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2024-10-14 07:07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

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

《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不可见心?

好,问题谈到这里,上面所得结论的一句话:若知心不可见,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呢?既然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佛为什么又说如实知不可见心?要我们老老实实知道那空的、见不可见的那个心。心本无,不可见,佛为什么要我们修持学佛呢?要我们明心见性呢?去求一个不可见的心,又怎么样去见呢?明心要怎么样去明呢?

答曰:有坐禅人,忆想分别,见是心如清净珠中缕。观白骨人,中见心次第相续生。或时见心在身,或见在缘。如无边识处,但见识无量无边。破如是等虚妄故。佛言,如实知众生心。众生心自相空,故无相相。

这里的答法,他说我告诉你坐禅人,忆想分别,世界上有些人学禅,就是修定打坐,这是讲稍稍有定功者,能够反省观察到自己的妄念。忆在中文是回忆。忆想的想是分别,因为打坐以后,这个佛经也懂一点,那个道理也好像知道了,然后哲学、科学乃至许多学科也都似乎灵光起来,知识更多了,结果越搞越乱,好像搞不清了。不学佛以前蛮好,像一个佛,学了佛以后,佛都像他了。就是因为有了一点定力,因此能觉到自己的心许多细微的妄念,很讨厌自己这个思想妄念。怎么不用功还好,越用功越来越啰嗦了。怎么那么啰嗦,这个念头不想都来了。是有如发现自己心如净珠当中里头,那一条一条的丝一般的纹路,全看得很清楚。没有禅定功夫的人还不觉得,有静功,可是觉得妄念断不了,这个念头跳来跳去,就像我们到音乐厅听音乐一样,整个间符在跳动,这是一种现象。

见是心如清净珠中缕,这已经是相当有定力的人了。另外,见心次第相续生。或时见心在身,或见在缘。看到自己心念一个接一个地来,看得很清楚,但跟前者不同。修白骨观看人进入状况,这个心念生起变化的次第程式很清楚。修白骨观的人还有个好处,什么好处?随时可以发现念头回转来在自己身上。普通人不晓得念头回转来,纵有分心,一想到其他该办的事,能够照应得来,但一下自然反回本来,不会一直驰求而浪费精神。

禅定达到了四禅八定的无边识处,意识境界无量无边,那境界大得很,看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好像在手中晃的样子。那个时候在定中,就晓得自己这个心念意识的力量,也就是生命精神功能的作用。这也是一种修禅的现象。

实际上每个学佛的人经验不同,境界整个不同,所以做一个善知识教化人,千万不要拿一个万金油去治百病,不可能的。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各种众生心性不同,业力不同,教育的方便也不同,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众生的业力心性不同,佛为了破除这些虚妄的下意识心理的浮面,因此要我们明心见性,如实知不可见心。故佛有言:如实知众生心。众生心自相空,故无相相。要成佛的人才能了解一切众生的心理,普通阿罗汉,乃至八地以前的菩萨都做不到。真圆满的话,唯佛知道,而其众生心的根本是彻底的本空。

五眼简介

复次,佛以五眼观此心不可得。肉眼天眼缘色,故不见。慧眼缘涅槃,故不见。初学法眼,分别知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等,是法眼入实相中,则无所分别。如先说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是故不应见。佛眼观寂灭相,故不应见。乃至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见。

复次,佛以五眼观此心不可得。大家注意喔!佛经上提出五眼,佛有五种眼睛,悟道了就有这五眼,程度有深浅。以这五眼看一切众生,所以晓得一切众生的心,根本不可得。

肉眼天眼缘色,故不见。慧眼缘涅槃,故不见。父母给我们可以看的这个肉眼,现在还要戴上眼镜,也不过看得这样远。这里墙壁一隔,外面做什么就看不见。肉眼的功能就是那么可怜,而且只看前面,后面看不见,这也是车祸那么多的原因吧!当然功夫好一点的人可以看到后边,肉眼缘色,它的物件是色相,是物质世界,所以有障碍有限度。

那么天眼通好不好呢?天眼缘色,天眼通也有限度。譬如有些人天生鬼眼,可以看到鬼,那是报通,前生修过,这一生的果报所得来。过去我在大陆有一个画家朋友,他就天生鬼眼,所以当年日本飞机来了,我们跑警报时,一定拉住他,他到哪里跟到哪里。他一看这个地方不能躲,哦!好多好多,手也没有脚也没有,不要躲这里,到那边去才安全。但如果跟他做朋友,就不好受了。一般人不喜欢跟他做朋友,因为他嘴巴没遮拦,坐在你客厅里,喂!那边谁呀!这边有个人在那里喝茶,把这一家人吓得坐立难安。不过,有时候朋友出了问题,会主动请他去,然后他到朋友家里就坐在那里同他们沟通,那家人坐在那里一个个都汗流浃背。但他觉得无所谓,鬼有什么可怕?到处都是呀!越是热闹的地方鬼越多,鬼也同人一样,喜欢热闹;山林里头,鬼也怕寂寞,不大去的。

