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三章)
2024-12-21 13:34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三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五十三章 面目悔向镜底讨

若能就旨圆融自无取舍,则尘尘合道,信行同法行之机,念念归宗,教门等观门之旨,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执观门,无一法可闻,孰论教道,方入宗镜与此相应,未达斯门终成隔碍。

这一段是说,若能把佛法的宗旨与教理完全圆融了,自然没有取舍分别,那么也就能尘尘合道,人世间世俗上的事,都合于佛法的道理。信佛法的行为与佛法本体的功行都是同一个东西,念念皆归到佛法里,无所谓教理,无所谓方法,教门与观门的宗旨都一样。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来执著观门?无一法可闻,如何论教道?如此方人宗镜,与之相应,如果未能通达这个道理,终究还是有障碍阻隔。

且教中具述有二种修行人,一是信行,二是法行。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

且教中具述有二种修行人,一是信行,二是法行。佛告诉我们的教理中,关于修行的正路有两条:一是信行,由信念而修行;二是法行依佛法而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弟子分成很多派,对修持方法各有不同看法,这里提到萨婆多派和昙无德派。

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萨婆多派的理论认为,光从信行而入道,或依佛教教法而悟道,这两种人初步的程度在见道位。懂了这个理,或见到空性,是见道,然见了空性,破了我见、边见,但思惑没有断。贪嗔等习,以及习惯性的思想残余这个力量还没有达到空,换言之,空只切掉了一半障碍。古代有一位悟了道的人去见一位大师,他对自己有点怀疑,虽然见了道,还是有困扰。这位大师告诉他,这就好比把窗子戳破一个洞看天空,空是空,但只是一小孔,要慢慢把窗子打开,房子也拆掉,在高山顶上、半空中看空又不同,这还得靠功力慢慢增加。一般人修持,为什么有困扰呢?因为教理不通,不去研究经教。我经常拿一个比喻告诉大家,你们看过点蜡烛了吗?(也许千百年后看不到了)蜡烛虽然在燃烧,黑烟也同时不断地冒。懂了蜡烛燃烧的道理,你有一点定力,如同烛火的亮光,烦恼犹如黑烟尽管让它冒,没有关系,你只管亮光,不管黑烟,慢慢使它消掉,此所谓渐修。但渐修与顿断、顿悟又不同了!

萨婆多派认为这种信行是法行来的,位在见道。

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因为听到、看到佛经而进入这个境界,这叫信行,因信而修行。因参话头、或念佛、或修止观法门而来的是思入,这个叫法行。这是佛涅染后小乘说一切有部萨婆多派的看法。

见道是菩萨行的序曲

昙无德云,位在方便,自见法少,凭闻力多,后时要须闻法得悟,名为信行;凭闻力少,自见法多,后时要须思惟得悟,名为法行。

昙无德派认为,见道有信入的、有法入的,只能说还在方便位而已。昙无德派给这两种位阶的评价并不高,换言之,只是预备生或旁听生,还没有成为正科生。什么理由?自见法少,凭闻力多,自己悟到的少,多半凭籍佛或祖师悟道的理论的帮助,而又懂了一点,那是靠人家、靠老板那里借来的钱,这老板是释迹牟尼佛,自己真赚到的本钱太少。那么,这一类人,以后还要慢慢用功,将来闻法得悟,忽然听到善知识的指导,或者看到佛经某一句话,突然彻悟了!才谈得上是信行。

假使凭闻力少,经典看得少,听善知识指导的机会少;自见法多,靠自己悟过去这一方面道理的多,那么,这一类路线的,将来还要思惟得悟,自己必须好好地参究,才能真正彻悟,这一种人谓之法行。

昙无德派是律部中的一派,对信行和法行的判别如此。然而昙无德又认为,即使到了此一境界,也不过进入菩萨方便位而已!所以,学禅宗的要明白,何况没有真悟,就算是悟了,也不过是方便位而已!还只是行菩萨道的前奏,不要以为悟了道,就颠狂起来,最后只是一个嘴巴厉害,变成言字旁误,要晓得此时还在方便位上。

