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2024-10-14 06:55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

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

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天与道两字的定义就有四、五重解释。比如,四书五经中的天字,有时代表宗教上的观念,代表主宰性,有时代表自然科学天体的天,而《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个天字不是自然科学的天,也不是宗教性的天,而是理性的天,也就是在南北朝时代佛经翻译所用的第一义。义者,道理。第一义,就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智慧中的智慧。给它加个形容词,就成了第一义天。也就是明心见性,见到本地风光的智慧,在佛学上又叫做菩提、涅槃、真如等名词。他说,这个定慧双修的法门是升第一义天的两翼,用现代的科技来讲,相当于飞机的动力加速推进器。

等学而明见佛性,要修定,同时也要修慧,光是打坐修定而不修慧是不行的;或者只是把显教、密教的理研究得通透而没有实证的功夫,也不行。因此,定慧要等学才能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定慧等持才能达到智慧圆满、福德圆满,两大庄严才能救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如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国土,释迦牟尼佛的国土则是这个裟婆世界,裟婆世界你不要看成很脏哦!其实它和净土一样庄严,只是我们业力的关系才会觉得它脏。有一回有人问释迦牟尼佛为何会在这地面不平,有高山、海洋及人心险恶的裟婆世界成佛,佛说我这个地方并不赖,因此以手指按地,与会者都看见这个世界和其他佛净土没有两样,这个道理就是心净则国土净。只要我们的心一宁静就是坏环境也变成好环境;也就是因为有见惑及思惑才会有善恶、是非、好坏的差别,假如见、思惑都清净了,则一切国土本来庄严。

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很多同学问:道理明明懂,但做功夫不上路是什么道理?你的见解、学问虽然有了,但是还不能形成一股力量,因此大乘的十波罗密中的第九波罗密是力波罗密。庵提遮女曾提出一个问题来问文殊菩萨: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生死是空,但总是被生死所转,是什么道理?文殊菩萨回答:其力末充。因此,这一节极力地劝我们要定慧双修,不可偏废。

全假双修,散妄乱而似风吹云,破愚暗而如日照世。动邪见之深刺,拔无明之厚根。为大觉海之阴阳,作宝华王之父母。备一乘之基地,坚万行之垣墙。以此相应,能入宗镜。

这一段是对定慧等持的赞叹之词,大家都看得懂,我们就不再细述了。接著下面这一段,也就是在讲述见空性的道理。

治标与治本的差别

前据台教,明五百番安心法门。皆为逗机,对病施药。今依祖教,更有一门,最为省要,所为(另一版本为谓)无心。

他已经把天台宗讲完了,现在要讲的是禅宗的路线。这一路下来,我们介绍了天台宗及一切大、小乘修止观的方法。很多同学经常相互地问:你是修什么的啊?他说:我修天台宗的止观法门。结果不用问也知道,他是在那儿吃饱饭没得事情做,数空气的,这不是天台宗。这个宗并没专叫你数空气。所谓天台小止观中的数息观、随息观,这些是对治法门,可以偶尔一用,但不能常用。等于我们吃的点心,是肚子饿了偶然吃的;要是把点心当饭吃,吃上一个月,保证要去看肠胃科了,因为会出毛病的,所以不能把听呼吸等于修止观,而说我在修天台宗。不然,你不是自欺就是欺人。

上面他引用的天台宗方法有五百种变化,明五百番安心法门,有五百种正反相对,那么多的止观修法。永明寿禅师像是个百货公司的老板,当他要推销天台宗时,便站在天台宗的柜台向客人推销,说明天台宗有多好。天台宗讲完了,他说这些只是应机说法,对病施药,有一种人不是顿悟的根基,必须渐修而来的就用这个方法,有这个病就吃这个药。现在他又到禅宗这边来当经理了。

今依祖教,更有一门,现在依照禅宗祖师的传统,他说有一个最上乘的修行法门,绝对可以成佛。是什么东西呢?他把它叫做无心法门,你到了无心就成功了。

你的心不是你的好朋友

何者?若有心则不安,无心则自乐。

何者,他说为什么会这么讲呢?若有心则不安,这个心是妄想心,是意识思想的心境。凡是人有心就不安,人要是有思想、有感觉、有执著就永远不能得到安心。无心则自乐,真乐就是涅槃境界,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涅槃不是代表死亡,不要搞错了。无心则自乐这是定义。

