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念佛三昧的修法
2025-01-31 13:41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三昧”的修法

(一)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

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

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

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

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参考白话文:

要想摄住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常都好象是在佛前一样,不敢起别的妄想。

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的清清楚楚,口里念的清清楚楚。这样,妄想自然渐渐消灭了。

即使是默念,也要听。因为心一起念头,就有声相。自己的耳朵,听自己心里的声相,仍然能明明了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心就是意根。口就是舌根,听就是耳根。心念、口念、耳朵听,这三根一摄住,眼睛也不会东张西望,鼻子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体也不敢放逸懈怠,所以叫做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念佛,自然没有污杂的妄念,所以叫净念。

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所以叫净念相继。

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就会得到念佛三昧。

这个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得到“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

所以说,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是三昧的别名。

这样念下去,一定会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的一天。

(二)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

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

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

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

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增广.卷二.复马契西居士书五P329)

参考白话文: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念到相应的时候,虽然常念佛,却完全没有起心动念(没相应之前,不起心动念就不念了)。

虽然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的称念或者忆念。所以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无念不要当成是“不念”。无念而念是没有起心动念的念相,但照样念念没有间断。

这种境界,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不要领会错了。

(三)

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

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

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

到此,则

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

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

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

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

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

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

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

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

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

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

(增广.卷四.念佛三昧摸象记P951)

参考白话文:

要说方法,必须在念佛的时候,既念反观,专注一境,不能外弛。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反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必要使全部的念就是观,念外无观;全部的观就是念,观外无念。观和念虽然水乳交融,但还没契入到根源。必须要向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地体究,切切地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到了力极功纯的时候,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只要离妄念,便是如如佛。说的就是这个境界。

功夫到了这个地步,念佛就得法了。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好比浮云从长空中散去,青天彻底显露出来。亲自见到本来面目,本来也无所见。无所见即是真见,有所见就是随尘。

到这里,则山色溪声,都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

说其用,好比旭日东升,圆明朗照。

说其体,犹如皓月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既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

就好象是雪吞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

论其利益,现在虽然没离开娑婆世界,却常预莲池海会。临终一登上品,顿证佛乘。

只有家里人才知道家里的事。告诉门外汉,毫无疑问,肯定会造毁谤。

(四)

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

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

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

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

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敬严肃之理乎!

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

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

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

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果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三编.卷二.复张曙蕉居士书八P382)

参考白话文:

现在修念佛法门,应当依照大势至菩萨讲的,用如子忆母的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实行。果真能死尽偷心,就会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许马上就可以证得。

然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千万别以为很容易。纵使不能马上证得,应该也会相差不远了。

都摄六根,是念佛最妙的一个办法。

念的时候,无论是出声还是不出声,常常都要摄耳谛听。这样才是契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这两种义理兼修。反闻只属于自己的力量,返念兼有佛力,这样好处就大了。

心念属于意,口念属于舌,耳听属于耳,眼皮下垂,就看到了鼻尖,这样眼根和鼻根也摄受了。五根既然同归于一句佛号,身根哪里还有不恭敬严肃的道理呢!所以知道,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就会心识凝静而不浮散,这就叫做“净念”。

以六根既然被摄住,杂念妄念潜消,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没有间断。这样,念佛三昧,可以马上得到。

所以下面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是大势至菩萨,用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实在是三根普被,有利无弊啊。果真能依照着去修行,必定会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以得到。

End

获得富贵果报的四种修法

天机法师可以让我们获得富贵的四种修法:一、应时行施是指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布施的行为。譬如冷时,我们为无衣者布施衣服;在饥荒时,为饥者布施食物。如此,对需要者而言才有用处。否则锦上添花,对有者而言,实

麦彭仁波切开示最简单殊胜、适合末法众生的禅定修法

有一个最殊胜的禅定修法,是麦彭仁波切开示的简单到不可思议的观心和观行修法:心静下来,所有的念头归零,零就是阿赖耶识所有杂念的源头(阿赖耶识是八识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很明显的思维活动,相对平静),把心回归

元音老人: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元音老人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只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XX大师说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我听后问他:“你修净

元音老人答:修法后觉得胸口会发闷,如何避免?

问:我修法后觉得胸口会发闷,如何避免?元音老人答:要注意三点:1、手印举起靠近胸口,手臂不能靠胸口。2、要呃气让它呃,泄下气就让它泄,打哈欠就让它打,不能屏住,呼吸要自然。3、身体往下弯会很疲劳。先睡

元音老人答: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

问: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元音老人答:在修法前,显教的书都可以看。但重点应看明白正知见,开发菩提悲愿,建立正确身心行为的书。在师父传你法后,应该看有关修这个法的经论和其他参考书。

元音老人: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是怎么修的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元音老人:修法有了神通怎么办?