萨婆多与昙无德两派理论,对信行和法行的判别,看似有差别,其实并无多大差别。见道位,并非见道就行,譬如我们看到银店里的金刚钻,难道看到了这个戒指就是我的吗?不是的。此在见道位,我们还得一毛一毛赚,赚够了几十万再把戒指买回来套在手上。即使套在手上也还不属于你的,算不定明天被小偷偷走了,也会掉的。所以,见道位也等于方便位,还不是你的,教理要搞清楚。

因此自己用功的人,自己到了什么程度?何必随时要老师!有时我被问烦了,什么老师、老师,我死了你怎么办?你也要活下去,自己走路,为什么不把教理搞清楚呢?

以上所讲是印度萨婆多派和昙无德派的看法。那么,现在讲到在中国方面,天台宗智者大师创立的止观派呢?

止观云,若论利钝者,法行利,内自观法故;信行钝,藉他闻故。

在中国佛法,天台宗修止观的智者大师对法行、信行又另有看法。智者大师是中国的小释迦,他等于当时中国的现代佛。智者大师的判教说,人的根性有利根、钝根。所谓利根,是绝顶聪明的利,像快刀一样快。利根的人是可爱!你叫他向后转,他不转,后面一定有人打我,倏地他走了!叫笨人向后转,挨了耳光还莫名其妙,怎么有人在后面打他呢?利、钝之人差距悬殊。

智者大师说,法行人利,靠自己内在参究用功,观心进来,信行人钝,靠佛菩萨、善知识帮忙指导,不是自己参悟来的,问一点懂一点,不问则不懂,这就是钝根。所以禅宗祖师马祖有时候骂弟子钝根阿师,就是这个道理。

又信行利,一闻即悟故;法行钝,历法观察故。或俱利,或俱钝。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已上且约三师所说。自然不可偏执,观心与教道,定据听学与坐禅。今若得一心万邪灭矣,则何心而非教。若一闻千悟,获大总持。则何教而非心,何教而非心则心外无法;何心而非教则法外无心。

又信行利,一闻即悟故;法行钝,历法观察故。但反过来说,真的利根的人,信行不同,一听说空,一句话,已经到了!空嘛!就空下去了!禅宗有一辈子就说一句话的,随便什么人问他,他只答莫妄想,很多人因这句话而开悟,不妄想就不妄想了嘛!可是我们都是钝根,两腿一盘,师父叫你莫妄想,你还反问怎么莫妄想?此即钝根。莫妄想还盘腿干什么?站著也好、躺著也好、坐著也好,莫妄想就是了嘛!

所以说信行利,一闻即悟,这是真信。如果听了以后,还要打坐三十年修到不妄想,那就是法行钝,历法观察敌,靠这个方法慢慢研究观察才达到。

法行利、信行钝;信行利、法行钝这是两种相反的说法。

或俱利,或俱钝。另外,有信行、法行俱利,也有信行、法行俱钝的人。这是讲人的根器各有不同。佛法叫根器,用现代心理学名词叫性向不同;用医学来讲,头脑不一样,有些人冬瓜,有些人西瓜,有些人南瓜,各人脑瓜子不同。

他说有些人或俱利,信行与法行两者皆利,悟性非常高。譬如昨天跟同学讨论到,有些人记忆力非常好,大概现代青年的脑子都训练到这种程度,很会考试,那我真是佩服。老实讲,现代的联考,叫我考,我宁可不读书,一定考不取。现代许多年轻人,脑瓜记忆力之好,没有话讲,当然是死记的,联考过了问他,什么都忘了。虽然记忆力好,悟性却差得很。有些天才悟性特别高,你叫他记一样东西就不行,记性差。脑子前后左右的部分不同,用处不同。

有些人两样都利,又有信心,修行又好。然而往往有些人,修行好,信行没有了,看到佛满不在乎!认为自己与佛差不多,这是信行差了!有些人盲目地变成迷信,不研究佛法。有些人两样都钝,钝得气死人,像用一把钝刀裁纸,很麻烦。

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再分析,有些信行的人闻慧利,一听就懂,但是功夫证不到。有些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叫他住茅棚闭关打坐,本事大得很!叫他讲经说法,结结巴巴讲不出来,般若讲成菠菜;真如讲成斤如(台语),这就没有办法!

