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欧阳竟无: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四编《论佛学书》答陈真如书(二则)
2025-03-20 12:27

答陈真如书(二则)

答陈真如书

前数日,冶公寄到弟覆十力书数纸,以为此不过寻常辨论之文,托便寄阅,邀共欣赏已耳,非商量大事、恳求真知灼见以图归根结蒂者,故例置答。今得亲函,有惶恐求责,使知实践不滥议论之辞,并希得覆。是则非寻常辩论之作,而唯一大事之举,又安得不答?直心是道场,不直则道不见。弟覆十力书时,试检其时是何心境,若有一毫求胜之心,岂唯应师友呵斥?若真是商量大事,驳斥背教之谈,则彼被驳者应如何感激涕零、恩同罔极!而翻事呵斥,以塞人口,是何异周厉王杀人以弭谤,告子不动心冥然罔觉悍然不顾己耶?!明辨以笃行,但有道理,虽佛亦许质难纠绳。讲学而呵责辨论之人,吾未之前闻也。既已辨论,而复求师友呵斥,吾亦未之前闻也。

玩十力之辞,以推十力之意,盖谓杀人须从咽喉上着刀,说食岂能即饱,固亦自具苦衷,而亦岂容抹杀。所可咎者,自既未得真甘露味饫人饥虚,而徒迹袭宗门扫荡一切之陋习、宋儒鞭辟为己之僻执,遂乃孤明自许,纵横恣睢,好作一往之辞,堕入谤十二部经、谤般若波罗蜜而不自觉。其罪伊何?宁不省惕耶!真如据教驳斥,固无不合,然亦只破得十力扫教而不娴教之愆,并不知其立宗而不成宗之谬。又所谈无所有不可得无念为念诸端,则不知境界不谙法门,儱侗颟顸,离题太远,诚可呵责。乃正襟令颜庄重发语大声判告曰:十力、真如,不知佛之宗趣唯一是无余涅槃,不知佛之法门八万四千,自发心以至正觉,节节境界,节节行持,节节殊异,而非以一法门概也。

无余涅槃为根本涅槃。所谓涅槃无体,寂灭寂静,毕竟空是也;所谓一真法界,一切所依是也。此毕竟空人人皆具而不能显,谓之自性涅槃。胎卵湿生、情与无情乃至俱非,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皆令入,则尽未来际作诸功德以充其量,是故不入涅槃,谓之无住涅槃。无住涅槃为胜进涅槃,为大涅槃,而其根本仍无余涅槃也。无余犹俗言质量,无住犹俗言数量也。小乘解脱,虽不若大乘法身数量圆满,然不能因数量不满,遂并略弃解脱质量亦不谈也。

顾何以劝示发心动言三藐三菩提耶?涅槃所显得,菩提则所生得。生得一分菩提,即显得一分涅槃,涅槃必待菩提而显,故必发菩提以显之。作用在菩提,归趣仍在涅槃也。《大涅槃经》云:菩提为果,涅槃为果果是也。涅槃待菩提显,而大涅槃又必待大乘大般若显、一乘大方便显。发心在无上菩提,充量在一切智智是也。菩提之谓智,智是无分别,必得与涅槃相应,乃能无分别,乃可谓之智。智亦是无漏,必正智缘如,与涅槃相应时,乃能无漏,乃可谓之智。智亦是般若,龙树云菩提是般若之果,般若是菩提之因;又云能观实相慧,谓为般若波罗蜜,实相是涅槃,慧观实相即与涅槃相应,乃称般若,乃可谓之智。智亦是观缘,《大涅槃经》云:十二因缘为因,观缘智为因因是也;《密严经》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是也。了真乃知幻,即与涅槃相应乃能观缘,乃可谓之智。是中如幻义皆属菩提,非诠涅槃。《大般若经》四百七十八卷〈空性品〉:诸法乃至如来,永断习气,与生灭二相合者,亦皆是化;涅槃常空,不与生灭相合,非化;然变化与空,如是二法,非合非散;此二俱以空空,故空,不应分别是空是化。据空化不应分别义,则知五百五十六卷涅槃如幻者,是就无二无别说涅槃如幻,以皆不可得不可说故也,并非如幻义既属菩提又属涅槃也。法义不可限,法相仍不可乱也。

