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尔时国王。太子只陀白佛世尊。十善戒法。有差别也。同一义耶。
妄语戒义。一耶多耶。若一义者终不可持。若差品者。愿佛说之。佛告之曰。妄语有二。一重二轻。何谓为重。若受戒人。不修智慧。愚痴无智。不能教化兴隆佛法为是之故。人所轻慢。不得供养贫穷困苦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展转相教。宣向诸人。比丘苦行精进。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见鬼。如是之人名大妄语。犯是罪者堕阿鼻狱。
白话解:这时国王的只陀太子向佛请教,说:十善戒法是有差别品级呢?还是就一个标准。例如妄语的含义,是唯一的呢?还是有多种不同区别。如果只是一个标准,凡是说谎的都是妄语,那么恐怕无法受持。如果有差别品相,请佛讲解。
世尊告诉他说:妄语有两种,有轻有重。一是大妄语,如果受戒的人,不修习智慧,愚痴无智,不能教化他人,兴隆佛法,因为这个缘故被他人轻贱怠慢,没有人来恭敬供养。为了摆脱-贫困的缘故,外表伪装为精进,而内里却行为邪浊。并且到处宣传其比丘苦行精进。有什么样的境界。或者说我见到什么佛,见到什么鬼神龙王,这样的人叫作大妄语。如果违犯了这个罪过,那么将来会堕落到阿鼻地狱。
经文:又复妄语。能令杀人破坏人家复有妄语违失期契。令他嗔恨。如是名为下妄语也。行如是者。名为犯戒。堕小地狱。其余调戏。及诸私理。匿禁之事。或有言无。或无言有。不犯戒也。太子只陀。闻说是已。即于佛前。受十善道法。白佛言世尊。弟子今日疑悔已除。发三菩提心。愿佛证知。佛言善哉。甚大随喜宜知是时。
白话解:另外如果妄语让人因此丧命,或者破坏他人家庭,破坏他人和睦,或者妄语为了违背契约,最后让他人嗔恨。这样的妄语是下妄语。这样的行为是犯戒的。堕落到小地狱。

至于其他的调戏玩笑,个人言语喜好,或者藏匿之事,或者有的说无,无的说有,并不犯戒。只陀太子听候便在佛前,立誓受持十善道法。向佛说道:弟子今天疑问已经消除,在此发三菩提心,请佛证知。世尊说:好阿,这是应当随意的大好事情,正是时候。
由上文可以看出,妄语并不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善意欺骗,或不方便对人解释的事情等等,例如有人请你去吃饭,你不喜欢跟对方一起吃饭,你会对他说你没时间,这不算犯妄语戒。你不可能说我很讨厌你,我不想跟你吃饭的。
又例如一些生意人,特别是开店的,经常会对顾客说,我都亏本卖了,我真的没钱赚,这些也不算犯妄语戒。

End
问:小和尚,你好像很有修行的样子哦!答: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是师父教得好。问:小和尚,修成这个样子还有脸出来,没话说了吧......答: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是师父教得好,但我没学好。处顺境时,心要收敛
妄语的故事--舍利婆国的商人在五大劫以前,菩萨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舍利婆国贩卖装饰品。有时他会和舍利婆国另一个贩卖同样商品的商人同行,而他是一个极贪心的人。有一天,他们一起渡河到热闹的安达葡罗城去做生
虚云法师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
平常心是道◎ 虚 云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
◎ 印 光 自古高僧,无论是古佛再来,还是菩萨示现,都以凡夫自居,决没有说我是佛、是菩萨的。佛在楞严经上特别强调:我灭度后,一切菩萨及阿罗汉,化作种种形像,示现降生,度脱众生。不允许自己说自己是真菩萨
妄语的根源◎ 大 愿我们要知道妄语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会去造妄语呢?根源是六个方面--1、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贪求这个。2、为了亲族和朋友的利益,帮助他们故意去吹捧。3、为了使怨敌受害
平常语甘露味◎ 梦 参功夫要在日常练习,心不外驰,专注一境。心一起念头,观察是善是恶?善念跟定境、般若相合,恶念是违背的。尽起善念,不起恶念,随顺法性,渐渐能入空义。 摘自《梦参老和尚开示》
修得平常心,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庄子讲了一个故事: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的职业是削木为镶。镶
◎陈亦新:我常听人说平常心是道,那么,什么是平常心?●雪漠:平常心是道,是禅宗里常见的一句话。什么是平常心?这里的平常心不是凡夫的平常心,而是指认知到真心之后,却不执著真心,这才算平常心。我说过,真心
