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欧阳竟无: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四编《论佛学书》覆梅撷芸书(七则)
2025-03-20 13:30

覆梅撷芸书(七则)

覆梅撷芸书一

连接二函,于菩提、般若义详细明辨,可谓古之勤勇哲人。渐亦何知,但本圣言解析之而已,敬述如下:

来函问般若与菩提何分,般若是根本智,抑是五及五俱意识,又四真中之前二及率尔或至决定,或现量亦比量,皆是般若否?

答:自唐宋以后,说教多不娴名相,所以纷纭难悉。龙树《智论》,明明说观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是则非实相观皆非般若也。实相者涅槃也,菩提,全体与涅槃相应也;除全体相应而相应者,般若也;是谓般若为行中相应,菩提为果中相应也。龙树说世间现量如牛羊眼,非涅槃相应之现量,为有漏故也,有漏必流转也。嗟乎!般若岂易言哉,必与真应,乃见道,入地称修六度,然初地入定无漏,出定有漏,必六地满尽、七地无相,方称出世,自初至六配度以次,至是乃可云般若耳。地前所修,随顺般若,趣向般若,临入般若,权称般若,非实般若也,非波罗蜜多也。般若既称为观实相慧,是为无漏行,如来尽未来际作诸功德,岂无所行哉?般若为佛后般若无漏行,在《华严》为佛后普贤行,佛与菩萨判之以位,岂判之以事哉?审此则一切所疑皆可解矣。

来函问:四智是般若,抑是菩提?

四智是般若上分析之相(依各识而分),般若是四智上发现之行。

来函:三德不说菩提,意涵般若中,或文字通用,否则依龙树言,但有般若而无菩提矣!

答:菩提是果,般若是行,涅槃之解脱身,此一德大小相同,涅槃之法身是大牟尼,小不能与。所以不能与者,有菩提,无大菩提故也。大菩提以出缠真如为大悲般若常所辅翼,尽未来际作诸功德,如是而成,此所谓无住涅槃也。菩提者,佛之果名也;般若者,佛所以为佛之行也,即化身、报身之行也,即佛后之行也。三德以法身对解脱身言,而法身以般若现,法身即菩提也,法身亦佛之异名也,非不言菩提也。

来函问:观缘智、十二缘、菩提、涅槃四种名相解释,藉明有因因、有因,有果、有果果之义?

答:观缘智者,观十二缘实相之观慧也,即般若也。十二缘者,中道也,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烦恼即菩提也,十二缘实相是佛性,佛性犹胎中人,佛犹出胎人也。菩提者,佛也,由佛性而佛,即胎中人而出胎也。涅槃者,法住也,清净法界,一真法界也。此所以显得,由菩提显也,菩提则所生得也,成佛然后见性证真也。是故以智而得缘因因,而后因成也。佛性而佛十二缘,而菩提,因果自然之理也。以生果显究竟果,所谓以佛用得佛体也,所谓以果归果果也。略谈数语,详须多读经论,《大智度论》是极要也。

(1941年12月6日)

覆梅撷芸书二

前覆书论般若义数条,想已寓目。今复得来书,问般若义数条,想见公用功至勤,研讨深入,故又答之,幸察。

来书一问:般若为用,而言真如是般若,若般若为体,则无为法不应是用?二问:经既以真如为般若,相宗又以真如为圆成实,而经言般若非圆成实,何耶?三问:经言见闻嗅尝无常痈箭,又言诸法空相,不生不灭、非染非净,何耶?

一答:凡学须根本义明,本义不明,一切自碍。此有二义:一、二转依非一非二义;二、舜若言是空而无,舜若多言是空性而有义。二转依非一非二者、菩提与生灭合是用(化即是用),涅槃不与生灭合是体(非化即体),不能浑而为一法故,此化、空二法,莫不皆以空空而空,不能分其谁空谁化。盖正智缘如时,能所相应非二相故,一相寂灭而无相故,此是〈空性品〉经义,请披读其文而研之。般若是菩提因、观实相慧,观慧自是用,而非与体为一也。慧与寂应为智缘如,自不与体条然异而为二也,就慧义边言为用,就应义边言为体,所以文于各处不同也。

