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2024-10-14 07:04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

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

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教通用的名词,外于我者,不同于我者都叫外道。另一种是佛法性的,经义中所说的外道,凡是心外求法的人都是外道。这里所说的外道是以当时印度文化的宗教观念来说的,当佛在世时候的印度,除了释迦牟尼的弟子外,另外尚有六大学派,影响力也都是非常大。有些外道认为一切都是空的,等于现在西方国家的唯物思想,认为人死同灯灭一样,没有灵魂再转世投胎,这种观念在佛学上就称为断见;另一种观念叫常见,认为这个生命是永远存在的。

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讲有,有些外道相反的会害怕,这是他们的知见。而真正的佛法是讲中道的,在佛灭后六、七百年间印度出现了龙树菩萨,他特别提《中论》思想的中观正见。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偏于空治丧,偏于有也不对,偏空或偏有是观念上、逻辑上及见解上的差别。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不管是说有相、无相或中道都是教育上的方便。佛经讲破执除疑,拿现代观念来看则是教育方法。宗教的大教主是个教育家,也可以是同于普通从事教育的人,其教育的方法是破执。一个小孩子不乖,坏习惯抓得很牢,你想尽办法把他的坏习惯改掉,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是普通教育的目的。佛法的教化也一样,对于一般众生,不管是偏空、偏有,都执著得太厉害,或对于真理的认识有所怀疑之处,因此有时讲空、有时讲有。但讲了一个空、一个有,又有人两边都抓,多一点更好,因此只好又说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等等。可以说,一般学佛的人忙得很,一天到晚都在那里抓。他怕你太忙啦!所以叫你这些都放下就是中道。可是,哎!一讲个中道,学佛人又来抓中道。

言非尽理,这是古文的写法,现代的观念是不论是说有相、无相或中道,他们的理论都非常合乎逻辑,都是对的,但是如果你自己没有求证到,还是不对。比如,学佛的人都晓得空,但是你自己没有达到空的境界,空不了,一天到晚都被那个身体给困住了。一个紧张的人,随便弄一点小事来逗他就紧张万分。因为他有身见,身、心两见都没有解脱。事实上,他也知道自己太紧张了,要是能不紧张多好,但是就是做不到。因此,理论上虽然知道,甚至比佛说得都还要漂亮,却是求证不到,这是言非尽理的意思。

无心的道理

若复有人,了相无相,平等不二,无取无舍,无彼无此,亦无中间,则不假圣人言说,理自通也。如上所述,皆为有心成障。若乃无心,自然合道。即是离其妄心,真心不动。

假设有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一切都不管,什么空、有、无相、有相通通都丢到九霄云外,一切平等不二,空有都把它平等,不抓这边,也不抓那边,没有这个,没有那个,也没有中间。不假圣人言说,则佛经都可以不用再看了。理自通也,这就是禅宗说的自己悟了,悟道了这些理自然就通了。如上所述,这里他下了结论,上面所说的各种理论,皆为有心成障,都是因为我们一般的众生,有心去求道、学佛,想成佛因此有了障碍。若乃无心,自然合道,假如真达到无心,那自然就是道。即是离其妄心,真心不动,所谓无心就是离开一切妄想心,那个真心本来就没有动过。

讲到这里我们要做个讨论了,从上一次讲到这里,强调无心就是道。但是我们有几个问题,第一:什么叫无心?好像我们同学常常做错事,我问他:你为什么做成这样?他说:老师啊!我无心的嘛!那他这是不是得道了?有些人,当人家责问他:哎呀!你怎么搞的忘记了?他说:哎呀!我无心嘛!是不是也悟道了?若是,所谓有无心就跟糊涂差不多了,这是个问题。然而,无心不是不知哟!如果把糊涂、把爱忘记、把脑子白痴当成是道,那就错了。因此古德禅师曾讲过一句话: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无心不是道,这是禅宗的大师们所提出来的,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在弥勒菩萨所讲的《瑜伽师地论》,当然学者们都会说那是无著菩萨著的。在佛灭后六百年出现了马鸣大师,他著了《大乘起信论》。七百年后是龙树大师,那更不得了了。到了九百年后是无著、天亲两兄弟,这两个兄弟都是弘扬唯识宗,是唯识法相的泰斗。而唯识法相又以弥勒菩萨讲得最清楚,但是弥勒菩萨跟佛一样,距离他们大约有一千年的时间,那么他们是什么时候听到弥勒菩萨说的呢?因为他们两兄弟都是大菩萨,定力都很高,无著菩萨夜里打坐到兜率天内院去听弥勒菩萨说法,像跟我们在这里上课一样。早晨出定回来了,再把它记录下来汇成了这部《瑜伽师地论》。