我还有一个朋友官做得很大,他就告诉我,他说:我十六岁以前都看到耶!我说:你几时看不见?嘿,结婚的第一天就看不见。他说小的时候,读书要默写写不出来,他一边看到老师,一边就叫那个过来过去穿红袍子或绿袍子的,拜托拜托,你把书翻给我看看。他在那个地方翻书,我这里就抄。

这些天生的鬼眼也是天眼。真的天眼有很多种,神的天眼、鬼的天眼、罗汉的天眼。罗汉的天眼也有程度差别。乃至无数世的前生,因修持的功力程度不等。不过天眼不是道,所以学道的人千万不要去修眼通啊!神通一成就往往悟不了道,那都是道的虚花。所以若以为天眼已经了不起,不对的,天眼缘色而已,所以不能见道。真的天眼通很自然的,就是那么一晃,他已经看见了。不是像有些人在那里跳呀蹦的,才看出什么似的。

肉眼不能见道,天眼也不能见道。慧眼呢?也不能见道,因为慧眼缘涅槃,故不见。初学法眼,分别知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等,是法眼入实相中,则无所分别。如先说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是故不应见。只看到空的那一面。法眼呢?法眼是善能分别一切法,只见有的那一面。佛眼则真能见道,佛眼是大慈大悲,看一切众生都是值得怜悯慈悲的。我们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要学习以佛眼看人,慈悲看人。不要老是带个有色的眼镜,或者是瞪个三角眼去看人,以怀疑眼去看人,这些都是不好的。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的问题很深奥。现在这里主要是讲五眼与有关如何见道的问题。

佛眼无所见、不可见、没有见

佛眼观寂灭相,故不应见。乃至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见。此外要特别注意,《金刚经》上特别提到的问题,什么是佛眼?佛眼的体与相的分别,所谓相是现象,现象与用。佛眼就是慈悲眼,大慈悲眼就是佛眼,但是这一个佛眼是佛的相与用,不是佛眼的体,佛眼的体是什么呢?一切寂灭,无所见,不可见,没有见,不得见。换句话说是见而不见,那是佛眼体的境界。因此这里告诉我们佛眼观寂灭相,真正佛眼的体是看到什么呢?毕竟空,一切寂灭,这是佛眼所见的。大家要知道,禅宗所讲的,一切见道的时候,如《楞严经》所言:见见之时,见非所见,见犹离见,非见所及。什么是见道?第一句话两个见,见见之时,第一个见是能见之见,第二个见代表所见道这个道。当我们心眼要见道的时候,我们普通讲明心见性总以为看到一个东西,尤其在外道的法门里头,譬如人在打坐时,定中看到内在一片光明,以为这个是见性,这是错误的。那个光明并不是见性,只要你心诚修正法,都可能呈现这种光明的状况,那是相,那是用,是四大的变化。真正见道时,见非所见,见道那个见,所谓明心见性,这是代名词,并非像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东西那么地见。所以见非所见,见犹离见,见道那个见,离开心眼意识分别所有的见,非见所及,不是我们肉眼看东西或慧眼了解,不是这样的见。是一切见都空了,了不可得,这是见道的境界。

《宗镜录》上永明寿禅师集中各类的经典告诉我们,佛眼是观寂灭相,这个寂灭相以《楞严经》佛这四句偈做很好的一个注解。见到光,见到佛像等等什么,他说统统是非量的或者属于独影的境界,非真见道。乃至不如凡夫忆想分别见,见道那个见不像普通一般人的这个忆想分别之见。大家学佛修道想悟道,或者想成就一个东西,已都落在分别忆想中。比如老年人在一起,就千篇一律地,我从前怎么样,年轻时又如何。下一次来还是说这些话,他脑子里只有忆没有想。换句话说,只有看回头路,不敢向前面看。至于年轻人,没得回忆,只有向前面的幻想,想死了。

