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小故事两则◎ 无 碍楼上磨刀有一个人,被国王征去做很苦的工作,做了很长时间,弄得身体十分瘦弱。国王见他可怜,就赏赐给他一只死了的骆驼。他得了以后,运到家里去剥皮,因为刀很钝,割不进去,他就在家里找
我国古代佛典汉译九百年 ,翻译家们不断总结翻译 经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魏晋以前中国人谈翻译 ,只有译字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 同,达其志,通其欲,北方曰译。 (《札 记王 制》
◎ 梁启超佛典翻译,可略分为三期。自东汉至西晋,则第一期也。僧徒记述译事,每推本于摄摩腾、竺法兰,谓今所传《四十二章经》实中国最古之佛典。据其所说,则腾等于汉明帝永平十年,随汉使至洛阳,腾在白马寺中译
中古佛典序跋◎ 赵纪彬佛教以佛典为载体,欲在中土广泛传播,佛典的汉译与整理必不可少。中古佛典序跋客观记录了其中的每个环节,真实地还原了佛典汉译及整理的过程。中古佛典序跋记载了佛典汉译及整理的时间、地点
《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管见◎ 李子捷 程恭让教授的新著《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中心》问世,其中有数篇论文都与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关。不久有幸受程老师邀请参加该新著的座谈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浙江上虞卧龙山普净寺智正老法师赠联:现居士身虚怀若谷照大千当今维摩诘示般若花实相明灯悬万古一代人天师1、徐恒志阿阇黎略传徐恒志阿阇黎,生于1916年1月30日(农历1915年12月2
十六、观世音菩萨感应记虔持大悲咒 两次免手术余秀润老太,浙江镇海人,今年77岁,现住上海密云路。信佛多年,每天除念弥陀圣号,回向极乐净土外,还加念《金刚经》、《地藏经》、《普门品》等大乘经典,特别每天
十四、序文选1、《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座》序佛法流传世间二千五百多年,或渐或顿,或显或密,以无量法门引导众生,就路还家,同证菩提;其中净土念佛法门,更是下手简易契理契机的殊胜法门,所以历来
十二、问 答 选㈠、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8、追忆恒公阿阇梨上师与心密些许事张玄祥一、契子数日前9月26日大陆上海陈老师(上海音乐学院退休)来电,言及我们的师叔─也同是我的心中心法灌顶法传法师恒公阿阇梨导师,最近期间其舍利子要进塔安厝,问我要
十七、《元音老人文集》序元音老人(李钟鼎老居士)1905年生于安徽合肥市,幼读孔孟遗教,常思考人生之所以然,苦不可得。稍长,随父居上海,求学于上海沪江大学。1925年父病故后考入邮电局供职,在深入社会
一、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徐恒志老人讲许洪亮编录郑佩福、孙文淼、陈妙丽几位老师一直希望我能辅导一次《大乘无量寿经》的学习,由于各种原因,迟延了很多时间。今天可说是时节因缘成熟,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学习研究
9、顶礼李开宇顶礼,是我近几年才熟悉的词,以前,我一直称之为磕头。孩提时,每逢大年初一,我被父母打扮一新後带到爷爷奶奶房间去磕头,祖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而後取出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还有一只装有压岁钱的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序夫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恩师徐恒志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弘持名念佛摄万
