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欧阳竟无: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三编《佛典研究》《心经》读
2025-03-20 13:39

《心经》读

此文从《舍利子般若》抉出,旨要唯是表第一义谛,更无其余。如《十二门论》,抉《中论》十二义,示空三昧,入涅槃门,旨要唯是一空义也。又如咒之有心中心。十六分六百卷如咒,《心经》寥寥几句如咒心。故不读六百卷,不足以读寥寥几句;而不读寥寥几句,又不足以读六百卷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总摄也。诸佛说法,莫不在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摄佛法尽,不但《般若》十六分及《心经》全义。《般若》表胜谛,三科、三乘毕竟空,胜谛一味平等,而无所得故。《瑜伽》诠法相,三科、三乘如幻有,法相万别千差,而不可乱故。然以真入俗,而俗必归真。以自体言虽不一,而以相应言仍不二,故说第一义摄圣法尽也。《深密》说胜义谛遍一切一味,一相无相,一味平等故也。所谓《心经》全义者,皆空之谓境,行深般若之谓行,照见皆空之谓果也。

云何皆空之谓境耶?皆空之境,菩萨自性空究极即毕竟空,遍一切一味佛境也。经言:一切如来皆用诸法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显了诸菩萨行诸佛正觉。又言:如来如实证知真如无二,如来真如即五蕴真如,一切真如皆不相离,非一非异,无尽无二,亦无二分不可分别。又言:般若为不可思议,乃至无等等事,出现世间,诸法无自性、无限量,亦不可思议,乃至无等等。故云遍一切一味,故云皆空也。

云何行深般若之谓行耶?般若者,龙树谓是观实相慧。涅槃为实相,观慧则相应涅槃也。深般若者,经言:色亦甚深,真如甚深故,若处无色,名色甚深。又言:色无尽,故真如无尽,色与真如无差别故。是则深般若,唯一真如,更无其余也。行深般若者,观慧相应涅槃,行即相应观慧,相应之谓行也。龙树谓:如弟不违师,是名相应,随其观慧,能得能成,不增不减,是名相应。虽灭观法,而智力故,无所不能,无所不观,不堕二边,是名相应。如是相应,稽诸经言,有十四义,可得而陈:

原夫无余涅槃,厥有二相:寂静寂灭相,为毕竟空,为无所得,为义甚深,在十四相应中为离得行;无损恼寂灭相,为一切智智,为遍一切一味,为义广大,在十四相应中为圆证行。离得行者,般若毕竟离,菩提亦毕竟离,离法不得离法,而得菩提,又非不依止般若。此类相应,以不生不灭故有毕竟空行,甚深相应义处为空、无相、无愿乃至涅槃增语所显处,法不行法,法不见法,法不知法,法不证法是也。如是有梦业不著行,业以所缘起,觉增梦亦增,以是诸著一扫而空之。如是有不行行,不见般若,及空能所行法,复不得不见,入无生法忍。如是有不分别行,第一义谛都无分别,虚空幻士,机关化作,有何难易?又此类相应,以不垢不净故,有远离行,就众流转,施设染净,菩萨明本性皆空,视一切法无所有故。又此类相应,以不增不减故,有随喜回向行,法不相知相到,无自分胜进之殊,方便善巧,但有位异,而无义别,入以普贤,驯习势厚,迫近而几,所谓初发心即等正觉,所谓菩萨行行于佛境也,此行为入道之大要也。如是有初后不即离行,如灯燋炷,实不即离于初后。如是有心如不即离行,心不住生灭而住真如,虽异常住,而心如互不即离。上来九行,若能相应,为可称为无所得行也。