东方人的天堂与西方人的天堂

我们修道、学佛、做功夫,许多的境界是落在这两个心理状况中,唯识所生,唯识所变,非忆则想。譬如我们拿佛法的道理来体会,一个人做梦有很多种,以佛学的归纳梦有五种。一种梦是病梦,譬如身上发炎了,内脏火大,容易梦到火;湿气太重了,容易梦到涨大水、下雨;消化不良或者关节发炎,容易梦到被人追赶而又跑不动,或者东西压在身上。一种就是想梦,相信一个东西多了,想发财想疯了,一梦就梦到钞票、金子。另一种梦呢?回忆所引起,过去曾经经验过,或者思想上听到过引起的。还有一种最奇怪的梦,有许多人都有经验,梦到未来的事。譬如佛法里头有个修法叫做梦成就法,可以修到类似神通,将来的事可以在修法梦中知道,看得清清楚楚。例如人生有许多经验,年轻时候做的梦,几十年后到了那个地方,唉唷!我来过的。哪里来过?梦中来过。什么地方,看见什么人,谈些什么话,最后都会兑现。这一类是特殊的梦,也是阿赖耶识的根本功能。

但是现在我们还是讲忆想的范围因此我们要了解自己,你看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所有的梦你把它兜拢来,都属于平常见过听过了解过回想过的经验,你没有想过、见过、听过,你绝不会梦到过。所以西方人画的天堂,是西方那个境界;东方人画的天堂,东方人的境界。人类的思想范围就是那么狭小,超不过它现有知识的程度。为什么如此?因为人不能明心,不能明白自己身心的本体,无量无边的作用发不起来,所以都在有量有边的限度之间轮回。一切凡夫的修行,他的观念往往落在忆或想中,再不就是现有的意识状态中而不自知。在此我们要注意这句凡夫忆想分别所标明的这三种心理状态。若是佛眼的见道,绝不如此。

圣人不信用五眼

复次,五眼因缘和合生,皆是作相,虚诳不实。佛不信不用。是故言不以五眼见。

再者,世间看东西没有不靠肉眼的,我们这个依眼神经脑神经的肉眼,是因缘和合生。一个人幻想多了,于一般现实中另外看到东西,那不是这个眼睛的作用,而是忆想分别作用,是精神的错乱。若是悟了道那一种眼的作用叫它是慧眼、法眼,属于精神思想的高广领域;没有悟道以前,则是非量,属于种种精神病态。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眼,包括佛眼,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佛法讲世间现象离不开因缘,世间法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譬如我们眼睛能够看得见东西,要九个因缘,这还是简单的、粗的归纳。眼睛前面如果没有空间、没有距离,就看不见。没有光,看不见。必须空与光加上脑神经、眼神经等等的作用才能够看见。耳朵能听要有八个因缘,耳朵不须要光,所以这个因素可以去掉了。至于鼻子的作用,条件又减少下来,这些道理留待讲唯识时再说。

眼能见是因缘和合而生,和合是佛经的旧文,中国的古词,拿现在话讲就是撮合拢来发生看见的作用。所以下面告诉你皆是作相,那都是人为的后天造作出来的作用、现象,这是虚妄不实,靠不住的。譬如我们都晓得人闭著眼睛那个妄想叫做作梦,却都忘记了现在瞪起眼睛也是在作梦。我看到你,你看到我,全是作梦境界。因此,把眼睛一闭,前面就看不见了,也就梦过了,原来所见只是虚诳不实。虚诳不实并不是讲没有,有,但只是偶然的、暂时的,不实在,只是骗人地虚晃一下。因此真正悟到佛理的人,不信不用,不信什么?不信世间一切是真实的,甚至于不用,不在上面继续作文章。

我们人经常喜欢听人家讲些消息谣言,或者对人的批评,中国文化有一句千古名言的老话:谣言止于智者。世间上的谣言、空话、虚妄不实的话,或者对一个人的诽谤,或者对一个人的赞叹,或者对一件事情的曲扭,这是人与人之间都会碰到的事。但是这种谣言到哪里为止呢?碰到一个绝对有智慧的高明人就完了,这个谣言造不起来了。谣言止于智者,也就是非量止于智者,这便是不信不用,这样才叫大智度。如果佛执一个佛眼在用,那就不是真佛眼,他也不是真佛了。

大菩萨的好毛病

又问曰:舍利弗知心相常净,何以故问?

这里又提出一个问题,那难道佛的弟子舍利弗,他也是悟了道的,在佛的弟子里智慧第一,他还不知道这个心,自心本身本性本来是永远清净的,何以他还要怀疑而提出见道明心见性这个问题来?