他们两个兄弟的故事很多,天亲菩萨本来是反对大乘佛学,著了许多部书骂大乘佛学。他是研究小乘的,认为只有小乘才是真正的佛法,他哥哥无著也拿他没办法。等到后来他悟了道,要自杀。几十年写的书全错了!这还得了!害死天下人,害死后世的人,非自杀不可。他哥哥说,你自杀没有用呀!那怎么办?我的罪业太大了。因此,写文章的人要注意,一句话错了,文字流传的祸害往往比你去杀一个人还严重,因为思想观念的错误一误下去那是遍及天下苍生,以空间、时间来讲真是贻害无穷,所以天亲认为自己罪过很大。他哥哥说,你怎么那么笨!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这句名言就是天亲的哥哥无著说的,好像一个人走路为什么跌倒呢?因为给地上的东西绊倒了,你跌倒了没有地还爬不起来呢?你既然有本事用笔来毁谤大乘,为什么不会用这支笔反过来赞叹大乘呢?天亲这时才想通!后来两兄弟的著作都是大乘的,最后也都成道了。

当无著菩萨要涅槃的时候,跟天亲菩萨说:告诉你,我要走了。天亲菩萨问:你走了,要到哪里呢?是去阿弥陀佛那里,还是药师佛那里?他说:我还是跟弥勒菩萨。天亲菩萨说:哥哥你究竟在不在那里,要给我一个消息,在我入定的时候,你来跟我讲一声,我才放心。无著菩萨走了以后,天亲菩萨就一直在等他哥哥的消息了,不料功夫做了半天,最后没著落。等了三年一点消息也没有,究竟佛法靠得住,还是靠不住,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点动摇了。有一天他在入定的时候,他哥哥出现了。哎呀!你总算来了,你是不是往生到弥勒菩萨那里?哥哥说:是呀!那你怎么都不给我来消息?无著说:这不我马上就来了吗。天亲抱怨说:但是,我却等了三年啊!我去报到以后,弥勒菩萨在上课,我坐下来不好走呀!下课了,我就马上来跟你讲一声。这是他们传记上的记载。

在印度凡是修道有工夫的都叫做瑜伽师,在《瑜伽师地论》里头把学佛一步一步的功夫都告认了我们,包括大、小乘总共分为十七个层次。初步从个人身心所起的前五识地讲起,讲到第六意识地包括的范围就很广了,三千大干世界,整个宇宙只不过是唯心的意识范围。因此整部《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而第六意识地就讲了有十几二十卷之多。最后讲到修持,第一是有寻有伺地,比如打起坐来在找道,道在哪里?老师说要空,看看我空不空?都在那里找,也就是寻。那不寻的时候呢?就在那里等,呆呆地等著,呀!今天好空哦!在那里发呆,这是伺,二者都有就是有寻有伺。有寻及有伺都是意识思想的境界。慢慢做到了无寻。心不再乱找,比较有点清净了是伺,在那里等,就像瞎猫在等死老鼠来好抓,等一个道的境界来。要做到无寻无伺地以后,才是属于有心地。

而寻伺在小乘经典里头早期翻成有觉有观地,我们大家打坐都在这一地上,都是登地的菩萨,登的是哪一地呢?都在那里有觉有观,在那里哎呀!头上有风,这时感觉来了;要不然就是妄念好多,然后嘿嘿!这下好清净;或者一下子看到佛菩萨了,看到亮光、看到五脏六腑了,一天都在那里玩。大家以为在那里打坐就是用功在学佛修道,套句王阳明先生讲的话,是在那里玩弄精神。因此,若是在有觉有观地,就是一天到晚没事做都在那里玩弄精神。要到达无觉无观、无寻无伺才是有心地,有心地再翻过去才是无心地,但是无心地并不是就到家了,而是可以开始学佛了,可以走小乘路线了。小乘修完了才走缘觉乘,缘觉乘修好了才走菩萨乘。这是根据法相唯识的道理所讲的学佛用功的次序一步一步清清楚楚。