二答:三性是依他起上事,与依他异而为遍计,不与依他异为圆成,皆用边事,三性不离唯识也,文既就般若相应义边而言是真如,则非谈观慧用边事,故言非圆成实也,唯识以用圆成为真如,亦其与体相应而已,故曰即是唯识性也。

三答:《心经》五蕴皆空、是诸法空相,此空是空性也,色空不异而即,则空相即法相,法相即空相,皆实相也,实相之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此空相是实有也,其非系非离系,亦如是也。非实相之色,空中无是色也,即见闻嗅尝之色,无常痈箭,空中实相无是色也。此间《教训释》稿在证刚处,公可函索,是稿无义不陈,若得一读,公自此诸义冰释,无复疑问矣。然菩萨病为众生病,或是后更多问,亦不可知。

(1941年12月19日)

覆梅撷芸书三

顷读三日来谕,敬悉一切,《院训释》已刻竣,前示加入之义,已加入呈览。唯净土义则无从加入,盖与此文谈佛境义、尚顿义不同,又与菩萨行由渐而顿义不同故也。唯智学染舍而取净之第八净土义,言瑜伽所生胜于极乐,已有他力意,但比较极乐之生为胜而已,故亦不必加也。若要另发挥一文,容俟他日为之。

第二函四问,如经论之问,透辟无伦,此是菩萨代众生决隐析疑之作,岂真少读书而幼稚者哉?今为答之。凡人情执,无义不求死式,而绝无虚灵空活之趣,故悟解不生,贯通无日矣。此有五义:

一、无余界非断灭一切人境也,但微妙不可思议而已。所谓一真,所谓清净,一切无少欠缺,故言二种寂灭:一、寂静寂灭;二、无损恼寂灭。无损恼寂灭,则无边功德具在也。

二、菩萨学时非证时,学时于无余界但游观而不入住,证时则学满而可入住。然亦入大定窟,而非入灭也。故菩萨无住,以学满而证为止。佛无住,以证后相应先时菩萨发愿,今日遇缘发现以作功德为始也。

三、佛更不复志愿,志愿皆为菩萨时具足,满足而后成佛。无为之状,即为隐为不现。其作功德,皆应菩萨时志愿而已。化身报身不论矣,多宝塔中,涅槃佛说《法华》,即是此义。

四、常、乐、我、净具摄三德。小德名解脱身,大德名法身。所以能法身,惟般若为能,故曰三德。涅槃八相中,声闻但六。六即解脱身,不能真实,即不得法身;不能我、常,即不得般若。常,是法住;我,八自在,大作功德正是八自在威力也。

五、如如如如智不可言一言二。即空理与色法亦不可言一言二。般若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然。总之,微妙境界,一切无缺,非一切断灭也。

略陈五义,四问之疑不出乎是也。隐而不现,佛微妙身,众障不相应不相见,说隐而不现,入大定窟无为自适,说隐而不现也。无余涅槃之色,即微妙色,如无色天之泪下如微雨也。法住之常,对断灭或间断说,非如执家说死常也。《内院杂刊》云:如来变化至隐而不现,文引《密严》。此寂灭境至对大说色,引龙树《智论》。

(1942年2月12日)

覆梅撷芸书四

问:《华严》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半偈不明,疑是译者之误笔。

诚然诚然,藏中此种处甚多,明唯识者当能一一了然,故吾《院训释教研究文字》,最初在唯识宗也。欲详半偈,当详一法界,今释之。出缠为法身,佛身者,即法身也,故凡诸佛身皆谓法身,净业圆满,等同不异。据不异言,谓一法身,非尘尘诸佛共一法身也。无法非空,岂犹有刊定一法为一法身哉?法在人为法身,法在法为法界,故名一法身,亦可名一法界也。诸佛各一法界,此之所谓诸佛非一佛也。诸佛同一法界,此之所谓法界不异,净业如一也。法界无量无边,周遍圆满,必无不净,故时须三僧祗,有情须皆作得度因缘,然后成佛,谓为法身,一切有情皆一法界中法故也。何谓一切有情皆吾一法界中法耶?托质变相,皆吾相分,一也;互为增上,二也;皆遍一切,光光相网,三也;故一切有情皆吾法界中法也。诸佛唯一法身,譬如同业众生感报娑婆,皆网于一处,谓为一世界,其实皆无量无边有情之无量无边世界也。

