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
一、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
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是举行七天专门念佛的修行活动。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集中一定的时间,让大家放下一切外缘,集中全部精力,认认真真地念佛,清清净净地念佛,力争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所以,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根据什么经典呢?主要就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持名念佛,持念佛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快的一天、两天就可以达到一心不乱,慢的六天、七天也能达到一心不乱;实际上更慢的是要几个七才能达到一心不乱,念佛七的最后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达到了一心不乱,就可以保证往生。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阿弥陀佛及西方三圣等大菩萨们,就显现在这个人的面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人就依仗阿弥陀佛的接引,可以往生净土。这个就是我们举行念佛七的根据,这个也是佛陀对我们的开示。
所以,我们在这七天中,不是追求别的,不是要看到什么,主要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当然,我们用散乱心念佛,也不是没有作用,也还是种了成佛的远因。也就是说,结成佛的果是很远很远的。如果我们能够念佛达到一心不乱,这个就能保证临终往生。
念佛法门是以信、愿、行为纲领。信要信得真;愿要愿得切;行要行得认真。念佛就是行。念佛七就是要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认真的实践。我们平时虽然也在念佛,但是干扰多,牵挂多。平时想要集中一天、半天的时间,都很不容易。还有一层道理,一个人用功,容易懈怠,很难坚持下去。集体的行动就不同了。互相监督,互相鼓舞、又有制度的约束,这样就不容易懈怠,就能坚持到底。我们修净土法门,有了信心,有了愿心,通过实践,就是通过认真念佛。只有这样,我们的信心,我们的愿心才能实现,才不会落空。参加念佛七就是实践我们的信心和愿心的一个积极的行动。也就是在平时念佛的基础上的一个提高。希望在这七天之内。我们人人都争取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二、怎样才能达到一心不乱
怎样才能达到一心不乱呢?讲四点:
第一点:放下一切,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念佛七中来。在这七天之内,不要想家务事,不要摆龙门阵。我们参加的人,应当把一个死字顶在脑壳上,应当时时想到好像临命终时一样。有这样的思想,才有紧迫感,才能发起勇猛精进的心,才能够生起至诚恳切的心。这个是我们首先必须具有的思想准备。这个非常之重要。
第二点:要掌握念佛的要领。根据《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上说的两句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个窗口。摄就是收摄,收拢。都摄就是一个齐收拢,把这六个窗口统统关闭起来,单单提起一句佛号,不间断,不夹杂,这个就叫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所以,做到了这两句,就达到了一心不乱。这六根里面,意根是关键,心猿意马,无始以来的习气,是很难对付的。其次就是耳根,也不好收摄。如果我们能够把意、耳两根收住,其他的四根就容易收住了。所以心念耳闻就是都摄六根的要领。希望大家都要掌握这个要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提起精神高声念佛。永明禅师开示:高声念佛,可以振奋勇猛精进的心;可以排除散乱和错沉;可以排除散乱和昏沉;可以使诸佛欢喜;可以使天魔恐怖;可以使三途息苦。就有这样大的好处。大家平常在家里虽然也在念佛,但有顾忌,不敢大声念。我们在这七天中,一定要振作精神,高声念佛,不要只在喉咙上打转转,更不应该闭口不念,古代高僧,早上起来站在山头上高声念佛;使附近的居民都能够听到佛号,种下善根,这个就是很大的法布施。还有的高僧,在冬天念佛要念得全身出汗。这说明拿出全部精力在念佛,可见高声念佛非常重要。反过来说,如果念的声音很低沉,或者只在喉间模糊地念,这样精神容易涣散,妄念容易滋长。还有念佛的快、慢、高、低都要合节拍。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要听大家念佛的声音,不是只听自己念佛的声音,而是要把自己念佛的心及声音都溶汇在大家的有规律的念佛声音中去。这样念佛,自然就容易感应,也不会觉得疲劳。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要防止散乱和昏沉。我们都知道,散乱和昏沉,是我们念佛的两大障碍。如果能够做到既不散乱又不昏沉,那么我们念佛功夫就容易成片。成片以后,就容易做到一心不乱了。怎样防止散乱?必须至诚恳切地念,必须按心念耳闻的方法去念。必须做到念一个字听一个字,念一句听一句。心中念得清清楚楚。耳里听得明明白白。这样念,杂念就无从产生,保证心不会散乱。如果听不清楚,说明产生了一些杂念,就有一些散乱了。如果完全听不见,就说明杂念占了上风,我们的心已经跑得很远了,大家可以试验。还有,在殿堂内,眼睛不要东张西望。目光应该自然下垂,只看到身前三尺以内,一心念佛,不管旁人,不要到处张望。如果东张西望,必然引起妄想。口里虽然在念佛,心已经跑远了;人虽然在殿堂上,心已经不在殿堂内了。这样念佛,效果不大,这样念佛,得不到受用。再说怎样防止昏沉?高声念佛是防止昏沉的有效办法。但是,我们坐着默念的时候,容易发生昏沉,怎么办呢?这与坐的姿势很有关系。我们身体要端正,腰要挺直。不是挺胸,而是腰,腰部要打直,要坐得舒适。小腹部要放松,头部不要上望,也不要低垂。昏沉来了,必然头部低垂或者东倒西歪的。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自己应该把精神振作一下,把眼睛睁一下,把腰杆直一下。这样可以驱散昏沉的现象。假如昏沉很严重,这些方法没有效果的时候,可以站起来拜佛。这样,昏沉自然就解决了。这是第四点。
