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内心清静而安定,灵性光明而通达
2024-12-18 11:13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道德经》

  

  《庄子天道》中有一则士成绮见老子的故事。士成绮爱慕玄虚,四处参师访友,一心想有所收获。有一次,他来拜见老子,犹疑间,对老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先生,我听很多人说您是个圣人,所以我千辛万苦,从很远地方过来。期间,走了一百多天的路,餐风露宿,脚上的茧子磨了又磨,也不敢停歇片刻。找到了您之后呢,再看看先生,似乎又不是圣人。我为什么这样说,是有道理的。看您宅院里,老鼠洞边的泥块夹杂着多余的食物和果蔬,这些都被轻易地丢弃在了一边,积累了这么多的粮食米粟,却没有好好保藏,这些都是为富不仁、不节俭的做法。老子看也没有看士成绮,话也没有说一句,对此没有任何反应。

  第二天,士成绮又来拜见老子,恭顺地说,先生,昨天我说话无礼,伤害了您,昨晚我内心纠结不安,反省自己出言不逊,今天来向您致歉,内心顺畅平和了许多,请您教导我。

  老子慢慢地说道:他们说我是充满智慧神圣的人,我的内心和这些名分没有什么关系。昨日,你喊我是牛,也只是称谓上我是牛,你喊我是马,也只是称谓上我是马。你说我为富不仁,也只是你口中称谓上的为富不仁。我顺应自然,不排斥所有的外来称谓,所以,这又怎么能影响我宁静的心呢?如果有这种外在的情形,而人们将这种外在的定义加到你身上,而你却不能接受,抗拒它、怨恨它,那么你的内心就会纠结不安,会再次受到这外在言语对你的伤害和影响。我修持自身,顺应自然,应接万物,内心保持恒久安宁,我这样做不是刻意去接受外来名号,只是自然而然地放空心灵,顺应万物罢了。

  士成绮听完这段话,羞愧地不敢正视自己的影子,侧着身子往边上挪动,不敢靠老子太近,又想很恭敬地往前靠靠,不敢大声地说话,过了一会,还是忍不住又问了一个问题,先生,请问如何修身呢?

  

  老子笑了笑:我看你昨日容貌高傲无礼,你的目光执着贪婪,你的额头桀骜不驯,你的口舌伶俐不正,你的样子阴气炽盛。就好像那烈马被拴住,虽然表面看似平静,刻意控制,但是一有机会就奔腾不肯停歇,你机警而观察着外周,巧利之心,虚荣之心,让你不会相信任何人,只有自己。像你这样的人,妄谈修身,若不及时回头,也就永远求不到真道。在很远的边境处,也有像你这样的人,我们叫他为窃。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真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容,其大而没有终极,小到极致而没有遗漏,所以万物具足道性。她太广大而我们又无法看清,她太精深而我们无法窥测。修道有成的至人,抓住了根本,放下了万物的牵绊。虽然他有德行,却不去谋求权利;虽然他有智慧,却不去经营财富。他通晓万物之真相,固守大道之根本,他的神思不被外在所困、所惑、所迷,不以仁义动心,不以礼乐伤神,因此,这得道的至人,内心清静而安定,灵性光明而通达。

  大道充满整个宇宙世界,万事万物具足道性,先天的道性在我们内心深处,唯有空虚寂静,无为自然地修持,才能合道与真。一个修持有成的道者,柔弱不争,祥和吉瑞,平淡素朴,德行远大而真实不虚。

End

依止真实信心念佛,才会把光明显现出来

净界法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靠内心的光明寻找前进的方向

德山禅师有一次到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崇信禅师住在龙潭,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心情不好,似乎牢骚满腹,于是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德

黄念祖: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我是光明的追求者

我是光明的追求者◎ 纪弦我好比一盏金黄的向日葵,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又如一羽扑灯的小青虫,对于暗夜永不说出妥协。太阳在哪里我就朝向哪里,灯光在何处我就飞向何处,因为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对于黑暗怎么

心如何安定

首先,不轻易动心起念。心念虽难受控制,但并非不能控制,只要大家收束住这颗急功近利的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退一步,放缓思考,少欲少求,念头就不至于满天飞。然后是观想。所谓观想,就是找一个物体,比方说一个小

忽然看见光明,这里有魔也有圣境

梦参老和尚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放出一种异香,不是你烧的香,这里有魔,也有圣境。如果你是念经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断:我今天这个异象,我所见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什么是圣

人心光明 万福之源

◎ 憨 山茶陵钟生明性,诗礼世家,往因患难走粤,参予于曹溪。老人晓之以善恶报应因果之说,安其心以归,其难竟解。所以解者,皆非忆想可到,机缘偶会,无心自至。生由是故物无恙,蹈安恬无事之境。然竟茫然不知其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心 月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规驻守益州(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并派遣将军尉迟迥去讨伐蜀。后来,规不仅降伏了当地的民兵,而且城內有很多名僧,也被他

