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
2024-10-03 07:04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何以见得呢?

我们把古人说的五福的次序倒过来一下,逐个来说吧!

一、善终:

念佛人得善终,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且是容易得到公认的,现今在佛教兴盛的地方,很多医院都知道设置念佛堂、往生堂等等,很多临终关怀研究部门还会将其设为专题研究项目,因为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念佛确实能让病人走得没那么痛苦。

念佛人得善终,也是古今无数人亲证了的,确凿无疑。许多圣道修行的高僧或许有走得不甚潇洒者,然而普普通通的念佛人自在往生案例却比比皆是。

按照唯识宗的说法,人在死亡时往往经历三个阶段:明了心位、自体爱位、乱心位。念佛人都是在明了心位就往生了的,也就是说是在其意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情况下随佛而去的,这岂非最大的善终?

而古今更有预知时至者、身无病苦者、无疾而化者、天乐鸣空者、异香满室者这样的命终之善相,真可谓是善之极也!

有其事必有其理,道理何在呢?我引述一段经文,自然就明白了。

《阿弥陀经》云:其人(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玄奘大师翻译的同本经此处加了八个字: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死魔原是五种魔中最难应付的魔,念佛人却轻轻松松将其彻底制服,究其本源,其力量来自于阿弥陀佛,有了阿弥陀佛在念佛人临命终时现其人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才有了念佛人之善终啊!

二、好德

佛为德之极,念佛人口称万德洪名,源源不断地摄取着来自十万亿国土外的弥陀兆载永劫修行的功德,故而既有好(hǎo)德,又能好(ho)德,念佛人不但自己决定当生解脱,也愿与一切众生同得解脱,所以会情不自禁地自信教人信。

世间人概有种种好德之心,好德之行,然总是不究竟、不彻底,或可助人一时一生,难助人生生世世。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由此可知,念佛人之自信教人信,即是称诸佛本愿之行,世出世间思惟遍,有什么比教人成佛更堪为好德之事呢?

同时,念佛之人被弥陀悲心感化,触光柔软,自然生出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之心,也自然身意柔软,谦卑安和,绝对是整个社会中的正能量,人群中的清流。

三、康宁

念佛人念念称名之间,消除无量宿现业障,当然也包括身心的业障,古今念佛愈病的案例实在太多太多,不胜枚举,若是典型之因业病,效果更是立竿见影。

同时,念佛之人厌秽欣净,心神早归送安养,对于此浊染的娑婆世界只是淡然观之,由此便也少却了许多执著与痛苦,更少了许多怨恨恼怒烦,故而心境恬淡安和,简单朴素,心绪安宁。

又,《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由此可知,念佛人佛光护佑,诸佛护念,天人礼敬,菩萨相伴,故而多平安,少灾祸,康宁之福,不求自来。

四、富贵

念佛人倒不一定个个都是亿万富翁,也不一定个个是尊贵显赫,但内在的富足显贵却是显而易见的。

何以言之?

念佛人虽然放弃了整个娑婆世界,但得到的却是整个极乐世界啊!

往生者,身体是紫磨真金色,身上的衣服比天衣还华美灿烂,饮食是七宝法器盈满的百味珍馐,大地铺满了黄金,树木都是七宝转共合成,免费天乐时时为您奏响,扑鼻的香气让人开神悦体

其实,即使是极乐世界八功德水池底一粒金沙,其价值实在都比地球上所有财富加在一起还要超过千万亿倍,何况其余?

因此,念佛人太知足也太满足了,佛说知足第一富,虽然身体还在娑婆,但知足之心足以让每个念佛人即使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也自然展露着无比高贵无比优雅的气质。

再说说念佛人的贵。善导大师说,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念佛人不但好,而且妙,不但妙而且上上,而且稀有,而且最胜,这样够贵吧?

贵不贵,我们再来看看念佛人的朋友圈吧,如果朋友圈里全是贵人,那说明这人也一定不会太平庸。《观经》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怎么样?观音、势至都是我们的好朋友,《阿弥陀经》中更说:念佛之人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一切诸佛都在念佛人的朋友圈内哦!翻开经文、历史再一看,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天亲这么多大名人原来都是我们的死党。

纵然是一字不识、满脸皱纹、吐字不清的乡下捡垃圾的念佛老太婆,在佛眼中也是贵中之贵,无过此贵啊!

五、长寿

善导大师的《观念法门》中说:称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这样看来,长寿、善终皆在念佛里边了。其实还远不止于此。

念佛人实在是无量寿啊!阿弥陀佛曾发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无量寿经》说: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有人说:那也是往生之后的事啊!往生前还不得一死,前面说过,念佛人都是在明了心位中往生的,根本不经历后面正常的自体爱位、乱心位等,其实也可说念佛人并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死亡过程,某种程度上也就可以说念佛人本身并没有死亡这回事,当然,灵魂换一件衣服,过去的身体弃而不用,那是周围活着人还是看得到的,但对于当事者来说,其实等同于就是没有死亡。

所以,也可以推论来说,念佛人当下就已经获得了无量寿的生命了,这还不算长寿吗?