全心是三藏

已上且约三师所说。以上举出佛弟子印度两派和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等三种说法。

自然不可偏执,观心与教道,定据听学与坐禅。

后世学佛的人,不可偏执某一方面,或者认为只要修行,不看经典才对;或者执著只要看经即可开悟,不需修禅,有所偏执就错!

今若得一心万邪灭矣,则何心而非教。

如果真正明心见性,悟到了一心,那么这些偏差没有了。则何心而非教,这个时候一切教理自然通达,这是真的,现在大家流行讲禅宗,不是那么容易啊!禅宗真正悟了,所有经典,没有看过的,拿上手都看懂了,不要人家教的,如果你相信自己有点道理,千万不要这里悟了,那里看经却误了,那就更糟糕!真正悟了,所有经教的道理,世间一切学问拿上手,人家要学五年,你几个钟头就会了。智慧的灵光自然显现,这是真的,什么理由?心的力量,真正悟道,心就有这个力量,所以说若得一心万邪灭矣。懂了一点,其他千百样都懂了,若一闻千悟,获大总持,一切世间学问、出世间学问,总纲抓在手里。

则何教而非心,何教而非心,则心外无法;何心而非教,则法外无心。

心与教两面都说了。真地悟道、明心见性,什么道、什么法,你统统彻底了解了。所以说何心而非教,何教而非心,没有差别!

以上是一段。接下来又是另一段,也就是修止观的要点,比如大家念佛一心不乱就是止,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观。乃至坐禅的人,一念清净、一心不乱即是止;如何开悟就是观。又等于修密宗的人,如何念咒子观想开悟?观想成就即是生起次第,包括了止,然后由生起次第达到万缘皆空的圆满次第就是观。如果拿止观二字言,一切佛法大乘、小乘、三藏十二部都是止观,没有不修止观而能成道的。止观是因,果是定慧,定慧等持.自然能成就、得道、了生死。

这里引用智者大师天台宗的止现法门,学禅不要轻视天台宗止现法门。第一、先了解小释迦智者大师;第二、止观法门包括一切佛法的修持。譬如西藏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修持方法,全是止观,止观是一切佛法的正统修法。

但是有一点要搞清楚,我们修天台宗止观,坐在那里打起坐来,呼吸呼,然后听听鼻子,问他修什么的?修止观,笑话!这样就叫止观?那不过是呼吸、调气,是修止观法门开始调整的步骤而已!

然而后世的人就把那个抓著当止观,于是乎几十年打坐,一天到晚听呼吸、观鼻子。你观这个鼻子做什么?鼻子两个烟囱,等断气后,不过是一块臭肉。而且你猛观气干什么?气是你管得住的吗?那个气被鼻子吸进来,一定要出去,出去又吸进来,你管它干嘛!你想把气管住不吸、不呼,不可能的。

所以为什么大家修止观不能成就?都是拿到草纸当公文、鸡毛当令箭。现代人很好玩,问他修什么?修止观,接著不要问了!他坐在那里搞鼻子呼吸,还以为这个就是止观。还有些人问他打坐干什么,守丹田,肚子修得大大的。女孩子尤其不能注意丹田,注意丹田非出毛病不可,要人命的!至少变得月经不正常。有些人一打坐,哟!气脉通了,任督二脉通了,结果一脸乌黑,搞得肝脏发炎,神经紧张;再不然红光满面,血压高,真的,不是跟你们开玩笑。所以不管止观不止观,必须先把教理搞清楚,才来谈修持,不要乱搞。

以前我经常提到,有一古人说人生只有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被人欺。一般人一辈子就是做这三件事,自己还认为很高明。有时自欺,天大、地大、我大,我最了不起;再不然欺人,有一点鸡毛蒜皮的功夫,气通了,告诉大家这样通、那样通,害别人生了病都不知道;或者被人欺,人家靠近你耳朵秘密传你一个方法,你把它当宝贝,不能讲。佛法是公开的,凡是道是天下的公道,是大家的,没有什么可以欺人的地方。现在我们来谈这个道理。

这是倒楣大团圆的地方?