因此,纵使到了无心地也还不是究竟。不过,在《宗镜录》的这一部分是强调无心地的重要,在尚未达到无心地以前,你说你在学佛,其实是还没有起步哩!达到了无心地才可以起步来修持。无心地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讲的无念、无妄想境界。如何又是无心地的境界呢?就是上一次所讲的身、心两方面都能解脱了,才算是达到了无心。这是学佛修持非常实际的功夫。

悟道的现量观大千世界如掌中果

接著引伸到唯识方面来了,从这卷开始后面面很多都是唯识的东西。

如《释摩诃衍论》云:离心缘相者,心量有十: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三者,鼻识心;四者,舌识心;五者,身识心;六者,意识心;七者,末那识心;八者,阿赖耶识心;九者,多一识心;十者,一一识心。

普通唯识学都讲八识,而《摩河衍论》就是大乘论标榜有十个识而不只是八识。实际上,这个识的作用的分析,在佛在世的当时,印度就有多达十二个识的。撇开佛法立场,拿学术观点来讲,从释迦牟尼佛整理上古的文化以后,学术的发展,关于心识、心性学问的研究,到了后世已经发展到十二识的阶段。一直到了无著、天亲兄弟还是把它裁定为八识,因为太发展下去会啰嗦得不得了。而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回来后,主要弘扬的也是法相唯识的学问。

他现在举出《摩诃衍论》讲的,离心缘相者,学佛都想息心除妄想,达到空的境界,这要做到心相、外相皆离。要达到这个目的,先要认识我们的心量,量,就是范围,要先认识心识的十种范围。

在唯识学关于心量把它归纳成三种,一是现量;二是比量;三是非量。何谓现量?依唯识的道理,这个世界、宇宙一切物质、精神、心理的现象是整个心的体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境。换句话说,西方的柏拉图把世界分成物质与精神的两重世界,这两重世界都是属于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境。这叫做真现量,现在国内外都流行禅宗,真正的禅宗悟道的,身心解脱而进入现量,就在这里不需要天眼也能观三千大千世界都明白。因此佛经上说,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庵摩罗果台湾有,叫车干子,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橄榄一般大小,能看得如此清楚,这是真现量境。

有时候,即使我们没有打坐,心境很清净,没有妄想,既无欢喜亦无悲,没有烦恼很清明的时候,这是第六意识境界所呈现的一点现量境,是第六意识的清净面,也可以说是第六意识的相似现量,也就是还没有跳开第六意识的范围。千万不要因为这一念的清净而自认为悟了道。虽然有了第六意识这一念清净的经验,但是第七识末那识及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的影子还尚未模到呢?这个现量的道理要懂。

众生业报是唯识的现量境

换句话说,父母所生的业报身乃至思想、精神,都是多生累劫阿赖耶识的业识所带来的现量。像我的现量就是这种瘦巴巴、怪模怪样的样子。有些人的现量是矮矮的、高高的或是胖胖的,有些是女的,有些是长头发,有些没有头发,这一切都是他的阿赖耶识所呈现的现量。懂了这个,我们自己头脑聪不聪明,为何身体多病,都是前世业力所带来的现量。命运遭遇的好坏,有没有上过当,也都是业力的现量。

所以人家问,老师算命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啊?我说,有啊!那就是宿命论?我说不是宿命论,命运是你走到了这个阶段的现量境。真正禅宗悟道,明心见性要做到那个现量。比如,修净土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智慧所成就的他的佛世界,他的现量的呈现。诸佛的净土都是诸佛的无始劫来修的功德智慧所成就的现量。这个道理等于说,你发了财、赚了钱了,买了这一层楼又把它装璜得像皇宫一样漂亮,在那里泡茶享受、怡然自得,这是你的现量。你说,我穷得不得了耶!他住高楼,我住茅蓬,那个茅蓬冬天来还过风的,连棉袄、夹克都没有,冻得牙齿发抖天天感冒,这也是你的现量。这就是现量的道理。

比量的世间有非量的人生

此外,我们的思想是属于比量,善恶、是非、明暗,都是比较性的,不是绝对的。换句话说,唯识认为一切知识范围都在意识的比量范围。所谓比量,拿现代话来讲,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的东西,今天下雨明天晴,永远天晴是不可能的,这是比量,比较性的。佛经对众生而言是比量。在经典上有另外一个名称,这个比量叫做圣教量。圣人教化的范围属于圣教量。而非量则是错误的思想、幻想、精神病,乃至人在受了麻醉后所起的境界,都属于非量境。人在吸食强力胶或上了麻药以后好玩得很,如果是信佛的马上看到一条亮光,嘿!阿弥陀佛来了,如果是信上帝,那么上帝穿了白衣,圣母抱个娃娃就来了。自己要看什么都有,蛮好玩的,或者自己飞起来,等等什么都有,喜、怒、哀、乐所有的帐都来找你算。所以麻醉医师在手术房里,看病人被麻醉了蛮好玩的。啊!现在看到上帝了,过耶诞节嘛,当然看得到上帝。那个病人受了麻醉说,是啊,因为我信仰虔诚啊!因为要准备开刀,所以麻醉师陪在病人旁边跟他玩,这是非量境。