(1942年2月22日)

覆梅撷芸书五

来函谓此次致恩洋信中,精义甚多,可否由公或令门摘出若干段,俾日后及现今十方得读云云。敬遵所命,节各函义如下:

道之不明也,一、不明权实之法,而将权作实;二、不明总别之法,而得总或不得别、得别或不得总。由前而说,是为舍月观指;由后而谈,是为负固不服。欲道是明,焉能忽此,请略言之:慧日休光,部执竞计,世友以诸部驳杂而立有部,分别以有部执私而变经部,大乘龙树始创空医有,大乘无著复明有拯空,贤首、天台又以性相各诠一隅未能融贯,于是华严圆融、法华一乘之教出。诸宗林立,固自有其谁是谁非、谁正谁颇,今且不谈。谈凡立教者,皆自挟补偏救弊之意以俱来之旨。推其补救之迹,因彼而后有此,此虽成理,卒系于彼起,谁为崛起一峰插天天外飞来无因缘而契第一义,则皆非是,是故教外有宗不可谓全属虚妄也。既非虚妄,不应毁弃,所不毁弃者,又非是便其悟贪其顿也,诚欲直握骊珠、破阵擒王,认实为实,不欲认权为实也!念念佛,法法佛,非教非禅,教之步步为营,宗之念念注的,诚欲其相成也,则所谓佛境而菩萨行也。徒知佛境,知总不得别,禅与天台方便入门之术觉非尽善;徒知菩萨行,知别不得总,则般若明义,云何后世而增上慢哉?《瑜伽》立教,云何后世而蹈入破碎支离哉?是故负固不服者大可虑也!

遍一切法皆是性,皆是相,性遍一切法故,有七真如;相遍一切法故,有真如相、法界相。不可分一切法中但因缘所生法为相,但无为法为性。性相二宗之名,为自来[衛/言]说所误,今应矫正。

菩萨摄受有情为一体是也,而不达有情本来一体,则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何谓所以然耶?大悲者,佛法根本也,若不从一法界出,有何交涉而谓之根本哉?菩萨摄有情为一体固也,何以有情为有情、我为我,而谈一体而能一体耶?又何以不相交涉,而谈摄受而能摄受耶?必推至一切有情皆吾一法界中法,取怀而予,乃能一体,乃能摄受。是故不达有情本来一体,参理解义终未彻也。

立理事分别之说以判一切缘起。甚矣!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其所谓理,若何为理;其所谓事,若何为事:是不可以彻底明辩欤?一真法界理耶、事耶?岂不谓理,然大牟尼名法,牟尼理也,大牟尼则无量无边功德事也。无余涅槃理耶、事耶?岂不谓理涅槃是真如异名,然弥勒谓一寂静寂灭,二无损恼寂灭;寂静则理,无损恼则无量无边功德之事。二转依理耶、事耶?岂不涅槃理而菩提事,然〈空性品〉佛说:是二法皆以空空故空,不能说其谁化、谁为非化。第一义谛理耶、事耶?岂不是真谛理而俗谛事,然无著《顺中论》说:不异世谛而更别有第一义谛,无自体如本性空如,此则是谛,一相所谓无相,真俗不分,理事可分乎?离言自性理耶、事耶?岂不离言是理,然〈真实品〉中明明说是事,又多义发明是理。色即是空,离言自性之色即是空性之空;空即是色,空性之空即是离言自性之色,色空可以理事判耶?是故空中无色,无言自性之色,岂无离言自性之色哉?若以理事立义以成宗,则真实投降台、贤。何也?天台说一念三千,贤首说理事无碍法界是也,尔以理事不乱说赖耶缘起,台、贤则以理事不碍说真如缘起,为有理事之立义,遂不能徒执不乱义而拒其不碍义故也。是故释义不精,随便立宗,未有不前门拒虎而后门进狼也。理事二义立宗,并不见《阿含》,惟凭臆见,臆见可为权度以衡人哉?又言执事为理,何以见染净一如?岂不凡言一如,皆唯是理?然吾但闻说烦恼即菩提,未闻说烦恼之理即菩提之理,盖离言自性之烦恼事,即离言自性之菩提事,事本幻而不实故也。若执死事是实,而又于死实事外,谈非事是一如,事中之理乃一如,如此见解,真所谓堕五百劫野狐禅也。

谈者问曰:此说理事立宗,适暗投台、贤固也,故真如缘起之说,台、贤诚不谬乎?