故先德偈云:莫与心为伴,无心心自安;若将心作伴,动即被心谩。《法华经》云:破有法王,出现世间。

这是中国古代禅宗祖师的诗,但这在文学资格上并不能构成诗,而是诗的一种变相。因为中国的诗偏重于情意的境界,偏重于理性的解说就不叫做诗,而叫做偈子。莫与心为伴,我们不要抓住心念的境界,比如今天有个同学说要抓住这个心念,要抓住心念的境界,碰到空的境界就拼命想抓住这个念,这就错了。无心心自安,到达无心之地就成功了,心自然安。二祖因为有心才去求达摩祖师来安心,被达摩祖师骂一顿,骂完以后到达了无心之境,达摩祖师说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就是这个道理。若将心作伴,动即被心谩,这里要注意,很多朋友学佛修道做功夫都犯了这句话的错误。动即被心谩,自己骗自己,之所以不成道就是坠在这句话中。

佛在《法华经》上说破有法王,出现世间,所有的佛到这世间来的目的就是破有,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抓有。即使是想成道或成佛都是在抓著一样东西;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能把执有通通放下,就自然能成道。因此,佛示现世间就是来破有。所以,佛称法王,也称空王。

福气是什么气?

《净名经》云: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即是除妄心之有。外境本空,以心有法有,心空境空故。

《净名经》就是《维摩经》。维摩居士的方丈空,四方只有一丈大小,也就是见方一丈,故称方丈。但是,为什么是一丈,而不是九尺或一丈一呢?这里面也是有秘密的。在维摩居士的方丈室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禅床。虽然这个处所这么简单,但是当文殊菩萨带领了那么多的大菩萨、小菩萨、大罗汉、小罗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那么一大堆人来,同时,天上也来了一大堆的天人,他这个方丈室却都能容纳得下。

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净名经》讲的维摩诘居士一无所有,只有一张禅床。下面是永明寿弹师的注解,即是除妄心之有,他说《净名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去掉我们心中有所求的心念。因为有求皆苦,想求佛、求道、求福报,那就是一天到晚让自己受罪。有人说,这位老先生、老太太好有福气哟!我们要知道福有多大,气就有多大,你要是肯受气嘛,那就去修福。人家说,你儿孙满堂真是好福气哟!那可真是受尽了气。所以,我常跟我的孩子讲,你们长大了走你们的,跟我不相干。他们说,爸爸要什么?我说什么都不要,你们不给我气受就已经很好了。换句话说,你们不给我出事情,我就很感激你们了。所以,世间的福气呀!有福就有气。这是真的!不是说笑话。因此,假如有这些妄心,就要把它去掉。

外境本空,对于境界你不需要去空它,它本来就空。外境不理你的,是本空的,你想求个空,尽是在那里求有。以心有法有,想修个什么道呀!那尽是给自己找麻烦。把这些妄求都拿掉,那就是心空境空了。

《起信论》云:是故当知,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这一节文字是马鸣菩萨所著的《大乘起信论》中的原文。永明寿禅师为了说明无心的观念,所以找了许多佛经的资料来。这一节文字很明白,我们就不再解释了。

人生格言中的佛理

是以但得无心,境自不现。即无对待,逆顺何生?以逆境故,生嗔恼强贼干怀。以顺境故,牵爱情华箭入体。能令心动,故称不安。

在说明本节文字前,要注意上节所引用《大乘起信论》的最后两句话: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是学佛的第一步,因此必须把它认识清楚。假如,夜里怕黑觉得有鬼,那么那个鬼就愈厉害;若你一不害怕,什么事情都没有。它本来不是鬼,鬼是没有的,是我们自己引来的。因为我们本身是鬼。有些年轻女同学说,哎呀!夜里看到鬼!我跟她们讲,鬼有什么可怕的呀!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人。只要当心人就好,不需要去怕鬼。