观上菩提义、无分别义、无漏义、般若义、缘生义,皆必得涅槃相应义乃成立,是故佛之宗趣唯一,即无余涅槃是也。十力徒知佛门无住涅槃之数量,又错读孔书,遂乃附会支离,窃取杂揉孔、佛之似,而僻执其一途。既恐怖无余涅槃,而大本大源于以断绝,无本之木如何生,无源之水如何长也?常、乐、我、净仍不离无余涅槃,盖不生不灭是常,大寂静离闹是乐,大牟尼名法是我,解脱是净。十力乃云止是自己分上事,究竟属自己分上何等事耶?明德是无声无臭,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诚是体物之鬼神,易是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此与无余涅槃皆有关系。《毛传》解天命即是天道,得经文天之所以为天,包并天之体用全义。宋儒乃有流行命令偏解,而十力泥之。又拘解《系辞》生生之谓易之义,而不尽其妙。遂乃不知孔学根本于寂灭寂静也,是则错也。真如驳十力而不能道出种种,故曰十力、真如皆不知佛门宗趣唯一是无余涅槃者,此也。

宗趣唯一,法门无量,既曰无量,则各自有其境界。无所有不可得,无分别无心,皆般若所行地上菩萨境界,非地前境界也。毛道凡夫二取炽然,何论无所有不可得?一念无心入正性离生,初地菩萨尚入定无漏、出定有漏,而云念念无心耶?《大密严经》:得无分别便入密严宫,密严是大明妙智之殊称。《大般若经》佛告善现:汝以辨才,应为菩萨摩诃萨众宣示般若波罗蜜多,六百卷《般若》皆为地上菩萨说法也。《智论》谓善现是大士示现于小位,又善现得无诤三昧乐说无相,乐说无相则所说详尽佛独加持,虽弥勒天王舍利弗等皆不得为教授教诫诸菩萨主,是之谓菩萨境界也。于此境界又足借徵无余涅槃唯一宗趣已。

唯一宗趣无余涅槃,是则彻上彻下、彻始彻终、须臾不离无余涅槃也。故般若为地上事,为根本智,相应涅槃矣,而三智所系,皆不离乎根本。随顺无漏,趣向无漏,临入无漏,是亦无漏,是即所谓地前加行智,朝宗根本也。以无所得为方便而不舍离一切众生,是即所谓地上根本智,固根本也。一切智智皆从般若而得生故,甚深般若复由一切智智而得有故,是即所谓地上最后后得智,得根本后以之用于世间,而仍是根本行也。

据是三智,有情成佛,凡有初中后三渐次。引生无漏为初渐次,由凡入地历七方便,加行智境也。无相无功用住为中渐次,自初至八烦恼障尽,根本智境也。圆满菩提为最后渐次,一切智智乃证极地,后得智境也。如是或谈五行,或立五位,或开十三住,在何位住,即何境界,谈何行法,不可诬也。故曰法门非一也,而皆以无余涅槃为宗趣也。吾辈皆毛道凡夫,当急求初渐次加行智境界法门,若侈谈无所得,或窃取有所得,非方广道人,即顺世外道,于生死大事何曾涉着一毫,此可欺人或自欺耶?

念念无心,是无漏地上境界,凡夫有漏,从何觅得?然无路可通,而有方便,大智慧人苦心婆心贻我大宝,岂堪忽视?无漏则无心,有漏则有心,虽则有心,而心之内境有自证分,亦现量得。此之现量,世间现量,但能建在率尔堕心上,稍一刹那则寻求决定染净与六识俱矣。发生六识之根,是四惑相应之末那,缠眠演绎,无可出期。若自证分则有漏中至善,久久缘习,忽无漏生,所谓径路绝而风云通也,此即随顺依处,依之立引发因,能引发无漏法也。诸修道人皆恃此心,而于宗门唯一取用。然此但说心用,而法门则仍有种种可谈矣。