复次,圆证行者,佛证真如至极圆满,又复无相,故学一切智智,必于一切有情我皆灭度而学,念念不离圆证为佛境,以修一切为菩萨行。此类相应,有依空起愿行,兽贼饥疾,久劫诸畏,不唯不怖,乃更发愿,愿我众生无此大苦。此类相应,有不遣行,胜义谛相,取行坏遣一切俱非,将欲证大之圆满,岂犹堕小之断修?此类相应,有不证行,菩萨先念为学观空,非证观空,念已而入,心虽一往,自不取证,是故菩萨道相智行,须先发无上菩提心,乃能观空不证,箭箭注楛,发心势用,达于无表,力能无量,郑重初机,是亦何可忽于佛境哉,一切智智不娴,空谈发菩提心哉?此类相应,有不慢行,学佛大魔,乃在一慢,应问余友,菩提分法以何方便而不作证?菩萨虽在梦中,不著三界、二乘,虽除灾作佛事,而等若空无。上来五行,若能相应,为能遍一切一味行也。

夫十四相应,括为甚深、广大二义。而此二义,又非二事:探量之本广大,不离甚深;充本之量甚深,不离广大。是则观察一切法空,而不舍离一切众生,不可作二者得兼,而原是一事。是则无所得、遍一切一味,不可歧二,亦原是一事。声闻不能毕竟空,不能一切智智也。菩萨行相应行,一念起时,周遍法界,所言周遍法界者,空智皆周法界也。一切佛法在一毫端上,念念相续,不息不休, 精积力久,吞铁浑仑。故唯求佛,于如是相应行而可忽诸?

云何照见皆空之为果耶?不见五蕴,照见皆空,是也。五蕴以何不见?不缘故不见,不缘诸法而起识故。以何不缘?不住色,不学色,不观色,所缘无相,非色变碍相,非受领纳相,非想取像相,非行造作相,非识了别相,故云不见。不见,则一切法无所得也。皆空以何照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见故凡夫,见故证菩提。一切有情,等有真如,不见故流转,见故证涅槃。彼经眼见,此经照见,皆亲缘现见,非比量见,内证圣智,普发现于一真法界,尽未来际,无有止息,故云照见。照见则遍一切一味也。经言:遮遣五蕴,显示涅槃, 不见则遮遣,照见则显示也。然无所得、遍一味,原非二事,有佛无佛,诸法常住,心性本净。凡夫无明,俾障正智,不得缘如;诸佛证觉,譬日当空,纤毫照彻;菩萨无所得,如月如镜,亦能照了也。般若能现世间实相,行相应于般若时,亦现世间实相,故云照见也。

度一切苦厄者,余依有苦,缠眠皆苦。上自地尽,下至情尽,莫不皆苦,故云一切。幽冥异路,水火异势,义利异趣,色空异事,然于一切力能皆同。是故度一切苦厄,须遍一切一味也。经言:自证等觉,施设正教,度众沉迷。一切如来莫不以度苦为事。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引申也。引申遍一切一味义也。色不异空者,空无自性,色亦无自性,色空真如,无二无别故。如是应谈中道义。无明有爱中间,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十二因缘,不如声闻执为无常,非因非果、常恒无变故。常与无常,不能具说,堕边非中故。空不异色者,经言:有为、无为,平等法性,说名胜义;非离有为,别有胜义谛。如是应谈如幻义。经言:是诸幻法,圣人亦现,但不执著。又言:圣以离言假立名相,如幻众事迷惑眼慧,不如所见坚执谛实,彼于后时不须观察。

