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欧阳竟无: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一编《佛学通论》辨方便与僧制
2025-03-20 13:36

辨方便与僧制

不畏圣言,天下无是非,当前之纠谬不能,遂亦无希望于后日,而教之危险何可胜言?渐既非比丘,亦未从政,又不与闻近时法事。然数十年读书,是非则昭然明白,本其所知陈于当世,俾有不克匡正于现在者,必将有救于未来。世尊之遗嘱云何?沦胥之悲愿云何?此固可已于一言乎?故前于僧人藉佛教会名义请预国选事,尝据出家根本僧制以斥之。乃有谓是考据家言耳,有谓是不知方便之言耳,又谓是偏于小乘不适潮流之言耳。而佛教报章竞载诸文于其篇首不以为异,以是知是非将淆乱于天下,乃不能已于言。夫圣言遗嘱,但为供考据家资料,斯言也吾不欲辨。若夫居革命时代而不知方便、不适潮流,其颠倒是非,动人听闻者,非善巧绝伦乎?惟其善巧,斯又非辨之不可者也。初辨明方便,凡四:

一、团体创制之为方便也。

究竟为方便(《华严》、《般若》皆有此义)。佛之知见为方便,一切智智为方便(《法华》有此义)。方便者,佛法之极诣,非证果人,不足以言此。是故,用方便于团体者,惟佛乃能。释迦牟尼于一灯明国,以菩萨为僧,而于娑婆此土观众生根器下劣,无堪任能,于是大行方便,于此娑婆国土,唯以声闻为僧(《大智度论》)。以是佛法住持,乃住持于声闻也(《瑜伽师地论》)。佛法住持于声闻,是团体方便佛为已施于娑婆世界,乌容于方便之余更用方便耶?今僧人请预国选,非个人权宜之举,乃团体变制之为。夫全体变制,此何如事?初不闻咨于四众,访于有知,讨论研求至再至三,先事长时审择所处。但忽尔报载劝人热烈参加,忽尔报载政府已准所请。迨至大义相绳,乃曰是行方便。呜呼!方便云乎哉?古德以个人方便益以团体,今人乃以团体方便益以个人,是之谓以劫夺之手段,行变制之妄为,方便云乎哉?

二、利物利人之为方便也。

中国内地,僧尼约略总在百万之数,其能知大法、办悲智、堪住持、称比丘不愧者,诚寡若晨星。其大多数皆游手好闲,晨夕坐食,诚国家一大蠹虫,但有无穷之害,而无一毫之利者。此如不整理、不严拣,诚为革命时之一大遗憾。说者如具方便之心,应思此百万之众如何俾以利国利民,不应但参加国选即以为利国利民也。渐以为,应于百万众中精细严察,朝取一人拔其尤,暮取一人拔其尤,如是精严,至多不过数百人。夫以数百人较四万万民众,不啻九牛之一毛,以是从国家乞舍,如奘师乞太宗舍基师之例,以为专作住持大教之用,以为教团真正比丘真实宏教之用,以其清净慈悲、超然无诤,为诸大夫国人所矜式。国家万无沮尼之理。盖所舍之民少,而所得利国之益大故耳。其余游民,则俾复公民之位,因以作其真正公民之事,若士、若农、若工、若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则国家岁省百万众之耗食,岁收百万众之力作,夫然后乃得谓之为方便也。今置此不图,乃轻率徒众参加国选,谓为方便,方便云乎哉?在国家,未受公民之实,仍为弃民;在教团,骤受公民之名,翻碍规法;进既不能补于国,退复不能安于团,疚心盲目,未之思耳。狼狈一至于此,方便云乎哉?