更约智者大师对法行二人,以止现安心,随四悉檀意,以逗机宜,俱令人道。

佛法到了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信入、法入两种人的修行方法,归纳为止现法门,修习止现法门可以得到四悉擅。悉擅是梵文,很难翻,我们不讲教理,不然又是一大堆理论,听起来很麻烦。

智者大师归纳出佛法修持的方法,达到了四种很高成就的境界,使任何一种根器的一般人皆可入道。

师即问言,汝于定慧,为志何等。

这是智者大师的教育方法,等于一个学生来报名学佛,先要问他为什么学佛、打坐?为什么要求智慧、修定?为志何等,为什么学佛?

几十年来的经验,我也常感觉到,第一句话很重要,有些人很干脆,我说年轻人好好地人不做,来学佛打坐干什么?他说想练功夫,噢!我说这样啊!那你到功夫馆去,佛法里有个什么功夫?就是给你坐好也要四、五十年工夫,你头发都白了!父母养你二十几年,结果你来学这一套连吃饭都吃不饱的事,你学了干什么?学佛是学空的,不要负了亲恩又负了佛恩。如果说我想成佛,那还差不多,但是几十年来没有听到一个敢说这种狂话。

从某一角度来看,这种狂人,很值得欣赏,其狂亦可观也!但是没有这样气魄的人。再不然问学佛干什么?人生没有什么意思,人生没意思跑来学佛?学佛就有意思啦?你的观念是人生没有意思才来学佛,难道学佛都是倒楣来学的。我这里本来有一幅对子;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人家说老师这幅对子好,我说这幅是挂在外面做招牌的,里面有幅真对子:发财不相见,倒楣大团圆。有钱得意之时不见人影,人生没有意思才跑来学佛,你说那佛家是什么呢?这不成了倒楣大团圆的地方吗!

这都不是佛法的道理。还有一些人,唉呀我想了生死,我说你对生死有没有经验?当然没有死过,那你了个什么生死?讲得恍恍惚惚。我这个话不是在跟诸位讲笑话!换言之,在坐诸位要弄清楚为什么研究这个?晚上的日子好过得很耶!买一张电影票去修止观,随便到哪里玩都很好,跑到这里来搞这个,这个玩意是什么?别弄错了。

所以智者大师问人家为志何等?为什么学佛?你的立志是干什么?

其人若言,我闻佛说,善知识者,上四月形光,渐渐圆著,又如梯蹬,渐渐增高,巧说转人心,得道大因缘,志欣渴饮,如犊逐母,当知是则信行人也。

假定有一种人,智者大师的经验,你问他来干什么?他说我听佛说的,善知识明师很重要,明师像天上的月亮,渐渐光明,越来越圆。大善知识又像登楼的梯子一样,让人渐渐登高。大善知识的善巧说法能转人心,是使人可以得道的大因缘,所以对于老师我非常仰慕,希望你教我,好像小牛跟著母牛,左转右转,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伟大一大堆。当知这一类人是信行人。此信行还不是大信行人,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兴趣而已,或者此信有一点问题,什么问题?盲目信。

你说老师怎么样,老师是人,释迦牟尼佛也是人耶!看《金刚经》就知道,《金刚经》讲得最平实: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佛化缘回来吃饭,饭吃饱了,把衣服整理好,钵洗好,脚上沾了泥巴洗干净,然后铺好坐垫准备休息,就是这么平常。金刚经并没有说佛出门走路离地三尺、一身放光等等。

若言,我闻佛说,明镜若不动,色像自分明,净水无波,鱼石自现,欣舍恶觉,如弃重担,当知是则法行人也。

另有一类人,问他为何学佛?因为他了解一点佛法,或者东听一点、西听一点,道听涂说,或者看经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他也许这么说,如果心里没有妄念,一切事相像在玻璃境中一样,照得清清楚楚;又如净水无波,水中鱼石看得明明白白,讨厌自己烦恼、妄念多,脑子不清净,想来跟老师学打坐,求解脱。这一类性向动机来的,接近法行人,只想从功夫路线来,不想从学理路线下手。