色即是空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空即是色者,经言:幻与有情及一切法乃至涅槃,设过涅槃,无二无别,皆不可得、不可说故。又言:变化与空,此二俱以空空故空,毕竟空中,非有空、化二事可得。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引申也。引申无所得义也。不生不灭者,无著释龙树八不偈云:非灭不灭,非生不生,应知诸句皆如是说。不可说此法非灭,故名不灭,世谛不异第一义,一相无相故,无自体如本性空,如此则是谛,若人不知此二谛之义者,彼于佛深法,则不知真实。是则谛不可异,而说有方便,应善读龙树妙偈,偈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亦不可说无灭,故名不灭,经言:一切诸法无始来灭,本性不生,无有自体。不得于无自体中遮生遮灭,不得于无自体中而说贪欲阴尽、更不复生是名涅槃,不得灭复有灭、不生更有不生。是则所言不生不灭者,遮遣五蕴也。为显示涅槃,而遮遣五蕴也。涅槃空中,不得生灭、垢净、增减相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承上义而言也。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生灭也,执障而流转,对治而还灭垢净也,我慢有所得,变坏而退堕增减也。空相不动,说何生灭?空相平等,说何垢净?经言:菩萨为有情昧空说谛,而得涅槃,不由谛智,但是平等,亦复说何增减?经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故无世间三科法,无出世间三乘法,是名无所得。经言:异生所执法,非如是有故,于无所有而有,为无所有不可得。于五蕴无所有不可得,乃于一切智智毕竟空义,遍一切一味义也。

无智亦无得者,龙树无漏八智,为智;自须陀洹圣道乃至佛道,为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此引申也。引申照见皆空之果,而先之菩萨行、涅槃果也。涅槃性空,般若无所得,由行而引,言语道断,空相所缘,空智能缘,以入初地,是为相应涅槃。以无所得而求一切智智,非一法成佛而乃即止,必法法成佛,一切入一切,一切摄一切,众德具现,大施方便,是为无住涅槃。菩萨行圆满时,觉一切相,得一切智,断一切习,几与佛齐,举足下足,皆如来境,已能遍一切一味,是为究竟涅槃。

心无挂碍、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者,已入初地,已能不见五蕴,虽未圆满,有何挂碍耶?经言:平等性中,所有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皆悉永离。更有进者,菩萨闻甚深微妙难信解义,不惊,不怖,不畏,已得不退转地故。此不退转,亦名无生法忍,亦名正性离生,自初地以至八地,皆得此名,初不退堕外小,八不退失佛地故。居不退位,受记作佛,有何恐怖耶?菩萨知法即法界,法界即法,学一切法于法界,学法界于一切法,体亦无所得,用亦无所得,常、乐、我、净,无常与苦,无我不净,适应中道,有何倒想之不离耶?

复次,未入地前,未得无所得,最初行菩萨行者,必研一切智乃至一切智智,而知佛境。既知此已,发心作佛,念念不离佛,思惟唯一切智智,而于诸法不作二想。一切智智,无性为性,法界为相,如是所缘,亦无性行相,亦寂静正念而增上,解了无性,斯为第一。菩萨亦行声闻三十七品,欲至涅槃城故;亦行三三昧,欲入涅槃门故。如是学声闻一切智已,即以自乘道相智,入正性离生。云何自乘?圆满无性为佛,渐证无性为圣,深信无性为贤善士。深信证果不证无性是一,遂发菩提心,直趣无所得,复以无所得,圆满诸修证,是为自乘也。是则未入地前,不异一切智;已至地极,不异一切智智;正在地上,渐修圆证,普学一切智及一切智智。大智而大愿,大愿而大悲,大悲而大行,一地趣 一地,是为道相智自乘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承上义引申,而次之佛行菩提果也。龙树:菩提为般若果,般若为菩提因。是则圆满大般若名大菩提,大菩提以相应大涅槃而生,大涅槃以相应大菩提而显。是故转依非一,而不可为二。不二转依,故大涅槃应谈三德。解脱道生,刹那证觉,一念般若相应即佛,佛藏出缠即是法身。德虽云三,一毫端现,故此谈大菩提果,即已赅谈大涅槃果果也。

龙树又言:菩提名佛智慧,萨婆若名佛一切智慧。十智为菩提,十一智为萨婆若。佛之知见,是一切智智,诸佛皆以观慧,相应无所得实相,而得一切智智总相,故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流通分也。经言般若最尊最胜,故《般若经》凡说一义竟,均备极尊重赞叹。如舍利子说般若空竟,以三十一种名号,称扬赞叹般若波罗蜜。如《信解般若》说空相竟,赞功德胜利,设利罗较福种种,不容具举。然般若出现世间,皆为除世间一切苦,皆为作世间宅舍洲渚故。能除一切苦,唯有第一义谛遍一切一味故,遮遣五蕴虚妄,显示涅槃真实,然后能遍一切一味故。以此因缘,说遍一切一味,是心中心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以固之,又以标之。揭谛,度也。波罗蜜多,到彼岸也。僧,众也。菩提,果也。萨婆诃,成就也。

应为之说曰:度,度,度到彼岸,度一切众到彼岸,证菩提果,事成就也!