10、兔鼠禅缘浅记徐恒志大德李开宇徐恒志大德,九十岁,属兔。我属鼠。平日竟口无遮拦地称其为兔师,虽犯上,却不敢作乱也。一日,心血来潮。向兔师打探李钟鼎(元音老人)习禅趣闻轶事。兔师给我描绘了这样一个画
佛典中的黑与白◎ 季羡林1948年,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我在里面讲到朱子教人用白豆黑豆来系念,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起一恶念,则投黑豆。我认为,这个办法来自印度佛
4、徐恒志老人追思法会纪实中国当代著名佛学家、上海市佛教协会第八届咨议委员、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广东省元音古寺顾问徐恒志老居士于公元2007年3月5日凌晨2:36在上海寓所幻斋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于凌波欧阳渐居士(西元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十月八日生。父亲仲孙公,曾任户部京曹,沉浮郎署,二十余年不得出头。竟无六岁的时候,仲孙公与
法眼宗禅诗三、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35143页三、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禅宗五家七宗都重视教外别传,同时对佛教经典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从
答陈真如书(二则)答陈真如书前数日,冶公寄到弟覆十力书数纸,以为此不过寻常辨论之文,托便寄阅,邀共欣赏已耳,非商量大事、恳求真知灼见以图归根结蒂者,故例置答。今得亲函,有惶恐求责,使知实践不滥议论之辞
《孟子十篇读》叙生孟子后二千余年,取其书而读之。若周穆王游化人之居,光影所照,目眩不得视,音响所来,耳乱不能听,何物圣言,夺人神识若是!盖浩然之气,盛大流行,穷天地亘万古而常新者也。浩然之气集义所生,
孔佛有体,有用,有依体之用,有用满之体。宇宙万有,群众思虑,莫不依于一心。心必有其体而后可心,状体之相貌,强而名之曰寂,非寂而谁足以当之?心必有其用而后能心,状用之相貌,强而名之曰智,非智而谁有以能之
再答陈真如书得本月二十一日覆书,谓于我所答书,循环奉诵,继以日夜,开示蒙昧,受恩无涯。曩学内院,粗知《瑜伽》,近读《般若》,乃知无上法味,层出不穷,师所告诫,完全接受。惟十力我见极深,乃至与诸佛争胜,
心学大意诠解名义分心学者何?禅学也,定学也。然禅名局于静虑(静虑只色界义,无色界及欲界定非静虑故。禅只局于有心定,二无心定非禅故),定名不能赅慧(有定无慧乃同木石,故定慧不相离)。《解深密经》一心为止
《论语十一篇读》叙佛学有结集,有毗昙,三藏浩汗,循其统绪而可读。孔学无是,既扼秦火,又复年堙,于是老师宿儒,曾不能答具体之求,而世无真孔。世既不得真孔,尊亦何益于尊,谤亦乌乎云谤?苟可取而利用,崇之如
《中庸读》叙中庸,以一言之,曰诚;以二言之,曰中庸、曰中和、曰忠恕;以三言之,曰费而隐、曰微之显。无所谓天地万物、中外古今,止是一诚;无所谓天下国家、礼乐政刑,止是一诚;无所谓智愚、贤不肖、知能大小、
孔佛概论之概论佛学渊而广,孔学简而晦,概论所以需要也。顾概论亦难,今日且谈概论中之概论。毗卢遮那顶上行,六经皆我注脚,求人之所以为人斯已耳,何佛之学,何孔之学?然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求然之同故,佛
夏声说人必有所以为人,然后能人,然后谓之曰人。人之所以为人者,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是也。堂下觳觫,堂上不忍,况乎国将亡、族将灭、种将绝?痛之所不胜,不得不大声疾呼,奔走号咷。大声疾呼,奔走号咷,而后举
与李正刚书学问甚难,渐年七十,始幸沟通。原欲四大德亲就商量,乃先弱一个,悼痛何如!即渐风烛余生,又岂能久住耶?正法须彻上彻下,融于一贯,不可遗弃何段。史实有穷源竟委之系属,遗弃或疏略,皆不得教之翔实,
辨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凡诸经论,如《楞伽》、《瑜伽》、《显扬》、《中边》,皆诠依他性。而以之诠一切法相,则《辩中边论》与《辨法法性论》独举。藏传弥勒五论,与奘师弥勒五论,书不相同,是大问题,讫未解决。对