结语

在这个五恶五痛五烧悉皆充满的五浊恶世,众生福报越来越见浇薄,靠凡夫己力,不要奢谈赚满五福,即使能圆满一福都大不易,然而念佛人口唇微动的刹那,却有他力五福从天而降,自然临门,诚然不可思议。

细究其理,也不难理解。佛是两足尊,福报智慧都业已达到圆满,而阿弥陀佛迥异诸佛之处,在于他还能令每一个称念他名号的众生当下也具足和他一样的福报与智慧,于是,念佛人得五福自然而然,得往生自然而然,得成佛自然而然,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说念佛人自然具足五福,其实尚是随顺世间的说法,念佛人具足的何止五福,乃是无量福啊,每个念佛人实实在在皆如佛赞叹观世音菩萨的福聚海无量啊!

End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何以见得呢?我们把古人说的五福的次序倒过来一下,逐个来说吧!一、善终:念佛人得善终,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且是容易得到公认的,现今在佛教兴盛的地方,很多医院都知道设置念佛堂、往生堂

顺其自然可得自在之心

◎ 墨 墨有人问洞山禅师:我们如何躲避寒暑?禅师回答:何不向无寒暑处避?这人又问:什么地方才是无寒暑处?禅师答: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阇黎:梵语音译,指高僧。)其实,禅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寒冷

复得返自然

◎ 正 慈 檐前施饭来飞鸟,林下行香踏落花。 自解刹那知佛性,不劳更喻几尘沙。--唐 释广宣素来喜欢依傍大山和清流,喜欢清静、清新、空旷自然的乡野,故闲暇时光总想躲开繁闹,到乡下走走看看,偷个闲,犹

陈大惠:自然界没有不知道回馈、感恩的物种

陈大惠:为什么要感恩:自然界没有不知道回馈、感恩的物种这回听明白之后,他彻底老实了,他说,我真得学。他给我问了一个问题,他说,我特别想,我知道现在社会问题很多,我这个钱挣到之后,好多时候这个钱很快就没

能够冲破一这关,业障自然消除

广钦老和尚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有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

自然的大安详

索 甲在教禅坐时,我常在开头就说:把你的心带回家,然后放下,放松。整个禅坐过程可以简化成这三个重点:把你的心带回家、放下、放松。每个重点都包含着许多层面的意义。把你的心带回家,意思是通过专注的修习,把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姚冬梅净土,顾名思义就是指清净的刹土。人间净土就是要在人间建立清净的国土。这种观点似乎很让人向往、振奋。然而,仔细思维,却是站不住脚的,何以见得?首先,要建构净土,就

人生一切顺其自然

人生一切顺其自然◎ 元 真深山藏古寺,禅堂卧蛟龙。一位禅僧自从住进禅堂,就效仿禅宗四祖道信,夜不展单,肋条不沾席--俗称不倒禅--不睡觉。他十年之中,昼夜坐禅,心无杂念。然而,眼看着同门师兄弟一个个越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 济 群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一偈颂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破坏大自然,和大自然对立,无疑会使人类自取灭亡。千百年来,人类依赖自然的给予生活,与此同时,对大自然的探索也始终

陈柏达:五福临门

第一章 引言一、五福的意义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至于福临门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

一日禅:人生,顺其自然最美

生活是一杯白开水,乐观的人喜欢加糖,悲观的人则往往加盐,都是你自己调制的味道,其实生活永远把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有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看透的眼光,而是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心境!人生,别较真,顺其自然最美。

道外无心,心外无道:体悟即心即道的自然境界

周因朴,活动于五代末、北宋初,上承司马承祯、王玄览的坐忘论思想,凝练出修道即修心修心即修道的精要论断,对内丹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下对周因朴《大道论》的关注较少,因此我们应当对这

在日常生活中去悟道,去感受道法自然的真谛!

近年来,教内外一些道士、居士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无疑,静坐炼养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许多宫观名胜古迹都是开放旅游场所,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暇时静下心闭目打坐,为长时精神状态紧张的人

慈悲的因缘到了 你自然也会素食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一日禅:顺其自然

你羡慕别人月薪几万,却不知道他日日加班到深夜的辛苦。你羡慕别人说走就走到处游玩的自由,却不知道他为这份自由放弃的东西。一切都有代价,无论是财富,事业,别人永远是别人。别处永远在别处,等你走过去,你现在

什么是自然辟谷?

辟谷是古时道家修炼人士到一定的境界,而出现的一种气满不思食、身心加速排毒和净化的现象和过程。后来也有人在有了一定的吸收自然原始能量的能力的基础上 自己 主动辟谷,加快修炼进程,提升修炼效果,使辟谷也成

自然智、清净智、无分别智,作这样的修行

修行,最重要的是,发现、利用和使用自然智、清净智或无分别智。自然智、清净智和无分别智,三个词是对同一本体的不同的描述,它们所指的都是同一颗心——我们原始的心、本来的心、本体的心——那颗被称为真心、妙心

刘元春:佛教论人与自然

佛教论人与自然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与自然就交织在一起。人先是由自然的力量的威慑而乞求大自然的恩惠,后来,却因为认识自然到利用自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大有征服自然的气概,甚至随心所欲。正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