实际上,不但梦境、神经病、受麻醉是非量境,就是现在我们坐在这里也是非量境。你现在听我讲课这个境界,你觉得蛮有趣,等一下时间到了,大家挤进电梯下去,一切如梦如幻,同样是非量的境界。人世间一切都是非量境界。你不要以为在打坐、持咒、念佛念得好,啊!我看到菩萨,对不住,这是非量境界。那个非量哪里来!是从比量来的,因为你心里头有个佛啊菩萨的,有个光明的境界,不是你真的见到佛,真佛是无相。你非达到真现量,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一切山河大地、物质、星星都是真如本性中的一点,如浮、如尘、如梦、如幻,那个境界才是明心见性。所以,大家要学佛修持,无论是禅宗、净土、密宗等等,教理不通不能学佛,不然,通通走入心理变态去了。

猴子也很聪明!

离心缘相,我们现在的心理思想在佛学名词叫攀缘心。我们现在的思想由这个念头想到那个,由那个念头又想到别的。有些人攀缘心快,思想灵敏得很,功作也快,就是攀缘心大。这个道理,我经常讲比方给大家听,也表演给你们看。因为我在山上看到过,很好玩嘛!猴子偷包谷,猴子来偷包谷的时候,四面一看没有人就右手摘一个挟在左腋下,它以为放得很妥当,再四面看看深怕有人来,然后再摘一个也放在左腋下。看它摘了很多,结果地上却沿路洒了一堆,我们在后面一叫,猴子就被吓跑了,摘了半天结果一个也没有拿到。我们做人一辈子就像猴子偷包谷一样地在攀缘,不断地攀这个缘或攀那个缘,都以为自己抓到了。愈是聪明、学问愈好、本事愈高的人愈想抓住某个东西。抓住这个人、抓住这个钱,都想抓来,然后一跑,什么都没有。唉!看到这个境界觉得很妙,所以人生的确是在攀缘中过日子。

心的十种作用范围

而我们修道则是要离这个心缘相,把现有心理思想的境界,让它能够不起。离开了心缘,你才能初步地明心,见到自己的心量。他现在依《摩诃衍论》的说法来说明心量,分为十种,这不同于唯识的分法。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三者鼻识心、四者舌识心,五者身识心这个身识心要注意,我们打坐起来感觉到身上气脉的变化,这都是身识心的作用。什么叫做气脉?是你身识心的作用。第六是意识心,意识思想的心;第七是末那识心,也就是平常我们讲的灵魂,这个生命投胎与出胎的东西,也可以说是那永远不死的生命,死了又去投胎,反反覆覆。第八是阿赖耶识心,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业识的种子。普通的唯识就讲到阿赖耶识。第九是多一识心,这是我们普通人都能体会得到,当你的心念一宁静的时候,一个人同时可以做很多的事,在一刹那间当眼睛在看的时候,耳朵还在听声音,手还可以写字,当然还可以边讲话,如果有人抽烟的话,也能闻到烟昧,而身体冷不冷也感觉得到,这就是多可以为一,一也可以为多,这是心的功能的变化,多一识心。有许多同学读书读到,或是修道修得把脑子变得呆呆板板,喂!我正在做一件事,请不要来打扰我!我的话还没讲完,我不听你的回答,就这样把自己搞得笨笨的。他不晓得去发挥心体功能的多一作用。我现在虽然跟你们讲话,但是旁边在做什么都能听得很清楚。这个多一识心就是心体的功能所发出来的作用。这个道理懂了以后,就知道人修持到某种程度就自然有神通,这神通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是每一个人生命本来具备著这种功能。第十是一一识心,这作用就多了,无所不知。因此佛可以智周万物,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拿《易经》的用语来说即是万物各有一太极,由一当中又产生一,有无穷无尽的一,不可尽、不可说,而作用无限。这是一一识心,总共有这十种心。

