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一祖师们在《禅关警策》里面记载了很多他们用功的情景。佛陀也在各种经典里面一再强调要我们精进,比如在《大方广宝箧经》中说:菩萨所有善方便业,皆由精进而得成办。等等。而在《离睡经》中更是教导我们要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孤陋寡闻、学问肤浅无智者,其性情急躁,做起事来就像涌潮一般随心所欲,并因此而扰乱身心,此亦为放逸之过。有一种人虽然对佛法闻思比较少,所学
贵在正确认识自己◎ 胡桂勤 近来读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先生所著的巨人三传之一《米开朗基罗传》,深深地被其中的一个故事所吸引。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公元150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采掘到一块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 罗 金你总是期待别人为你做些什么吗?或是,经常质疑自己付出那么多,却为何没有人愿意为你付出吗?很多人以为自己对别人有所付出,别人也理应为我们付出。只是,有时候就算收到了回馈,却还是达不到自己所预期
一、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不争不抢,此乃一种淡泊;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不愠不火,这是一种优雅;水滴顽石,虽遇阻而不滞,不疾不徐,这是一种坚韧。人就一辈子,别指望来生。心态当若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
大安法师大学生甲: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不满意,学习不上进,整天生活很颓废,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后悔。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打算改变,可我总是发现行与心不一,十分无奈。特此想请教您,我该如何
发心正确不怕没回报达真堪布我们经常说,发心重要,发心正确就行了。如果你有一个正确的发心,吃喝玩乐都是修持的方法,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的过程。我们上班工作的时候也是,发一个好心,跟周围的人结个善缘,自己尽心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对于出家师父的称呼方式,皆有佛门中的规矩。因此身为佛弟子,都应该知晓对出家师父适当而得体的称呼法,方能彰显内心的恭敬,从而得到佛法的利益。一般我们称呼
笑口常开,心态常好◎ 刘江川英国有句谚语:一副好的面孔就是一封好的介绍信。面对他人,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微笑既能展现自己的友好、热情,更能显示一个人的自信、教养,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在对方的心灵中投下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肾虚的人要想身体快速恢复健康,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正确的睡姿,在最高效的睡眠时间段入睡。因为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睡补是天补,是第一大补药,比吃
想赚钱要有正确的发心达真堪布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的事业,但都只是在嘴上这么说说。没有看破没有放下的时候,真正要做到很难。如果你完全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的事业,这样你在精神上不会有压力
◎ 乐 根(1)调整看待苦的心态面对苦,人们习惯的反应就是厌恶和逃避,但是这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必须调整看待苦的心态。第一,要勇于面对现实,如果问题还有解决和处理的方法,就根本不必生气;但如果问题已
◎ 楼宇烈现在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别是想了解禅宗。其实对于禅宗大家常常觉得把握不定,因为关于禅宗的许多公案大家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也不知道禅宗应该怎么样来修证,怎么样才能了脱生死,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
◎ 印 光至于阅读经文,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先阅读经文,再看注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见解过人,没有不是徒劳心力,虚丧岁月的。如果想要随分亲得实际利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者先端坐片
念佛的几种心态◎ 大 安我们开始念佛,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念佛?我们常常讲发心,要发什么样的心?一个念佛人要发四种心:第一是惭愧心,第二是欣庆心,第三是悲痛心,第四是感恩心。怎么叫惭愧心呢?我们没有学
信愿念佛,资粮具足,唯说弥陀本愿海。师父在修行上经历了许多转折,而这些转折与磨练也更坚定了她的信愿。师父初出家时,拼命念佛,她说:那时候在拼昼夜二十四小时念佛,一直拼的时候,因为我病已经这么严重了,死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心地法门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
◎ 济 群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一偈颂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破坏大自然,和大自然对立,无疑会使人类自取灭亡。千百年来,人类依赖自然的给予生活,与此同时,对大自然的探索也始终
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
三七粉其实就是将三七研磨成为的粉末,是一种非常不错的保健品,服用之后不仅能够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同时还可以提高记忆力避免疲劳,对于肿瘤也有不错的防治效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三七粉的正确吃法。三七粉
心态,决定命运古时候,有个读书人第三次进京赶考,住进前两次考试时住过的店里。当天夜里他连着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高粱,第二次是天下大雨,他戴着斗笠,还打了把伞。第二天读书人去找算命的解梦。
01 跟《金刚经》学心态《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金刚经的
要保持平常心,不动荡的心,就要有定力,智力。有些道理似乎明白,但就是做不到;有些事知道是好的,也无法去做。那怕很小的事,能一生坚持到底,就很了不起。人能平淡点,正常点,低调点,无论好坏的环境,保持正常
