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宗的历史
2025-02-13 08:48

佛教初期,在佛陀还住世的时候,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分歧。直到他涅槃后,弟子们才分成各种不同的派别。期间又经过几十代的演变才传到中国。
其佛学的理论融入中国文化后,又发展成几大宗派,各宗派的分支更是多得难以统计。这时佛教的思想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禅宗作为最具有中国特色宗派。在历史上经久不衰,最受人欢迎。因为其影响太大,因此也有很多小宗来自认其祖。中国人向来有认祖的习惯,中国的佛教也不例外,牛头宗就是这么一个存在。
严格意义上说,牛头宗并不是禅宗的一个分支,因为它的理论并非出自禅宗,之所以称它为禅宗的外传,只是由于四祖道信跟牛头宗的初祖法融的那个公案。
《续高僧传》中有详细的记载了四祖见法融并传法给他的这个著名公案,这个公案很长,我就不再复述。但这个公案在后世的解读很多,我个人是比较认可印顺法师的观点,他说《续高僧传》之所收录这个公案,是想说明:
一是法融虽然得法于道信,但道信没见他之前,他本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而后只是得到了道信的印证而已。
第二,道信是到牛头山来见法融,而不是法融到双峰山朝拜道信,即此维护了牛头宗独立的尊严:
第三,道信前来给法融印证也很有关系,因为那个年代,传承很重要,很多人也把印证当作传承,当然也不排除当时牛头宗还未正式立宗,向禅宗挂靠也很正常。
因此,那段公案包含了这几层意思, 所以印顺认为这个公案:“相信这是牛头山传说的原始意义”。 但是,关于法融的佛法是否来自于道信,这一点已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中国的禅宗体系增添了一个独特的分支。
牛头宗因为寺院在牛头山,因此得名。其初祖法融本身也是一个传奇,他还没觉悟之前,曾被人称为“懒融”,因为在世人的眼里,也可以说是没觉悟的人眼里,他的行为和做法并不为世人所接受的原因吧!
印顺法师认为,牛头宗这个分支其实极其重要:“南岳、青原下的中国禅宗, 与印度禅是不同的。印度禅,即使是达摩禅,还是以‘安心’为方便, 定慧为方便。从印度禅蜕变为中国禅宗,其实,不但不是神会,也不是慧能。中华禅的根源,中华禅的建立者,是牛头。应该说,是‘东夏之达摩’---法融。 ”
印顺法师的这段评价,真可谓极其高大上,他认为法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超过慧能,并且是中华禅的真正创建者,他把法融视为中国的达摩,那么法融有怎样的禅学思想让他得别这么高的声誉呢?他的禅法是怎样?
按照道宣的说法,“览其指要, 聊一观之都融,融实斯融,斯言是矣”,道宣的解释是:法融的禅学思想就如同他的名字样,就是一个“融”字,也就是他融汇了不同的佛学理念。

据说法融出家之时,就是拜明法师为师。这样看起来,法融最初所学是三论宗,因此三论宗的空观对他影响较深。
《中国禅宗思想史》一书中的观点很有启示性,这本书认为:法融是把三论宗的一些观念融进了禅宗之内, 这种融合方式被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评价为:“牛头禅法,多排遣之言,倾于空宗,势所不能免。其说心性也,着眼虚寂,而似失于灵机活用。”
法融除了精通三论宗,同时他还研习《般若经》,尤其对《大集经》有特殊偏好。《大集经》 从内容上说,较为博杂,这部经很少说玄理,重点讲述的鬼神佑护。此经中讲到菩萨能在“时中, 示人万四千种色”,这种说法是佛教向多神发展的重要经典。
从法融的著作《心铭》《绝观论》看,他的基本思想是讲三论宗的无心之理,由‘无心’即‘心性本空’的基础出发,因此他所得出的结论乃是 ‘绝观忘守’,无所谓有心可守,更没有什么可观。
一方面,三论宗向来不谈鬼神系统,因为谈鬼神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三论经典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又颇为高深,本质上并不利于在普通大众中传播。
然而在据《续高僧传》的记载,而法融在当地宣讲《大集经》,受到了当地民众极大欢迎,被当地的听众赞誉说“闻所未闻, 可谓中兴大法于斯人也。 听众道俗三千余人,讲解《大集经》,时称荣观。”,据说当时还有很多佛教界的前辈也来听讲,可见法融在江南影响之大。
也许正是因为这此思想的汇集, 才渐渐形成了法融独特的教观,这也应当就是牛头宗的特色所在吧。

End
望牛头寺◎ 杜 甫 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摘自《全唐诗》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普 济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
◎ 吴言生从达摩祖师到道信禅师,禅宗基本上都是单传。道信以后,这种局面有所改变,譬如树之生长,众条并发,方成枝繁叶茂之势。在四祖道信的嗣法弟子中,除五祖弘忍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支脉--牛头法融。因在
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中就有关于辟谷的记载。《史记留侯世家》记述留侯张良禀体多病,采用导引、辟谷等术疗疾并习练轻身之功。以后,历代文献不乏记载。《北史李先传》载:(李先)服气绝粒数十年,九十余,颜如少
唐代密宗东传日本,主要是在中晚唐,也就是当时日本的奈良末、平安初期。在此之前只有三论宗名僧道慈于开元年间入唐,问道于开元三大士之一的善无畏。后取回《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求闻持法》及其他一些经释。自九
一、明帝西方求经。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公元64年的某一天,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金身之人在他的皇宫中游戏飞行,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第二天,汉明帝让王公大臣圆梦。其中一位消息灵通、知识丰富的大臣奏道
儿就满山遍岭找只看到一个骷髅脑壳里装有一壳水,里面还有一条小黄蛇儿游上游下,他就端到娘的面前说:“娘呀,到处都没找到水,只看到这个骷髅脑壳里有一壳水,里面还有一条黄蛇儿在洗澡。”这时娘口干,接着就咕噜