弟子问:我是销售医疗器械的,利润大,有时不免要打妄语,怎么受五戒? 宽见法师答:在做一个(不是邪命的)行业的时候,如果刚开始你实在是做不到不妄语,可以暂时先不受五戒里头这条不妄语戒,或方便舍掉这一条
问:弟弟每次钓鱼给我,我如果说放生就不送给我,如果说吃的话就给我,于是我就回答说吃。这算是打妄语吗?宽见法师:这不算是妄语,这叫方便语。五戒是有开遮持犯。为了利益众生的发心而讲妄语,不算欺骗。打个比方
第三十五章 必断杀盗淫 切戒大妄语内容提要:不断淫心,必入魔道。不断杀心,必入神道。不断偷心,必落邪道。犯大妄语,断如来种。原文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二卷 第三十五章 必断杀盗淫 切戒大妄语内容提要:不断淫心,必入魔道。不断杀心,必入神道。不断偷心,必落邪道。犯大妄语,断如来种。原文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
经文:尔时国王。太子只陀白佛世尊。十善戒法。有差别也。同一义耶。妄语戒义。一耶多耶。若一义者终不可持。若差品者。愿佛说之。佛告之曰。妄语有二。一重二轻。何谓为重。若受戒人。不修智慧。愚痴无智。不能教化
佛陀的比喻佛陀曾作过一个的比喻。一位大富长者有很多小孩,住在个大房子里,这房子年旧失修,并且着火了,但小孩子们不懂事不怕火,继续在房子里玩,长者也没有能力自己把小孩一一抱出去,这时长者就对小孩子们说,
第一,小妄语是讲不真实的话、讲谎话。这种小妄语只要向众生忏悔,一般都能消干净。比方说我今天讲了一个事情不是太真实,但是有这么个事情。我对这个事情我稍微撒了点谎,在这个基础上撒了一点点谎,这叫小妄语,因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经典也是浩瀚如海,对于学佛的人恐怕这一生是无法将所有的佛教经典看完。当然大多数人学佛也是为了追求现世的福报,能家庭幸福,通过对佛法的学习能够趋吉避凶。在佛教的《十善业道经》中就讲
妄语是佛教的五戒之一,不仅仅是指说谎。妄语包括谎言、恶口(即骂人的话)、两舌(也是不实之言,即对人三面两刀,挑拨离间之类)、绮语(即淫秽的语言,或者其他无礼仪不正经的语言)。生活中,遇到现实问题要灵活
即生之中,如果常以妄语欺骗、诽谤他人,必然会遭受到受害者的回报。因在凡夫世界,一般人生来就有保护自己的本能,除了已降伏自心的圣者,人都有“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如果我们骗人,受害者出于自尊,不甘被人欺
妄语的定义是:一、不知道说知道;二、知道却说不知道;三、没有看见说看见;四、看见却说没有看见;五、没有觉悟说觉悟;六、觉悟却说没有觉悟;七、没有听到说听到了;八、听到了却说没有听到。妄语有十种业报 —
如果是诽谤佛法僧三宝,尤其是诽谤重要佛经,比如《妙法莲华经》等,是要下无间狱,受无量罪的。诽谤人则主要看被诽谤者的福德,被诽谤者的福德越大,诽谤人的遭报越重;诽谤得越厉害,遭报也越重。其次是在佛教中未
学佛后要常思因果业报。就是说学佛之后我们要经常想想因果业报。比如我今天讲了妄语了,我接下来的业报是什么?我今天无中生有了,接下去我就会被人家无中生有。不要说是说妄语了,就是你怀疑人家,你下一次一定会被
超越与回归的“平常心”——论道一对禅超二元对立思维的实践麻天祥吴昕炜内容提要:禅,离念、离相、见性之谓。马祖道一阐发的“平常心是道”和“即心即佛”是在怀让“磨砖作镜”故事的启发下,充分表达的禅的否定性
妄语者,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 若是见到说没见到,没见到说见到。把假的说成真的,
一天,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禅师回答:“用功!”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有源有些不解地问道:“
6.平常心是道禅到后面的境界就讲平常心。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是什么意思?因为禅师经常讲我们人不修行的时候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开始修行的时候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当你开悟之后,你见山还是山,见水
学者问禅师:您得道前,做什么?禅师:砍柴、担水、做饭。学者:那得道后呢?禅师:砍柴、担水、做饭。学者:你何谓得道?禅师:得道前,砍柴时惦着担水,担水时惦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饥来食,困则眠,热取凉,寒向火。平常心即是自自然然,一无造作,了无是非取舍,只管行住坐卧,应机接物。这首诗出自黄龙慧开禅师的名着无门关的第十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