我们心中心法,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人想

元音老人:修法重在实修

能再于寂静处,放下一切事缘,一心精进,即生于本净心体,必得正解脱而登妙觉。用功的人识得自性,在喧闹的环境当中又能适应,具足受用,不用修什么法,只是在尘境当中转,磨练自己的习气就是了。但是,有的人不适应

元音老人:讲述修法见护法神的公案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元音老人:修法之诀窍

我们于悟后做功夫要任其自然,像流水一样,哗、哗、哗地流过去,要不停留、不可住着,不跟境界跑,不随妄念流,把我们的妄想习气损之又损,消除净光,才能成就大道。此为修法之诀窍,是故不识真心,修法无益;识得真

元音老人:心念耳闻,是修法的要诀

“心念耳闻”是念佛念咒不可颠覆的总原则。《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具体根性,指出了这种修法是最合适的教法,修行人不可不忘。(当然,净宗提倡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法,则是更将这个

道教圆光术探秘,修法有成,可预测未来!

内容导读笔者几年前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道门内圆光术的文章,介绍了当时尚不为广大爱好者所知的圆光。这几年由于一些人的炒作,圆光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受到爱好者的追捧与误解。因此,笔者发心再撰此文,旨在较全

真言宗的修法手印

十八道契印是指东密修持四加行的基本手印,同时它也是通用于各种修法的十八种印。由于这是修东密四加行中的十八道法时所用的手印,因此又称为十八道契印,或单称十八道、十八契印。据说其中进行的方式,是依据印度人

缘觉乘:为何中乘修法者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

五智在护摩修法有何效果

在护摩修法中如果欲调服魔怨则修降三世明王法,如果欲增益则修军荼利明王法,如果欲求敬爱则修大威德明王法或者孔雀明王法,如果欲钩召有情则修金刚夜叉法,如果欲息灾则修不动明王法。凡夫之九识,可成如来之五智。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五大虚空藏及其修法

这五大虚空藏菩萨,亦即虚空藏菩萨之五分法身,即:“戒法身”——福智虚空藏菩萨;“定法身”——满愿虚空藏菩萨;“慧法身”——施愿虚空藏菩萨;“解脱法身”——无垢虚空藏菩萨;“解脱智见法身”——解脱虚空藏

释广超法师:数息观的修法

首先找一个环境清净(师父:是清静吗?),空气很好的地方静坐,光线不要太亮,在座位上最好铺一个坐垫。你盘腿的时候,可以单盘或双盘,不管怎么盘,要全身肌肉放松的姿势。就是说,你在静坐的时候,身体的任何肌肉

四无量心的修法是什么

虽然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凡夫来讲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很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无论多么恶劣凶残的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同情、悲悯、慈爱等善好的潜质,我们就是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巧不断启发和培

念佛三昧的修法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三昧”的修法(一)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

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

皈依 发心桑吉秋当措杰巧南拉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向却瓦德达呢嘉森且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达给因所吉波所南吉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卓拉潘协桑吉哲巴效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四无量心森坚檀嘉得瓦当得沃

如意轮观音修法

如意轮观音是佛教中观音的报身,在佛教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是六观音之一。它能帮助除去烦恼,有一个美好的生活。而如意轮观音咒也是非常的厉害的,经常的读诵是可以提升的智慧,可以提升的注意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

菩提心略修法

虽然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其利益非常巨大,可能大多数人不一定知道菩提心的具体修法。其实有了菩提心才能够救度众生,菩提心是我们唯一的依处,除了菩提心以外,不要说世间所谓的圆满,就是出世间声闻、缘觉等小乘修法,

林崇安: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

佛使比丘的自然内观法以「自然方式」产生的定力,通常已经足够用来内观,而由「系统训练」所得到的定力,不但往往超过所需,甚至可能会产生对这种高度禅定的错误满足。在高度禅定中,容易体验极度的快乐,因而对它粘

坚牢地神修法之地天神咒

坚牢地神,统领地上的神,山神、湖神、河神、饮食神、禾稼神、日游神、夜游神、门神、井神、树神、花草神、地神。坚牢地神,从字面上理解,像大地一样坚固安稳。坚牢地神为释迦牟尼佛成佛作见证,也曾发誓护持地藏菩

坚牢地神修法仪轨

在传统的水陆法会,水陆画中,坚牢地神是二十四诸天之一,与天龙八部一起护持佛法,利益众生。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她示现为一位具足大福报大威力的天人。但从密教经典中可知,她是佛菩萨的等流身。并且,佛陀成道前在

黄财神修法功德利益

黄财神为北方司财众部之首,掌诸宝库,故修持黄财神法、持诵其密咒,可消灭六道穷苦,增长福德、寿命、智能,以及一切物质与精神上的受用,财源茂盛,免除贫穷。黄财神法门的殊胜功德利益。在藏传佛教中,黄财神为诸

红财神修法功德利益

红财神是萨迦派密法中的一位功德无比的财神。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均有相关仪轨,在萨迦派中,红财神的密修方法及教义尤其受到重视。萨迦派的招魂瞻巴拉,是红财神法的一种。此尊肤色红,故称红财神。红财神,有能招聚