光明心的“光明”不是会发光的意思

光明心的光明不是会发光的意思◎ 多 识心智学是从认识的主体--即心智的性质、种类、功能作用、所属对象等方面研究心智的一门与因明学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内容而相对独立的学科。法称《释量论》第一章主释自比量,

南怀瑾讲《金刚经》:人生原来可以如此通达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于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学术上划为般若系。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和《心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

一日禅:唤醒藏在心灵深处的灵性

真正触动心灵,让我们感到活着很美好的,往往来自那些看似与成功无关的东西:浩渺的星空,陌生人的微笑,清晨的一束阳光,悠远的晨钟暮鼓它们能唤醒我们心灵深处的灵性,被眼前的种种痛苦与逼迫所覆盖的光辉,提醒我

傅光明:独自闲行独自归

喜欢唐代诗人元稹(779-831)的这样两句诗--独自闲行独自归和闲凭栏杆望落晖--已经很久了。这是元稹《智度师》其一、其二两首诗的各自末尾一句。简言之,这是元稹处乱(安史之乱)之后的人生感悟和心境写

陈兵:大圆满心性光明论

大圆满,一译大圆胜慧,梵语摩诃删底(mahasanti),藏译竹箐(rdzogschen),为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在该派九乘判教中为内密三乘中最高的阿底(无上、极)瑜伽,高踞全体佛法、所有密法的顶尖。该

释迦牟尼佛最灵性的4句话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智慧法语:南岳怀让禅师说执着坐禅不能通达佛法

《南岳大慧禅师语录》: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白话浅释】:怀让禅师是六祖惠能的法嗣,他接引马祖道一时,

雪漠: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

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现在的问题是,海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心灵,而控制信息的媒体,又不去宣扬一种善的精神,引导一种善的取向,而是毫无原则地迎合着社会需要,放大着欲望的噪音,许多善的声音刚刚传出,就

内心清静而安定,灵性光明而通达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张凤林道长讲解《清静经》

(2010庚寅年国内授箓讲经稿)  一、经文解读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太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2);大道无情,运行日月(3);大道无名,长养万物⑷;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⑸。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⑹。清者

燃灯佛即光明本觉

经 文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释

静波法师:通达了因缘,就会当机立断

如果我们通达了因缘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当机立断。在《佛说阿含经》里,佛陀说:缘起甚深甚深。为什么?大家总是执着缘起是有实在性的,但缘起本来没有实在性。既然它不是实在的,我们又为什么执着?不应该执着。不执

慧光明菩萨是谁

名:师子奋迅慧光明,承佛威神,遍观十方而说颂曰: 「毗卢遮那佛,能转正法轮,法界诸国土,如云悉周遍。十方中所有,诸大世界海,佛神通愿力,处处转法轮。一切诸刹土,广大众会中,名号各不同,随应演妙法。

慧光明菩萨--念佛人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忧虑

首先你要明白,在家人念佛,应当敦伦尽分。考虑这些,也是生活的实际,应该考虑。日常生活的一切,夫妻关系、孩子教育、家庭经营都要考虑。每天念佛一万声,很好。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加一点;如果觉得紧张,也可以略

慧光明菩萨--在家居士应该如何修行

一般在家的居士,要随分随力地给自己规定早晚功课。早晚功课最好简单一点。在寺院丛林里要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什么的,如果在家专修念佛法门的话,就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然后就开始念佛。

慧光明菩萨解读佛意

佛是大觉义, 就其德以立尊号, 此无具体人。佛之称号, 与圣贤等字同一意义。人皆可以为尧舜, 众生皆可成佛, 即是此意。意境属之于心, 心名地, 又名性田, 田有生生不已之妙, 所以名自性为佛土, 曰

慧光明菩萨--修行就是要天长日久磨练

祖师曾教导我们:“时常日久揩磨,渐渐明通心地。”我们总会想到一下子要怎么样,但有没有想过“滴水成河,粒米成箩”,功夫是平常点点滴滴积聚锻炼来的?世间人说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一定要经过天长日久的磨练,功到

慧光明菩萨--在家打坐的最佳的时间

在家居士每天什么时间打坐好?二十四小时打坐是最好。如果每天半夜时,两点钟起来打坐更好。为什么?少睡觉、少贪睡、少做噩梦、少贪欲。所以说最好的时间,就是每天睡四个小时,就起来就打坐,这是最好的。有没有特

慧光明菩萨--在家学佛的条件

对于刚开始学佛的青年来说,怎么在家学佛,有个什么样的进阶过程和要求?是常常苦恼的问题。为此,本期《学佛问答》将分-七个阶段详细讨论“在家学佛的几个条件”,希望能对大家学佛有所裨益。(一)以身作则。怎

