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清凉澄观国师
2024-10-09 11:59

◎ 如 意

清凉澄观困师(738-838)是唐代华严宗第四代祖师。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今浙江绍兴)山阴人。十一岁跟随宝林寺道霈禅师出家,坚持持诵《法华经》,十四岁遇恩崇,得度牒,成为宝林寺僧人。澄观俊朗高逸,凡事不拘小节,年轻时曾遍访名山,旁求秘藏,得到诸多高僧大德的钳锤接引,深得佛法奥旨。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澄观跟从妙善寺常照法师受具足戒。乾元年间( 758-759)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习相部律。接着又跟随昙一律师修学南山律,后转投金陵玄璧法师学习三论宗教法,玄璧传授《关河三论》。此后,澄观于金陵弘传三论宗,使三论宗风在江南大为兴盛。

大历初年,澄观在金陵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和《大般涅槃经》,不久到淮南法藏寺学习新罗僧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之后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印度僧法铣讲《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前往剡溪跟随成都慧量法师重新研究三论。大历十年(775)到苏州跟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经》、《维摩诘经》等经典,亲近慧忠、道钦等高僧,向他们咨决达摩禅法,又谒慧云禅师,研究北宗玄理。澄观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以及天竺悉昙诸部异执;一方面又博综经、传、子、史、小学,可以说儒佛俱通、博学多识。

澄观还曾参谒牛头山忠师、径山法钦、洛阳无名法师等高僧,虚心向他们请教达摩禅法,继之又亲近慧云禅师了解北宗玄理。澄观曾自语说:五地圣人身证真如栖心佛境,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况吾学地能忘是心。遂即修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以及秘咒仪轨,可见澄观博习多才。

大历十一年( 776),澄观发誓朝谒五台山和峨眉山。朝拜五台之后,接着朝拜峨眉山普贤菩萨,由于虔诚心所感,登山途中屡有普贤圣像出现。朝拜峨眉山之后,澄观又回到五台山,居住在大华严寺,专门修学方等忏法。寺主贤林法师请澄观讲说大经,并演说诸论。澄观感慨《华严经》疏文繁义约,不方便大众阅读,历时四年,完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后人赞誉之为华严主。

贞元年间,澄观国师应邀居住蒲津栖岩寺之后,种种怪异之事尽皆消停。居住蒲津五个月后,内使霍仙鸣奉旨催促澄观入京。澄观来到宫中后,唐德宗对他十分尊崇,将他请人译场指导众译经师翻译经典,义诏令他造疏。澄观不久在终南山草堂寺编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称《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十卷。澄观将自己翻译的《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呈送德宗皇帝,皇帝敕令他为朝中大臣讲说注疏。当时草堂寺放生池中生出五枝合欢莲花。每朵莲化都有三节,人们都赞叹这是澄观讲经之瑞兆。不久,澄观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讲述《了义经》一卷,《心要》一卷。

唐德宗生日,召请澄观在皇宫内殿讲经。澄观以妙法清凉令皇帝心喜悦,遂赐号清凉法师,紫纳方袍,礼为教授和上。赦礼部尚书李诜,备礼奉迎。元和五年,唐宪宗向法师问华严法界宗旨,之后豁然有得。传旨铸金印,加封号大统清凉国师。

澄观曾在新造云花寺般若阁下,画华藏世界图相,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曾允诺并为齐相国著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疏钞》、《法华疏钞》、《楞伽经疏钞》和《中观论疏钞》等共三十卷。设无遮大会十二次。

澄观塑绣的佛菩萨圣像和缮写的经典不可计数。门人清沔曾记述澄观平时行状云:观恒发十愿: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二、当代名利弁之如遗;三、目不视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七、长讲华严大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邀名惑众伐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观逮尽形期,恒依愿而修行也。

澄观在长安生活期间,帝王大臣都相待以礼,朝臣尽皆归心。在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都很受尊重。澄观与齐抗、太常渠牟结交深厚。前宰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等人,都仰慕澄观高风,跟从学法。

澄观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三月圆寂,春秋一百零一岁,僧腊八十有八,全身塔终南山。澄观生历九朝,为七帝门师。澄观圆寂后,有梵僧来到大唐王宫中,上表称在葱岭见到两位使者空而过。梵僧用咒语令他们留步,问他们情况。二使者回答说:他们是北印度文殊堂神,来东土迎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帝王下旨启塔查看,果然见澄观失去一颗牙齿,只剩下三十九颗。弟子于是将澄观色身火化。火化后舍利光明莹润,舌如红莲色,乃谥号清凉国师妙觉之塔。