三、各族现身之为方便也。

佛法之住持声闻者,其事云何耶?被袈裟,住兰若,不婚宦,不与俗事而住持也,如是谓之比丘。白衣廛閈,婚宦务俗,如是谓之公民。各以其类,不可混淆,淆则非驴非马,不可显类。故比丘变相,以无其类而佛教以亡。夫佛化群类现群类身,观音三十二应,亦各以其类而现其身。弥勒住睹史天,即亦现其天身。菩萨十王大业,初地现转轮圣王身,乃至十地现摩醯首罗身,皆不以本身,皆同所化之身。此固善权方便,不欲众生发生疑窦故也。说者果具方便真心,以其高等以视团众,则应劝其舍比丘身,现公民身,以救世行化也。以其卑等以视团众,则应核其不足作比丘身,但可还其公民身,以各从其类之实也。乃说者以袈裟比丘之身,出而为白衣公民之身,一身跨两头以为方便,方便云乎哉?夫公民为在家人,比丘已舍家而出家,今复为公民,是又舍出家而反俗为在家人也。藉曰不然,则又是骑墙蝙蝠,混沌穷奇,世无其类,立足何依?善巧之谓方便,拙笨至是,方便云乎哉?

四、引外入内之为方便也。

出家菩萨行四摄法,法有同事一条,非方便之证欤?然四摄之所谓摄者,由世间之外摄之入佛教之内也。比丘参加国选,由出世之内舍之入世间之外也。四摄之同行,正导之不入而诱掖之,诱掖之不入而钩牵之,钩牵之不入而同化之。必目的之是达,一切手段之不择,是何诚挚,是何善巧,是何悲智,故曰方便行也。比丘参加国选,问何目的之是达,而唯手段之不择?诚挚善巧悲智之谓何?应于此判曰:引外入内是方便行,舍内趋外是慕膻行。今说者于比丘参加国选之慕膻行,乃竟误为方便行,方便云乎哉?曲当其情耶,除却不以规矩无一合语,方便云乎哉?

次辨明僧制,凡四:

一、出家者应行头陀,居兰若也。

声闻弟子少欲少事,此无论矣。即以出家菩萨而言,应学应行,亦详见龙树、无著、寂天诸家同据之《宝积郁伽长者会》。此经云:出家菩萨应作是念,我今应住于四圣种,乐行头陀。又云:出家菩萨见十利故,终不舍于阿练儿处即阿兰若。可知头陀兰若,固出家者所应行也。出家何事?学佛而已,自学未成,安能度众?(此义详龙树《十住婆沙》卷一。)故如救头然,专精三学,一念而不可懈。行戒在头陀,则龙树之言也(《十住婆沙》卷十四)。修定先兰若,则寂天之说也(《集菩萨学论》卷十三、十四)。出家菩萨为利他故,固可广受施衬,亦可听法化生伽蓝入众。然根本之行,不能废头陀兰若。勤行自度,即为度他,超凡入圣,造端于是。龙树大士不厌反复说为出家不共之行,其意深长,可思也见《十住婆沙》。我佛在世,游行宏化,不遑宁处,乞食露宿,时见经文。竹园、祗洹之精舍,集众说法地,非常住也。后世僧制日坏,养尊处优,习于喧杂,故一闻头陀兰若,辄目为遗世绝俗,至举迦叶头陀第一之说相难,一若此非余人所得行者,何见之陋也。今出家者皆貌为菩萨受梵网戒矣,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非《梵网》明文耶?岂并此亦可忘之耶?

