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师
有些人不知道念佛怎么念。现在我来告诉你,念佛的时候,要把嘴巴张开,把声音放出来。这时候,有一种开朗的感觉,容易得到受用。假使嘴巴张不开,声音放不出来,就会有一种郁闷的感觉,这就得不到受用。怎么说得不受到用呢?因为你的声音灌不满你的耳朵,换句话说,你我声音和你的心相应,自然和阿弥陀佛相应了。
今天和大家讲,念佛最重要的是临终那一念。同时,不要告诉大家,一定要戒除几种邪见。大家要知道,临命终时,唯独念阿弥陀佛能用得上,其他,看经演教都用不上。你要是不相信,可到病房去看一看,那一辈子看经典的到了临命终时,他还能看经念经吗?一点儿用也没有了。只有念一句阿弥陀佛,能引导他的神识往生,其他,像拜药师忏,拜金刚忏,也同样用不上。到那个时候,唯有阿弥陀佛能陪伴你,和你一起走。所以善导和尚讲,唯有念佛是正修行路,其他的都是助缘。希望大家珍重!珍重!
你试想一想,当你躺在病床上,眼看要命终了,谁能帮得上忙呢?到那时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了。这样说来,看经演教不是没有用了?不是的,它有它的用处。看经、演教、拜忏,可以修积功德,修积智慧,是帮助你站立于正行上,所以叫慧解立行。主要还在于正行--念阿弥陀佛。看经演教有了一点智慧,而不能立行,不能树立正行,那是没有用的。
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大家不相信,可以考虑一下,当你的病已经很沉重,要命终了,所谓四方相暗,阎罗鬼使都已来临,那个时候,你看经演教有什么用呢?你如果还没有悟道,所参的禅,能救你吗?到那时候,孝子贤孙能起什么作用?娇妻美妾能起什么作用?万贯家财能起什么作用?娇妻美妾能起什么作用?万贯家财能起什么作用?名满天下能起什么作用?满腹经纶能起什么作用?告诉你,没有一样用的上。纵然你是胸罗锦绣,口吐珠玑,也不免随业流转,向六道轮回去了。你仔细想一想,到那一刹那,是不是唯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最得力,只有这一句万德洪名能引导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要知道,念佛门是最有用的。为什么有很多修其它法门的古德都念佛求生呢?你们知道,到了那一刹那,唯有念佛才用得上。例如智者大师修天台宗的三止三观,号称中国释迦牟尼佛,他临命终时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你们想,他老人家为什么不用三止三观,而用念佛呢?他恐怕三止三观没有念佛方便,没有念佛可靠,由此可知,临命终时,唯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救你。
假如你看经演教的话,应注意到千万不要起邪知、邪见。看经演教依文解义,容易执着,执着是邪知邪见,不得度越生死。譬如,有人说:我求无生,执着是邪知邪见,我修的是无念,为什么样要念阿弥陀佛?。他不知道生西方就是无生,念阿弥陀佛就是无念。所谓无念无生,绝对不是在念以外另有无念,生以外另有无生。这辈人把一味佛法起两种分别见;在念以外立无念,无念以外立念,生以外立生。他不能深刻体会佛的意旨。佛曾经说过,烦恼即菩提,这不明明告诉你念就是无念吗?佛说生死即涅槃,这不是告诉你生就是无生吗?
大家如果也起这种分别念见,就没有往生的希望了。起了这种分别见,在诵读佛说的经文时,就会不懂得其中的甚深意思了。这样,你将是有眼如盲,有耳如聋,这种人是迷中迷,外中之外。
还有第二种邪见。时常有人讲:西方极乐世界谁看见了?那不过是释迦牟尼佛骗我们的。这种人下阿鼻地狱有余。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怎么会骗我们呢?打个比喻来谈吧,大地之下自然有水,可是人人都说看不见,唯有造井的人才能得到,法界之中自然有极乐,人人都说看不见,可是念佛到家的人自然能往生。
希望大家除去邪见,坚定自己的信心,立定自己的志愿。信有阿弥陀佛,愿见阿弥陀佛,信有极乐世界,愿生极乐世界。以这信愿心念佛名,平时如此念佛,临命终时,也要坚决如此念佛,不可有丝毫的动摇。
我再重复一遍,在临命终时,除了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其他的一切都帮不上忙,所以平时要把念佛的功力养成,就等临命终时那一念了。
End
问:只会自己念佛,不会度众生,临终时能不能生西?李炳南答:不会度众生,是没有弘法的才能;不肯度众生,是没有菩萨的愿心。才能虽不能勉强,但菩提心不能不发。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赞叹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劝诸众生发愿往生。经中说: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等,南方有日月灯佛等,西方有无量寿佛等,北方
智谕法师有些人不知道念佛怎么念。现在我来告诉你,念佛的时候,要把嘴巴张开,把声音放出来。这时候,有一种开朗的感觉,容易得到受用。假使嘴巴张不开,声音放不出来,就会有一种郁闷的感觉,这就得不到受用。怎么
嘎玛仁波切导语: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旅程,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但面临死亡的恐惧,是任何时刻的恐惧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如果希望从容面对死亡,必须现在就要懂得带着慈悲心,去关怀和利益他众,跟随具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 郑晓江佛教是一种了生死之学,释迦牟尼佛出家寻道便是为了解决生死大事。明憨山大师云: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梦游集》)
