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章)
2024-12-21 13:44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五十章 寻物多害丧心病

上次我们谈到有关于永明寿禅师的评论。首先我们要知道,他所提的是中国唐宋以来佛教界里宗教与学术争论的重大问题。如果往上推,这个问题自从释迹牟尼佛涅槃以后就一直存在著,因为佛涅槃以后他的弟子们对于佛法的修持与见解就分了很多派别,而且彼此间争论得很厉害,经过大约一千年的演变,就成了般若宗的谈空与法相唯识宗的说有,这两家在争论。当佛法传到中国时与中国的固有文化儒家、道家又发生了争论,到了隋唐间十个宗派的兴起,彼此间又是争论!唐宋以后又有出家人与在家居士的争论。

如果推开了宗教立场,光是从人类文化的立场来看,不论东方或西方都有以争论为尚的情形,学术界千古以来都是争论不息,这也是人类的一大弱点、一大丑陋面。因此使我想起了古人的几句话,在明朝时有人在南岳衡山上刻石碑,人生只有三条路,千古来所有的人都陷在这里,是哪三条路呢?那就是自欺、欺人、被人欺。另外在写字方面,古人说刚开始写字时恨自己不入贴,就是恨不得能写得像字帖一样;然而书法写得高明的,则恨自己不能出帖,不能自创一格,永远困在里头。我们学佛也一样,刚开始学佛就怕自己不入佛,学了佛以后则拿了一宗一派的方法,看别人都不对,就好像拿了鸡毛当令箭,而不能出佛,跳出这个范围。要能出入自由才能成佛。这是今天这堂课开始前的序言。

自心不明是己大敌

若不观心内证,法律禅师等各有十种过患。如像法决疑经云。三师破坏佛法。略各有十过。一法师十过者。一、但外求文解。而不内观修心。释论云。有论而无慧。所说不应受。二、不融经息诤趣道。但执己非他。我慢自高。不识见心苦集。三、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住。非佛弟子。四、经云非禅不慧。偏慧不禅。一翅一轮。岂能远运。五、法本无说。说破贪求。名利弘宣。宁会圣旨。六、贵耳入口出。何利于己。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七、无行而宣。何利于他。八、又多加水乳,无道之教。教误后生。九、四众失真法利。转就浇漓。十、非但不能光显佛法。亦乃破于佛法也。

若不观心内证,法律禅师等各有十种过患,永明寿禅师是极力地提创真正地学佛,一个学佛的人不管在家或是出家,目的都在求证佛法,自己要悟道、证道成佛。要想悟道、证道成佛只有四个字一观心内证。不管是哪一种法门都要力求观心内证,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达到现心内证,不管他是法师、禅师或律师都会产生十种毛病。永明寿禅师的批评是很客观的,他引用了释迦牟尼佛在《像法决疑经》的话来批评。三师破坏佛法,略各有十过,法师、禅师、律师破坏佛法,简单地说各有十种过患。

这个问题不但是宗教,就个人的事业而言也是如此,你的事业成功了,最后失败的因素是什么人?严格反省起来还是你自己。外来的宗教或其他力量想来打击一个宗教,那是不可能成功的,破坏的是自己内部;一个政治、社会、企业,甚至一个家庭也是如此。所以中国文化有句名言,物必自腐,然后虫生。一个水果摆在那里是不会生虫的,除非内部烂了,虫就出来了。人必有自侮,然后人侮。一个人一定是先把自己搞失败了,然后才会招来外界的侮辱。所以,佛在临死前问已经皈依的魔王,我走了以后你怎么来破坏佛法,魔王说:穿你的袈裟、读你的经、吃你的饭,然后在里头破坏你。佛说,你真伟大,我斗不过你,这样做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因此佛讲了一句名言: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狮子是百兽之王,谁都对它没办法,但是狮子本身生病生了虫,虫便会把狮子给慢慢吃死。将来佛教也是这样,这是佛在《涅架经》上所说的话。因此我常告诉青年同学,将来做事业时不需去防范别人,你真正的敌人很可能就是你最亲信的左右手,而且最严重的是,你自己的心破坏了你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自己的欲望,最可怕。法师、禅师、律师是佛教最主要的台柱,但是一不小心很容易破坏佛法,简单地说各有十种过患。

法师弘法的歧路

法师十过者,什么样的出家人才称为法师呢?必须是研究经教,佛经的大小乘、三藏十二部都通的人。以佛教的戒律而言,大法师是佛,其次的法师最起码是通一部经或一部论。破坏佛法的法师的十种过患有哪些呢?