答:体用不分,乌乎不谬。

问:台、贤既谬,而理事又不可硬作分别,然则以何缘起?

答:以圣言量所说为缘起。《般若》说:与生灭相合为菩提,是化;不与生灭相合为涅槃,非化(说不与生灭合不合,不可说不生不灭合不合),是则为正智缘起。《楞伽》说:自心所现相续而生,生已即灭,名刹那法,如来藏名藏识,所与意识诸习气,俱是刹那法,是则为赖耶缘起。正智缘起、赖耶缘起,持业释也。缘起是正智、赖耶之相,正智、赖耶是缘起之名,有相有名,不可名先于事也。唯识家以其能变所变功能之相而立唯识之名,非持业释如何?今之谈学,每每执死成法,看不活动,如说缘起,必先立理事,又立非理而事,为缘起之因由,是以动辄皆过,则死法之为害也。是故应说生灭之为缘起,万不可说非理而事之为缘起也。

四月九日来函,六月节录以应。

(1942年6月)

覆梅撷芸书六

来书说一法界义,相宗、台、贤都少发挥,欲渐作专论或短文,此是至要法事,敢勿如命,但年来精力衰颓,著作须逻辑精详,诚不能从事,短文亦所不能。无已,则在此覆函中略谈数义:一、法界、法身别;二、如来藏与法身之性得、修得别;三、生因为正智缘起、缘因为真如缘而非起别。三义既明,足免法相淆乱之虞,聊以慰先生悲愿而已。

法界者,法谓一切有为、无为之圣法,一切圣法生长依因名界,则界即依止义。一切法实性、一切如来自体名界,则界即体性义。清净无生灭,犹如虚空,具足功德,即涅槃,即真如。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此性常住,诸佛有情平等共有,即法住,即法性。《佛地经》以虚空一喻解诸十难,至详且尽也。

法身者,体依聚义,总说为身。体依义与清净法界之界同,聚义则身所独,即此身聚五法为性,兼摄四智心品,不仅与清净法界同,二转依果皆此摄,故《金光明》说如如如如智故,是则以聚义谈身。三身无别,总名法身,若以体依义谈身,则身有分别,自性身名法身,受用身、变化身不名法身。自性身者,《庄严》由依义、心义、业义说诸佛三身平等无别,《佛地》则说各有同异,虽法身共有无别,而就能证因仍有差别,《摄论》自性法身,依业同《庄严》,而无量现觉则同《佛地》,《金光明经》以多复次诠法身总义,至详且尽也。法界、法身,一切众生平等共有者,性有也,非修得也。修得则唯佛有,下续详之。

如来藏者,圣教染净所由立,而圣修所由出也。《胜鬘经》: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所染,此染之所由立也;七法刹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槃,如来藏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槃,此净之所由立也;在缠为如来藏,出缠为法身,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此则圣修所由出也;非坏法故名为苦灭,无始无作无起无尽离尽,常住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藏,此则性有;生佛不异,而其分位则有差别,法身为烦恼所缠、生灭流转名众生界,厌苦舍欲、于十波罗蜜八万四千法门而求菩提说名菩萨,永除烦恼垢、清净住法性、一切法自在说名如来应正等觉,此则修有生佛不同。

然修之云者:无漏种子最初本有,蕴如来藏中;次则如来藏中种子发生现行,则见道生如来家;又次正修,于如来藏除染分证法身;终则修满,金刚道后,异熟尽空,如来藏中无垢充塞,遂坐道场究竟修得,流转凡夫又乌能有?如佛身之于佛性,一切众生有佛性而非佛身者,佛性为烦恼所障,而不能眼见佛性也。法身之于如来藏,一切众生有如来藏而非法身者,如来藏为烦恼所缠,而不能修净于如来藏也。是故学者不恃性得而重修得也,阿赖耶即如来藏,发挥舍染义说阿赖耶,发挥取净义说如来藏也。