对于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永明寿禅师怎么解释?是以但得无心,境自不现。人只要真正修养到无心之地,万境就自然空了。既无对待,逆顺何生,到了空的境界,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没有相对的东西,就无所谓顺境或逆境。因为人无法进入空的境界,因此以逆境故,生嗔恼强贼干怀,我的心想这样,结果不是这样,偏是那样。那样与这样,两个相对起来就是逆境而产生了烦恼。一有烦恼呀!强贼干怀,心里头已经有贼了。人生大部分都在逆境中,中国有两句老话,不如意事常八九,人一生里头所碰到的事,不如意的十分里头有八九分,可与人言无二三,有时候,痛苦不如意的事,还没有办法跟朋友讲呢!或者,讲的时候人家还笑你,因此往往是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还有个同样的话,十有九输天下事,在世界上做人做事十件就输了九件,没有一样是痛快的。百无一可意中人,认识的一百个朋友当中,说不定没有一个是真正自己的朋友。这是由对待顺逆而生。由这些中国的名句、人生格言,就懂得当我们做事情不如意的时候,没有什么好烦恼的。

我常告诉大家,人生就是一个大赌场,有气派就去下赌注,管你怎么个赌法,狂赌、豪赌、乱赌、颠倒赌,都好。有许多同学要结婚问我对不对?我说这个有什么对不对,昏了头就去结婚。算不定赢了,算不定输了,有气派就勇敢地上场赌,我红包包好等著你。若是赌输了不要怨恨;赌赢了也不需高兴。最怕的是,你们学佛的同学想赌又不敢下去赌,深怕好不容易挣来的钱赔本了,叫你不赌嘛,手又发痒,真是没出息。没有出息的人不能学佛哟!学佛是大丈夫的事,像我们这辈子就这样赌下去了,将来会成个什么东西不知道,但迟早会成个骷髅是知道的。

相反的一面是得意,但是得意的烦恼、痛苦比失意更大。以顺境故,牵爱情华箭入体,因为顺境就爱,人一得意,比如五子登科啦!车子、房子、金子、妻子、儿子,通通都有了,样样要如意。这个时候堕落得最快,因为舍不得放掉。有爱就有情,爱与情合起来就是一颗很漂亮的子弹,这里叫华箭很漂亮的一支箭。入体,射进了心窝,心胸都已经给它射穿了,一看还说,啊!好漂亮。华箭入体,永明寿禅师的文学天才真是高极了,因此顺境界是那么可伯。能令心动,故称不安。,逆境界不大动心哦!人碰到倒楣了就阿弥陀佛了,安静得多。但是,碰到得意的事就更动心了。因此,顺逆二境都使人不能安心,真能安心就得道了,所以学佛很简单,成不成道,就看安不安心嘛!就是这个问题。

《中庸》的大乘菩萨法门

今若无心,坦然无事,则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

这里要注意,尤其是年轻有志入世的同学更要注意。他说要悟了道,真到了无心之地的人,才可以入世做大事业、行菩萨道。那个时候坦然无事,心境中没有事。则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万机哟!一天从早到晚是忙得不得了,所有的烦恼都到你的身上来,叫做万机顿赴,要担当天下的大事,真悟了道的人不挠其神,这时他还在定中哩!虽然,日理万机,对于该骂的人就骂两句,做好的人就奖励两句,他没有动过念头。虽然,看到他在发脾气或是奖励你,但是喜、怒、哀、乐无动于衷。千难殊对,上千种的困难一起来到你前面,而不干其虑,心境永远是清明的,这样才叫做无心无念,这才叫做大乘的菩萨道。这两句话不但文学句子美到极点,也把佛学大乘菩萨的精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不是说到乡下或山林种菜、住茅蓬,听到冷雨打在竹子、芭蕉上淅沥哗啦地,席地参禅才叫做清净。要在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在这中间当下即空。也就是《中庸》讲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渭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这个境界,那才是道。首先,这个见地要弄清楚,不要学了佛以后,一个人躲在小茅蓬闭起眼睛在那里瞎摸称打坐,那就错了。

阿难与神光的对错

所以阿难执有而无据,七处茫然;二祖体无而自安,言下成道。若不直了无心之旨,虽然对治折伏,其不安之相,常现在前。

在《楞严经》的七处征心,佛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回答在内、在外等等,结果佛都说不对,有人说,是阿难答得不好,不合乎逻辑。其实我们可以说,《楞严经》是一部剧本,编剧及导演都是释迦牟尼佛,演员的安排也是他,阿难只不过是当个演员,来演主角的角色。阿难代表抓心、抓道、抓有的这一方面,因此佛说阿难说的都不对。二祖神光见到达摩祖师求安心,后来达摩祖师印证他已经安心了,二祖体无,因此二祖亲证到空而自安,所以言下成道。若不直了无心之旨,因此说假如一个人学佛不能直了无心之旨,虽然对治折伏,用各种方法来修持,其不安之相,常现在前,但是总觉得心里不安啊!有些同学说,老师啊!我这两天心里发跳呀!我说,睡觉去就不跳了。但我睡觉也睡不著,这要怎么办?吃点镇定剂就好了嘛!简单得很。你若是要用各种方法去求得心安,结果就会越弄越糟;换句话说,你越求方法来安心,心就越不安。因为那个方法的本身就是不安的动力,所以不安之相会常现在前。