一、但外求文解而不内观修心。释论云:有论而无慧,所说不应受,只晓得研究佛学,文字的解释很有道理,但自己没有内观修心做真正的功夫。所以解释这段文字说:有理论但没有真正的功夫所发出来的大智慧,他所说的不应该接受。

二、不融经息诤趣道,但执已非他,我慢自高,不识见心苦集。,第二种过患是,不能融会各种经典的道理,平息争论趋向修道,结果学问越高了,自己主观的成见也越来越深,坚持自己的理论而批评其他的理论,因此我慢也越来越高,然而却认不到见心苦集,换句话说,学识越高烦恼越大,自己的心念都平静不了,平息妄念是学佛最基本的功夫。有些哲学家到了最后只好自杀,因为到处都看不惯、到处都不对。

三、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住,非佛弟子。第三种呢?就是法师们光是研究经典而不遵循佛的遗教来修行,不依佛所教的三十七道品的四念处来入道。木叉的翻译就是戒,小乘的戒律又称别解脱戒,不依佛所制定的戒律来生活,所以佛说这不是佛的弟子。

四、经云非禅不慧,偏慧不禅,一翅一轮岂能远运。第四,佛经告诉我们要想修证只有一条路子,那就是修定修慧,打坐不是修定而是练习修定的基本,所谓定,不一定要盘起腿来打坐,真正的佛法若真得了定,不论是行、住、坐、卧乃至跑步、跳舞都要在定中,这才是定。由定而生慧,达到大智慧的成就。

有人常问:佛法的成就是什么?佛法的成就是大智慧的成就,而不是功夫。但是真正的大智慧一定要功夫到了才能成办,所以佛经上讲:非禅不慧。不修禅定则不能得到真的智慧。偏慧不禅,如果只是光通学理的干慧,就没有真功夫的禅定。一翅一轮,定与慧就像鸟的一双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岂能远运,一个出家的法师假使不能定慧等持,哪里能够远大地弘扬、运转*轮。

五、法本无说,说破贪求,名利弘宣,宁会圣旨。第五,真正的佛法没得话说,因此佛在《金刚经》中说,他没有说佛法,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法,有三藏十二部经典纪录下来,却说没有说得一个字。因为真正的无上佛法,一切本空的境界不是文字言语所能到达的。所以说,法本无说。为什么法师们或是居士的佛学家们要说法呢?说破贪求,那就是为了破除一般人贪求世间的名与利。名利弘宣,宁会圣旨假如有人说法的动机是为了这两个字。名与利,那怎能合于佛法圣人的宗旨呢?

六、贵耳入口出,何利于己,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我半钱分。第六点,一般研究佛学的人贵耳入,比如我们同学们常说:老师找个时间讲什么课给我们听,好不好?一天到晚在贵耳入,然后耳朵听过来,嘴巴就贩卖出去了,就会吹了。就这洋耳入口出,心中没有正念。何利于己?佛学很熟,但碰到事情就过不了,这样对自己又有什么帮他呢?这也是我常讲的: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佛经上说这种人整天虽然很辛苦、很用功,但都是在替人家数钱财,自己一点本事也没有。

七、无行而宣,何利于他。,第七种,自己没有真地修行就随便信口开河乱讲,没有真正在宣扬一个东西,这样做不能利己更不能利他。

八、又多加水乳无道之教,教误后生。第八种,有些在讲的时候,牛奶里渗了水,不是真牛奶,而且可能还发酵了有酸味,听进来吃进去可能就肠胃不适,这就是无道之教。教误后生,真正的佛法越来越变质了,而耽误了后一代。

九、四众失真法利,转就浇漓。第九种,佛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到了后代,因为真正的佛法没有了而越搞越糟。

