是好人,讲好话,都请上坐,这是中国人的做法,这个风气现也推行到美国。

所有的宗教在比较宗教之下,会走一个共同的路子,所有的教义归在一个真理之下,我们要注意这个人类文化的趋势,大概很快会实现,最多在一个世纪中一定会有。如果真发现有外太空生物的话,恐怕这个人类文化会更快的实现。

佛是万能的吗?

那么,我们晓得某些宗教教义讲教主万能,佛教有没有呢?拿比较宗教来看,佛教没有,佛教说佛万德庄严,并不讲他万能不万能,万法与万能是两样,善性一切圆满就是万法庄严。佛能通一切智,彻万法源,但成佛有三不能,不是万能:

一、不能转定业。譬如这个世界的劫运如此,站在比较宗教哲学的立场,教主万能,怎么不来救救这个苦难的世界?为什么?那么佛教答覆:这是众生的定业,无法转。

二、不能度不信之人。你说不信会下地狱,他说我下我的地狱,各走各的路,你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三、不能度无缘之人。佛经上讲,释迦牟尼佛要度一位老太太,她看到佛就讨厌,佛就现神通从四方八面让她看,她干脆蒙起眼睛,来个老子不理你,释迦牟尼佛毫无办法。这位老太太与阿难有缘,佛叫阿难去教化,阿难对她说什么她都信,这就是有缘。

还有一个有关缘的故事;有一次佛在打坐,听到山门外有吵架声,一看是舍利弗跟一位老头子吵架,佛问何故?舍利弗说老头子要出家,他们一查此人五百生没有做过一件与佛有缘的事,所以不答应他出家,他硬吵著要出家。佛说你们这些罗汉只知道五百生,五百生以前他干什么你们知不知道?再用神通看看,五百生以前他是狗,跟我结了缘,那时我是修道的隐士,死后烧出舍利子,弟子为我盖了舍利塔,他是狗,狗喜欢吃大便,跑到厕所吃大便,突然听到有人过来,一著急尾巴黏了一团大便就跑,结果看到我的舍利塔,把大便一甩甩到我的塔上,跟我结了缘,因此可以出家。这个故事等于判例,说明佛难度无缘之人。

(编注:唐朝元圭禅师提出佛有三能三不能。一、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灭定业;二、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三、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

佛这三样都不能吗?能,加上时间都能,这点要注意!这也是人生哲学,天下有许多事加上时间与空间皆去,由不能而变成能,定业只有时间的限制,好比犯罪坐牢一百年,百年过后,从一百零一年就开始就可以转了,定业也可以转。不信之人现在不信先逗逗他嘛!充其量打你一拳,这一拳跟狗甩大便一样,就可以结缘,不管善缘恶缘,先结缘再说,将来就会起作用,所以三不能,加上时空变化也可以转。

为什么举这些例子讲这么多闲话给大家听?主要说明唯除不信人,千佛不能救这两句话是不了义教,不彻底,现在我们多方补充变成了义教,虽然是不信之人也可以救,不要干佛,一切众生都可以度他,因为加上时空而有此作用。接著引证经文:

如《华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至珍宝所,随意采取。若当无手,空无所获。如是入佛法者,有信心手,随意采取道法之宝。若无信心,空无所得。

《华严经》有一句话:信为道源功德母,所以菩萨有十信。什么是信?你说我很信佛。那不是佛法的信,要正信。大家心里有数,尽管研究佛法,尽管跟某人学佛,老实讲,都不信,这也不要难过,这是真的,不信是应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众生嘛!众生天生带来贪嗔痴慢疑,多疑一定不信,不多疑就不叫众生,人字旁加个不是(弗),那不是人,是佛。所以我们深切反省,尽管研究佛法,并没有真信,真信了立刻就成功了,这句话不只包括在座的,大致在家出家,据我所知,天地良心,并不真信,此谓和尚不吃荤,肚里有数(素)。有人说真信,叫他去修,他又说时间没有到,他怕万一修不成上当。有些入说理上信,做起来不得效果,信心没有建立,被所知障障碍,自己反省不出来,真能够反省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是天下明白之人。《华严经》的信讲了多少卷!可见信心之难。