二、出家者不应参预世事,又不应为名利亲近国王宰官也。

出家菩萨之异于在家者,以其无有摄受父母亲属,营农商估事王业等种种艰辛遽务忧苦也(见《瑜伽》卷四十七)。出家菩萨必免此摄受俗事者,出入聚落,则见闻声色诸根难摄,发起三毒,六度心薄。又与白衣从事,则利养垢染发起烦恼,弱者不能以思力制心,或死或恼,或舍戒还俗也(《十住婆沙》卷六)。是故佛于《大涅槃经》中最后说戒:比丘不应畜财奴役、种植市易、谈说俗事,又不应亲近国王大臣。此等经律所制,皆是如来所说(经卷七)。又说息世讥嫌戒,不作贩卖田宅种植,不畜财物,不观军阵,不作王家使命,乃至菩萨坚持是戒与重戒等(经卷十一)。又说声闻弟子如修集在家世俗之事,又以称誉亲近国王王子,受使邻国通致信命,如是之人,皆魔眷属,非佛弟子(经卷二十六)。由是可见,出家不与世事,不亲国王宰官,声闻固不必论,即出家菩萨,亦悬为厉禁。诚以出家务俗必招讥嫌,既妨修道之专精,复失俗众之信奉。此非自度度他之道,亦非住持大法之要也。佛嘱护法有国王宰官,但必国王宰官之自来亲附,非以僧徒趋奉为合法也。赞宁有言:末代垢重,情移奉身,罕闻为教而亲近国王大臣者(《僧史略》卷中)。自昔已然,于今为烈,彼奔走权贵,自许国师之流,心地龌龊甚矣,岂可以为教亲近解之乎?且稽之佛传,佛在世时,教化国王宰官,绝少亲赴。说法或不废王法正论,亦所以引俗入道,而与干政有别。如为禹舍大臣说跋祗国七事难胜,同时以此喻诫弟子,有种种增长出家七法,不预世事、应居兰若,皆在其数见(《长阿含》卷二)。说者乃引七事为出家参预俗务之证,可谓适得其反也。佛法东流,侧重王护,历代君王乃得以专制淫威,种种矫作,多不可为法。有如罗什之依凉、秦,一再毁戒,莲华泥污,衔憾终身(《高僧卷》卷二)。乃至玄奘,便殿周旋,内宫就译,亦违本怀(《奘传》卷九,表请入少林寺翻译,可见一班)。至于译场限制,难尽译家之能事,尤难胜论。今者国体已更,教法自主,乃不惜曲解史实,以求引僧入俗,大谬矣!

三、出家者不应服官,不应与考也。

出家沙门,宏道利物,敝屣王侯,故能抗礼万乘,高尚其事。六代而还,沙门不礼王者,论议不绝。此非吝于一拜,乃所以重佛法、护僧制,根本壁垒未可弃也。不居其实,即不受其名,故世俗爵秩亦未应施之方外。然南北朝因设僧官,弊端渐启,帝王专制必鄙视僧徒,如卿相而后已。降至宋代,译场诸僧,俯首称臣,一无异辞,而僧格扫地以尽。然此犹止于虚秩也,乃若慧琳因宋文之幸,窃参机要,贿赂相继,孔顗叹为黑衣宰相,冠履倒置(《南史》卷七十八),此正深恶其不伦也。今之说者,乃欲举此为僧徒楷模,可谓辱尽佛法矣。赞宁撰《僧史略》,摭取史实以资谈助,不必尽为典据。然其言曰:朝廷行爵,释子竞官,官阶勿尽,贪爱无满,胡不养其妻子跪拜君亲?有识者于此无取焉(《僧史略》卷下)。此诚快论也。一念之贪,非尽驱僧徒返俗不止,亦非返俗不能尽其官兴也。说者知引赞宁之书,而不知赞宁之意,岂非大惑哉!至于国家考试制度,乃为干禄从公技术人员而设,僧徒不赴考,宜也。必以旧日考试度僧相附会,彼亦秕政,不足为训。出家受戒,广律本有专章,简别严净,而皆由僧团自主其事,不可以假手俗吏也。今之僧徒,淆杂浮滥,究其病源,即在不依律实行,故至为逋逃薮为卑田院,不可收拾,岂有关于考试哉?又岂足为参预俗事之藉口哉?