临终要诀善导大师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往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敝之
临终三大要◎ 印 光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弘 一其实对于临终的病人,不用给他太多的建议,不要弄巧成拙!尤其有时在家人会很好心,告诉他:你一定要吃某某药、某某食物等等。其实这个时候,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往往需要的就只是身心的
即将往生人道的人,临终会有十种现象:一、临终时产生善念,例如柔软心、福德心、微妙心、欢喜心、发起心、无忧心。二、身无痛苦。三、稍微能说话,一心忆念亲生的父母。四、对于妻子和儿女产生怜悯心,像平常那样瞻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记载:要堕落地狱的人,临命终时有十五种现象:一、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起双手,抚摸虚空。三、不随顺善知识的教导。四、悲号、啼叫、哭泣、呜咽、流泪。五、大小便利
第三十六章 投生预兆 临终信念投生五道 各有征兆?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记载:要堕落地狱的人,临命终时有十五种现象:?一、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起双手,抚摸虚空。?三、不随顺善知
第三十八章 临终犹疑生人生西 全仗开导?民国时代,有位陈少庭居士,名继璋,是湖南永州人。?他跟随他父亲因政务的关系到了江南,后来他父亲亡故,他就在镇江开米店,不料却赔钱了。?又当上海救济妇孺会的探员,
第三十七章 临终须知求佛接引 如出牢狱?痴心怕死 往生无望?助念错乱 态度异常?声音清齐 愁转微笑?魏大满女士是杭州湖墅佛学莲社社长徐大悲居士的妻子。?她本来就信佛,受到丈夫的薰陶后,志向更坚定。归依
若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实相无相,故有相的净土都属于界内,不属界外,那就是人间的净土或天国净土,而不是三界之外的佛国报土。所以,古来即有大德以为西方弥陀净土,是属于方便土,或者是凡圣
有什么事情,会让你到临终前后悔不已?如果早点意识到,也许可以换个活法、换种人生。日本一位年轻的临终关怀护士大津秀一在亲眼目睹、亲耳听到 1000例患者的临终遗憾后,写下了《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一书
一、 净土法门与临终关怀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希望长生不老,但死亡不会因人们的惧怕而消失,这是我们的常识。现代医学的进步,可以减轻许多人患病时的痛苦,但绝不能使人长生不死。某些疾病确会对濒死的患者带来极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希望长生不老,但死亡不会因人们的惧怕而消失,这是我们的常识。现代医学的进步,可以减轻许多人患病时的痛苦,但绝不能使人长生不死。某些疾病的确会对濒死的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于是有的病人
长病羸瘦,瘦得干了。不能饮食,吃不得,也喝不得。喉咙干了,身体干了,吞也吞不下。现在科学进步,在医院里用管子插着喂东西,但是到底时间不能维持长久。这形容人快要死的时候,开眼闭眼,看到四面都是黑暗的,气
问:玄奘法师临终稍有病苦。疑所译经或有错误。有菩萨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文佛临终示现背痛。岂亦往劫罪未消耶。古德缁素无疾而终者甚多。岂佛不及古德。请示其故。范古农答:病死并不相属
问:文佛临终示现北疼。见于何书。背疼而云示现。是否无致背疼之恶因。故意示此现象,教人精进。勿贡高我慢。范古农答:释迦谱卷九引双卷大般泥洹经云。(佛疾生。身背痛。)又云[为欲调伏众生故。现身有疾。]经上
生离死别,是人生最深的痛苦之一。尤其当我们面对自己至亲至爱死亡时,更有悲伤至极的不舍之情。在对面亲人往生时,一般人大都是手足失措,茫然无助,不知如何是好。或心中充满甚深的哀伤悲恸,而以哭喊来表达自己的
“往生”的修习与实践——说“临终中有”之三“临终中有”的精要,在于“往生”的修习与实践。虽然,它只是方便,但却是方便的精要。一提到“往生”,便牵涉到信仰。佛教徒每每以为往生一定是向西方净土;异教徒则不
死相临终死光明说临终中有之二临终中有的第一步,是观察死相。在六中有的教授中,有一篇密典,名为《死兆具相自解脱》,它将死相分为六种外死相、内死相、密死相、远死相、近死相、零星死相。要详细介绍这六种死相,
五台山隐峰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建州(今福建建瓯)邵武人,俗姓邓,人称邓隐峰。幼年时狂顽不慧,父母管不了他,于是听任他出家。出家受戒后,邓隐峰禅师即游学四方。他最初来到江西马祖门下,参学多年,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