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内心清静而安定,灵性光明而通达
2024-12-18 11:13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道德经》

  

  《庄子天道》中有一则士成绮见老子的故事。士成绮爱慕玄虚,四处参师访友,一心想有所收获。有一次,他来拜见老子,犹疑间,对老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先生,我听很多人说您是个圣人,所以我千辛万苦,从很远地方过来。期间,走了一百多天的路,餐风露宿,脚上的茧子磨了又磨,也不敢停歇片刻。找到了您之后呢,再看看先生,似乎又不是圣人。我为什么这样说,是有道理的。看您宅院里,老鼠洞边的泥块夹杂着多余的食物和果蔬,这些都被轻易地丢弃在了一边,积累了这么多的粮食米粟,却没有好好保藏,这些都是为富不仁、不节俭的做法。老子看也没有看士成绮,话也没有说一句,对此没有任何反应。

  第二天,士成绮又来拜见老子,恭顺地说,先生,昨天我说话无礼,伤害了您,昨晚我内心纠结不安,反省自己出言不逊,今天来向您致歉,内心顺畅平和了许多,请您教导我。

  老子慢慢地说道:他们说我是充满智慧神圣的人,我的内心和这些名分没有什么关系。昨日,你喊我是牛,也只是称谓上我是牛,你喊我是马,也只是称谓上我是马。你说我为富不仁,也只是你口中称谓上的为富不仁。我顺应自然,不排斥所有的外来称谓,所以,这又怎么能影响我宁静的心呢?如果有这种外在的情形,而人们将这种外在的定义加到你身上,而你却不能接受,抗拒它、怨恨它,那么你的内心就会纠结不安,会再次受到这外在言语对你的伤害和影响。我修持自身,顺应自然,应接万物,内心保持恒久安宁,我这样做不是刻意去接受外来名号,只是自然而然地放空心灵,顺应万物罢了。

  士成绮听完这段话,羞愧地不敢正视自己的影子,侧着身子往边上挪动,不敢靠老子太近,又想很恭敬地往前靠靠,不敢大声地说话,过了一会,还是忍不住又问了一个问题,先生,请问如何修身呢?

  

  老子笑了笑:我看你昨日容貌高傲无礼,你的目光执着贪婪,你的额头桀骜不驯,你的口舌伶俐不正,你的样子阴气炽盛。就好像那烈马被拴住,虽然表面看似平静,刻意控制,但是一有机会就奔腾不肯停歇,你机警而观察着外周,巧利之心,虚荣之心,让你不会相信任何人,只有自己。像你这样的人,妄谈修身,若不及时回头,也就永远求不到真道。在很远的边境处,也有像你这样的人,我们叫他为窃。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真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容,其大而没有终极,小到极致而没有遗漏,所以万物具足道性。她太广大而我们又无法看清,她太精深而我们无法窥测。修道有成的至人,抓住了根本,放下了万物的牵绊。虽然他有德行,却不去谋求权利;虽然他有智慧,却不去经营财富。他通晓万物之真相,固守大道之根本,他的神思不被外在所困、所惑、所迷,不以仁义动心,不以礼乐伤神,因此,这得道的至人,内心清静而安定,灵性光明而通达。

  大道充满整个宇宙世界,万事万物具足道性,先天的道性在我们内心深处,唯有空虚寂静,无为自然地修持,才能合道与真。一个修持有成的道者,柔弱不争,祥和吉瑞,平淡素朴,德行远大而真实不虚。

End

依止真实信心念佛,才会把光明显现出来

净界法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靠内心的光明寻找前进的方向

德山禅师有一次到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崇信禅师住在龙潭,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心情不好,似乎牢骚满腹,于是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德

黄念祖: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我是光明的追求者

我是光明的追求者◎ 纪弦我好比一盏金黄的向日葵,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又如一羽扑灯的小青虫,对于暗夜永不说出妥协。太阳在哪里我就朝向哪里,灯光在何处我就飞向何处,因为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对于黑暗怎么

心如何安定

首先,不轻易动心起念。心念虽难受控制,但并非不能控制,只要大家收束住这颗急功近利的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退一步,放缓思考,少欲少求,念头就不至于满天飞。然后是观想。所谓观想,就是找一个物体,比方说一个小

忽然看见光明,这里有魔也有圣境

梦参老和尚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放出一种异香,不是你烧的香,这里有魔,也有圣境。如果你是念经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断:我今天这个异象,我所见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什么是圣

人心光明 万福之源

◎ 憨 山茶陵钟生明性,诗礼世家,往因患难走粤,参予于曹溪。老人晓之以善恶报应因果之说,安其心以归,其难竟解。所以解者,皆非忆想可到,机缘偶会,无心自至。生由是故物无恙,蹈安恬无事之境。然竟茫然不知其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心 月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规驻守益州(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并派遣将军尉迟迥去讨伐蜀。后来,规不仅降伏了当地的民兵,而且城內有很多名僧,也被他

光明心的“光明”不是会发光的意思

光明心的光明不是会发光的意思◎ 多 识心智学是从认识的主体--即心智的性质、种类、功能作用、所属对象等方面研究心智的一门与因明学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内容而相对独立的学科。法称《释量论》第一章主释自比量,

南怀瑾讲《金刚经》:人生原来可以如此通达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于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学术上划为般若系。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和《心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

一日禅:唤醒藏在心灵深处的灵性

真正触动心灵,让我们感到活着很美好的,往往来自那些看似与成功无关的东西:浩渺的星空,陌生人的微笑,清晨的一束阳光,悠远的晨钟暮鼓它们能唤醒我们心灵深处的灵性,被眼前的种种痛苦与逼迫所覆盖的光辉,提醒我

傅光明:独自闲行独自归

喜欢唐代诗人元稹(779-831)的这样两句诗--独自闲行独自归和闲凭栏杆望落晖--已经很久了。这是元稹《智度师》其一、其二两首诗的各自末尾一句。简言之,这是元稹处乱(安史之乱)之后的人生感悟和心境写

陈兵:大圆满心性光明论

大圆满,一译大圆胜慧,梵语摩诃删底(mahasanti),藏译竹箐(rdzogschen),为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在该派九乘判教中为内密三乘中最高的阿底(无上、极)瑜伽,高踞全体佛法、所有密法的顶尖。该

释迦牟尼佛最灵性的4句话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智慧法语:南岳怀让禅师说执着坐禅不能通达佛法

《南岳大慧禅师语录》: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白话浅释】:怀让禅师是六祖惠能的法嗣,他接引马祖道一时,

雪漠: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

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现在的问题是,海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心灵,而控制信息的媒体,又不去宣扬一种善的精神,引导一种善的取向,而是毫无原则地迎合着社会需要,放大着欲望的噪音,许多善的声音刚刚传出,就

内心清静而安定,灵性光明而通达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张凤林道长讲解《清静经》

(2010庚寅年国内授箓讲经稿)  一、经文解读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太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2);大道无情,运行日月(3);大道无名,长养万物⑷;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⑸。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⑹。清者

燃灯佛即光明本觉

经 文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释

静波法师:通达了因缘,就会当机立断

如果我们通达了因缘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当机立断。在《佛说阿含经》里,佛陀说:缘起甚深甚深。为什么?大家总是执着缘起是有实在性的,但缘起本来没有实在性。既然它不是实在的,我们又为什么执着?不应该执着。不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