上面讲的这四点,是保证我们在七天之内达到一心不乱的重要条件。希望一定要按照这样做,就可以保证我们都能够达到一心不乱。
最后,祝愿大家在这七天当中,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净化身心,消除业障,增长福慧。这样,我们现前就能够得到大受用。将来往生净土,必定有保证。
End
◎印 顺太虚大师创办本刊以来,已进入三十四个年头。当时就定名为海潮音,所下的定义是:人海潮中之觉音。我们抱着小鸟救火的精神,决不因力量的微薄而自馁;遵循虚大师踏出的径路,尽我们的智能,来播送人间的觉音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我们也时常面对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悟?因为我们是凡夫。菩萨高明就高明在这里,菩萨悟,我们不悟,菩萨悟了之后帮助我们悟,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四个字「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明伟法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公案:讲某日寺庙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
◎ 林清玄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
答: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
既信圣言量,持弥陀名号,然执持之功,亦有浅深,譬如今之学制,有小学、中学、大学,程度各各不同;念佛第一层次口念耳听犹之小学,其次心念心听犹之中学,最终神念神听则犹如大学;然吾等程度,小学耳,能够口中念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
◎ 虚 云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
◎ 学 诚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付出了很久的事情却没有得到成果,非常不甘心,又有点怀疑自己,应该怎么思维呢?感恩师父!答:不一定是没有成果,而是自己眼里只有特定的结果,对其他的收获视而不见。问:师父
◎ 太 虚本院自去年改组为世界佛学苑教理院以来,由台源、常惺诸法师担任其事,观一年间经过之成绩,颇堪告慰。唯太虚因应务各方,未能在院尽教导之责,对于台、常、各法师抱歉之至!现在在座虽有居士与小学校之学
◎ 惟 传我们每天早晚的礼佛运动,有很深的含意。现在如果你还不能够体会到礼佛深义的话,没关系,你可以按照你原来的礼佛方式来做,后面会跟大家再解析礼佛的深义。现在大家就找一个适当的位置,以后这个时段你进
浴佛的意义◎ 衍 慈释迦略史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四月初八佛陀诞生在印度迦毘罗卫国(尼泊尔境内)为净饭王太子,俗名悉达多,从幼聪智非凡,文武双全,样样精通。二十九岁弃王位及一切荣华富贵,于二月初八出家,
何为结夏安居?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
◎ 蕅 益【经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
修行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达照法师有人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告诉他:修行是生命中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和我们这个身体都是由我们的业构成的,业的善恶好坏决定了我们这个世界和身心的好坏,业就是行
送子观音的审美意义◎ 孙绪会《法华玄义序》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 法也。妙是佛家对一切至美之物的命名。可见在佛教里,不可恩议是与美的观念相联系的。佛教审美有几个特点:第一,超越性,世俗眼光看来不可
◎ 宽 毅又是一年草长鸢飞,陌上花开,桃红梨白的好不热闹。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想,在这样朝气蓬勃的春日里,做一些没意义的事情是很有趣的--比如思考--花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没有标准答案的,即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毛凌云居士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杂乱之念。且佛者觉也,念
◎ 一 诚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把起心动念控制得那么好,谁有可能一丝念头不起呢?念头起来了,你去压制它,反而适得其反。所以,重要的是不去追逐念头。一个念头起来了,就让它起来,当它消失时,也不要去挽留,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
一诚法师有一回在广济寺,很多人围绕在身边,我提及照顾心念的话题,说了一句:多心好。身旁一人问:和尚以前不是说多心不好吗?我点头,道:心多不乱就好。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把起心动念控制得那么好,谁有可能
一、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职,即本职工作。依佛为师,出家为僧,则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利他既是自利,自利完全是为利他。自他同体,若无众生,即无佛故。经中将众生譬喻为树根,把佛菩萨譬喻为枝叶