既知根性,于一入所八番安心。智者大师的教育,学生跟你学,你要先了解他心理的动机为何?观察他根器的利钝,如果是一把钝刀,你的教育法是找一块磨刀石,叫他天天去磨;利刀不能再磨了,再一磨就要发疯了!利刀要想办法使他钝;钝刀要想办法使他利,这是佛法的教育法。

你知道了此人根性,对于此人要使他自己能够安心、能够明心见性。

咄,善男子,无量劫来饮狂散毒,驰逐五尘,升沉三界,犹如猛风吹兜罗毦,大热沸镬煮豆升沉,从苦至恼、从恼至苦,何不息心达本,以一其意。

咄等于发脾气骂人。智者大师的教育法多半第一棒就打下去,咄!善男子,你要晓得一个人的生命,从无量劫以来都在饮狂散毒。以佛法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个正常人,都是精神病、狂人,心里发狂,如中毒一般,追逐色声香味触五尘,在三界中升沉,在男女的观念里滚来滚去跳不出来,像打摆子一样,今天清净一点,明天又不清净,后天又清净起来。被一股风力吹动,好似猛风吹木棉花,以中国的语言表达,就像三、四月开在杨柳树的白花,微风一吹,漫天飘散,兜罗毦像柳絮一样轻。

他又说人身无始劫以来,像在沸腾的热油祸中煮豆子,上上下下翻腾不已。唱京戏的有两句话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比滚油煎倒是很恰当地形容了这个人身。人身在滚烫的油中还跑得满快乐,从苦至恼,从恼至苦,由痛苦到烦恼;由烦恼到痛苦,不要看成玩文字,苦和恼两样,烦恼是轻微的痛苦;严重的烦恼就是痛苦。

何不息心达本,何不把心念休息下来,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就回到生命的本来,即佛的境界,一放下就息心,回到本来面目。禅宗祖师这句话了不起,本来面目中国禅宗祖师所创,此话用了几千年,很简单,仔细一想真厉害,人活了一辈子,自己面孔长得什么样子?不知道。我是没有看过自己长得什么样子,不晓得诸位看过没有?世界上真正准确的镜子很少,就算准确,镜中影像左右相反,镜子里看的也不是我们本来面目。我们活了一辈子,本来面目看不见,因此生不认魂,死不认尸,人活著,自己灵魂什么样子,没有看过;死了以后灵魂回转来看自己尸体,不认得。

最近有位同学翻译了一本有关投胎研究的书,西方心理学家做实验,以催眠术使人回忆投胎的过程,内容牵涉很广,颇有研究价值.催眠回忆时叙述妈妈前生是他什么人,爸爸前生是他儿子,投股成为双胞胎时两人吵架,一个要红头发、一个要黄头发,各人抢尸体等等,很妙的一本书。

生不认魂,死不认尸,众生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看过,所以要息心达本,认识我们心性的本体。

息心达本就是明心见性。以一其意是方法,在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修持止现只有四个字:以一其意,把意识专一起来。

意若一者,何事不办。专一意识,没有事情办不成。观心也是意识专一,佛经八万四千法门,真正修持方法就是一句话:系心一缘;释迹牟尼佛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若能心念意识专一,身心便有转机,只看大家能不能专一!

譬如现在很多同学学佛、学打坐,为什么没有效果?因为不能以一其意。有的也是偶然瞎猫撞上死老鼠,撞到一下子而已。一些人学佛好些年,外表看起来在打坐,里面热闹得很!又要听呼吸!又要念佛;这里有思想、那里又腿痛;这儿脚发麻、那儿又有声音来,吵死了!一会儿又讨厌人家从你前面走过、一会儿又怕风,你看你那个意在那里闹得厉害!真一心,或者一句佛号,专一其意,没有什么困难,就是一句话:以一其意。总之没有境界、没有效果,是因为你的意不能专一。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

南怀瑾讲《金刚经》:人生原来可以如此通达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于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学术上划为般若系。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和《心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

南怀瑾:《金刚经》中的9大人生真相,大梦顿醒!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捷径。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数十年扎实功夫的修行者,很多话语都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