一即一切的真理心

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

这节根据《摩诃衍论》的说法,与无著、天亲的唯识学派稍有不同的意见。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他说这十种心量中的前九种心,从眼识心到多一识心,不缘真理,普通都叫做妄心、妄想;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只有一一识心才是自性本体整体的现量。一切万境为真现量,宇宙万有都是一一识心的功能所发起的,而构成了各种境界。物质世界是它的境界之一,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它的境界之一。而《瑜伽师地论》把三千大千世界整个万有的范围都归纳在第六意识心的范围,因此无论升天或下地狱都是第六意识心所造的业而形成的。

今据前九,作如是说。离心缘相,本有契经中,作如是说。甚深真体,非余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故。

根据《摩诃衍论》讲心性之体的说法,离心缘相,要我们离妄想心、攀缘心,这些心的现象离开了,自性的本体就呈现了。本有契经中,作如是说,本有,自性的光明是本有的。契经中一切佛的大经里头,作如是说,这样讲,怎么讲?甚深真体,非余境界,这自心的本体,也就是成佛成道的本体,没有境界,有一个境界都不是。那么它到底有没有境界?有境界,它自己本身是境界。普通我们讲一个境界,呀!这个好清净,这个境界是意识的作用,不是本体的作用;呀!这里好美哟!这是意识观念感受上的美,不是本体上的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故,反过来说,一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一切至真、至善、至美的,都是它的功能、它的境界。一一识心是所谓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道理是非常难懂、难知的,因此下面他接著引用《楞伽经》来说明。

是心非心的方法论

《楞伽经》云:非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者,谓以非心量,为遣心量。若以非心量为是,斯即心量。今谓非心量即不思议之心量者,不碍心量故。

这是《楞伽经》的原文,当初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时候,翻得很老实,但是以看过中国文字的中国人来看,就会觉得翻译得很难懂。然而像大家常诵的佛经,如《普门品》、《药师经》、《阿弥陀经》等,都很容易懂、很好懂。《普门品》的内涵求衣得衣、求食得食,因此能广为流传。反过来看《楞伽经》好难懂,所以难以流通,很少有人去读它。

非心之心量,不要用现在的文字去翻译,我有过经验,千万不要随便动手想去翻译佛经,在还没有大彻大悟以前不要去做这种翻译的工作,翻成了白话很难懂。不过我曾做过这种的翻译工作,因为我没有悟、胆子大,假使悟了就不敢翻了。因此,古代有人曾经想把佛经再做翻译注释,把它写得更明显一点,碰到了南阳忠国师,国师问他,你要把佛经翻译呀?他说,是的。国师说,好!就叫一个徒弟说,你倒一碗水来,再放进七颗米,碗上再放一双筷子。国师问,你看我这是什么意思?这个人说不懂;国师说,哦!我的意思你都不懂,那你还懂佛的意思!所以,佛经不要乱翻。

非心之心量,非心就是佛讲的无心,所谓明心见性的这个心,不是我们现在习惯所讲的这个心。那个真的心量不是你所能想像的,不是意识心。我说为心量者,那么我在表达的时候,为什么也把无心的现象说是心量呢?谓以非心量为遣心量,我说一个空并非是真的空,那是因为你像那猴子一样把包谷抓得太牢了,我叫你放下就可以自由自在了,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为遣除你心量的限制,因此才讲个非心量。

若以非心量为是,假如你认为空了,一切无了这才是佛法。斯即心量,那你早就著相了嘛!已经又抓了一个妄想了。今谓非心量即不可思议之心量者,不碍心量故,因此,佛说我没有办法表达,只好跟你们讲,这个道呀!是不可思议的啦!不可思议就是不去想!想也想不通的!不可以用你的思想你的方法去追求、去讨论。佛说不可思议,这句话是方法论。不可以用思想、用普通的知识去研究它。在佛经上叫遮法,就是障眼法。嘿!这一面很脏,因此摆一个不可以看的标示牌;这一面太亮了,你看了眼睛会看坏的,因此把它挡起来,这就叫不可思议。一般我们看佛学常把不可思议误以为是不能思议,没有告诉你不能思议哟!有真智慧就可以思议,因此叫你观心!如把不可思议解释成不能思议就错了,不可思议指的是研究的方法论,而心性的本体则是要你止观观到了极点,观法成就了以后,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大智慧是由思惟修来的!这点请大家了解清楚。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