五百罗汉,一般指佛释迦去世后参加第一次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首。至于五百比丘的其他人,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没有名号的记载。然而,在我国流传的五百罗汉却都有名号,这在佛经中是找不到的根据的
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斯里兰卡。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摩嘎离补答·帝思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他32岁、12瓦萨(vassa,戒龄,僧龄
由于清代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高峰期,尤其是从顺治帝开始,至康熙、雍正、乾隆几朝呈上升趋势,到乾隆时代,喇嘛数量多达1752人。在清朝,北京藏传佛教寺庙之多、规模之大、僧人之众均大大超过了元、明两代,其发展
省常大师(959--1020),北宋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七代祖师。俗姓颜,字造微,浙江钱塘人,生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省常天资聪慧,七岁便由家亲送往寺院中礼师剃度出家,时为北宋太祖
菩提迦耶可以说是一个智慧之地,它的存在已经有很长历史了。菩提迦耶这个地方有很多的修行之人,不少人在修行的时候都会选择这个地方,从这可以看出菩提迦耶深受修行之人的欢迎。对于菩提迦耶这个地方,大家可以了解
牛头宗,亦称“牛头禅”。中国佛教禅宗派别。以牛头法融为初祖。因法融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石室长期修习禅法,其弟子也均传法于牛头山,故名。据李华《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载:“信门人达者
润州、金陵一代,古称江左、江东,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地区的南朝佛教,是都市的佛教,以“兴福”即造寺、造像、布施;“义学”即宣扬经论为主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大多都坐落在这片钟灵毓秀的青山
牛首见鹤林,梯径绕幽岑。春光浮山外,天河宿殿阴。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古往今来,描写南京牛首山的诗句很多,而自己最喜欢的一直是杜甫的《望牛头寺》,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牛首山秀丽的
佛教初期,在佛陀还住世的时候,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分歧。直到他涅槃后,弟子们才分成各种不同的派别。期间又经过几十代的演变才传到中国。其佛学的理论融入中国文化后,又发展成几大宗派,各宗派的分支更是多得难以统
牛头宗是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的弟子法融创立于金陵(今南京)牛头山的禅派。该宗根植于般若空观,认为诸法如梦,强调要超尘脱俗,故在禅法上提倡“丧我忘情为修”,与中国玄学思想关系甚深。牛头禅曾一度弘兴,但至唐末
世人皆知道中国的禅宗是从六祖慧能开始的,其实,中华禅的源头不是来源于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禅宗,而是来源于牛头宗。牛头宗原出于三论宗。始于牛头法融大师,相传为四祖道信法嗣,是禅宗的旁支(据本人历史考证,道信
唐佛教宗派。属禅宗,亦称牛头禅。贞观十七年(643),法融入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石室修禅法。后经禅宗四祖道信认可,为牛头禅初祖。自是参禅人众,法席大盛。该宗认为人生若梦,万事皆空,世人以
牛头六祖的传承牛头宗的传承,一向说是:四祖道信付法融,别出牛头一派。法融为牛头初祖,以下是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经近代的研究,对道信与法融,法融与智岩,智严与慧方,是否有师资授受的关系,是很有
完成了衣钵的传承,四祖道信忽然觉得一下子就闹了下来。他把一切事务全都交给了五祖弘忍,自己决定出门走。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的高人他还未结识,他要在自己的晚年尽可能多地结识一些这样的高人。四祖道
从史实的观点,道信与法融,法融与智岩,智岩与慧方,都不可能有师承的关系,那为什么要传说牛头六代呢?道信传法融,是黄梅的传说,还是牛头山的传说?这一传说,包含些什么意义呢?六代相承,尽管不完全真实,而牛
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斯里兰卡。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摩嘎离补答·帝思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他32岁、12瓦萨(vassa,戒龄,僧龄
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在中印度憍萨罗舍卫城南方。相当于今尼泊尔南境,近于拉波提(Rapti)河南岸之塞赫特马赫特(Sahet-mahet),为佛陀说法遗迹中最著名者。祇树指波斯匿王的太子逝多的园林,给孤
问:世尊降生以前之历史。范古农答:世尊降生以前为护明菩萨。在迦叶佛时为一生补处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内院。教化天道众生。此为降生前最近之历史。至若往昔修因本事。无量无边。不可纪数。见于经论者。如曾为尸毗王代
民国以来,经常有名寺的名僧到远处化缘,他们先向当地富有的佛教信徒作一番适切的介绍,然后为此行的目的募款。举例来说,1920年代,宁波观宗寺的住持为筹集购置大藏经的费用,特地前往北平,结果募得了所需的五
化缘给人的观感与托钵不同。和尚们劝募兴建、整修寺庙的经费时,对方知道自己的钱将被用在有形而永久的地方,而且只要该建筑物继续存在,他的功德就不断增长。寺院可以点缀乡里,自己的名字及捐献款额又会铭刻在纪念