◎ 弘 一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
好几种,这是我根据佛经理解的。洒净的意义是把加持了大悲咒的水洒出去;第一个作用就是清场。洒出去,洒到谁身上,沾谁谁得度,这也是救度众生结佛缘的一个含义。比如,我想在这个地方举行一个什么佛事活动,这个地
◎ 果 悟缘起性空可谓是佛法的核心,佛陀在一代时教中,虽说了种种的法门,但无一不是缘起性空的多方面开展,譬如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无不依缘起的相依性,说明宇宙人生的成坏生灭之理,于理性的
圣凯法师佛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在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的训导与启示。如何深入挖掘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的有关和谐的思想资源,为和谐奥运、人文奥运服务?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向
施放焰口的意义◎ 圣 严据佛经所述,焰口是指鬼道之中的饿鬼,鬼道众生分为三等:1、在生之时,做了很多善事,若投为鬼,便成福德大力的多财鬼,一般人所信奉的城隍及土地等神祗,即属于此类的鬼神。2、在生时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先人即使去世很久,假使中阴身已经投胎,阳上为其所做功德仍然可以回向助其转业,可使他们在所生道中,获得福德资粮。有一个佛典故事:释迦牟尼佛之功德主,他的小儿
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必须掌握四大要领昌臻法师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根据什么经典呢?主要就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
◎ 昌 达 在佛教研究中,《魏书释老志》有重要的价值,除了它是最早关于佛教历史和思想的全面记载之外,有一些特别的史料价值。日本的冢本善隆、台湾的蓝吉富都已经指出: ⑴ 对于中国佛教制度,它记载的元魏僧
礼敬的意义◎ 济 群礼敬诸佛,为普贤菩萨的第一大愿。何谓礼敬?礼 是顶礼、礼拜之义,包括合掌、问讯、鞠躬等表示谦恭的方式,主要指外在行为。敬 是恭敬、景仰之义,主要指内在心态。礼和敬是相互的,如果礼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造成都可以说是由于我们人的自我的异化。哲学上讲的异化的含义就是本来
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诸法无我是佛教引导众生了悟人生、认识自我,以及整个现象世界的根本理论之一。佛教的无我理论,最初是针对众生的我执而提出的,即所谓因破我法有无我(《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念佛往生的条件:一心不乱《佛学常见词汇》指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编辑本段《佛光大辞典》1.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
当我们接触到究竟的层次,接触到涅槃、真如、如来藏,接触到神,我们就能接受当下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已抵达平安喜乐的国度,无须再受苦。无论可以再活10年还是5年,已无关紧要。在那一刻,我们已经改变了看待世界
昌臻法师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 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是举行七天专门念
准提菩萨造像意义◎ 清 净准提菩萨的造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种。不外,一般佛徒所供奉的造像大抵以十八臂三目者为多。其实还有其他的形像,如八臂的准提菩萨或四臂准提菩萨等,这里我们针对一般常见的十
禅 的 意 义◎ 陈荣赋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并指出我们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由于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源泉,使我们摆脱一切束缚,而这些束缚使我们有限生命时常在这个世界上受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阐释
六、三皈依的意义[《觉讯》原文为归字,今改为现代常用的皈字,编者注。]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受三皈依,三皈依是学佛的基础。今天我想把三皈依的道理简单扼要地分四点来说明:一、什么叫三宝;二、什么叫皈依;三、为
佛教以悟为修行的根本目的,所谓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坛经》)[1],充分道出了悟的重要性。悟,指生起真智,扫却迷妄,断除烦恼,证得佛法的真理。其中,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从开悟方面讲
明海法师在中国历史上,禅僧行脚是有非常悠久的传统的。古代中国寺院有讲寺、律寺、禅寺,一般地说,讲寺、律寺这些寺院的生活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在唐朝以后勃兴的禅寺,禅僧行脚才是真正蔚然成风,而且是每一个禅僧
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社会的旅游风气兴盛,这是值得鼓励的好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可以增加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对风景古迹的欣赏,对结伴参访的联谊等。旅游,无异于户外教学,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