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念佛具足六度
2024-10-25 08:18

蕅 益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它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译文】

真能念佛,放下身体、妄心与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再生起贪瞋痴三毒烦恼,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较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没有间断与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再以妄想心驰逐外境,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被其它修行法门所迷惑,即大智慧。

请常自检查自己:设若幻妄身心及世界犹然未曾放下,贪瞋痴的念头犹自起现行,是非人我犹然挂在心怀,念佛时间断与夹杂犹未能遣除干净,妄想驰逐外境犹未能永远灭除,种种其他法门犹能迷惑心志,具备以上一项或多项,便不能视为真念佛者。

摘自《蕅益大师全集》

End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 圆 瑛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不乱即是定,此乃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

黄念祖:受用具足 第十九卷

受用具足 第十九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

六度之布施

佛经上记载一个乞丐跑到释迦摩尼面前哭诉:我做什么事都不成功,为什么?佛陀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乞丐说:可我一无所有,是个穷光蛋。佛陀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

六度之喻

◎ 悟 彻佛教的修行法门很多,其中有六种让众生得度之道,称为六度,即:第一、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第二、持戒,可以清净三业,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第三、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

念佛具足六度

◎ 蕅 益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济群法师完美人生是相对而言的,真正完美的人生,只有佛菩萨方能圆满。通常所说的完美,是具足有利于修行的身份,可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那么,这一身份具有哪些特点?可归纳为八点。以下具体说明这八种圆满。第一

六度的程序

六度的程序◎生 根世上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程序,程序也是个自然的规律。做任何事情,以程序而进行,成功的几率上升;不遵守自然的规律而进行,你的成功几率会下降。因此,六度也一样,它有它的程序,布施、持戒、忍

具足五劫思惟摄取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十方无量国土)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林克智: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林克智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佛教中的“三学”、“六度”是指什么

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这两个概念,是最基本的佛学概念之一。三学,指的是学佛之人需要修持的戒、定、慧三样。

三学六度八正道

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八正道”,是最基

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么不同?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个等级要求,其中遵守的纪律等级也各不相同。分别是比丘与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具足戒又称近具戒、大戒,简称具戒。出家人只有受过具足戒的,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关于具

僧璨大师受具足戒的故事

僧璨(约公元510年~606年)又作僧粲,中国禅宗三祖。江苏徐州人氏,出生年月与俗姓都不明。北齐天平二年,僧璨以白衣之身去拜谒二祖慧可,对二祖说:“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二祖说:“将罪来,与汝忏

菩萨乘:修行六度的加行法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

僧中授具足戒的“遮难”是什么

僧团为简别出家者是否有资格求受具足戒,事先提出一系列问题以询问戒子,此一系列问题总称为“遮难”。“遮难”一词,按照字面上的解释, “遮”即遏止、拦住的意思。《说文·走部》:“遮,遏也。” 《篇海类编·

具足戒与菩萨戒的区别

比丘戒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可大别为八种,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舍堕(比丘三十,比丘尼八)、众学(比丘一百,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是指比丘、比丘

“精进波罗蜜”是六度波罗蜜的首要

所谓“精进”就是心要专, 行要积极, 这就叫做精进, “精”就是心要专, “进”就是不退, 所以行要积极, 这才叫精进。“精进”是六度波罗蜜其中之一, 这六度就是六种方成佛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

达真堪布开示:六度之精进波罗蜜

要精进学修才能成就。若是没有精进波罗蜜,若是学修不精进的话;你再聪明,再有智慧,也不会成就。所以说精进非常重要!精进真正的本质是一种欢喜,一种迫切。喜欢学佛,愿意修行,都是主动的,不是一种刻意的勉强与

范古农答:云何具足诸禅。

问:云何具足诸禅。范古农答:初二对代数息,三对欲界定。四对未到地定。五对初禅觉观二支,六对破初禅喜支,七对破初禅乐支,八对破初禅一心支,九对二禅内净喜,十对二禅一心支,十一对破三禅乐,十二对破四禅不动

宋智明:第二十七课 四重六度观

第二十七课四重六度观六度是菩萨道上根本的行法,而对于六度的深度与广度的不同体验,即形成菩萨道的位差与作用,所以智者大师以四重六度观的修法来实践菩萨行人的从浅位到深位的开发与胜进。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

财源天母丨祈祷保佑大家资粮具足

财源天母心咒ཨོཾ་བ་སུ་དྷཱ་རི་ཎི་སྭཱ་ཧཱ།嗡 跋苏塔里尼 梭哈在佛教传统上,有不少人会依止妙音佛母以增长智慧。修持妙音佛母可迅速得长智慧,可是却会有贫困的缘起。所以,凡是修妙音佛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_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小乘

达真堪布上师讲述:六度中的禅定波罗蜜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是修行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修法。佛法里讲戒定慧,定就是禅定,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产生的。若是没有禅定功夫,无法开悟证悟,无法产生般若智慧,

六度之二:持戒波罗蜜介绍

持戒波罗蜜分三种:一、断恶行戒;二、行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一、断恶行戒:要断除身、口、意的十种恶业1、杀生:伤害自己、他人、动物等其他众生的生命,不论自己亲自杀的或是指使别人杀的其罪过是一样的,而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

什么是六度?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