黑财神修法开示

要获得财富圆满,最根本的方法是依靠上供下施。我们平常少量布施却希望获得大的回报,这是一种世间的布施,利益不大,只有出世间三轮体空的布施,才能获得最殊胜的超越世间的福报。臧巴拉(财神)不是因为悭吝心也不

修法黑财神的好处

他是五部佛中东方不动佛为救度众生远离贫穷困苦而化现的财神,是东方不动佛的幻化身。具信者虔诚祈祷,能遣除损耗、衰败等种种恶缘,消除贫苦,事业顺利、财富圆满,快速增上修行资粮。由于他的加持力特别迅速,因此

洪启嵩:中脉呼吸的修法

中脉呼吸的修法摘自《现观中脉实相成就》 洪启嵩 著中脉简介密法从现观法界众相的真实示现,回证如来的究竟体性,其次第是内外一如的。其以空的实相为根本,以大定、大智、大悲,来圆法界体性妙智,广度众生。所以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一节 初善的修法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六妙门属于天台宗圆教的不定止观,不同根性的人在修法时可获得不同的果证。本通于世出世法,但据圆人修法无法不圆之意,故谨就向上圆门论此止观。“六”即数、随、止、观、还、净的六法,“妙”是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五节 观门修法

第五节 观门修法观门的修法与止门修法不同,它要在禅定心中,以能观的观智,观于所观的诸境,层层深入,最后达于智境冥一,悟证实相。先述次第三机,次论觉意三味,最后论十乘观法。一、次第三观次第三观是方便观法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二节 中善的修法

第二节 中善的修法中善是修法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因以坐中为主,故先围绕数随二门作为入手功夫,其中亦贯摄止观等意。至于其余四门,另在后文中述之。一、数息法当气息已调至深长细匀后,息相绵绵虚微,此时心念便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三节 后善的修法

第三节 后善的修法一、坐毕收功法1、放心——把收摄在缘的专注心放开,将知觉渐渐引至根尘现实中去,不再想用功时的境界。2、调气——将气缓缓吸入脐轮,然后呼出并觉得散遍周身毛孔,似一个吹足气的透明塑料袋。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四节 止门修法

第四节 止门修法这一部分的修法以止观为中心,前接于数息法门,后通于还净悟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出现的境界及障碍也特多。因此在修止观法门时,还须同时对教理进行深入的研学,平时的身心修养也要不断提高,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止观二门的修习是学人能否悟证的一个关键,如果修习的善巧,就不必继续修还净二门,因在止观中已能直入大道故。修习止观者,须遵照以下八条要义,方不致落于偏差:1、时间次序:每日打坐二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八节 净门的修习法

第八节 净门的修习法净门的修习是从见道位开始,即六即佛中相似即的初信位,此由不断而断、任运断八十八品见惑,法界圆融平等的理趣,已略窥一斑,真信现前,故名为信心位。永不退为凡夫,自在增进道业。此业禅宗破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七节 还门的修习法

第七节 还门的修习法还门修法分为基本行法与定期专修法二大类,最后以念佛三昧为归。基本行法主要取悟入还转的返源之意,有方便与直接的二种不同;定期专修则是较为严格的三昧行法,依次有半行半坐、常行、常坐的三

宋智明: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二节 正行修法

第二节 正行修法正行中的随门有修身法一项,年龄较大或不乐有相之观修者,可以跳过不修,同样能获得解脱圣智。㈠、数门修法身心保持清净之时,应排除其他一切想念,惟心观每一息出入,自初次默数至二万一千六百次。

宋智明: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三节 止门修法

第三节 止门修法止门修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刹那念起,顿即根断:依照上来教法,禅坐之际,以心随激荡而起念故,行者自觉百念丛生,连续不绝。既知一念之生,尚须抑制,应自作意,勿任杂念生起。是以於一念

宋智明: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四节 观门修法

第四节 观门修法进入止门後,虽初见实相,仍未全体呈观,故应须随顺护持:「任念运行,心勿倾侧之法,即置念於度外,任其所之。既不为念所左右,亦不勉使断绝,务使心如牧人任羊觅食,而续住於定。如是念将不起,心

宋智明: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五节 还门修法

第五节 还门修法行者有了寂静的体验,就像大海一样,水波不兴,故虽观念生灭,不起相应,虽不起相应,仍有对待之境。所以行者应反照:行者依力观察,心不动时,不动(或心)之自性为何?心如何住於不动?如何由不动

宋智明: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六节 净门修法

第六节 净门修法自己获得解脱後,见一切众生犹未明心见性,顿起无限悲悯之心。虽知色法非实,但能方便迥向施於有情。此时应祈祷圣师:行道所见,余无取舍。惟愿上师,准赐恩波。一切色尘,缘起故有。俾得证为,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