菩提所生得,涅槃所显得。生是用能义,种子发生现行,皆用能边事;显是常住不动义,如灯显物,非如功能渐渐生起事。性则终古是性,用则终古是用,既说缘起,便非常住,而又说常住生起,便自语相违。故说缘起者是正智边事,非真如边事。〈空性品〉说:化、空二法,皆以空空故空,不能辨别谁空谁化者,虽则均在空空中不容分别,而法法凝入,亦不容淆乱故也。

然见道必须二障全伏,相应涅槃,然后菩提种起发为现行者,何耶?独头菩提力能羸弱,不堪自起,须得涅槃强力,助之而起。亦如所云慧由定生,定为慧助故也。涅槃虽非缘起生因,而是缘因。是故说缘起者,起则证智边正因事,而缘亦真如边助因事也。此义是灵泰义,奘师解正智缘如,挟带体相为缘,是谓以能带相,灵泰则说相亦带能,譬如病夫无力自起,强者挟其两腋而起之,譬如竹 卞袋不能自起,仗腰间带,带而起之,病夫竹 卞袋为智,强者腰间为如,如能助智而起也。谛审此义,是增上义,作意如理,因即采之,解决一切。

乃直判之曰:真如止可为智助缘,不可遂说真如缘起也。自如来藏中本有无漏种子发为见道现行,皆生起边事,故可昌言正智缘起也。《起信论》所以种种堕过者,堕在不立正智以对无明也,故直揭之曰:正智不可不立也,五法也,二转依也,圣教如是也。又直揭之曰:正智对无明,不可不立也。《大般若经》说:若于如是无所有法不能了达,说为无明;《密严经》说:法与理相应,明了能观,见说为正智。是故所知障,无明也;发菩提心,去二障,正智也。而不立此,转辗堕过,职是由欤?

染净依于藏识,迷悟依于真如,染净自是有漏种子、无漏种子也。如来藏之净种、阿赖耶之染种,皆名藏识也,染出于无明,净由于正智也;无明为迷,正智为悟,以迷悟而成种;而其所以迷悟者,则依于法界,仗法界力助之而起,是故因缘须仗增上也。是故学者须由多闻熏习而起,发心有四因、四缘、四力,而皆不遗增上也,是故无明、正智为对治事也。

此义易明,而人皆蔽。读台、贤书,粗得智如不二,即说真如缘起,而不能辩其非是生因;固定唯识,执死智如不一,但见说一法界种种义,即斥为真如缘起邪说到来,而不能辩其非无缘因;是皆徐六担版汉,不可与之谈佛法,且终身堕五里雾中而不求廓清之道,诚可哀也!

三身义,窥基说如《十地》、《金光明》、《楞伽》、《金刚》、《般若》、《涅槃》、《胜鬘》、《解深密》、《法华》、《无垢称》等经,《瑜伽》、《摄大乘》、二《般若》、《对法》、《佛地》、《唯识》、《宝性》、《庄严》等论,《法华》、《无垢称》等疏,广辩其相。然于《不增不减》、《如来藏》等经,《法界无差别论》,《法苑义林章》,亦所当究。

(1942年4月23日)

覆梅撷芸书七

来书云:《楞伽》、《维摩》于众生如幻义虽详,然未说众生一体,发生大悲毋乃大难,愿为详说一切众生一体义。承示如此,此之知见,非直探骊珠、问鼎轻重者,那能道得?盖此一体义不明,儱侗者不得精微谛当,谈圆顿义终属支离,严界者不得广大自然,行大士行终非亲切,有鉴于此,径情发问,是真度众生者,是真探法界者,故应作答也。

所云众生一体者,诸佛以法界为自性身,则体者法界也,谈实体于众生,而无边法界皆同一味,是为众生一体。若是应谈法界众生义,此有四义:一者、法界系众生界义,是一体义;二者、众生界属法界义,是一体义;三者、一体义,是增上义;四者、一体义,是毕竟空义。四义悉明,一体义晰,禀其然乎。

云何法界系众生界是一体义耶?《胜鬘》说:如来藏是法界藏,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众生如来藏于法界中,有是三法:一、依本际相应法界体,说众生有自性清净心;二、依本际烦恼所缠法界体,说众生客尘所染自性清净心;三、依未来际一切法、根本一切法备具平等法界体,说众生即法界异名,是故众生界是法界。《涅槃》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者,诸佛皆以此为性,即如来体性也;体性是法界,而在众生身中,是故说众生界是法界。《涅槃》又说:佛是有情成。凡是有情皆可作佛,一切众生皆是有情,是故众生界是法界。《瑜伽》说无余涅槃,其无损恼寂灭中,所有功德无量无数,难可了知。凡言功德,皆不离一切众生,是故众生界是法界。《唯识》说:大牟尼名法。法身之牟尼必大,大于作功德度众生,是故众生界是法界。均是法界众生,云何不为一体?