再说普通的信都是迷信,不是正信。如果你说绝对相信,每一句话都信,你是迷信,为什么?这些话是《宗镜录》的,不是你的。什么是正信?这句话我证到了那个境界。说空,你信不信?信。空了没有?没有空。那你是迷信。你自己证到了空的境界,啊!原来是这样!这个时候是真信。《华严经》要你起的是正信,一信便入道。

如拿儒家的智、仁、勇三达德来讲,我们做到智仁勇了没有?绝对做不到,所以你信智仁勇是对的,那你是迷信。学问修养到达了真智真仁真勇,对自己严格地反省、严格地修待、严格地求学问,这个是大勇,没有大勇做不到勇猛精进。大家学佛,下了课回去抽一、二个钟头看看《宗镜录》多好!没有这个勇气,因为事情忙,天气又热,夏日炎炎正好眠。那你为什么来听?蛮好听的嘛!那不是信。若无信心,空无所得,不会证果,最后一句话值得注意!没有证果,因为没有正信。

如昔人云:人之无道,犹车之无轴。车无轴不可驾,人无道不可行。

昔人:从前的人。为什么讲昔人?这是儒家的书上说的,他怕和尚骂人,宗教的情绪很糟糕,唉呀!外道的书,连永明寿禅师都避免这些,只好讲昔人云,从前有人说,谁说不管了。

假使一个人没有道,这个道不是讲修道的道。人生做人做事或修道,没有原则信守,等于车子没有轴心,走不动。车子没有轴心不可驾,人没有中心思想不可行,没有办法修行。世间法也如此,做人有个原则,原则是不变的。

又云:君子无亲,非道不同。何得一向略虚不勤求至道。

永明寿禅师这本《宗镜录》,其内容不但搜罗了佛经的三藏十二部,连诸子百家也一起编进去,以后你就知道,读了《宗镜录》,等于读了一本真正中国文化的精华,可惜千多年来大家都忽略了这本书,都晓得好,没有这个勇气和耐心去读完它。所以他引用古人的话君子无亲,非道不同,什么道理?何得一向略虚不勤求至道,他说,一切大丈夫君子唯道最亲,真道最亲,不是道当然不要追求。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实际上却不勇猛精进去实行,很可惜!

空宝

此《宗镜录》是珍宝聚,能得诸佛无上大菩提法宝,一切不可思议功德。故是清净聚,无六十二之邪见垢,八万四千之烦恼浊故。能满一切众生愿,能净一切众生心。

这是永明寿禅师对本宗大旨举意便知,何待敷扬劳神述作这句话的答覆,尚未答覆完。人家问一句话,他老人家唏哩哗啦一倒出来,仿佛要把人噎死的样子,可见永明寿禅师的才具。我们看文字都懂,这里不多做解释。接著他又引用原文,证明他这个理论。

如《大智度论》云: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毕竟空亦不著,不可思议亦不著,是故名清净聚。

他说明自己为什么著作《宗镜录》的用心和价值,现在又引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加以证明,这个大智慧成就的法门是般若波罗蜜。什么叫大智慧成就?空的境界,乃至空掉以后,连空都没有,你打坐有个空已经不是般若波罗蜜,有个空就是有法相可得,《心经》上就告诉你:是诸法空相,连毕竟空也不著,不执著空。佛法不可思议,到了最高处连不可思议都没有,真达到这个境界,才到达究竟清净,究竟清净就是涅槃。是故名清净聚,《宗镜录》是一切法的清净聚,此处引用《大智度论》解释什么叫清净聚。

尔时,须菩提应作是念,是般若波罗蜜是珍宝聚,能满一切众生愿,所谓今世乐、涅槃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乐。愚痴之人而复欲破坏,是般若波罗蜜清净聚。