澄观传法弟子有一百多人,能独立开坛说法的弟子多达千人。唐文宗为澄观之死辍朝三日,并撰《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像赞》,称赞澄观教融海岳,恩廓乾坤。首相二疏,拔擢幽昏。宰相裴休等重臣缟素,并为澄观树碑。澄观的弟子中,以宗密、僧睿、宝印、寂光等四人最著名,被称为门下四哲,而继承他法统的则是宗密大师。

澄观著述丰盛,主要有《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华严法界玄镜》、《大华严经略策》、《新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三圣圆融观门》、《华严经指归》、《华严一乘教义分剂章》等。澄观一生讲说《华严经》五十余遍,注疏华严作品四百余卷。

摘自《曹溪水》第3期

End

玉琳国师

◎ 净 天玉琳国师的前生是个最苦恼的和尚,相貌长得相当丑,也没有人供养他,衣服破破烂烂,自己也没有文化,什么本事都没有,人人都看不起他。特别是有一个官家的女子,到寺院里打斋供僧,拿了好多东西供养师父,

清凉澄观国师

◎ 如 意清凉澄观困师(738-838)是唐代华严宗第四代祖师。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今浙江绍兴)山阴人。十一岁跟随宝林寺道霈禅师出家,坚持持诵《法华经》,十四岁遇恩崇,得度牒,成为宝林寺僧人。澄观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刘素云:无事僧、闲道人、清凉汉

回到哈尔滨以后,正好赶上春节,赶上春节,我就忙里偷闲,在节前节后读了几本这位法师的法宝,读了几本书,大概是读了三到四本。正好我从这个寺院回来就快过春节了,所以就在这个中间我就读了三、四本这个法师给我结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唐贤首国师墨宝》跋

◎ 汤用彤《唐贤首国师墨宝》是法藏大师致新罗法师义湘书。法藏致书不知在何年,墨迹年岁磨损不可读。据浮石本碑,义湘,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生,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入唐,总章元年(668),其师智俨

特别清凉

特别清凉◎ 雪 漠你也许不甘心简简单单地被这个世界忘记,你也许想做个对世界更有价值的人,你也许想实现某种活着的意义但是实现这一切愿望的前提,都是你必须明白真心。 《实修顿入》

玉琳国师因课诵示众

玉琳国师因课诵示众迩来魔强法弱。亦以上无严师。故容邪谬之徒插足宗门。多是学宗旨、论宗旨、虚拟宗旨。一味妄穿妄凿。妄卜妄度。从上纲宗面目俨然。何尝梦见。所以言言会旨。步步迷宗。即如一等无惭愧汉。妄称自己

清凉之地——正见

清凉之地--正见◎ 阿姜查佛法的修习违逆我们的习气,真理违反我们的欲望。因此,在修行当中会有困难存在。有些事我们以为是错,却可能是正确的;同样地,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也许就是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

盛夏多喝这碗粥,清凉养生又开胃,简单还健康!

天气热的吃不下饭,炎炎夏日想要吃的清爽,不如跟小编一起,每天一碗粥,消暑养胃全都有!一、喝粥有讲究天气一热,很多人就习惯于坐在空调房里,吃冰冷的食物消暑,但是夏天吃太凉的食物只会一时缓解,并不能真正消

世自在王佛--国师与皇帝

国师与皇帝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哪里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顺治皇帝:“悟道的人,

韩焕忠:清凉澄观的三教之辨

清凉澄观的三教之辨韩焕忠十网佛教的判教既要对佛教内部各种经典和义理作出分判,也要对佛教与非佛教什出辨析。佛教在印度时,外道有九十五种之多,因此佛经中的“如是我闻”以及“二法印”等,就是佛教为了与外道相

竹林精舍 青青翠竹 巍然清凉

竹林精舍,是过去历代诸佛都会去住的一个精舍。灵鹫山的余脉围绕着, 竹林精舍里有清泉自然地流淌,青青翠竹,巍然清凉。释迦佛陀在竹林精舍修行讲法,教化了许多众生。还有灵鹫山,佛陀常常在灵鹫山月光岩说法台,