此其义不明,必舍众生而求法界,但计法界清净,契尼夜摩,何恤焦败是嫌,沉湎永溺!如是非法身而解脱身,非大寂灭而寂静寂灭,无上法王永无希望。无上法王者,一切众生界所积而成也,法界无边,众生界即无边,一切法界清净周圆,一切众生皆得灭度,然后大业咸熙,证等正觉,是故优钵昙华时一出现,三阿僧祗仓卒难成也。鉴于此义,是故行菩萨行,念念法界而念念众生。

云何众生界属法界是一体义耶?《般若》以实际为刊量,经言:非度有情于实际,乃度实际于实际。是故菩萨观满法界众生,实为观满众生法界也。是故说法界是众生界。经云:众生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无著五例释段段文,释即非众生句为安立第一义,第一义者,清净法界是也。是故说法界是众生界。经又言:胎卵湿化等灭度,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众生本无,实唯一法界是也。是故说法界是众生界。众生均是法界,云何不为一体?

此其义不明,一者、必谓众生实有、实度众生,是则生实度实。云何毕竟空义?唯毕竟空是佛境界,非毕竟空云何为佛弟子?经言:若菩萨有众生想者,即非菩萨,说非菩萨,则外魔也。《般若》以无所得为方便而求一切智智,又云学法界于一切法、学一切法于法界,若修学菩萨最初不明无所得佛境,而惘惘然行一切法菩萨行,则功德愈弘大,有所得者亦必与俱弘大,又安所望于归其有极?二者、必谓众生与法界为二,是则众生非法界中物,彼摩诃衍以他为自者,终不得解而疑无根,无根之修虽信不了,虽坚强不息,其后遇缘必仍退堕于声闻小乘。又寂灭寂静之法界如此,希奇胜赫之功德如彼,既不相融矣,则《华严》之举足下足当愿众生,《般若》之举足下足求本性空,均无刹那互相容忍,何以圣教动称不二法门?若知唯一法界,凡所修行非度一切众生,乃圆满于一法界,斯则一切无碍,冰释涣然。

云何一体义是增上义耶?《瑜伽》说阿赖耶相,谓赖耶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为增上缘故,所以者何?无有有情与余有情互相见等时,不生苦乐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当知有情互为增上缘。《唯识》因缘不涉外境,而《瑜伽》增上相网如一,众生所以一体也。众生一体,于法界中,何独非然?是故华严世界帝网重重,于一毛孔中容十方世界,将此都世界并碎为微尘,亦一一尘中又具无边界。世界无增减,众生无增减,夫然后广大不可思议,则增上义之所致也。

此其义不明,一者方广道人,说圆顿象,堕一合相,无所条理,无所解析,莽莽氵蒙氵蒙,几何不类娑毗伽罗所谈冥谛。二者因噎废食,以执因缘,却忘增上,但闻一体惶惧不安,岂知以一体义法乃广大,以一体义众乃亲切,以法日广智乃日增,以众日亲悲乃日炽,念念一体,悲智所系。此之所谓摩诃衍,非几近于声闻乘,《唯识》析义虽甚精微,而《瑜伽》行修却独广大,行大士者,当一谈增上义于《瑜伽》欤?

云何一体义是毕竟空耶?诸佛是空,法界是空,一切法是空,一切众生是空,空是实相,实相是刊量,故得毕竟空相应,去菩提不远。来书所云《楞伽》观众生如壁画,《维摩》观众生如五大、六阴,而不说众生一体,云何起悲者?此正是说众生毕竟实相,此正是说众生以法界毕竟空为一体,此正是说无缘大悲之所由起。菩萨以实相为刊量,无念无依不在实相中,众生是吾一体,一体空而不空,以是悲起;众生同一法界,法界空而不空,以是悲起。《思益梵天经》云:一切法无我、人、众生、寿者,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体、无住、无执藏主宰事物我所,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无生、无灭、无垢离三毒、无去来、无造作戏论,而众生以为有,菩萨于此而起大悲;一切法空、无相、无愿,缘生静寂,而众生以为不然,菩萨于此而起大悲。菩萨悲起而行修,诸佛悲起而立教,若众生自知毕竟空,菩萨不必行修,佛固不必建立至教也。是悲切于一体,悲切于一体之人,不自知其实相空也。