他继续引用《大智度论》的话,《大智度论》也是引用佛说的《大般若经》的话,这个来源要搞清楚。讲到这里,佛再告诉须菩提应作是念,白话的意思是,你要有这样一个观念、你必须了解,了解什么呢?般若波罗蜜这个大智慧成就的法门,是珍宝聚,是世界上真正的智慧的宝库。这个宝库能满一切众生的愿望。智慧成就达到空的境界,这一生可以得到究竟快乐,乃至这一生生命结束,可以证得究竟涅槃之乐,不生不灭的境界。也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拿中国文字讲,大彻大悟境界。可是一般愚笨的人,不知般若空的境界有这样究竟,反而加以破坏。所以佛说这个般若波罗蜜是清净的宝库。

真般若,不落空有

如如意宝珠无有瑕秽,如虚空无有尘垢,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聚,而人自起邪见因缘,欲作留难破坏。

有如如意宝珠,没有瑕疵污秽;又如虚空没有尘垢。可是一般人自生执著的邪念,自己生破坏想。然而空是要证得的空,不是理论上的空。只是理论上的空,落在佛法的断见,那不是空,很严重的。以为什么都没有,那同唯物思想一样。唯物思想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人死如灯灭,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骗人的。这些皆属断见,断见即邪见、边见。一个东西从有到没有,到了边际就没有,也落入边见,这些统统属于邪见。南传小乘佛学谈偏空的搞不好就有这种思想倾向的危机。此即东南亚佛教国家落到今天的结果,背后的重要文化思想因素,要今世乐、现行乐大有问题。这一点希望搞文化思想的年轻同学们特别留意!

空很难谈,很难讲,因此后世祖师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许,这是佛教的教育,我万分之万同意这个话。所以我经常劝人老实念佛,走有法不会错。空法是无上大法,不是上上根器很难走。宁可执有如须弥山抓到有法修;不可落空如芥子许,一个偏见在空的这一面,有丝毫偏差,落入拨无因果,错误了,不得了!所以禅宗虽以空为号召,但是强调空有双融。然而后世学禅的,多半走入偏空之果,因而变成狂禅,非常严重。

譬如人眼翳见妙珍宝谓为不净,故知空华生病眼,空本无华;邪见起妄心,法本无见。

譬如眼睛有毛病,看到好的干净的宝贝当作不干净的东西。故知空华生病眼,空本无华;邪见起妄心,法本无见,这四句话是永明寿禅师的名言,高超的文学意境散发著无比的智慧,真是美极了!故知空华生翳眼,眼睛有病看到前面有花,其实没有。空本无花,虚空中哪里有花?邪见起妄心,邪见、边见、断见等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怎么来的?因为妄想所生起。法本无见,本体本空,一念清净,哪里有这许多邪见?真到了清净,连正见都空了,何况还有邪见?当 然没有。这个就是真正的佛法。

朗朗空中罪福明

又若以不信恶心,欲毁坏宗镜般若正义,但自招谤罪,妙旨何亏。如人以手障矛,但自伤其手,矛无所损。

一个人以不信佛法的心情,想要恶意破坏《宗镜录》的般若正义。当时看了这句话,加上人生经验,即可推想永明寿禅师由于名气太大,著作此书时毁谤他的人不少,此乃古今中外相同的常情,谤随名高,知名度高,相等的毁谤的声音自然随之而来。

但自招谤罪,然而这是很可怜的事,而且与我无关,这些人都是自招毁谤正法的罪过。

妙旨何亏,他说编辑这本《宗镜录》是真理之言,它的宗旨绝不因毁谤而被破坏。

如人以手障矛,但自伤其手,矛无所损,等于一个人用手掌心抵挡戈矛,只会伤到自己的手,对戈矛毫无损伤。毁谤正法是自招业报。

夫般若说则福大,谤亦罪深。若随情谬解,乃至不信等皆成谤。

《金刚经》上谈般若空,处处讲福报,真正的福报是智慧,人世间的一切福报,功名、富贵、地位、多福多寿多男子,现在加一样,多钱。古人看钱看的重,《书经洪范》言五福,中国人过年贴对联也喜欢写五福临门,五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言富而不言贵,其实富贵富贵,有钱一定贵,贵不在五福以内,由此看来,我们的文化还是钱最重要。寿命长、子孙多、钞票多、身体健康,世间的福报样样全,但是有一样不是钱能买得来的,那就是智慧。钱多,没有智慧,没办法;当然有智慧学问好,没有钱也没有办法。真福报不是世间有形的东西,成佛是大智慧,所以有般若福报就大。出世间的福报与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证得实相空的智慧。