慧光明菩萨--在家怎样做功课

居士:师父慈悲,弟子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困惑。如果让工作平平庸庸的,我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但职位一直往上升,又招来很多嫉妒和是非。首先你做这件事时的动机是什么?你要体现人生的价值,这个没错,但是这里面

慧光明菩萨--在家学佛会不会影响生活

既然是在家居士,当然可以正常地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只要所作所为在五戒允许的范围内,对家庭生活没有什么妨碍。从另一个角度说,学佛使我们的道德得到净化,人格得到提升,正是维护家庭幸福和睦的保障。在家学佛是

慧光明菩萨--在家学佛禁忌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炉里面残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结果弄成脏乱和容易引起燃烧的危险。其实,我们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个香炉,在每天的清晨都

洪启嵩:临终光明导引

生离死别,是人生最深的痛苦之一。尤其当我们面对自己至亲至爱死亡时,更有悲伤至极的不舍之情。在对面亲人往生时,一般人大都是手足失措,茫然无助,不知如何是好。或心中充满甚深的哀伤悲恸,而以哭喊来表达自己的

宋智明: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第三章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讲完了经题,也就掌握了一部佛典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精神。接着我们就要深入到经文中去,更直接地体悟圆觉妙法的微妙大义。这是一个光明而庄严的圆觉法会,它在如来住持下,以三昧之力显现为不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第三章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讲完了经题,也就掌握了一部佛典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精神。接着我们就要深入到经文中去,更直接地体悟圆觉妙法的微妙大义。这是一个光明而庄严的圆觉法会,它在如来住持下,以三昧之力显现为不

光明菩萨的身份

光明菩萨真名为耶输陀罗,耶输陀罗是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夫人,释迦牟尼成佛后,耶输陀罗随姨母摩诃波 阁波提夫人随佛出家成为佛教最早的比丘尼,被佛祖授於具足千光明菩萨。耶输陀罗梵名Yas/odhara,巴利名

光明菩萨的经历

耶输陀罗是一位非常善良、美丽的公主,她自从跟随太子以来,都默默的支持着太子,佛陀成佛后,归国特别也去度了耶输陀罗,耶输陀罗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她的德行,她的善良,都在佛成道前后帮助了佛陀,如果没有她

光明菩萨--什么样是学佛?

什么样是学佛?有舍身为众生的精神,你才是真正的学佛。作为出家众来说,师父是学释迦牟尼佛舍身为众生,我们学佛的弟子应该学习舍身为众生。现在经常会遇到很多自称学佛的,然后身上念珠挂一大串,给你说起来也是头

光明菩萨--在家学佛,生活要过得多姿多彩

各位善女人,家里有什么好首饰,戴出来吧!不是说学了佛,就不可以化妆,不可以装饰了?你能把自己装饰多美,就尽量装饰。走到人群中,能让大家对你刮目相看,你可以说了:这是跟观世音菩萨学的。不是说学了佛,我们

光明菩萨的故事记载

他发愿从此要静修德行,垂布仁慈,广行德政,亲近圣贤,远离恶友,对臣民要慈颜爱语;日常的生活,要戒除轻举妄动。他不但自己一人如此,他更命令大臣及全国的婆罗门,废弃谋权术数,学习治国济世之法,祭祀一切诸天

光明菩萨--不要把厌烦当作出离心

有的弟子心里烦躁,便跟我说要“闭关”,我不好反对,虽然烦恼并不能被门关在外面,但不管怎样,真能关起门来修一修法或者由此厌烦心为缘起慢慢安静下来渐次走上修法的正轨也好。周围的道友随喜赞叹,送饭送水替他护

光明佛母的简介

摩利支天,菩萨相,有二臂与多臂之化现,身如 阎浮檀金色,光明如日, 顶戴宝塔,著天衣彩裙,以 腕钏、耳珰、 宝带、璎珞,及种种杂华庄严。三面各具三目,正面寂静而含笑,右面深红,半喜憎相,如莲华宝有大光

光明菩萨--心里放下才是真放下

有些人学佛,不在出离心上下功夫,开口就是:我是出家好呢还是不出家好?心里为此很纠结,跑来问我该怎么办,这倒让我为了难。出家当然好,修行的障碍少,可以专心办道,进步自然快,但前提条件是要有出离心,与世无

光明菩萨--如何做到修行与工作两不误?

如果将修行的时间与生活、工作的时间分开,抽出时间专门修行,那在一天中也抽不出来一个小时。所以要将修行和生活、工作结合起来,把修行融入到生活、工作当中。这样修行不影响生活,不耽误工作,生活、工作也不会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