此其义不明,则所起之悲皆不外世间相,皆有缘之悲。骨肉之痛,痛彻心脾,悲也,而非大悲也。观一切众生百一十苦而起悲,大悲也,而非究竟大悲也,皆不免有情缘与法缘也。夫有情与法缘皆非二空,异毕竟空义,君子不以为极至。《华严》:善财入弥勒楼阁,羡艳无边功德,弥勒弹指,使其出定,示为梦境。《华严》叙述功德不可思议,而皆谓为梦现,则毕竟空义,无缘之悲之所生故也,斯乃所谓极至也。发智观空,空应智彻,然后悲竟,是故根本大悲生于智,而增上大智生于悲。

四义如此,是则众生一体是法界义,是毕竟空义,佛境在是,佛境菩萨行在是,先生以为何如?

(1942年5月19日)

(选自《内学杂著》卷下,《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第十二册)

End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教与佛学

佛 教 与 佛 学◎ 罗 颢任何宗教都是以它独特的教义决定其性质特征的。教义是宗教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最为精致、渊博。佛教数义的范围通称为经、律、论三藏,三藏是佛学的基础,它既是

佛学之中国化

◎ 钱 穆南北朝佛学,北尚禅行,南重义解。周武毁法,北方禅宗亦避而至南。所谓佛学中国化运动,亦至是始成熟。其后禅学崛兴,则全以南方为策源地。举其要者,则有天台、华严、禅宗三家。今若以魏晋南北朝佛学为传

佛学与中医学

◎ 耿刘同佛教医学的东渐是以佛教为契机的,传教者以医疗活动为传播手段之一,在民众中产生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推进佛教的传播;而接受者在原有的医疗保健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因此,借医弘佛在某种

佛学认识论

佛 学 认 识 论◎ 楼宇烈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佛教时,他本身也是个异端,因为针对当时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提出来的,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个外道,佛教修行当中的八正道很多都是针对外道而言的,所以永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四、序文选

十四、序文选1、《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座》序佛法流传世间二千五百多年,或渐或顿,或显或密,以无量法门引导众生,就路还家,同证菩提;其中净土念佛法门,更是下手简易契理契机的殊胜法门,所以历来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二、问答选

十二、问 答 选㈠、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9、“顶礼”

9、顶礼李开宇顶礼,是我近几年才熟悉的词,以前,我一直称之为磕头。孩提时,每逢大年初一,我被父母打扮一新後带到爷爷奶奶房间去磕头,祖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而後取出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还有一只装有压岁钱的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二、佛学一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佛学一瞥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d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序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序夫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恩师徐恒志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弘持名念佛摄万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六、佛学鸟瞰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赞》佛学鸟瞰亲爱的朋友们: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七、实相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实相各位敬爱的朋友:今天从时代广场过来,看到两旁路上挤来挤去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匆匆忙忙的形色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一、五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五眼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心理学相遇佛学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于凌波: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于凌波欧阳渐居士(西元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十月八日生。父亲仲孙公,曾任户部京曹,沉浮郎署,二十余年不得出头。竟无六岁的时候,仲孙公与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一代佛学家吕澂于凌波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

陈兵: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

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西方文化的强烈冲撞,中华传统佛学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如何适应时势人心而继承革新的问题,突出地提到了热心弘法者的面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佛教革命的

陈兵:佛学对人类认识能力与认识方式的考察

佛学研究真实,不是一味朝外看,把真实作为孤立的客体去研究,而是从缘起论的立场出发,首先对人认识真实这件事本身作客观、全面的分析。这是佛学真实论最为重要的特质。从缘起论观察,人认识真实,是处在认识主体与

陈兵:佛学对真实的界说

佛学真实论,在印度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等论典中,阐述最称细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品》分真实义为二种、四种。二种者:一、“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略称“真实性”或“如所有性”,指一切现象普遍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