所以说般若说则福大,谤亦罪深,具般若智慧的人,没有不受谤的。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第一个反对他的就是他的兄弟提婆达多,毁谤他五大罪状,一直跟他捣乱几十年,最后现身入地狱,据说此坑在印度还看得到。历代祖师有成就的,没有不受毁谤的,不是被害死就是被毒死。达摩祖师、木讷祖师都被毒死,禅宗二祖神光也被害死,所以人最好不要有道,道有多高,谤就有多高,魔亦有多高,而且魔比道的力量大。

因此《金刚经》告诉我们学佛修道的人,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为什么《金刚经》讲空法、说到般若会提这件事,也就是永明寿禅师给我们指出的要点。真学般若真修道的人,真证到空性时,你的魔难就来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真实的事,不是假的。如果你说我福报大没有魔障,那很可能是没有道,道不高,魔不来。所以碰到这些境界,自己要看清楚,反省《金刚经》上的话: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这个道理就在这里,所以说 般若说则福大,谤亦罪深。

相反地,要谤般若的人,这个果报还是会回到自己身上,因为道人空,毁谤不了。空的力量,回转的力量大。何谓因果报应?与力学一样,把五十斤力量往墙壁撞,反弹回来自己受,并非墙壁出力,而是本身打出去的力量反回来。做一件坏事得恶果,是自己招致的恶报。怎么叫毁谤佛法?学佛的人自己反省要注意了!随情谬解,学佛的朋友为人讲佛法或闲谈,往往随情谬解,跟著自己情绪观念变化,随便毁谤,自以为说的很好,把人家的道路指示错了,还不知道,我们当中这种人非常多,他不知自己所造的因果。随情谬解,乃至不信的人都是谤,这个果报你自己去受,不是别人给你的。

如《大涅槃经》云:我今为诸声闻弟子等说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不变。若有说言如来无常,云何是人舌不落地,若能正信圆解无差,遍境遍空皆同妙证。

有许多研究佛学搞学问的人,不信大乘经典,例如批评《楞严经》是伪经,是后人写的。我告诉你,宁可不要研究佛学,既研究又谤佛,何苦呢?吃饱了饭没事,造这个业干什么?自己谤还不算,要人家也听他的意见,何苦嘛!就算是假的,其中的道理,你能驳倒它吗?讲人情世故,人家要卖饭吃,你也不要把人家搞得没有饭吃嘛!讲做人、讲儒家的道理都不对,何况学佛!如果大乘法的道理是真的,那你自己这个因果怎么去受?可是我们自己偏要造业,看到这些人这么不可救药,受这个因果,我真替他们担心。造口业不说,甚至见之于著作的更严重,一本著作出来,天人的眼睛都被刺瞎,危害不只几十年,流传下去不知害了多少人,严重得很。

我这个人是呆板的,我认为大乘经典都是真的,什么理由?我可以像永明寿禅师一样,举很多理由来证明大乘经典此言真实。那么,南传小乘佛教真不真?也真,究竟哪个对?道理很简单,等于同学做笔记,程度差的,不晓得把你的话记成什么话!每个礼拜看大家的心得报告,我讲风梨,他记成狗屎,你说怎么办?现在我还在,他说是我讲的话,所以我非看你们的笔记不可,不看笔记,他将来说:是南某某这么说的。死无对证!

这是每个记录的人程度有差别而发生的偏差,与佛法本身没有多大关系,我们要靠自己大般若智慧的研究,深切反省,忏悔罪过。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

南怀瑾讲《金刚经》:人生原来可以如此通达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于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学术上划为般若系。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和《心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

南怀瑾:《金刚经》中的9大人生真相,大梦顿醒!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捷径。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数十年扎实功夫的修行者,很多话语都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