若了无心,触途无滞。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

他文学漂亮的句子又来了。若了无心,触途无滞,他说真到了无心的境界,任何跟你接触到的万事万物都没有障碍。我经常看到很多学佛的功夫用得很好,走起路来笑眯眯。但是碰到对面来了个人,那个眉头不安的死相又来了,这就叫做触途成滞,碰到外境一测验就完了。因此,自己要当心啊!有时候有许多朋友功夫用得蛮好,我经常耍个花样,叫人去骂他几句,结果他那个功夫就垮掉了。这样子,你还想坐莲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啊!恐怕半路上你那个莲花瓣被那天风吹得七零八落的,上不上,下不下,那才讨厌哩!因此一定要做到触途无滞,任何接触境界来都没有动心过。但是不动心不算本事,因为本来就是无心的,如此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完成了,碰到好的对他好,不好的对待他也差不多。

绝一尘而作对,尘就是外境,因为本来无心,所以不会和外境成对待。何劳遣荡之功,哪里还需要去把妄念拿掉了或是念个咒子?假如无心何必念呢?因为无心就是在佛境界嘛!无一念而生情,假如任何起心动念不被爱与情所困的话,不假忘缘之力,何须假藉一个方法来达到空的境界。

渐顿达无心

又无心约教有二,一者澄湛令无,二者当体是无。澄湛令无者,则是摄念安禅,蠲消觉观,虚襟静虑,渐至微细。当体是无者,则直了无生,以一念起处,不可得故。

就教理而言,无心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澄湛令无,这是渐修法门,就像从河里拿来的一杯水慢慢让它沉淀,沉淀到极点,心清净到极点,连清净、空都要把它丢掉而到达无心。摄念安禅,比如念佛或念咒子、听呼吸或参掸,可用各种法门,其目的无非是要把所有的念头捆在一个念头上。这种方法可用不太好听的肉包子打狗来比喻它,佛号、咒子、观想就像包子,妄想就是狗。狗一来就用包子打它,它吃了那个肉包子就不再乱叫了,尾巴夹拢来了就偷偷地走了。同理,妄念来时,只要念佛或念咒的心专一了,妄念就没有了。因此,这些方法不过是摄念而已。摄念以后,渐渐地身安、心也安了。然后蠲消觉观,蠲消,什么都丢掉,无觉无观。虚襟静虑,渐至微细,虚襟静虑,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慢慢就到达无心。

第二种是当体是无,这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了,当下就是空,就是无心,因此是直了无生。以一念起处,不可得故。本来一切众生个个都在无心的境界中,生而不生。比如,我们这堂课讲了那么多,你们也听了这么多,但是一个念头都没有,我也没说过话。如果认为,我在上课、说话,那就是你们在冤枉我。要不然拿出证据来,但是不可拿录音带来,录音带是录音带,与我不相干。这就是当体即空,说而不说,你们听的人也一样。所以说,一念起处不可得,本来就没动过。今天有法师到外面弘法,我欢迎他们,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出门以前和回来以后都没有动过啊!懂得了这个,直了无生,动而无动。一百年就像一瞬间动而末动。我也常跟你们提到,走路也可以悟道,走路时向前走总觉得好远、好累,走过了路回头一看好短哦!就是那么一点嘛!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在乡下旷野中间的路途,这种感觉就更亲切。在街上走路不算数,因为两边都是店,由于有看不完的东西而迷糊了,因此不会觉得远,也不会觉得近。

经云:一念初起,无有初相,是真护念。

护念,这两个字要注意。人家说,《金刚经》只有一句话,你懂了就悟道。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一切修行法门只有两个字护念而已,起心动念要处处看清楚,能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这句话善护念。护念到过去心不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护念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才是善护念。所以,经上说:一念初起,无有初相,念头一起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样,随起随空。是真护念,这样就解了真护念,也是真无心。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