答曰: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著,故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取是无心相。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

这里又要特别注意了!我们经常说大话,要修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难得很喔!修大乘佛法非大愿力不可,不然就最容易堕落下去。大乘是走入世的路子,先入世间这个污染的大缸,你非给它染污不可。所以大菩萨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先要真有求大彻大悟佛法的决心,才能成就大乘佛法。但是走大乘路子容易犯一个最大的毛病,什么毛病?深入深著。你说菩萨道非入世不可,不然你的愿力始终不会那么广博,不会那么普及;这一走广博普及了,就越陷越深,几乎到达不可以自拔,等于是骑虎难下。其次,愿力越大,执著于愿力的实行也越强,这是菩萨戒律,属于大戒的地方,深入深著,行菩萨道容易走入这种情形。但是,不走菩萨道的路,不能深入深著,又不能成就其大愿力。

所以有人提出问题:舍利弗既然已经明白此心本来是净土,本来是清净,何以还问这个道理?永明寿禅师就答说: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著,故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 大乘菩萨境界妄念不大容易断,往往在妄念里头打滚。要行愿必然就会深入深著,虽然了解自心本来就是涅槃,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本来就清净,理上到了,但因深入深著,而取是无心相,又去揣摸无心的境界,因此还在忆想分别中。这是大菩萨们的好处,也是大菩萨们的大病所在。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因此舍利弗提出这个问题,明知道这个心本来空,为什么空不了?并且此心究竟是有还是空的?

无等等心非断灭

若有,云何言无心相。若无,何以赞叹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须菩提答: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有无不可得,不应难。

若有,云何言无心相。假使这个心的体,生命心性这个功能本来是有,何以佛经讲心性的相是无相呢?

若无,何以赞叹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如果心性本来是无的、空的,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几乎都会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佛法是真实不虚,不是虚幻空的喔!《心经》前面是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下面则一路眼耳鼻舌身意地无呀无到底,都空完了,最后为什么又来一句真实不虚?这是什么道理?

为什么一下一路讲空,然后经典上又一下赞叹这个心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无等等心是佛经上常用的文学句子,这类句子都很美,把一个超升的哲学,包括科学的逻辑,无法用文艺来表达的,结果用文艺表达得妙不可言。什么叫无等等?无法给它两个来相等,此心是这样无等等之心,没有可以与之相等的东西,没有一堆啰哩啰嗦的东西,无等之等。必须了解无等等心,才能成佛道。

舍利弗提出这些问题,接著由须菩提来答覆。我们晓得佛的弟子里头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须菩提尊者解空第一,所以《金刚经》就以他作代表。

须菩提答: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有无不可得,不应难。 他说我们要晓得佛所提示我们我们的心性之体,其相与用皆空,是无心的相与用。换句话说佛经告诉我们圆明清净,既然圆明清净,就没得空了,有一个空就不清净,连空也空了,才是究竟的圆明清净。有一个有更不清净,有当然要空,但你说我有空了,有个空,已经等于有个有。有一个空就不是无等之等,所以连空也空,毕竟清净。

清净就是清净,你说清净是什么样子,清净有个样子就不叫清净。所以须菩提答覆说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真无心是彻底清净,有无不可得,说一个有是多余,说一个空也是多余。不应难,这个难不是困难,是你不要故意问问题,你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舍利弗复问:何等是无心相?须菩提答:毕竟空一切诸法无分别,是名无心相。此无心相,是即心无心,非待断灭。

非常重要的一段话。舍利弗提出来问:何等是无心相?什么情形才可以说是悟道了,证到了空的无心的境界。须菩提的答覆是,毕竟彻底的一切法皆空。什么叫做空呢?就是一切诸法无分别,意境上不起分别。假定你现在说我很空,外缘一切都放下了,你有个空就是意识在起分别,你跟不空在相对。你觉得自己很清闲,正在那里忙呢!譬如有些人打坐,坐在那里说我空了,什么都不想,这是求个清闲。他一天到晚很忙地在把握那个清闲,如果你叫他:喂!帮我一下。不行,妨碍我的清净。这不是毕竟空。毕竟空是一切诸法没有分别,不起分别。忙中也清净啊!在那什么状况都是闲,所以叫做无心相。

下面接著告诉我们,此无心相,是即心无心。你们要求个空吗?空念头吗?他说你的心当下就自己空的,不是你去空它的。譬如我们每天的每个念头,毫不停留。它本即心无心,用了便休。你要造一个空的境界出来,那是你的分别,不是真的空,换句话说佛法所讲的空,是它来空的,不是你去空它。如果打坐用功夫求出一个空境界,那是造作相,那是妄念造出来。所以是即心无心,非待断灭,不是说我两条腿盘起来,不要吵哦!我现在空了。那是把一切割断了,自己守一个范围的空,根本是妄念境界,不是真空。这下落于佛法的大戒断见、断灭相。空不是断灭相,即心无心,也就是六祖悟道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空是什么?当下即是。当下你这个念头不要把握它,它自己跑掉了,本空嘛!何必去找个空?非待断灭,等待你做功夫来断一切妄想证得空,那就错了。再来又引出佛经来证明。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