问:楞严经说人羊互食。难道推至微细含灵,亦复如是乎。譬如拍杀一蚊虫,未来世中亦欲报怨,此种理由,实难启信,何以故,未来世中,此蚊何能认识此人而报怨耶。倘系人与人或人与牛犬之类,互杀食或偶有之。难道佛家
起源发展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形成舍利,被当地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加以供奉。另外,还在释迦牟尼一生中有纪念意义的八个地点,如诞生处的兰毗尼花园、成道处的尼连禅河、首次说法处的鹿野
佛顶介绍佛顶,也称髻、顶髻、肉髻相、无见顶相,为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教文献记载,佛的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这种形象是在常人中所无法见到的殊胜之相,表示此种功德的佛像即称佛顶尊。释迦牟尼佛涅盘
波旬,他化自在天之主,具体参考《灵山》波旬(梵文Papiyas或Papman)在《阿含经》中常作魔(mara,即魔罗),或魔波旬(Mara-Papman)。经载,他是欲界第六天主,故又称为“自在天主”
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个女人发善心为他修建宝塔,于是她四处募集,召集了三十二个人帮忙。她们日积月累,终于用一生时间将宝塔修建完毕。后她寿终升天,成了统管人间天上的帝释天,另三十二名成为其下的三十二天。据《
《宋高僧传》之〈唐泗洲普光王寺僧伽传〉,有一千八百字左右,于高僧传之比例中,为较长的一篇传记,可见其当时之影响力很大很广。现抄摘部分:释僧伽者,葱岭北何国人也。详其何国,在碎叶国东北,是碎叶附庸耳。伽
合浦之有寺庙,以东山寺为始。秦汉之际,南越王赵佗驻军合浦,设行宫作大本营,指挥训练水师,筹集军粮,反击入侵的瓯雒国军队。汉末三国纷争,合浦郡时为吴土,时为晋地,战事频繁,南越王行宫由是湮没。晋兴,郡人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达摩祖师的著作有《少室六门》。其他《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轮》、《南天竺菩提达摩观论》多为后人所托。达摩祖师与中国的渊源:达摩祖师相传于公元520-526年
结集本是佛教界举行的会诵经典和堪验佛理,并且带有一定的学术性质的活动,其最重要形式,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对一些涉及到佛教的戒律与理论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或取得共识,或提出见解。结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
天台宗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它是在中国历史行将结束南北分裂,走向全国统一的隋唐之际,顺应南北佛学统一的潮流,北方禅学与南方般若义学结合的产物。这种统一,在天台宗教学上的表现,就是倡导止观
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大乘论是大乘佛学发展到龙树时代(约2~3世纪)才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成实宗。以传习、弘扬《成实论》而得名。其学者称成实师。从南北朝到唐初的250年间,弘传的范围遍于长安、寿春、彭城、建业、洛阳、邺都、平城、荆州、广州、益州、渤海、苏州等地。成实学派弘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按其开凿年代,大致可分三期:第一
阿旃陀是古代梵语阿谨提耶的音译,意为无想。原指离石窟寺仅6.4公里处的一个小镇(也和我国敦煌县与千佛洞之别相同)。在石窟未被发现以前,这个小镇寂然无闻。本地居民称石窟寺为莱那,即古代巴利语洞的意思。发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
“浮屠”是佛教名称,梵文(印度古代书面语)“佛陀”的旧译,一译“浮图”。“佛陀”的原意是“觉悟者”。而“佛”是“佛陀”的简称。佛教徒对其教主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或“佛”。后来,佛经中所记载的一切能
世尊佛陀将涅盘前的事迹都记载在《大涅盘经》,经中叙述了佛陀涅盘的经过,其它相关经文包括了《大善见王经》等经书。佛陀是在公元前544年在库系那拉(Kusinara) 涅盘。当时佛陀的圣骸供十方众生瞻仰了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第二章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东汉以来的思想发展史上是颇为独特的。我们拟通过纵向考察,着重论述这一过程,并揭示各个历史阶段的争论焦点、中心问题和不同特征,以利于把握中国
据南朝梁宝唱所撰《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其父叫仲诞,曾任甘肃威武太守。净检少时勤奋好学,稍长尤擅琴、书法和绘画,是位多
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我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学行
《法华经》是汉译早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北传佛教流传的国度发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受到广大佛教信徒敬奉。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可以预言,即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法华经》
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佛教的真俗二谛是表述佛理(真谛)与常识(俗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佛教内部各派学说的差异和矛盾的真理论,是佛教真理学说的核心观念。自南朝迄至隋代,佛教内部两大派别三论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