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信仰的现代诠释2024-11-16 07:58
◎ 温金玉
在中国佛教传统信仰中有四大名山之说,四大名山即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了中国佛教的特质。明清之后,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的说法一直在民间盛传。其实四大菩萨是佛陀悲、智、行、愿四种性德的人格化,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佛教民众信仰的象征。
佛门中的行者
峨眉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就是佛门中的行者。他所践行的是以智慧上求无上佛果、以慈悲下化无量众生的菩提道,高扬着大愿大行的旗帜。普贤菩萨的梵文名称是三曼多跋陀罗,尊号是大行普贤,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普贤菩萨,位居等觉,证同于佛。将来成佛,名智刚吼自在相王佛,今示现菩萨身,为诸佛长子,得三昧自在,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与般若自在的文殊菩萨智德、证德相对。文殊与普贤一同辅佐释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教化众生,为释尊的得力助手。文殊菩萨驾狮子侍佛左方,普贤菩萨乘白象侍佛右方,显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证相应,般若与三昧相即。所以有的寺院山门前会一边立狮子,一边立大象,代表理事圆融、知行合一。华严海会,由释尊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组合,一佛二菩萨,共称华严三圣。在万经之王的《华严经》中,文殊菩萨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能证之智;而普贤菩萨则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以及所证境界。
我们常见的普贤菩萨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披彩衣,手持莲花,华上置经,面如满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所谓大行菩萨称普贤,重重愿海浩无边。端严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宝莲。一切三昧皆自在,本来妙德尽周圆。宝威来赞娑婆化,灵威神通震大千。我们习惯上说般若是诸佛之母,众生修行以求智慧解脱,而龙树菩萨更认为慈悲是智慧的根本: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所以,生起大悲心是菩萨成就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佛教里,普贤菩萨被称为十大愿王,就是发菩提心的最好说明。无边的愿行昭示着普贤菩萨的殊胜之处,修持法门中,信、愿、行是成就佛道的基础,修行的次第也称为信、解、行、证,可见行在佛法中所占的地位。菩萨的愿有总愿与别愿之分,总愿就是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别愿是因菩萨发心之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发有四十八愿,药师佛发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发有十大愿。菩萨的行愿就是行菩萨道。菩萨行具体构成的内容主要有六度和四摄,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救度众生为己任。
弘一大师认为: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其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可以说《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核心内容,而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则是《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在。抄录如下:一者礼敬诸佛: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二者称赞如来: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三者广修供养: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四者忏悔业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五者随喜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六者请转法轮: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七者请佛住世: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八者常随佛学: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我愿常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九者恒顺众生: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我常随顺诸众生,圆满无上大菩提。十者普皆回向: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普贤菩萨的这十大愿行基于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而实际上虚空界乃至众生界都是无有尽头的,这十大愿行也就永无穷尽。道贵践行,说食不饱。佛教的修持主要体现为信受奉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佛法的真义,世尊的本怀。一部《西游记》告诉我们行者的脚步,唐僧师徒所有的成就不是建立在神通变化上,而是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的行程中。
普贤大愿的现代解读:
生命重在践行
普贤菩萨的象征意义在于,修行者不仅要有大愿心,更须修大行,不仅信佛,更要行佛,重在行学佛行。弘一法师赞叹曰:愿得普贤真愿行,常乐利益诸众生。修行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也不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自己要真参实修,自觉自证。如江州崇胜御禅师的教化,有僧问:如何是学人受用三昧?师曰:横担拄杖。曰:意旨如何?师曰:步步踏实。生命中要提升我们的执行力与行动力,脚踏实地去闻思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句名言:想永远都是问题,只有做才会有结果。当年孔圣人就表达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夫子更警示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君子应以自己的言语超过自己的行动为耻辱。特别强调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先把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圣人认为行动比言说更有说服力。今天在清华大学的日晷上就刻着行胜于言,秉承着圣人之道,想想真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小时候读过荀子的《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我们今天喜欢的阳明学,其主旨就是要致良知,而达成良知的途径即是知行合一。明代林鸿有诗曰: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谈乃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所以普贤大愿的现代解读,就是生命重在践行。
摘自《中国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