(1942年)

(选自《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第九册)

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原文四卷,三万余言,作于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全文发表于《内学》第四辑。共分五门:一、五周以叙事,选篇幅适中之《大品般若经》,分舍利弗、须菩提、信解、实相、方便等五类般若概述(以上为卷一至卷三);二、十义以抉择;三、诸经之所系;四、诸家之所明;五、绪言(以上为卷四)。欧阳渐一九四一年自编《欧阳内外集》时,删削二、三、四门,收入集中的为经过修订的〈五周以叙事第一〉和〈绪言第五〉。本文选依《欧阳先生内外集》本,收入第一、五门,并参校《内学》本;依《内学》本,收入第二、三、四门。--选编者注

注 《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第二册在自叙之后,增补如下一段文字:此叙原有五段:一、五周叙事;二、十事抉择;三、诸经所系;四、诸家所明;五、绪言。今除一段读文及绪言外,二、三、四段一概删削。又,《方便般若》原多纰缪,今悉改换。 盖佛境菩萨行、道相智精义,全在方便般若,今而后提出也。(民国三十年六月识)

End

佛典小故事两则

佛典小故事两则◎ 无 碍楼上磨刀有一个人,被国王征去做很苦的工作,做了很长时间,弄得身体十分瘦弱。国王见他可怜,就赏赐给他一只死了的骆驼。他得了以后,运到家里去剥皮,因为刀很钝,割不进去,他就在家里找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黄念祖:《心经》讲解_黄念祖讲心经

一、《心经》要义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

黄念祖: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一、心经两种形式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

佛典汉译之经验

我国古代佛典汉译九百年 ,翻译家们不断总结翻译 经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魏晋以前中国人谈翻译 ,只有译字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 同,达其志,通其欲,北方曰译。 (《札 记王 制》

佛典之翻译

◎ 梁启超佛典翻译,可略分为三期。自东汉至西晋,则第一期也。僧徒记述译事,每推本于摄摩腾、竺法兰,谓今所传《四十二章经》实中国最古之佛典。据其所说,则腾等于汉明帝永平十年,随汉使至洛阳,腾在白马寺中译

中古佛典序跋

中古佛典序跋◎ 赵纪彬佛教以佛典为载体,欲在中土广泛传播,佛典的汉译与整理必不可少。中古佛典序跋客观记录了其中的每个环节,真实地还原了佛典汉译及整理的过程。中古佛典序跋记载了佛典汉译及整理的时间、地点

《心经》与禅观

◎ 明 影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讲的是佛说的三乘教法亦非实有。三乘教法是为了对治我们对身心世界的执著的,它是治疗妄心大病的良药,我们的心不能反过来去执取它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三)

度一切苦厄。此乃照见五蕴皆空之效果。既然已照破了五蕴,那么还会有什么苦、什么厄呢?度即度脱之义。一切乃指所有也。所谓苦者,就是我们身心的感受、身心的不安。苦有很多种苦,细细讲来有十八种苦。通常讲有八苦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二)

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梵语,是音译。波罗译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个意思是到彼岸之上。这里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一切众生都纷扰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我们要渡过生死苦海,要成大道,就要发心修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 前言

心经抉隐 前言伏以: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方有凡圣之差。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相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沉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彻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一)

前言伏以: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方有凡圣之差。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相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沈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彻悟彻证非觉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四)

接下来,《心经》又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度缘觉的。缘觉是从十二因缘上悟道,这段文是破缘觉所执著的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也属于五蕴总法的范围,五蕴既空,十二因缘法也根本不能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一章 佛的契机契理之教