支那内学院研究会开会辞今日此会为内院第一次研究会。此会规模须贯彻到底,即贯彻到佛陀众会说法之时,故不能尽效世俗学会办法。现就会名研究略为解释,以见此意。其一研究性质,可分二层:一、与寻常师弟之授受不同
覆梅撷芸书(七则)覆梅撷芸书一连接二函,于菩提、般若义详细明辨,可谓古之勤勇哲人。渐亦何知,但本圣言解析之而已,敬述如下:来函问般若与菩提何分,般若是根本智,抑是五及五俱意识,又四真中之前二及率尔或至
辨方便与僧制不畏圣言,天下无是非,当前之纠谬不能,遂亦无希望于后日,而教之危险何可胜言?渐既非比丘,亦未从政,又不与闻近时法事。然数十年读书,是非则昭然明白,本其所知陈于当世,俾有不克匡正于现在者,必
《心经》读此文从《舍利子般若》抉出,旨要唯是表第一义谛,更无其余。如《十二门论》,抉《中论》十二义,示空三昧,入涅槃门,旨要唯是一空义也。又如咒之有心中心。十六分六百卷如咒,《心经》寥寥几句如咒心。故
辨唯识法相前辨二谛三性文,明二谛空宗为文殊学,三性非空非不空宗为弥勒学,而于弥勒学之内容未能剖判,今故继述此文。盖弥勒学者,发挥法相与唯识二事也。初但法相,后创唯识。弥勒《瑜伽》中诠法相于〈本事分〉,
辨二谛三性大乘有两轮:曰二谛,曰三性。二谛以说法,《中论》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是也。三性以立教,《密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此即是诸佛最后之教理是也。说法无二道,其
精刻大藏经缘起缘起说三事:一、刻藏拔苦痛以慰忠魂;二、刻藏整至教以永慧命;三、刻藏办法。一、刻藏拔苦痛以慰忠魂抗战三年余,忠魂数百万,国家获无疆之福,死士受无限之悲。报功者报功矣,而饮痛者仍痛。是知报
附:解惑二则一切法者,《百法明门》摄无为真如法,是知染法不足尽一切,染法之生死法更不足尽一切。处处经中谈染法,皆指生灭而言,不第谈生死,生死义狭,生灭义广故也。今《辨法法性论》名为一切法,实则非一切法
法相大学特科开学讲演今日支那内学院法相大学特科开学。创此大学者,为本人宜黄欧阳渐。渐创此学,固必有其所创之宗旨,与其所经之历史。今先述历史。明清以来,随手掇拾一经一论,顺文消释,就义敷陈,如是讲坛,无
覆欧阳浚明书来函谓《法相辞典叙》惹起纠纷云云,甚矣,爱我之甚,敢不如教,上追无诤!顾此次《叙》末寄感,亦实是万不得已之苦衷。在我辈归依三宝,法将大混,教岌岌危,明见及此,乌能已已?何谓法混教危耶?文殊
赠友《藏要》启者:智超三有,悲彻万灵,宇宙人生,学其所必须者,其唯佛典乎!撷叶梵于五天,译师时出;涌思潮于六代,哲匠浸滋。顾琼瑰盈庭,从无收拾。遂乱流四下,不得津涯,学者苦之。窃以为整理之道,厥有三端
支那内学院经版图书展览缘起立国在端始,灭虏以全力。晋始之东也,有闻鸡起舞之精神;南朝驯至隋唐,国威振于殊俗。宋始之南也,赵构愚痴,贪位忘雠,寡廉鲜耻,民亦浸浸无气,遂使大好河山沦于夷狄。明始之东奔西突
《经论断章读》叙法海难言,汪洋渊懿。学者尝以易解文字嘱请抉择,而苦无专籍。因思方便,于诸经论节取杂集,期不背乎《般若》、《瑜伽》,以应其求。凡十五章,名之曰《经论断章读》。《左传》赋诗断章,予取所求,
答熊子真书子真来函,三性之说,将依、圆析成一片说去,一方是恒常,一方是生灭,反求诸心,无论如何,总觉其不可通。非敢有立异之私也,亦求其安于心而已云云。此依凡夫妄心,而批评神圣立教。不得已之悲,而不能已
覆陈伯严书承询渐身体学术,敢悉备陈,为长者告。渐虽年未及老,而精力已衰,夜多溺、多梦。食饱梦,盛怒梦,劳思梦,大声读书梦,作文梦。梦高险或幽深。已三年,医皆不知症。细审察久久,是丹田冷,以手温之,梦即
覆魏斯逸书三十余年,得公赐书,无任愉快。顾赐在二月朔,而覆乃在五月下弦者,讲学之说,不容不慎也。且有须俟数文脱稿后意乃得达者,最要是《大密严经叙》文,乃渐晚年论定之学说。文成而清明节近,归宜黄修先人墓
《大学王注读》叙擅一世之雄者,以其能欺人也。虽然,人不可欺,自欺而已。自欺者无志,不图胜事而甘劣迹;自欺者无气,不胜艰巨,巧于趋避;自欺者无耻,不恤鳏寡,但畏强御;自欺者丧心,不事清明,而工虚妄;自欺
诸位师兄都是知道佛书的,佛书也叫作佛典。而《金刚经》也是佛典中的一种,《金刚经》是中国汉传佛教最著名的经典,全文约有五千字。道家最著名的经典《道德经》(《老子》),全文也是五千字,称为“五千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