四、出家参政,大违戒律,亦有碍世法也。

出家离俗,自有其根本律仪,今三坛誓受,十方证明者,犹古之法,即所行持,亦必期古之人,不得藉口时代潮流,而自丧其信守。《梵网》有言:正见经律,皆应受持。则如前举《宝积》、《涅槃》诸经者,岂复有丝毫可以参政之余地?必一切不顾,戒可毁,经可焚,俗事不可不为。是不但自丧其僧格,抑亦无人格之尤也,何待他人剥夺之哉?且即就参选事论,国法以公民平等而不简僧徒,与佛法放弃俗利而专志道业,两不相强,本无所碍也。今之热中者,不仅欲参选,且必欲获选,故僧徒例同普通公民,本属区域选举之类。一二黠者乃不惜利用佛教会,欲附会于职业团体。然国选名额早经规定,职业团体亦已列举,无所谓佛教会员也。僧徒必欲于其间分一杯羹,势非枉法不止,此所谓大碍世法也。至于蒙藏僧徒,所奉之教乃显密杂参,非尽出之释迦教,史实学理皆有可考。日本、暹罗之佛徒,以在家形式而干政,亦非此所论。但此数地,教非常轨,有待我先进,纠谬绳愆,导之正路,非可盲从颠倒所事也。说者藉口,又何足取哉!

(1936)

(选自《内学杂著》上,《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第十一册)

End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教与佛学

佛 教 与 佛 学◎ 罗 颢任何宗教都是以它独特的教义决定其性质特征的。教义是宗教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最为精致、渊博。佛教数义的范围通称为经、律、论三藏,三藏是佛学的基础,它既是

佛学之中国化

◎ 钱 穆南北朝佛学,北尚禅行,南重义解。周武毁法,北方禅宗亦避而至南。所谓佛学中国化运动,亦至是始成熟。其后禅学崛兴,则全以南方为策源地。举其要者,则有天台、华严、禅宗三家。今若以魏晋南北朝佛学为传

佛学与中医学

◎ 耿刘同佛教医学的东渐是以佛教为契机的,传教者以医疗活动为传播手段之一,在民众中产生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推进佛教的传播;而接受者在原有的医疗保健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因此,借医弘佛在某种

佛学认识论

佛 学 认 识 论◎ 楼宇烈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佛教时,他本身也是个异端,因为针对当时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提出来的,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个外道,佛教修行当中的八正道很多都是针对外道而言的,所以永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四、序文选

十四、序文选1、《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座》序佛法流传世间二千五百多年,或渐或顿,或显或密,以无量法门引导众生,就路还家,同证菩提;其中净土念佛法门,更是下手简易契理契机的殊胜法门,所以历来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二、问答选

十二、问 答 选㈠、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9、“顶礼”

9、顶礼李开宇顶礼,是我近几年才熟悉的词,以前,我一直称之为磕头。孩提时,每逢大年初一,我被父母打扮一新後带到爷爷奶奶房间去磕头,祖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而後取出花花绿绿的糖果、糕点,还有一只装有压岁钱的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二、佛学一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佛学一瞥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d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序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序夫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恩师徐恒志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弘持名念佛摄万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六、佛学鸟瞰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赞》佛学鸟瞰亲爱的朋友们: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七、实相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实相各位敬爱的朋友:今天从时代广场过来,看到两旁路上挤来挤去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匆匆忙忙的形色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一、五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五眼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心理学相遇佛学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于凌波: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于凌波欧阳渐居士(西元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十月八日生。父亲仲孙公,曾任户部京曹,沉浮郎署,二十余年不得出头。竟无六岁的时候,仲孙公与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一代佛学家吕澂于凌波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

陈兵: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

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西方文化的强烈冲撞,中华传统佛学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如何适应时势人心而继承革新的问题,突出地提到了热心弘法者的面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佛教革命的

陈兵:佛学对人类认识能力与认识方式的考察

佛学研究真实,不是一味朝外看,把真实作为孤立的客体去研究,而是从缘起论的立场出发,首先对人认识真实这件事本身作客观、全面的分析。这是佛学真实论最为重要的特质。从缘起论观察,人认识真实,是处在认识主体与

陈兵:佛学对真实的界说

佛学真实论,在印度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等论典中,阐述最称细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品》分真实义为二种、四种。二种者:一、“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略称“真实性”或“如所有性”,指一切现象普遍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