心经 第一章 佛的契机契理之教佛说法四十九年,说圆说偏,说顿说渐,无非都是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机缘而方便应病与药。众生需要佛法,同样,佛法也离不开众生。就象药是为治病而设的,离开了病,药则无任何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元音老人:心经 第四章 译经人

心经 第四章 译经人翻译《心经》的人很多,有七种翻译本子。现在大家读诵的最盛行、最流通的本子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文长仅二百六十个字,但意义非常丰富,能赅括三藏十二部经教。玄奘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当时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五)

远离颠倒梦想。这里的远离不是距离之远,而是永远地离开、离弃之义。颠倒者,即相反、倒置,指真假不明、迷真认妄。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倒置事理者,谓之颠倒。此等颠倒,乃依根本无明烦

元音老人:念心经真的很不可思议!

根据我的一些同修的经验,心经可以帮你相当大的忙,你可以三遍心经21遍心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反复的求观世音菩萨帮你达成你心中的好的愿望!一般而言,观世音菩萨绝对会闻声救苦,帮你达

《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管见

《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管见◎ 李子捷 程恭让教授的新著《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中心》问世,其中有数篇论文都与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关。不久有幸受程老师邀请参加该新著的座谈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四、序文选

十四、序文选1、《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座》序佛法流传世间二千五百多年,或渐或顿,或显或密,以无量法门引导众生,就路还家,同证菩提;其中净土念佛法门,更是下手简易契理契机的殊胜法门,所以历来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二、问答选

十二、问 答 选㈠、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9、“顶礼”

9、顶礼李开宇顶礼,是我近几年才熟悉的词,以前,我一直称之为磕头。孩提时,每逢大年初一,我被父母打扮一新後带到爷爷奶奶房间去磕头,祖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而後取出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还有一只装有压岁钱的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序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序夫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恩师徐恒志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弘持名念佛摄万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佛典中的“黑”与“白”

佛典中的黑与白◎ 季羡林1948年,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我在里面讲到朱子教人用白豆黑豆来系念,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起一恶念,则投黑豆。我认为,这个办法来自印度佛

于凌波: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于凌波欧阳渐居士(西元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十月八日生。父亲仲孙公,曾任户部京曹,沉浮郎署,二十余年不得出头。竟无六岁的时候,仲孙公与

观辉居士:心经白话解 前言

前言(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言简意赅,能背诵的人不少,能了义的人却难得。读诵《心经》,唯求明心见性,此亦儒家格物、致知、正心、修身之意。能明心,能正心,不在言,而在于行。知亦

观辉居士:《心经》掠影

《心经》掠影潘州观辉读经笔记开经偈法宝实难量 如来金口宣扬龙宫海藏散天香 觉者诵琅涵玉轴霞条金写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来唐 万古为敷扬昔因三藏取来唐 万古为敷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观自在

韩廷杰:梵本《心经》略释

梵本《心经》略释《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āpāramitāhrayasūtra),因为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体现了《般若经》的心髓,所以略称为《心经》。该经的空义,反映秦译《大品般

念心经可以往生净土吗

在念诵心经以前可以适当了解心经有关的常识,在对心经有很多了解以后在进行经文的学习时就会轻松很多,也不会对心经出现很大的理解偏差。念诵心经是一种很严肃正式的佛法修行,尽管我们通常在念诵心经时都是一个人进

吴言生:《心经》与禅宗思想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的经典中,有一卷字数最少、内涵丰厚、流传广远的经典,这就是《心经》。《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玄奘译,大正藏第8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玄奘大师译经以《

洪启嵩:如何修持心经

心经,是一部很短但也很深奥的经,几乎所有的学佛者都会背。介绍《般若心经》,我不想依华严宗或天台宗的判教方式来看本经的地位。就这个时代而言,研究佛经最好的方法,是不必再用判教的方式来看,而是依佛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