出家众位列三宝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对象,又是殊胜福田。身为居士,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称呼出家人,往往被人笑话,失弟子之礼,折自身之福。下面略微介绍有关这方面的基本常识。一、师父可以说是对出家人最稳妥的一
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就是生命驾驭你。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
这是死亡学的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东西方多家宗教、哲学,都早已作出过明确解答,主张各有不同。死亡学应从科学角度,对各种解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当然,如何对待死亡,大概终究是个宗教、哲学问题。东西方诸家
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
众所周知,吃素对健康是有一定好处的,现在吃素是全球流行的一种趋势,可是不正确的吃素方式,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对健康反而不利。那么,吃素到底应该怎么吃?吃素怎么保证营养?光吃素食并不能满足机体对营养元素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而当我们以消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沮丧的东西。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全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向上,好运不断;失落沉沦,厄运陪伴。逆境时,不妨换一个角度
佛教对生命实相的观察、透视,无非是让我们知道生命存在的痕迹是可变的,也是不可靠的。既然这样,你就不要去执着它。人的生命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人和人的相貌、因缘等都不一样,古德云:四大元无主,五蕴本来空。将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而当我们以消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沮丧的东西;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全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向上,好运不断;失落沉沦,厄运陪伴。逆境时,不妨换一个角度
◎陈亦新:平时修行时,用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对上师真正生起信心?●雪漠: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
所谓邪见,就是对事物错误的看法:不符合现实中的缘起法,否定世俗谛的三宝。虽然也有行善积德的内容,已经到了似是而非的信仰,分明是附佛外道的非佛教思想。因为否定三宝,所以不相信世谛因果。而佛教的因果律,是
助念最重要的——首先必须要正心诚意求佛,有一份恭敬供养对方的菩提心,而不重在仪式、形式;还有所请的人是谁?人数有多少?这些都不重要。助念也不可以应人情,去虚应故事,或勉强去凑凑数,或者自以为很会开示,
正确的斋戒的条件的说明1、把斋的妇女无论在任何时候看到来例假,或产假(流产或生产期),须立即开斋。2、年迈的男女,如果因身体虚弱,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够把斋,那么可以不把斋,但须交纳赎金,即为每缺一天向穷
正确的理解“我执”,放下我执,是指对一些事物的偏见和执着,简单的理解,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看清自己的心态,管理自己的行为,不要容忍自己的尖刻,心怀一种谦卑,俗语说的好,愚痴少一分,智慧多一分。我执
1.诵经前要将双手洗净,且不论吃素或吃荤食,诵经前都应先刷牙漱口。2.选择无人打扰之处,避免他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打断自己诵经。3.学佛的人宜戒除洋葱、葱、大蒜、韭菜、香菜等气味辛臭的食物,且避免饮酒。
无分别智,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作意分别,网上经常有人说你不要去分别,你就有智慧了。其实这种理解是大错特错了, 不作意分别的话,那你睡着的时候就有无分别智了。无分别智在修行初期可以理解为【“无”之
随缘出自佛教,我想很多人,包括很多佛教徒都未必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随缘。要想了解随缘,先要知道什么是缘?佛教是讲因缘的,从佛法的角度说,任何事情的达成都是需要许多条件和因素的,因就是最重要的条件,缘就是次
1.一般寺院都设有赠香处,请三支香。2.点燃香支,点香时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应用手掌煽熄。3.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
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发愿往生哪个佛国。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也愿意帮上师来弘扬佛法。因为许多
念佛有很多种方法,我大略地说一说我平常用功的方法,我最用摄心念佛、用计数念佛,我计数念佛是跟印光法师,印光法师的《文钞》里面教我们用三声三声四声,我认为这位祖师是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师,他传授这个法
《圆觉经》“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正受】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
一、恭敬、虔诚之心!佛前供养有十供养,分别为“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十物。在当下诸供养之中,最简单的可以说是“水”供养,因为就算没钱财购买其他物品进行供养,其水亦是不会缺少之物。当然
想要很好的修行忍辱波罗蜜,就一定要先对忍辱波罗蜜的含义了解清楚,这样才能知道如何修行,从而通过正确的修行,让自己收获更多,具体要如何正确认识忍辱波罗蜜呢?波罗蜜,是梵语音译词,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到彼岸。
拿念珠方法: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也称佛头)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起到母珠时,应即刻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万不
一、心怀恭敬,不要有踏青郊游的心态,服饰朴素,不要穿颜色鲜艳和过于裸露的服饰。二、言语有敬,亡者为大,在整个祭祀过程中不可言行冲撞祖先宗亲,只能说祖先宗亲的功德和对在世子孙的帮助,切不可揭人伤疤,说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