无所有不可得是无漏地上境界,凡夫有漏但是二取,然有方便可以趣入。其在无著《瑜伽》,有四寻思,得四如实智。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而所取破,即得暖顶位;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而能取破,即得忍及世第一位。世第一位,一刹那见道入地矣。其在龙树中观,初观无常,驯习以后继以观空,所谓三十七菩提至涅槃城、三三味入涅槃门是也。初熟柔顺忍,后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而入地矣。其在一乘《大涅槃》,由圣行三学,进梵行无量,复由梵行所修之舍为十八空,乃得天行,入地六度矣。其在《华严》,地前七方便异常明了,净行修无我,梵行修无法无尽藏行而入地矣。三十七菩提分者,大小共由之路,瑜伽以之修对治,中观以之修无常。虽三十七而根于四念住,虽四念住而要于循身观。修循身观者,初娴数息以定其心,继娴不净以入其境,数息不净,龙树谓此二观法中真甘露门也。若欲直探般若,则亦必由三慧作意入门,而助伴于十法行句。凡此地前方便法门,任择一途皆可入地,无容夸大鄙薄轻非。

宗趣唯一无余涅槃,法门则有三智三渐次。非惟佛法则然,孔学亦何独不然!但读《中庸》,二义明了:初段、天命之谓性至万物育焉,统明宗趣唯一、法门三次。二段、仲尼曰至唯圣者能之,但明能中庸与不能。三段、君子之道至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分明宗趣唯一。四段、哀公问政至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分明法门三次。五段衣锦尚絅至无声无臭至矣,复明宗趣唯一。

文段既晰,可以谈义。一段、《中庸》是素隐之书,素其隐于不睹不闻,则与无余涅槃相应,譬如狮子据得其窟,然后可以出而大吼,此之谓唯一宗趣。未发之中,天下大本,如根本智;发皆中节,中和位育,如后得智,此之谓法门三次。然天命之性已示宗趣,率性修道已详法门矣。一阴一阳之谓道,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则无思无为与涅槃相应,天命即一阴一阳之天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非三渐次耶?三段、夫妇知能费也,圣人不知能隐也,般若无知无能也。天地之大费也,人有所憾隐也;大小费也,莫载莫破隐也;鸢飞鱼跃费也,戾天于渊隐也;忠恕违道不远无入而不自得,费而隐也;鬼神离躯壳而应于无余涅槃,得物之体而万物无不育,学者如鬼神,初空其身继空其心、心所,即立于无余涅槃地与鬼神同,体万物而王天下,岂奇异事耶?君子之道,鬼神之为德,一本于无余涅槃而已矣。四段、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诚也,圣人也,是即无所有不可得入地般若行也,则所谓根本智是也。其次致曲,可欲之谓善也,曲能有诚,有诸己之谓信也,诚则形形则著,充实之谓美也。著则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也,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大而化之之谓圣也。何谓化?转有漏心、心所成无漏四智,异物曰变化也,则入地成圣矣,则所谓加行智是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乃至赞化育与天地参,先知如神,则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则所谓后得智是也。此非三渐次而何?五段、入德而天下平皆归乎隐微乃至无声无臭,则又郑重归结于无余涅槃,唯一宗趣可以想矣。

熟读《中庸》,乃知孔、佛一致,一致于无余涅槃、三智三渐次而已。自孟子外,宋明儒者谁足知孔?唯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得有漏心之自证分。而转有漏为无漏,随顺趣向于无余涅槃,何曾梦得;三渐次之后得智,更何足谈?若其余诸儒,一言寂灭寂静,即发生恐怖;恐怖不已,发生禁忌;禁忌不已,大肆谤毁。夫至谤毁而无漏途竭,轮转三途岂有穷极?灭灯毒露慧命枯亡,痛宁已哉!至三渐次更不足论,明明二之中四之下也。神圣差等,经数可按,而曰非圣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甘持世俗见解敢与经文相背也!阳明尧舜万镒,孔子九千,与经文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相背,又何足与谈十地差别、十王大业?