十、非但不能光显佛法亦乃破于佛法也。第十种,凡是研究佛学的不管在家或出家,假如没有观心内证。非但不能使佛教弘扬而有前途,而且他自己也在破坏佛法。

这在宋朝时就提出来,有那么严重的情形。然而不只在宋朝,就是在佛在世的晚年已经亲眼看到发生这种情形了,这只要研究戒律就看得到,佛在世时就已经吵了不得了。以上是专门批评搞佛学的人。以下则是批评专门讲功夫又未能观心内证的禅师们。

禅家修行的陷阱

禅师十过者。一、经云假名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好说我等过。二者、恃行陵他。不识成取苦集烦恼。三、无慧修定。盲禅无目。宁出生死也。四、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非佛弟子。五、无慧之禅。多发鬼定。生破坏佛法。死堕鬼道。六、名利坐掸,如扇提罗死堕地狱。七、设证得禅,即堕长寿天难。八、如水乳禅,教授学徒,绍三涂种子。九、四众不沾真法之润,转就浇漓。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

一、经云假名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好说我等过。阿练若指的是清净的道场,这里引用经文的话说,有些禅师们号称清净僧。纳衣在空闲,纳衣有两种意思,一个是袈裟又称福田衣;另外禅师的衣服又称补纳衣或是百家衣。有些人一天吃饱了没有事,光是两腿盘起来打坐,实际上在那里无事忙。自谓行真道,自认为把两腿盘起来就是修道。好说我等过,而且还批评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虽然把腿盘起来了,但是心里头还在打妄想。

二者。恃行陵他,不识戒取,苦集烦恼。第二,自己认为我在修行,有一点点功夫了就看不起人家,实际上他犯了见惑里头的戒取见,认为这样才对,不是这样就不对。例如,我吃素才是学佛,他不吃素理都不愿意理。又如:鸭蛋教的人只吃鸭蛋不吃鸡蛋,戒取见就使他抓住鸭蛋才可以吃,其他的蛋不能吃。因此更增加了他的烦恼。

三、无慧修定,盲禅无日,宁出生死也。第三,道理没有搞通,没有真智慧就跑去打坐修定,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不可能成功。我经常告诉同学们,佛法是个大科学,因此先要把理论弄清楚了再来实证。理论都没有搞清楚就来盘腿,学佛是修行不是修腿,盘上腿就有佛法,放下腿就没有佛法,这就叫做无慧修定,等于盲禅,瞎修而没有法眼,这样就想跳出生死,那是不可能的。

四、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非佛弟子。这第四种过患是同法师的一样,这里不再赘述。

五、无慧之禅,多发鬼定,生破坏佛法,死堕鬼道。第五,没有智慧就去学打坐修禅。多发鬼定得定了没有?是得定了,也晓得些什么事情,也看到一些什么。这就是鬼定,其结果轻一点是神经衰弱、重一点则神通的兄弟就来了而变成神经。这种人活著在破坏佛法,死了则堕在鬼道。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南怀瑾:注意!持《准提咒》最容易疏忽之处!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念,感应就很快。某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到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南怀瑾:谈睡眠:如何才能少睡不困?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修行为什么要戒淫?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南怀瑾:情欲越淡层次越高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

南怀瑾:这几句话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很重要哦!这几句话你当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会成道!这个话我负责,说错了我要下地狱的。地狱很可怕,并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难过,不要说地狱

南怀瑾: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

南怀瑾:观想的要领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一首诗,我改了一改,因为不是我有意改的,是它要改:世事循环望九州,前人财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

南怀瑾:真正的喜乐

刚才提到修禅定会得喜乐,这是密宗的讲法。修佛法还是要多注意显教,要根据佛的经典和菩萨的经论修持、密宗的讲法都有一点著相。在显教就不用喜乐这个词了,除了禅定方面叫喜乐,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轻安两个字。一般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南怀瑾: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澈,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 :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

《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

南怀瑾讲《金刚经》:人生原来可以如此通达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于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学术上划为般若系。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和《心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

南怀瑾:《金刚经》中的9大人生真相,大梦顿醒!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捷径。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数十年扎实功夫的修行者,很多话语都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