至极之果且盲不知,民亦何能得所归宿?宋明诸儒不熄,孔子之道不著,邪说诬民充塞仁义,岂食人肉而已哉!如一阐提铲无漏根,宁细事哉?敬告十力:万万不可举宋明儒者以设教也。应知孔子之道晦数千年,当继孟子后大启昌明也。吾非敢鄙儒,躬行实践,谁敢不敬?但不可以世间之贤,阻至极之路也。嗟乎悲哉,晞明死矣,曾闻何道,得个什么?吾门诸子,其他且置,十力、真如皆行年五十,石火电光,其与几何?商量大事,应如救火追亡,一切客气悉皆屏弃。吾年七十,死亡更促,执笔答此,痛彻心脾。十力、真如:此岂求胜之书也哉!此岂求胜之书也哉!

十力原书云:一念恒持不失自己,三藏十二部都如此得着落,否则都是戏论也。善学者于此把定,不要侈谈无所得与涅槃如幻。《般若》六百卷,满纸是无所得,学人实透般若,乃于无所得而无不真有得矣。真有得矣,必不漫言无所得也。涅槃只是常、乐、我、净,此是自己分上事,自明自见云云。

(1939年7月10日)

End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老禅师的故事二则

自伞自度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佛法不是讲求普度众生吗,度我一程如何?禅师道:我走在雨里,你躲在屋檐下,这里有雨,而檐下无雨,何必需要我度你呢?那个人听禅师这样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教与佛学

佛 教 与 佛 学◎ 罗 颢任何宗教都是以它独特的教义决定其性质特征的。教义是宗教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最为精致、渊博。佛教数义的范围通称为经、律、论三藏,三藏是佛学的基础,它既是

佛学之中国化

◎ 钱 穆南北朝佛学,北尚禅行,南重义解。周武毁法,北方禅宗亦避而至南。所谓佛学中国化运动,亦至是始成熟。其后禅学崛兴,则全以南方为策源地。举其要者,则有天台、华严、禅宗三家。今若以魏晋南北朝佛学为传

佛学与中医学

◎ 耿刘同佛教医学的东渐是以佛教为契机的,传教者以医疗活动为传播手段之一,在民众中产生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推进佛教的传播;而接受者在原有的医疗保健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因此,借医弘佛在某种

佛学认识论

佛 学 认 识 论◎ 楼宇烈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佛教时,他本身也是个异端,因为针对当时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提出来的,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个外道,佛教修行当中的八正道很多都是针对外道而言的,所以永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四、序文选

十四、序文选1、《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座》序佛法流传世间二千五百多年,或渐或顿,或显或密,以无量法门引导众生,就路还家,同证菩提;其中净土念佛法门,更是下手简易契理契机的殊胜法门,所以历来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二、问答选

十二、问 答 选㈠、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9、“顶礼”

9、顶礼李开宇顶礼,是我近几年才熟悉的词,以前,我一直称之为磕头。孩提时,每逢大年初一,我被父母打扮一新後带到爷爷奶奶房间去磕头,祖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而後取出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还有一只装有压岁钱的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二、佛学一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佛学一瞥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d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序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序夫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恩师徐恒志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弘持名念佛摄万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六、佛学鸟瞰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赞》佛学鸟瞰亲爱的朋友们: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七、实相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实相各位敬爱的朋友:今天从时代广场过来,看到两旁路上挤来挤去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匆匆忙忙的形色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一、五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五眼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禅语二则

禅语二则非无知解归宗和尚曰: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 涌泉云:见解言语总要知通,若识不尽,敢保 轮回去在。为何如此?盖为识漏未尽,汝但尽却今时,始得成立。

心理学相遇佛学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于凌波: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于凌波欧阳渐居士(西元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十月八日生。父亲仲孙公,曾任户部京曹,沉浮郎署,二十余年不得出头。竟无六岁的时候,仲孙公与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一代佛学家吕澂于凌波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

陈兵: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

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西方文化的强烈冲撞,中华传统佛学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如何适应时势人心而继承革新的问题,突出地提到了热心弘法者的面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佛教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